|
发表于 2023-1-12 18:11:24
地核的温度约为6000摄氏度左右[1],这比太阳表面温度还要高。而且地核比冥王星还要大一些,为什么这么热的一个火球在脚下,人类却感觉不到?
或者说,为什么地核不会把整个星球给融化了呢?
地球的毛衣
想一下,在寒冷的冬天,你穿着厚厚的毛衣是什么状态?毛衣内部是不是比毛衣外更暖和?
再想一下,冬天结冰的湖面。冰面以下的水是液态的,深一点的能达到4摄氏度左右,但这并不会让湖面的冰融化。(还记得初中物理课本上这个例子么?)
这两个例子的原理虽然有些不同,但都能很好的说明,温度可以稳定地做到”表里不一“。
地球表层近3000公里厚的岩石地幔,就像毛衣和湖面上的冰层一样,或者像一个非常厚的毯子一样,防止地核失去热量。
地热的传导
简单的说,地球还没有达到热平衡状态,热量不能有效地从地核向外传至地表。
除了原始吸积的热以外,地核新产生的热量大多来自于一些长寿命同位素的放射性衰变(主要是四种长寿命放射性同位素:铀235、钾40、铀238和钍232),它们生成的热量不断地向外传导到地表。
也许你会想,这经年累月的不断向外传导,地表怎么也会像炉火上的铁锅一样被烤热吧?
这是因为你忽略了一点,地表也在不断的向寒冷的空中辐射热量。
还记得月球成因之一的撞击假说么?当年在形成月球的那次大撞击时,地球表面几乎完全熔化为一片岩浆火海。
按照傅立叶定律(Fourier's Law),温度梯度越大导热越快,地表将这些热量极快地辐射到寒冷的夜空中,就像初冬湖表面的那层水,上面向外失去热量的速度快于它下面从内吸收热量的速度,这种不”平衡“导致表面失去热能并冷却,于是温度快速下降,直到表面开始凝固成固体岩石。固体岩石的深度越来越大,下面较热的熔岩已不能足够快地加热地表的岩石以保持其熔化了。
就这样,地球的每一层都有了属于自己这个深度的大致稳定的温度,每一层都以与获得热能相同的速度释放多余的热能。地球逐渐分化成致热的地核和没那么热的地幔和地壳。
这个地表冷却的速度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快很多,早期地壳冷却的速度可能足以在地球形成仅几亿年后就保证地表可以有液态水存在(澳大利亚发现的锆石可追溯到地球形成后2亿年)。
就有点像当你从烤箱取出烤馒头时,外皮很快就凉了,但实际上馒头心儿还很烫,只要不掰开,它会烫挺很长时间的。
感受大地的温度
在地球表面的温泉,还有洋脊和火山等附近,都能感受到来自地球内部的热流。但平均来看,从地球内部流向地表的热流还是很少。
从数字上来看,大陆地壳每平方米的平均热流为 65mW,海洋为101mW[2],平均算下来也就0.087 瓦/平方米,而太阳直射地表的热流约为1366瓦/平方米(忽略大气影响),也就是说,地核放出来的热量,只想当于太阳照射提升热量的 0.03%,或者1.5万分之一。
以这种缓慢的速度,地球内部的温度在很长很长一段时间(十亿年内)还会是这么高,不知道人类文明还能不能延续这么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