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查看: 34|回复: 0

刘备和诸葛亮的故事_刘备和诸葛亮的故事名字

[复制链接]
online_member 发表于 2023-1-18 12:00: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刘备与诸葛亮的关系,真如看上去的那么美吗
由于罗贯中老师的反复戏说和一众“三国粉”们的加码炒作,在人们的印象中,刘备与诸葛亮似乎是一对近乎完美的君臣组合。一个是明君,一个是良相。刘备对诸葛亮尊宠有加,言听计从,诸葛亮对刘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二者可谓珠连璧合,相得益彰。那么,真实的情况究竟如何?
刘备和诸葛亮的故事_刘备和诸葛亮的故事名字15 / 作者:UFO爱好者 / 帖子ID:105581
总体而言,刘备与诸葛亮的关系还是比较美的,但并非如小说或看上去的那么完美。请看:
公元208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剑指荆州,荆州牧刘表受到惊吓,一命呜呼,刘表的次子刘琮接盘。诸葛亮建议刘备乘机将荆州拿下,取刘琮而代之,遭刘备拒绝。这也是刘备首次拒绝诸葛亮的建议。
公元217年,法正向刘备献计,建议立即出兵夺取益州北部的汉中。刘备采纳,并带上法正一起进军汉中。此时的汉中已被曹操占据。刘备与曹操在汉中相互拉锯,相持不下。见此,刘备遂派人到成都,让诸葛亮调兵遣将前来驰援。接令后,诸葛亮犹豫不决,一再征求自己属下的意见。杨洪认为汉中是益州的咽喉,现在是生死存亡之机,劝谏诸葛亮即刻出兵。直到这时,诸葛亮才匆匆发兵。
刘备和诸葛亮的故事_刘备和诸葛亮的故事名字473 / 作者:UFO爱好者 / 帖子ID:105581
诸葛亮
汉中拿下后,刘备自封为汉中王,论功行赏,欲封关羽、张飞、马超和黄忠为将军。可是,诸葛亮却以关羽不悦为由,建议将黄忠剔除。但刘备未加理会,仍照封不误。
公元220年,曹丕篡汉自立,有传言称汉献帝刘协已为曹丕所害,于是,群臣纷纷上书,力劝刘备登基称帝,早有此心的刘备故作姿态,反复推辞,后几经劝进,君臣做秀,刘备终于221年称帝。需要注意的是,在群臣数次上表劝说刘备称帝时,时任军师将军的诸葛亮并不积极也不是首倡者,而首倡者竟是马超、许靖和庞义等,诸葛亮的名字只排在了上表中的第五位。而在第二次劝进书中,竟没有诸葛亮的名字,在第三次劝进书中,诸葛亮的名字才上升了两位,排在了第三位。
刘备和诸葛亮的故事_刘备和诸葛亮的故事名字849 / 作者:UFO爱好者 / 帖子ID:105581
公元222年春,刘备为了夺回荆州,给关羽报仇雪恨,亲率大军伐吴。当年七月刘备兵败夷陵。八月,刘备撤退至永安。诸葛亮闻知后不由地感叹:“可惜法正故去,否则必能阻止陛下东征之举。”诸葛亮有此一叹,这说明刘备在出兵东吴时,诸葛亮并不同意,而且还不止一次地劝阻,可是刘备皆不理不睬,并因此而酿成了大败。由此可见,刘备、诸葛亮二人之间的关系并非铁板一块,所谓君臣典范的人设也就此坍塌。
来年(公元223年)三月,刘备病重,召诸葛亮、李严到永安,托付后事。刘备拉着诸葛亮的手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诸葛亮边哭边说“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刘备又遗诏交代刘禅:“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这一桥段被罗贯中老师和众多“三国粉”们反复拿来说事炒作,并当作二人关系水乳交融的铁证。可是也有人认为这是刘备设的局——在病榻之后其实暗藏着刀光剑影。聪明人诸葛亮洞若观火,早就洞悉了刘备的心机,故全力配合刘备完成了这次真人秀。

刘备和诸葛亮的故事_刘备和诸葛亮的故事名字753 / 作者:UFO爱好者 / 帖子ID:105581
行文至此,很多朋友必然会问,刘备与诸葛亮之间为何会存有芥蒂甚至矛盾?
原因大致有四:
一则,追求不同。刘备虽然口口声声以兴复汉室为己任,以爱民为标榜,其实内心盘算的则是称王称霸,皇袍加身,做得是皇帝梦。兴复汉室和爱国爱民只是其实现个人野心的幌子和招牌而已。而真正或始终不渝把兴复汉室作为终生追求的则是诸葛亮。这一点在其前《出师表》中表现的淋漓尽致。“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诸葛亮不仅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刘备去世后,他仍坚定不移百折不挠先后六次北伐,其目的皆是为了实现自己的这一人生夙愿。正是由于在这一根本问题上的分歧,因此就导致了二人之间在一系列问题上的矛盾和冲突。这也是刘备称帝时,诸葛亮态度消极的真正原因。
刘备和诸葛亮的故事_刘备和诸葛亮的故事名字32 / 作者:UFO爱好者 / 帖子ID:105581
二者在夷陵之战中的矛盾也是基于此。称帝后,汉室和百姓早已淡出了刘备的视野,此时的刘备,更在意和关注的是自己的自尊和江山地盘,因此,宁肯与盟友结仇也在所不惜,所谓为关羽报仇,只不过是个幌子和借口而已。而诸葛亮因为心中想的是兴复汉室,因此,才极力劝说刘备应以大局为重,忍辱负重,不要轻举妄动,做亲者痛,仇者快得蠢事。正是因为二者的追求不同,因此,矛盾也就随之而来。
二则,情绪使然。这主要表现在刘备攻取汉中时,诸葛亮消极怠工,迟迟不肯出兵。攻取汉中,对蜀汉政权的意义不言自明,诸葛亮作为一个智者和顶尖战略家,不可能不明白,可为何仍揣着明白装糊涂。无它,主要是因为此时的刘备与法正之间走得太近,关系太热,对诸葛亮有意无意中有所忽视甚至慢待,致使诸葛亮醋意大发,因而借此向刘备闹闹情绪,发发牢骚,以此来表达一下自己的愤懑和不满。

刘备和诸葛亮的故事_刘备和诸葛亮的故事名字354 / 作者:UFO爱好者 / 帖子ID:105581

三则,境遇不同。诸葛亮刚加入刘备阵营时,刘备正处于人生的低谷,被曹操打得毫无还手之力,以致怀疑人生——要钱没钱,要枪没枪,要人没人,真正的一穷二白。这时作为天下第一智囊的诸葛亮,不计待遇报酬无怨无悔以身相许,刘备当然感激不尽,自然会言听计从,并想方设法讨好笼络诸葛亮。而诸葛亮刚刚加盟,也想好好地表现一番。因此二人之间的关系自然甜如蜜月,亲如兄弟。可是当刘备拿下益州和汉中,特别是皇袍加身后,此时的刘备人也多了,枪也多了,地也大了,位置也高了,今非昔比,二人之间的关系也由战友情、兄弟情变为了上下情、君臣情,由于地位和境况的不同,因此二人之间的关系必然会发生质变,互相有点分歧或闹点矛盾也是太正常不过的事情。

刘备和诸葛亮的故事_刘备和诸葛亮的故事名字885 / 作者:UFO爱好者 / 帖子ID:105581

四则,时代局限。君臣之间关系再怎么美好,终究仍是上与下,主与仆的关系,君臣相互猜忌或相互提防,一直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传统和君臣关系的主流,刘备作为一个封建皇帝,特别是一个夺取他人江山的老江湖、老油条,不可能不对自己的手下,特别是既聪明又大权在握的诸葛亮心存忌惮,因此出于防范或制衡的需要,有意无意中敲打一下诸葛亮或搞点小动作,甚至给个小鞋穿,这完全是正常而合理的,不必大惊小怪。有人说刘备在最后托孤时,有意对诸葛亮设局——考验或测试,这也完全是可能的,并非空穴来风。况且刘备在东征前,曾遭到诸葛亮的极力反对,诸葛亮也有过兵败的预测,如今果然被诸葛亮不幸言中,刘备情何以堪?因此借托孤之时,考验一下诸葛亮的忠诚度,这也是正常和可能的。
不得不说的是,倘若不是刘备早逝,备、亮之间必将碰撞出更多的火花,闹出更大的动静和制造出更多的矛盾,这一点也是毋容置疑的。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丛中笑
刘备与诸葛亮“心神无贰”,长期被视作君臣关系融洽的典范,陈寿称之为“犹鱼之有水”。然而在鱼水欢好的表象之下,其实也潜藏着一段暗流汹涌的隐情。
作为一名戎马半生、且屡次抛妻弃子的乱世军阀,刘备不宜被视作纯粹的雅量之君。他在劣势环境中懂得礼贤下士,在优势局面下也不免偶露峥嵘——比如汉中大胜之后,刘备便违众处决了谏阻其称王的雍茂,因此大失人心。
考诸史料,可以发现在入川之战前后,刘备与诸葛亮的亲密关系已经出现了少许裂痕,这种猜忌关系随后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虽然君臣间维持了“敬信”的表象,但暗地里却日渐疏离、颇多提防。
由于刘备东征失利导致其提前死亡,因此君臣间的嫌隙也便戛然而止。鉴于临终之际,刘备放下心结,举国托孤,诸葛亮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之前那段彼此猜忌的不快时光,也便不再被后世所关注。
然而无论后世的文学作品如何粉饰,毕竟难以遮掩这段客观存在的史实。本文想结合史料,探讨刘备与诸葛亮的关系变化。
本文共 6800 字,阅读需 13 分钟
刘备与诸葛亮的短暂蜜月期按《出师表》的行文推断,诸葛亮当于建安十二年(207)进入刘备幕府。自此至刘备入川(211)期间,是君臣关系最为融洽的时光。
彼时的诸葛亮意气风发、挥斥方遒,于草庐之中定策天下三分,因此深受刘备“器异”,双方“情好日密”。
而诸葛亮也不负所托,屡屡“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不仅是刘备集团的肱骨腹心,且风头隐隐盖过了关羽、张飞等元从成员。
刘备和诸葛亮的故事_刘备和诸葛亮的故事名字946 / 作者:UFO爱好者 / 帖子ID:105581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赤壁之战(208)时诸葛亮入吴往来周旋,南徇四郡(209)后诸葛亮又总揽长沙、零陵、桂阳的赋税钱谷“以充军实”,几乎等同于萧何之于刘邦。
然而随后的故事却发生了变化。
刘备入川攻伐(211),诸葛亮未能随征;之后(213)诸葛亮虽被征调入川助战,留守荆州的重任却被交给关羽;攻陷成都、占据蜀地之后,诸葛亮也未获首功,甚至在班次安排上被置于“未尝有所统御”的糜竺之后。
更不必说,在之后的汉中之战(219)与伐吴之役(221-222)中,诸葛亮竟被完全排除在决策圈之外,被迫退居二线,负责后勤一类的辅助工作,甚至一度与刘备的意见发生抵触。
另外,刘备践祚之后(221),诸葛亮虽然受封丞相,但却无开府治事之权(异于两汉三公)。诸葛亮真正获得开府权力,乃是在建兴元年(223)刘备死后。
不难看出,自入川前后开始,刘备对诸葛亮的态度发生了显著变化,双方已经隐隐疏离。虽然君臣二人在表面上维持了相互尊敬的态度,实际背后却暗潮汹涌、忌惮提防。
留镇荆州的人员安排及背后逻辑刘备入川之后,荆州的留守人选是极具分析价值的案例。从能力角度看,“治国有分,御军有法”的诸葛亮明显比“骄于士大夫”的关羽更加适合留守工作,但最终却是关羽留守,而诸葛入川。
诸葛亮未能留镇荆州明显是遗憾且令人费解的事情。想要认识这一问题的深层逻辑,必须着眼于荆州彼时的实际情况。
荆州彼时的实际情况是什么?就是它的归属权始终在孙、刘双方摇摆。尤其是刘备控制的南郡,是从孙权手中借来的,而南郡控制着北进中原与西入川蜀的水陆要道,战略价值奇高,因此孙权不可能甘心放弃这块肥肉。
从记载看,孙权曾多次试图通过外交途径讨还荆州,结果均遭到刘备的无情拒绝。孙权也曾尝试诉诸武力夺回荆州,因此双方在建安二十年(215)、二十四年(219)、章武元年(221)先后三次兵戎相见。
不难看出,刘备打从一开始就没打算归还荆州。换言之,留守荆州的将领必须是刘备集团中的强硬派,而以“骁锐”著称且轻视孙权的关羽,则是最符合刘备需要的人选。
刘备和诸葛亮的故事_刘备和诸葛亮的故事名字467 / 作者:UFO爱好者 / 帖子ID:105581
关羽乃骂孙权曰:狢子敢尔
相较而言,诸葛亮对待孙吴方面的态度则比关羽要温和得多。
“北拒东和”一贯是诸葛亮的既定方针,此一节无需赘言;如果将时间线拉长,会发现在后主时代,诸葛亮还一力主导了“赞述东西”的外交事务。
所谓的“赞述东西”,即后主建兴七年(229)孙权称帝,蜀汉群臣激愤,提议吴蜀断交,但诸葛亮却表示为了同盟大业,不妨暂时承认孙权的帝号。他甚至还派遣陈震赴东吴向孙权贺喜。
照此推断,诸葛亮在处理孙、刘两家关系问题上,应该是长期维持既定立场:即为了维护同盟关系,可以适当隐忍甚至牺牲一些利益。当然,这对刘备而言自然是万万不能容忍的。
与此同时,诸葛亮的胞兄诸葛瑾还出仕江东,身登高位,且多次试图招募胞弟入吴。无论刘备如何信赖,诸葛亮在对吴关系问题上确实存在着亲缘方面的隐患。
诸葛亮未必意识不到这一问题。举例而言,建安二十年(215)孙权派遣诸葛瑾入蜀,结果诸葛亮刻意回避与胞兄过多接触,甚至拒绝私下往来,其目的无非是向刘备示忠。
考虑到建安二十年(215)孙权派遣吕蒙“西取长沙、零、桂三郡”的历史背景,不难看出彼时的诸葛亮已经处于嫌疑之地,不得不通过极端手段(拒绝同诸葛瑾私下见面)来自证清白。
鉴于诸葛亮对待荆州归属问题、以及孙刘关系问题上的态度与刘备严重相左,有理由怀疑他在刘备入川之前(211)便已受到猜忌,这也与历史的时间线索相吻合。
诸葛亮在川蜀的尴尬处境明末清初的学者王夫之曾评价刘备“信武侯而终无能用也”,即讽刺刘备对诸葛亮的猜忌心理。应该说,这一观点存在明确的史料支撑。
从《蜀书》的相关记载来看,诸葛亮入川之后长期处于一个矛盾局面中,即待遇优渥,职位尊崇,但难以参与核心决策,甚至是被刻意排除在决策圈层之外。
以史料而论,自建安十六年(211)刘备入川至其称帝(221)为止的十年时间,诸葛亮的相关记载寥寥无几,除了参与制定《蜀科》之外(见《伊籍传》),最常被提及的事务便是“镇守成都,足食足兵”。
刘备和诸葛亮的故事_刘备和诸葛亮的故事名字736 / 作者:UFO爱好者 / 帖子ID:105581
诸葛亮常镇成都,足食足兵
镇守后方当然是十分重要的工作,但结合“益州险塞”的地缘环境以及成都的地理位置来看,彼时的成都并不处在四战之地,防守的压力相对较小。刘备将诸葛亮留在后方,难免有大材小用的嫌疑。
另外一个问题,就是诸葛亮镇守成都,便意味着刘备在前线远征。而刘备远征之际,身边的心腹爱将皆是法正、黄忠等新贵,诸葛亮竟无法涉足其中。
按史料描述推断,诸葛亮对这种尴尬境遇明显存在不满情绪。比如建安二十四年(219)的汉中之战,在前线物资吃紧的时候,诸葛亮竟在后方与杨洪商议此次战争的必要性,杨洪则激动地表示“无汉中则无蜀”、“男子当战,女子当运,发兵何疑”。
从杨洪“发兵何疑”的答复中,不难看出诸葛亮对发兵汉中持抵触态度,即对刘备的决策存在抵触态度。如果说诸葛亮认识不到汉中的战略地位,明显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比较合理的解释,就是诸葛亮对自己长期退居二线的境遇有所不满。
尤其是考虑到此次战役中法正大放异彩,一时间风头无二,这无疑更会令诸葛亮感到不平。
陈寿认为法正与诸葛亮“好尚不同,以公义相取”,可见二人存在竞争关系。法正得志,愈加反衬出诸葛亮的失意。不过诸葛亮也并非全无动作,比如他趁着法正远征汉中之际,表举杨洪担任蜀郡太守,顶替了法正的职务。
实际在刘备入川至称帝的十年时间中(211-221),诸葛亮长期处在“地位尊崇,束之高阁”的尴尬境地,尤其难以染指兵权。而在军事事务之外,刘备对诸葛亮的态度虽是“敬信”,但也并非言听计从。
举例而论,诸葛亮攻讦政敌彭羕的建议,便被刘备顺利采纳(见《彭羕传》);但同样作为诸葛亮政敌的法正,由于得到刘备的“爱信”,便毫发无损。诸葛亮甚至悻悻地表示“如何禁止法正,使不得行其意邪?”
刘备和诸葛亮的故事_刘备和诸葛亮的故事名字64 / 作者:UFO爱好者 / 帖子ID:105581
如何禁止法正使不得行其意邪
学者宋杰认为诸葛亮如此行事,一方面属于审时度势、看人下菜碟;另一方面也佐证了其地位的下降,君臣关系已不再像之前那样如鱼得水,因此无法畅所欲言。
刘备践祚后与诸葛亮的关系变化刘备践祚至驾崩,前后不足三年(221-223),在此期间,君臣关系经历了一个从“提防”到“和解”的变化过程。以历史背景而论,这当与刘备的猝死有关。
这要从诸葛亮升任丞相的问题谈起。
诸葛亮在刘备称帝之后荣登相位,乍看下似乎极受宠信,但实际并非如此。这至少存在三个侧面佐证。
(1)人物凋零
刘备称帝之际(221),诸如关羽、黄忠、法正等功勋宿将或政坛新贵已经大量谢幕。尤其是法正,生前一度官至蜀郡太守(郡治成都),兼领尚书令,“外统都畿,内为谋主”,是丞相之位的有力竞争者。
尚书令地位奇高。东汉的尚书台已经取代了两汉的三公九卿,成为实际意义上的最高权力机关,而尚书令“总领纲纪,无所不统”,以至于魏晋时期“录尚书事”、“领尚书事”的官员被视作实际意义上的宰相。
换言之,如果法正等人彼时尚在,诸葛亮能否顺利升任丞相无疑存在变数。
(2)司徒与丞相并置
刘备在授予诸葛亮丞相职务时,还同时授予许靖司徒之职。按照前、后汉书的记载,司徒与丞相实际是两汉对同一职务的不同称谓。
考虑到《蜀书》没有刘备设置太尉、御史大夫的记载,可知蜀汉立国之初,三公可能仅设司徒、丞相二职,且两个职务存在明显的重合关系。
虽然许靖由于年龄老迈,长期充当“清谈不倦”一类的宫廷冗散,但这种安排背后,依然难免令人怀疑是否有制衡的用意。
(3)开府权
刘备生前,诸葛亮的丞相职务存在一个显著缺陷,就是没有开府权。
所谓“开府”,即臣僚自行组织一套行政班子,进行职权范围内的政务处理。按两汉制度,三公具备开府之权,但求诸史料,并未发现诸葛亮在刘备生前有开府的相关记载。
那诸葛亮是何时获得开府之权的呢?按《蜀书》记载,诸葛亮是在建兴元年(223)刘备死后才正式获得开府权的。
刘备和诸葛亮的故事_刘备和诸葛亮的故事名字632 / 作者:UFO爱好者 / 帖子ID:105581
建兴元年,诸葛亮开府治事
显而易见,臣子开府,便拥有了(相对)独立于君权之外的军政大权,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提到的“宫中府中,俱为一体”也是在隐喻这一问题。或者说,三公权力之所以大,不仅是因为他们的地位尊崇,更重要的是他们具备开府治事的权力。
在此背景下,刘备授予诸葛亮丞相之位,却不肯授予诸葛亮开府之权,明显是心存猜忌,暗中提防,严格限制对方掌握过多权力。
那么诸葛亮在刘备生前,在丞相任上主要负责什么工作呢?求诸史料,诸葛亮在此期间负责的主要工作有二:其一是留守后方,其二是教导刘禅读书。
《诸葛亮集》记载,诸葛亮当时不仅需要负责刘禅的日常教育工作,甚至还要亲手抄写《申》、《韩》、《管子》、《六韬》一类的法家著作,向刘禅传授御下之道。
考虑到彼时的诸葛亮已贵为丞相,却无开府之权,还充当起伏案作业的抄书匠,教导的对象又是刘禅这种“凡下之主”。这无疑是暴殄天物,甚至可能耽误其日常的政务工作。以常理推断,这种安排恐怕很难令诸葛亮满意。
不出所料,刘备死后,诸葛亮立刻大权独揽,“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以至刘禅感叹“政由葛氏,祭则寡人”。至于之前的抄书工作,则再不见诸记载。
刘备践祚之后,对待诸葛亮可谓大材小用,尊崇其人却未尽其才,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诸葛亮在军政问题上与刘备存在抵触。
刘备希冀对吴开战,重夺荆州,此一节史有明载;而诸葛亮对此则持不同意见。按刘备兵败之后,诸葛亮感叹“法正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来看,他对伐吴之役明显是不以为然的,甚至君臣之间可能就此问题发生过冲突。
例证便是《诸葛亮传》对夷陵之战竟然不着一字,仅仅记载张飞死后诸葛亮代替其“领司隶校尉”,紧跟着便是“章武三年,先主于永安病笃”。
刘备和诸葛亮的故事_刘备和诸葛亮的故事名字402 / 作者:UFO爱好者 / 帖子ID:105581
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
张飞遇害,事在伐吴之役前夜;刘备病笃,事在伐吴之役结束。按此线索,《诸葛亮传》对伐吴之役的记载乃是彻底的空白。
从这段空白记载中,不难看出彼时的诸葛亮已被完全孤立,甚至被刻意排除在了伐吴的决策圈之外。考虑到他的丞相身份,这种安排明显悖于常理。比较合理的猜想,就是诸葛亮曾就伐吴问题与刘备产生过严重分歧,因此遭到冷遇。只不过碍于诸葛亮的地位,史官选择性忽略掉这段不愉快的记载。
实际如果不是因为刘备战败导致暴病身死,那么君臣之间的相互猜忌很可能还会再持续一段时间。正是由于刘禅幼弱,加之“益州疲弊,危急存亡”,刘备才不得不放下嫌隙,与诸葛亮达成和解。因为唯有如此才能保证蜀汉政权的延续。
从某种意义上讲,刘备的意外猝死,提前结束了君臣之间的嫌隙局面,也为诸葛亮日后在三国舞台上大放异彩创造了外部条件。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小结诸葛亮与刘备的君臣关系其实十分复杂,既不似演义作品描述般完美无瑕,也不同于后世的好事学者猜测般阴暗险恶。
在研究这一问题时,合理的做法,是抛开刘备与诸葛亮身上的英雄色彩,将二人视作有血有肉的人。如此才能更加客观、全面地看待并理解君臣之间的关系变化。
人有喜怒哀愁,有独立的精神意志,对待同一问题秉持不同看法并无足怪。好尚或殊,情趣苟同,实系寻常。
刘备欲鲸吞吴会,报关羽败亡之辱;诸葛亮想北拒东和,令蜀汉存续不坠;君臣各持己见,合作与牴牾并存。虽然限于宗法社会的时代背景,终不免摩擦,但总归斗而不破,殊为不易。
在夷陵之战的空白记载下,隐藏着武侯的失意落拓;在白帝托孤的诚挚言辞中,映射着刘备的心神无贰。茅庐之下,二人曾一度鱼水欢好;庙堂之上,君臣也一度嫌隙暗生。这些在不同背景下迥然相异的情感流露,也正是历史人物的魅力所在。
我是胖咪,头条号历史原创作者。漫谈历史趣闻,专注三国史。从史海沉钩中的蛛丝马迹、吉光片羽,来剖析展开背后隐藏的深意。
Thanks for readin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UFO中文网

GMT+8, 2025-1-17 03:5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