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银河系第三旋臂边缘的一颗蓝色行星上的碳基生物,正在庆祝他们居住的行星在该恒星系里又完成了一次公转。”
每当过年的时候,这句颇有些科幻风格的新年祝福文案,都会例行在朋友圈刷屏——的确,无论是公历新年还是夏历新年,过年说穿了就是地球又完成了一次绕日公转。那么问题就来了:众所周知,地球的公转轨道是椭圆。既然是一个闭合的曲线,那就无所谓开始和结束,我可以选择轨道上的任何一个节点作为新年。那么我们如今庆祝的新年日期,到底是怎么确定的呢?
1
温带民族一般把新年定在冬春交替
要解释新年日期的由来,还必须先弄清阳历和阴历的概念。阳历就是根据地球绕日制定历法(如现行公历),阴历就是根据月球绕地制定历法(如伊斯兰教历)。而我们熟悉的夏历,则是阴阳历:月球每完成一次公转,就设置一月,所以夏历的初一永远是新月(朔日),十五永远是满月(望日);地球每完成一次公转,就设置一年,并根据日地轨道设置二十四节气——所以我们发现,夏历的节气,和公历的日期,几乎总是绑定的。比如立春总是在2月4日左右,而雨水总是在2月18日左右。毕竟轨道几乎是圆的,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个节气就对应15度,约相距15天。
而一个朔望月周期平均是29.5306日,一回归年是365.2422日。一年平均有12.3683个月。我们把一月定为29日或30日,以使其平均值为一个朔望月,每年差不多就有12个月(相差的部分通过置闰来调和)。
有了这些基础设定,假设由你来设置一套历法,你将会把哪一天设置为一年的开始?很多人会倾向于,把新年放在冬春交替的时候——从气候上来讲,冬春交替总给人一种万物复苏、万象更新的感觉。过完年之后就一天比一天温暖,实在让人提振精神。如果把新年设置在秋冬交替,那过完年一天比一天冷,如此开局恐怕会很没有盼头;而从生产上来讲,冬春交替在秋收之后,粮食丰富适合欢庆。又在最寒冷的时候,没什么农活足够空闲。相反,如果放在春夏秋,地里的活都忙不完,谁还有心情来过年。
因此全世界的温带民族,无论天文水平如何,传统上几乎都把新年定在冬春交替前后,也就是冬至到立春期间。不过如果是热带民族,那就另当别论了。比如埃塞俄比亚的新年在9月,这时雨季即将结束。而印度新年通常在10月底,泰国新年“泼水节”则在每年4月,二者皆与宗教关系密切。
2
新年:象征万物复苏,尽量接近立春
至于选定新年,其实就是要选定一月初一。我们已经知道,夏历初一是由新月来决定的。这就等于是说,只要在冬春之间选定一个朔日(新月),我们就可以确定该月为正月。那么,该如何缩小范围选定正月?
首先,既然新年要象征万物复苏、新春到来,那最好是尽量接近立春。一个简单的办法,是把立春所在的朔望月定为正月,但这样问题就来了:立春前15天是大寒,后15天是雨水,这加起来就接近一个朔望月的时间。大寒显然让它待在腊月更合适,雨水则放到正月二月似乎都还行?如果立春正好出现在某个朔望月的下半段(也就是十五到三十),那大寒也就会出现在该月的上半段(初一到十五)。这样就会出现,正月初一过完没几天就是大寒的尴尬情况。
于是古人巧妙地规定:雨水节气(太阳到达黄经330度那天)所在月份为正月,这就保证了大寒必定在上个月(腊月)。而新年正月初一必然夹在大寒和雨水之间,也就必然接近立春——所以我们会发现,立春有时候在过年前,有时候在过年后,但总是挨着过年。这也就是“正月中,天一生水”(《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的由来——正月必须包含雨水,或者反过来说,雨水决定了正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