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23-1-19 08:35:1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科学素养,是指小学生的十万个为什么这种级别呢?还是说看到晚上天黑能立刻想到哈勃红移这种级别?
如果是前者,我感觉都现代社会成年人了,有手就行吧,手指一动,网上啥知识搜不到啊,都不用过脑子。多刷刷知乎都能学到不少。
如果是后者,除了劝退,我实在想不出更友好的表达方式了。
当年读大学的时候,我舍友问得最多的问题就是,你们说的“物理思想”到底是个啥呀?他的成绩不错,有保研资格,但后来还是转行了,因为他实在不理解“物理”到底是什么。你看,一个物理科班出身,经过了多少年严格科学训练的好学生,对于什么是科学素养都没法准确把握,那些连基础教育阶段都没有完整经过的文科生,要如何突破专业壁垒?
重新去学高中的理科知识有没有用?我认为意义不大。高中教的是应试,不是教的素养,属于常识性质的内容很多都在《十万个为什么》里面有,不在里面的大多属于没啥用的纯解题技巧,考完就赶紧忘了那种。
我上课的时候经常给学生讲,赶紧把你们高中学的那点东西忘了,别带到大学来。有很大一部分同学,大一仗着高中的解题技巧去应付大学物理,勉强还能考不错的分数,到了大二大三专业课一上来,就显然跟不上了。因为大学的知识系统有很强的连续性,大一基础没打好,靠技巧耍小聪明,后面肯定露馅。
但即便如此,考上这些专业的学生本身在基础能力上就不输同龄其他专业的学生,再经过四年严格的训练,才算是具备了基础科学素养,还谈不上完全走进现代科学大门。
现代人究竟应该具备怎样的科学素养?我觉得关键还是在于看待和分析日常问题的思考方式。
普通人很容易相信“所见即所得”,眼睛看到的就觉得是真实的,很难相信自己的眼睛会骗自己。有现代科学素养的人,则会采用“黑匣子”方式去思考,在输入与输出之间考虑信息差。
普通人很容易受统计的偏差影响,随便在身边调查一下,就以为获得了大多数人的意见。有现代科学素养的人,应当理解基本的统计规律,知道统计是有很强误导性的。
普通人很容易在自信膨胀和过度消沉中来回切换,把握不住能力的上下界。有现代科学素养的人,应当有边际思维,他的思考中只要覆盖了能力的涨落,就能把握住乐观和悲观的边界。
科学素养不是一天能形成的,是在长期学习和训练过程中潜移默化培养起来的。现代科学在很多层面上是反人性的,因为其研究的对象早已超越日常经验和感官体验能够覆盖的范围。一个人不可能通过自己任何的感官经验去理解夸克三色是如何形成束缚态的、自旋与电荷是如何分离的、反德西特空间如何形成负曲率,等等。他只能在日复一日的磨练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个图像。
这些超越常人的科学素养不可能为普通人所掌握,也没必要,还是要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普通人能做的,就是别捣乱就好了。相信科学,但不迷信,这是我认为最底线的科学素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