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档案数据库建设
(一)档案数据库建设概述
档案数据库是按照档案管理规律组织在一起,彼此之间相互独立而又相互联系的、可共享的档案数据集合。根据其数据形式和类型,可分为档案目录数据库、档案全文数据库和档案多媒体数据库。
(二)档案数据库特点
档案数据库具有以下特点:规律性、共享性、专业性、多样性、安全性。
(三)档案数据库的设计
档案数据库的设计过程可分为五个步骤:数据库需求分析、概念设计、逻辑设计、物理设计和加载测试。在以上五个过程中,除需求分析、概念设计与实际数据库管理系统无关外,后面三个步骤都与实际运行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密切相关。
(四)档案数据库的主要应用
数字档案的利用服务有两类:目录数据服务和全文数据服务。目录数据服务一般通过档案目录数据库实现,全文数据服务一般通过档案内容数据库实现。
档案目录数据库一般通过人工录入方式实现,也可通过计算机自动采集生成。
档案内容数据库是数字档案资源建设的重点,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存量档案数字化,二是增量档案电子化。
在数字档案馆(室)建设中,一般通过将各门类传统载体档案的目录数据、数字化元数据及电子档案的元数据库进行融合管理,并建立档案目录(或元数据)与内容的内部关联,整合在统一平台上,从而实现各类档案数据的一体化管理和服务。
<hr/>二、传统载体档案的数字化
(一)档案数字化概述
广义的档案数字化是指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将存储在传统载体上、模拟形态的档案信息,转换为计算机可以识别和处理的数字形态信息,并加以存储、组织、检索和维护的过程。
(二)档案数字化的基本原则
档案数字化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价值性原则、实用性原则、开放性原则、特色性原则、存用分开原则。
(三)档案数字化的基本过程
档案数字化的工作流程包括管理流程和业务流程。管理流程包括:开展档案数字化需求调研;制订档案数字化工作计划;组建队伍,配备相关条件;监控档案数字化工作的开展;评估数字化工作成果。
业务流程包括:前处理、数字化加工、信息组织、信息存储、信息服务、信息维护等。
档案数字化处理的存储格式和技术参数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规范要求。
(四)纸质档案数字化
纸质档案数字化包括档案出库、数字化前处理、目录数据库建立、档案扫描、图像处理、数据挂接、数字化成果验收与移交、档案入库等基本流程。
确定为数字化对象的纸质档案原则上应全部扫描,不宜进行挑扫;为最大限度保留档案原件信息,宜全部采用彩色模式进行扫描,扫描分辨率应不小于200dpi;纸质档案数字图像长期保存格式采用TIFF、JPEG或JPEG2000等通用格式;应以档号为基础对数字图像命名并确保其唯一性。
纸质档案数字化能够采用计算机自动检验的项目应100%检验,检验合格率应为100%;无法用计算机自动检验的项目,以件或卷为单位人工抽检比率不得低于 5%,其中数据库条目与数字图像内容对应的准确性,抽检合格率应为100%,其他抽检合格率应不低于95%。
文章来源:浙江省档案初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考试大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