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季节合适,赵匡胤的酒席上应该有蟹,可以是炒蟹或者洗手蟹。类似的还应该有蛤蜊,蛤蜊又名壳菜、淡菜、海夫人等。限于时令和交通,在北宋都城汴京,蛤蜊并不是寻常之物,有时候价钱高得怕人。比如《后山谈丛》记载,宋仁宗时,一年初秋,有人献给宋仁宗一些蛤蜊。这些蛤蜊从远道运到京城,一个要价一千钱。宋仁宗数一数蛤蜊,总共二十八个,不高兴地说:“平常我总是告诫你们要节俭,现在我吃一次蛤蜊,一共要花费二十八千钱,这不是要我难看?”
说罢,宋仁宗放下筷子,再不肯吃蛤蜊。宋仁宗不舍得吃的,应该是远道运来的海产蛤蜊。但一千钱一只,贵得太离谱,必定是采办人在中间做了手脚,这和清代乾隆朝时,宫中采买的鸡蛋要十两银子一只,是一样的道理。
《东京梦华录》也提到,汴京的冬天很冷,没有蔬菜,所以每年冬天,上至皇宫下到民间,都要在立冬时大量采买食物储存。这其中就有蛤蜊和螃蟹,但汴京的冬天,低温的时间不会太长,如果不是干货,蛤蜊和螃蟹很容易败坏,很难贮存太久。
《事实类苑》中提到宋代一个“油煎蛤蜊”的笑话:当时的北方人喜欢用麻油煎炸食物,不论什么东西,都要放到锅里用油煎一煎。北宋庆历年间,朝中一群学士宴会,让人买来一筐蛤蜊,交给厨子去做。结果众人等了半天,蛤蜊还没有端上来,派人到厨房中看,厨子说:“把蛤蜊放到锅里油煎,已经弄得焦糊了,却还是没熟。”
《事实类苑》又称:“大抵南人嗜咸,北人嗜甘,鱼蟹加糖蜜,盖便于北俗也。”北宋时汴京的饮食应该以北食为主,菜品中多油煎,喜甜味,这些都是我们想像赵匡胤宴会菜品的方向。
蛤蜊、江瑶柱一类的海产,要想达至远方,长久保存,可以制成干货,类似的还有鲍鱼干、笋干和蘑菇干等。
当然,宋朝人在饮食上的智慧不会如此简单。周密在他的《癸辛杂识》中提到,浙江天台出产一种桐蕈,味道极佳,别处所无。当地的人们就摘取蕈子,用麻油浸泡,可以长久不坏,但油浸过的蕈子,品色味道大减。
有人想出一个好办法,把蕈子连同桐木一并折取,送到远方,临到烹制前才摘下,味道新鲜。以蕈为材料的菜肴,《东京梦华录》中有虾蕈羹、鸡蕈羹等。按照《淳熙三山志》的说法,臛是一种肉羹,其中添加青菜的,称为羹,不添菜的,称为臛。具体到虾蕈羹和鸡蕈羹上,蕈子应该就是其中的青菜。
宋朝人还发明一种运鱼的办法。权臣贾似道喜欢吃苕溪所产的鳊鱼,有一个名叫赵与可的人想要讨得贾似道的欢心,琢磨出一种大容器,可以装到船上,容器里面加入溪水,装得下千百条鳊鱼。更重要的是里面的一种特制机关,能保持容器中的水一直新鲜,如此可以把新鲜的活鱼一直送到贾府中去,十分难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