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段时间,岁末年初的间隙里,也确实是走走看看,在想很多事。
留存历史,当然可能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一个很有价值的事业。不同的角度,可以有不同的作为。
从官方的角度来说,他可能非常讲求的是权威性,安全性,可控性。另外一个特点是,他的收集原始数据的过程,会和数据产生的过程和模式紧密结合、紧密配合。简单来说,他们可能需要的是一种“文档一体化”系统,从文件产生到流转到留存,全程可控。这种方案当然可能也是可以实现的,对软硬件基础设施有较高要求,不过也不是高不可攀,对于体制机制有较高要求,不过这本是中国体制的强项。不过想过去还是挺难的,特别是如果希望收集数据既大量、又全面、又有高度有效性的话,可能有难度。
不知道是不是由于我的知识储备不够、对网络不够信任等因素,我总感觉,一个数据中心,通过网络访问,按登录权限操作这样的思路,不一定可行,也不一定理想。这种模式的例子,可见谷歌,维基百科,学习强国,等等。谷歌这样的搜索引擎,应该是最庞大、最成功的集中模式的信息供应者案例了,可以说将这种模式做到极致了(当然还有人说它有局限性)。我不知道官方的思路到底落在哪个区间里,他们脑海里的理想模式是怎样的。
另一种模式,相对来说开放和分散一些。定义好文件数据包的统一格式,不同的机构可以各自开发(部署)相应的软件系统(包括业务系统、档案管理系统等等),互相之间按照需要交换数据(包括档案归集、档案移交等操作),其实这种思路也是非常理想的。在这种思路下,进行线上操作(捕捉数据、推送数据)也是容易实现的。而且配合我们既有的行政体系,发挥效能的空间还是挺大的。只是需要一个证书系统去确保安全性能。但是我们目前没有中国自己的权威证书系统——我听一个从业者这样告诉我,如果是真的话,这可能是这种模式的重要制约因素。
以上是一些不成熟的思考,作为交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