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FO中文网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查看: 67|回复: 0
收起左侧

明朝有太监学校 学生香饽饽

[复制链接]
online_member 发表于 2023-1-16 12:00: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封建皇权社会,太监一直是个离不开但又要防备着的特殊群体。离不开是因为宫里头的活须有人干;防备着是因为太监往往可以借着操作日常事务而进入政治生活领域,带来负面影响。
  
  众所周知,宫里头的活不只是砍柴挑水之类的体力活,更多的是诸如掌管典籍、文书之类的技术活,不识字不行,光识字而不明白意思也不行。朝廷也不得不适应形势,在皇宫里开了太监学校。学校开得如何,都读些什么书?且听老刘分解。
  
  学习情况:师资雄厚四书五经都要读《三国演义》最受欢迎
  
  都知道明太祖朱元璋对太监是防得最厉害的,洪武十七年,即公元1384年,老朱就在皇宫里树了块牌子,声明:“内臣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朱元璋一死,这块牌子的实际功效也就过期作废了,顾炎武也讲过:“永乐以后,此令不行。”老朱的儿子明成祖朱棣就开始启用太监管理一些跟文字和文化有关的事务,例如图书、文籍、典章等等,管这些事,不识字不行,光识字不懂意思也不行。也就是说,使用文职太监势在必行。
  
  比方说吧,皇上要太监去拿一本书,太监总得认识书名吧。要求再高一点,要太监查一下书中第几页的第几行,太监总得明白这几页书的意思吧。提高太监的文化素养问题就摆上了桌面,于是,明成祖考虑对太监进行文化培训,开始定期选拔一些文化教官进入内廷对太监进行文化培训。
  
  翰林学士担任教师
  
  到明宣宗朱瞻基的时候,开始专门设立太监学校,具体名称叫“内书堂”。具体设立日期是在宣德元年(即1426年)的七月。
     
  
        
  
  据清朝笔记《蕉轩随录》第十二卷的记载,学生来源是宫里头的太监,入学年龄为10岁上下,学生人数约为二三百人左右,后来扩招,据该校一位名叫徐显卿的教授说,他手里的学生就有八九百人。
  
  从师资角度而言,太监学校简直称得上大明王朝数一数二的名校,教师全是翰林学士,第一任教师是大学士陈山,另外有四名翰林学士当助教。陈教授可不是个简单的老师,朱元璋时期的进士,永乐年间参与编修《永乐大典》,担任过皇太孙的专职教员,有一年骑马摔跤,脚上有点小伤,明仁宗还亲自为他敷药。
  
  诸多名师就不一一罗列了,再讲一个,就是明朝大奸臣严嵩,严老师人品不咋地,学问却顶呱呱。
  
  用的什么教材呢?明朝太监学校的第一手资料,太监刘若愚所著的《酌中志》有记录:《百家姓》、《千字文》、《孝经》、《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这是初级的,更高级的有《贞观政要》和《文献通考》等,适合不同年级不同资历的学生学习,教材统称为“内令”。不过,通俗才是王道,在一大堆教材当中,最受欢迎的是罗贯中老师的《三国志通俗演义》,具体理由就不用解释了。
  
  教学情况:
  
  尊师重教也搞体罚学生不好混
  
  入学时要行礼仪,当然是学生们对着圣人的画像鞠躬行礼,这是尊圣;接下来是尊师,孔夫子收学生的时候,是要腊肉干,太监学校里学生给老师的见面礼如下:白蜡、手帕和龙褂香,学费想必是明朝的有关机构掏腰包了。
  
  这还只是小礼物,排场也不小。据该校的张位教授和于慎行教授等教职人员说:任教前的一天,学校会发一张请帖给老师。
     
  
        
  
  去学校任教当天,有四十名学生代表在承天门恭候。接到老师后,走到端门设饭局,学生干部和学校主管会恭恭敬敬送上一些红纸帖子,总计九封,上面要写“某某顿首拜”。
  
  所谓的学生干部,就是选出来的学长,所谓学校主管,就是本监提督。一路上,都是学生们分批分站恭候迎接,“有前导者,有后随者,有从旁邀入詹事朝房少憩设饭者。”
  
  想必老师在前呼后拥当中,应该很有成就感。
  
  严嵩老师是在1517年的十一月二十一日去任教的,他回忆说,全体学生都要向他行四个拜礼,严老师是站着受礼的,不用回礼。
  
  不过,太监学堂对老师客气,对学生就没那么好了,有很多野蛮的体罚制度。据《蕉轩随录》记载,学生一旦背书不过关,或者书写实在不堪入目,或者污损书籍,还有其他犯规犯过者,翰林出身的老师当然不便亲自处罚,于是交给本监提督去修理。
  
  怎么修理呢?也有记载,按照情节和性质的轻重,处罚措施如下:
  
  最轻的由学长用铁尺打手;稍重一点的在孔夫子的画像前罚跪;再重的一点那技术操作难度就大一点了,站在圣人画像前,直立,上身向下贴着两腿,用两手扳着两个脚板,双腿不能弯曲,大概相当于体育课里面的站立压腿吧。但我们体育课里是动态压腿,上身可以动,而在内书堂,被体罚的学生必须保持这个姿势一动不动。
  
  要保持多长的时间呢?学长客气一点,跟你关系好一点,就罚半炷香的时间,如果严格一点,就罚一炷香的时间。设身处地想一想,脑袋长时间向下,而且总是拉扯着韧带不动,要多难受就有多难受。
     
  
        
  
  其副作用就是体罚半柱或一炷香下来,被罚者往往“昏晕僵仆,甚而呕吐成病。”《蕉轩随录》的作者方浚师也谴责这种不人道的行为:“此最酷不近理之法也。”
  
  每逢节假日,也会放假一天,也会搞点文艺活动,例如写写诗,无非就是“云淡风轻”之类的儿童版诗歌。但这种娱乐活动也是有风险的,就是在大家排队离开时,如果哪位不慎站错了队伍,同学们就会群起而攻之,既动口也动手,又骂又打。
  
  学生也会
  
  分配到各衙门工作
  
  学生们的工作怎么安排?当然,大部分是在内部消化,不过,也会向其他单位提供生源,例如各大衙门缺少写字的,就会打报告问内书堂要人,朝廷就会下旨给各衙门安排写字人员。
  
  据说这些文化型太监,还挺抢手的,还是在校生的时候就已经被聘请出去当文书,有时候到了学生被各衙门一抢而空,学校没人上课的地步。还得从其他部门挪用太监补充生源。
  
  清朝情况:
  
  乾隆对此进行打压
  
  明王朝深受太监专权之苦是大家都熟悉的历史,最著名的莫过于魏忠贤,不过,这跟太监读书似乎关系不大,魏忠贤恰恰是个不读书的太监。
  
  一直到清朝乾隆年间,紫禁城的万善殿还设有太监学校,专门由一名汉人教师向年幼的太监传授文化知识。
  
  乾隆皇帝对此很不满,乾隆三十四年冬季,即1769年,乾隆向内阁谕旨,意思大概是这样的:太监就是用来使唤的,就算读一点书,无非就是认识几个字而已,何必惊动朝廷选拔的学士来教他们,让他们通晓文理?前明时期太监专政的教训还不够惨重吗?对于这种弊端,“朕每深非而痛斥之”,吸取过去的教训,要严防太监干政,为了安全,就算太监不识字又有什么妨碍呢?
     
  
        
  
  老师以后就不用请重量级的了,就在内务府里选一个办理文件文书,读过汉文书籍的官员——笔帖式,对太监进行浅显的文化课讲授就行了。
  
  乾隆说,以后高素质的汉人文化教员就不用请了,而且是“永远停止”。
  
  高等级的太监学校,到此算不算是进入尾声?没有研究过,不能断定,但乾隆对太监的防备从中可见一斑。(本版撰文/刘黎平)
  
  郑板桥:五十二岁得子该怎么教育
  
  余五十二岁始得一子,岂有不爱之理!然爱之必以其道,虽嬉戏玩耍,务令忠厚悱恻,毋为刻急也………家人儿女,总是天地间一般人,当一般爱惜,不使吾儿凌虐他!凡鱼飧果饼,宜均分散给,大家欢喜跳跃。若吾儿坐食好物,令家人子远立而望,不得一沾唇齿,其父母见而怜之,无可如何,呼之使去,岂非割心剜肉乎!夫读书中举,中进士,作官,此是小事,第一要明理做个好人。
  
  清郑燮《潍县署中与舍弟墨第二书》
  
  忠厚悱恻:忠实厚道,感情真挚。
  
  鱼飧(sun):鱼汤。
  
  修身养性
  
  郑板桥五十二岁得子,标准的老年得子,在重子嗣的封建男权社会,其意义非同凡响。当时郑板桥在潍县当县令,而家属都在老家,相隔千里,郑老师自然很牵挂他的娇儿,于是写信回家叮嘱弟弟如何培养侄儿。
  
  郑老师在家书里承认自己很稀罕老年得子:“余五十二岁始得一子,岂有不爱之理。”至于怎么来爱,郑老师就有讲究了,“爱之必以其道”,在玩耍嬉戏中,可培养他仁义真挚的性格,不要把他培养成刻薄急躁之辈。
     
  
        
  
  具体如何培养?郑板桥是搞艺术的,重视细节,他假设儿子正在吃糖果,是独享?还是分享?郑老师的建议是:分享。这个分享现在容易,换在乾隆时代那可不容易。因为那是等级时代,郑板桥虽然不大富大贵,但好歹也是做官的,可以称为“老爷”。郑家还有一批佣人,在当时的社会意识形态里,郑板桥老爷的儿子当然比佣人的儿女高人一等。
  
  郑板桥设想他的公子在吃糖果时,佣人家的小孩只能流着口水在一旁远观,他们的父母不敢跨越身份的鸿沟,只好将小孩支开,这对于天真的小孩而言,无异于“割心剜肉”的痛。
  
  郑老师建议他的弟弟,如果碰到这种情况,一定要让郑公子拿自己的糖果跟大家分享,都是父母所生,都值得疼爱,没有什么老爷下人之分,真所谓“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千万不能让小郑去欺负佣人家的小孩。
  
  郑板桥其实是在培养小孩的平等意识。无论古今,为适应竞争,很多人提倡优势教育,塑造个体优势,以换取在社会上的优越生存地位。然而,如果没有平等心态的观照,优势感可能发展成优越感,优越感又发展成分别心,从而发展到凌驾于人,瞧不起人,在小孩的领域里,发展成谁的糖果谁不能吃。在这样纯粹提倡个体优势的环境里做人,其实蛮辛苦的。
  
  因此,郑板桥认为“中举,中进士,作官”这些个体优势,都比不过“明理做个好人”,明白大家都平等的道理,就会做一个平等待人的好人,把这样的好人自小一批批地生产出来,就会有一个平等待人的好环境,优势的衡量标准不再停留在财富地位这样单一的基础上,彼此承认,彼此尊重。在这样的氛围里,个体的优势反而发挥得更好。
     
  
        
  
  一颗糖果,让郑板桥想到平等意识的培养,郑老师果然有艺术家的联想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UFO中文网

GMT+8, 2024-11-24 07:36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