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查看: 228|回复: 5

如何评价电影《流浪地球 2》?

[复制链接]
online_member 发表于 2023-1-23 09:23: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如何评价电影《流浪地球 2》?
online_member 发表于 2023-1-23 09:23:55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各位来电影院观看流浪地球2。
作为参与者,不好评价电影的质量。就交给各位了。
“作为科幻电影,流浪地球2是一座冰山。 你能在电影院看到的所有的细节都像是浮在水面的部分。 当你向水底观察,又会发现惊人的质量。”
作为参与者,我想聊一聊流浪2的一些事。主要是美术组的和我个人的目之所及。有失偏颇,望海涵。(我在《流浪2》剧组的岗位是美术组的几个制作总监之一。负责一部分概念设计和特殊道具制作的工作)

如何评价电影《流浪地球 2》?876 / 作者:Guogangts / 帖子ID:106823

我工作室制作的数字生命卡和550A

如何评价电影《流浪地球 2》?464 / 作者:Guogangts / 帖子ID:106823
流浪地球的美术量是恐怖的。
科幻电影的前期是需要大量的概念设计的。
这些工作是美术组的老大,美术指导郜昂牵头完成的。这哥们为人要求严格。对细节精益求精。
二号人物,号称撑起半个美术组的男人,美术概念设计和制作总负责王志坚。中国科幻电影的王的男人,你能看到的片中所有的概念设计,大部分都经过他手打磨过。
在这一年中,美术组是什么工作状态呢?坚哥经常连续一两天加起来睡个位数小时,一周一周的回不去酒店(尽管酒店就在影城外)。某天坚哥工作到失去知觉,第二天醒来已经在办公室的沙发上躺着了却记不清是怎么过去的。
在流亭机场拍摄的时候,美术组办公的地方就是机场之前一个类似仓库的地方,四处漏风。有天我六点过去了,以为去的够早,然后看到剧组的制作统筹冉老师还有天禹在和远在新西兰的维塔工作室对潜水服方案。因为时差原因,从半夜一直对到清晨。然后洗把脸继续开工。这样的事隔段时间就发生一次。

如何评价电影《流浪地球 2》?396 / 作者:Guogangts / 帖子ID:106823
为什么工作量如此大?因为这一部的设计量需求是海量的。不管是概念设计还是场景,都比第一部多了很多倍。  你看到的片中的每一个东西,都需要设计。从庞大的太空电梯到半人高的机器狗笨笨,从重要的数字生命卡到不起眼的一个太空电梯引爆器。全片需要设计的内容数以千计。
更可怕的是,很多概念设计由于太过复杂,完成是以年为单位的。比如太空电梯, 从概念设计到概念细化到成品跨度长达两年。 从一张概念图到最后上万个零件的CG模型,需要经手很多人,工作量极大。
这不仅包括那些你在荧幕上看到的设计,也包括一闪而过的或者是你没看到的。
在电影中,有个升格镜头,图恒宇被电击枪射出的两根针击倒。其实那是电击枪的,而那把电击枪,也是做了设计和制作了道具的。但是在最后成片中,为了整体节奏剪掉了。所以你看不到。
还有剧中的MMU。航天员机动装置。在太空电梯中主要做背景使用。不留意不会注意到他。但是这个东西的设计横跨了一年,3个版本,最后由我在杀青之后完成了设计,并根据郜老师的建议持续修改了几版本,直到出现在太空电梯的长镜头中。
出现了两秒。
为了这两秒,花了一年多的时间。

如何评价电影《流浪地球 2》?657 / 作者:Guogangts / 帖子ID:106823

预告片截图

片中的550w。身为MOSS的前身,按理来说,不做改动也行。直接用第一部的moss换个涂装就可以了。但是老郜还是安排重新设计了MOSS,让整体的设计语言更加协调,细节更加合理。虽然大部分观众可能看到的是“一个挂在房顶的机器人”。可是这些细节的完善确是对世界观的完善实实在在的起到了作用。  对比一下下图就能看出,其实很多改动是很细小的,为了让设计更加的合理。

如何评价电影《流浪地球 2》?317 / 作者:Guogangts / 帖子ID:106823

流浪2的550w

如何评价电影《流浪地球 2》?489 / 作者:Guogangts / 帖子ID:106823

流浪1的MOSS MDI制作

而我的另一部分工作:概念设计制作成实物道具的工作过程更是一个恐怖的挑战。关于工业化的内容,我专门写了文章,等过段时间发布。细聊我们在工业化上的努力。
现在我给你看看冰山一角。
“你看不到的地方,我们都做了”
这是量子计算机550A的底部,刚从我公司出厂时拍摄的底部的照片。剧中没有镜头拍到这里,这块底板是用数控机床一体加工金属出来的,精度很高。同时上面有丝印和激光雕刻的文字。
即使拍摄不到,也是细节,也是这个世界观下的设定的一部分。(请不要再吹卡梅隆谢谢)

如何评价电影《流浪地球 2》?724 / 作者:Guogangts / 帖子ID:106823
同理还有镜头不会拍到的550C的背面,密密麻麻的细节。

如何评价电影《流浪地球 2》?514 / 作者:Guogangts / 帖子ID:106823
这部电影中的很多特殊道具都是,如果我不告诉你这是假的,你会以为这是一个有真实功能的产品。
除了特殊道具,平面部分也是。
不管我什么时候推门进去平面部门,总能看见人。
和概念设计还有道具相比,平面的很多工作不仅要耗得脑力设计,还得出体力,毕竟时不时就是几百个人的名牌要排版。
从每一个人的名牌到每一件道具上的标识,都是平面部门的辛苦成果。
如果感觉不到平面做了多少工作,看这个就知道了。这是北京物资中心场景上的小广告,也是在流浪地球的世界观下创造的。在电影中,你是看不到的,他就是流浪地球世界观下冰山脚下的那一部分。

如何评价电影《流浪地球 2》?428 / 作者:Guogangts / 帖子ID:106823
像这样的平面设计,在流浪2中还有不计其数。分布在每一个场景中。(感受到设计师的肝了吗)

恐怖的制作量:
第一部的时候,我们同行业兄弟公司MDI工作的宇航服制作了3件。这一部,是几十件。而且宇航服的设计和工艺都更新了一遍。制作时间也更短了。
我工作室负责制作了大概一千余件特殊道具,包括550A,C,华哥用的笔记本电脑,密钥,防水喷雾,京哥用到的无人机干扰枪,求婚戒指,最后那一堆核弹引爆器等。此外还有j20和核弹运输艇的一些内饰。
对于我们公司来说,一个新的团队, 也是希望与绝望并存的。时时刻刻都感觉无法完成了。
大概持续半年的时间,我工厂的机器除了上下料,几乎没有停止过。
基本是一个零件下机了,里面拆下来进入下一个环节。换另一个零件开始加工。
春节前核弹起爆器要制作,但是春节期间,工厂、快递会大范围的停工。留给我们的时间又只剩下10天左右的时间,于是我们安排调度了一部分友商的加工中心设备,同时使用了一部分相对精度没有数控机床加工精度高的3d打印工艺,增加了部分临时工,使用两班倒开始制作。在拍摄前完成了所有核弹起爆器的制作,并且做了两套。

剧组的精气神。
人在压力之下才能凸显品质,我深以为然。
虽然我公司是做产品的,精度一流。但是这是第一次大规模的使用工业产品标准在制作道具,第一次也意味着我们的经验不足和需要不断试错。但是毕竟应对电影的需求还是有些不足。我们做的东西在现成出过一些问题,时不时得暂停拍摄维修。
华哥在镜屋重面对着笔记本电脑重的图丫丫那场戏。镜头一过去,一个零件明显的突起。维修。生命卡一插上去,歪了,维修。

如何评价电影《流浪地球 2》?256 / 作者:Guogangts / 帖子ID:106823
在片场,东西坏了就得现场修理,全组人都得等着你。但是我从来没见过导演因为道具的事情对我们发火。有时候还帮我们一起分析原因。
另外,如果产品结实厚重了,重量自然就会上去。550A这个重要道具上,我担心他片场损坏,于是用了全金属加工,连看不见的底座都用了金属。
结果在片场,华哥第一次拎。。。没拎起来。华哥跟导演反馈的时候,导演当时不知道其中原因,但是还是第一时间帮我们跟演员解释。
拍摄倒数第二个景,操作门框机器人下水的时候,我从深圳送来门框机器人控制器。 收工的时候,演员下来找导演说,谢谢导演给我们的机会。 导演指着我说,你谢谢他们,他们做的东西,从深圳过来的,辛苦了。
制片人龚格尔也是一直是保持随和。补拍的时候,有件道具又又出问题了。龚老板打过来电话:李雪健老师在里面等了一个小时。然后下一句话是,没事,解决问题。
而且这一部流浪地球又超预算了,在等待追资的过程中,龚老师又是自己垫钱帮我们公司度过了难关。(猜猜我为什么会说又)
可以说,我们这类公司的宝贵经验,都是在这些在所有演职人员的耐心之下积累起来的。考虑到片场的压力,我有理由认为,主创团队确确实实是一群时刻保持谦逊的人。


我想说,
回顾流浪之旅,说实话不是一个轻松的过程。
时刻都有人坚持不下去而放弃,选择了更轻松的路。
但最终,我们还是抵达了彼岸。
我相信,如果还能再流浪,大家又会毫不犹豫的聚在一起。
再接再厉。
谢谢导演和所有的演职人员。
谢谢屏幕前的你,对于科幻这一中国的新生事物,给与了足够的包容和耐心。





不要忘了买票(疯狂明示)

(电影刚上映,放出大量制作图不太合适。后序还会配图。)
online_member 发表于 2023-1-23 09:24:53 | 显示全部楼层
知乎的朋友们大家好,感谢各位大年初一带着家人朋友们来观看电影《流浪地球2》的观众朋友们。又是四年过去,终于不负约诺,带着小破球儿再次回来了!非常感谢知乎的朋友们在第一集的时候给予我们的鼓励、指正和批评,尤其经常在知乎看到大家扒出电影细节,即兴奋满满又战战兢兢。
关于第二集的故事应该怎么写,我们当时写了几个方案,从最简单到最难的,简单的其实就是复制第一集模式,用比较保险的方式,写一个标准类型片的架构。但是,我们的剧本指导王红卫老师还是鼓励我们,再去尝试,多走一步,于是有了今天大家看到的样貌。
我们选择往前写,一是希望能够更多维度的丰富这个世界观,第一集的世界观还是相对粗糙的;二是我们做第一集的时候京哥给了我们太多无私的帮助,我们希望京哥能回归,以表达我们对京哥的感谢,但又不想写成复活那种,有点扯。
当然,我们还是低估了这次世界观建立的难度,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每个人的知识框架是有限的,为此我们邀请了多位中科院的科学家们来做科学顾问,多亏了他们,这个想象中的世界初见规模。
我特别清楚第一集的成绩很大程度是来源于我们观众的宽容,电影本体有太多不足,我们的观众非常清楚第一集和好莱坞主流商业大片的差异在哪儿,但依然包容我们,推我们前行。观众提高了对作品的要求,其实是对我们的认可,这种认可更是我们前进的动力。于是,“比第一集好一点”成了我们从策划、剧本、筹备、拍摄以及后期的终极目标,希望小破球儿第二集可以不辜负观众的期许与包容。
这次电影里也埋了很多梗,期待继续看到各位知乎大神观众的挖掘,继续让我兴奋的同时战战兢兢。
在电影中,有很多主演都说过的一句话就是“我在,我一直都在”。我相信,四年过去,我们在,我们的观众也都在。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感谢观众们无限包容地陪伴着小破球儿的成长。当年,1.1亿观众亲手种下的那颗科幻的种子,如今发出了嫩芽,希望有一天它可以长成一棵顶天立地充满想象力的大树。
online_member 发表于 2023-1-23 09:25:06 | 显示全部楼层
(施工中,本文有剧透)
作为《流浪地球2》科学顾问团队的一员,非常欣慰自己参与的工作可以被这么多人喜欢,更是庆幸自己能够和这么多专业、严谨的电影人一起工作看到艺术和科学的融合,这是一种很新奇的体验。据我所知,就在电影上映前两天,剧组还在通宵加班工作修改BUG,也许正式这种精益求精到苛刻的态度,才能奉献出这样优秀的作品。
抛开我自己的工作不谈,作为一个科幻迷观众来说(仅代表个人观点),电影拍出了大刘作品的“宏大叙事”、“史诗感”和“世界感”,这是从前没有任何科幻电影可以做到的,当然我相信这部分和一个牢固的世界观密不可分,从电影角度来说,我自己想把它被归为一个新的分类--「科幻史诗」。限于片长,电影很多细节没有时间深入讲解,这篇文章会简单向大家介绍一下影片的世界观,以及我们在设计相关科幻概念时所做的科学推理,希望可以给大家观影起到一些辅助作用。
<hr/>
导语:如果人类的好奇是一种病,那科学加上幻想是唯一的药方。如果我们说科技想象更期望展现技术趋势,那科幻更倾向反映技术和人类生活的关系,“经以科学、纬以人文”,两者相符相成才会编织出我们想象中的未来。
接触《流浪地球2》或许来自某种缘分。2020年,我在参加IEEE/CIC国际通信大会等待演讲,突然接到计算所王元卓老师的电话,问有个影视项目《流浪地球》剧组愿不愿意参加,可以借此机会做一些科普工作,这就是所有“造梦”故事的开始。因为我现在想想,除电影之外,科学家也没有更多机会去“推测”,或者“见证”一个未来的世界了。

如何评价电影《流浪地球 2》?976 / 作者:朝霞698 / 帖子ID:106823

《流浪地球2》应该是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有大规模、各学科科学顾问参与制作的科幻电影

现在回头看来,相比我自己的科研来说,这段科学顾问的旅程非常“爽”且“刺激”:我们可以随意展开科学畅想而不用去设计实验验证。稍作总结的话,在这将近2年时间里,我的工作主要有几个方面:

  • 以“科学底限”原则检查“科学常识”。尽量保证电影本身不因“大幅度违背公众科学常识”而导致“世界失真”;但为了兼顾故事性,即使再严谨的剧组,也一定会考虑一些科学和艺术上的平衡和取舍,比如各种时间上的错觉,比如阵列爆炸等。
科幻本身不会完全遵守科学事实,但电影至少需要保证,在公众观影的3个小时内,世界本身存在被论证的坚固感,观众不会因为某句台词,某个片段或者某个道具对世界感到“出戏”,反例:动画《三体》中的科幻手铐。“科学底限”的重要程度优先级应该和叙事重心一致,即台词大于情节,情节大于画面,画面大于道具(即获得观众注意力越多的科学相关内容越重要)

如何评价电影《流浪地球 2》?72 / 作者:朝霞698 / 帖子ID:106823

《流浪地球2》科学顾问工作部分汇总


  • 科学常识之外,创造并丰富世界观。电影是艺术创造,科幻电影需要创造一个可信、自洽、栩栩如生且让人沉迷的未来世界作为剧情基础。我们经常接到剧组各部门很多“科学事实”以外的咨询,比如月球上的通信方式会是什么样的?如果月球消失了,社会会有什么反馈?
对于此类问题,我统称为“世界观”问题,并在工作中尽量遵循“What if - How to”框架,即从现实科学知识出发,推测核心幻想(比如行星发动机可行)成立时某件事的可能运作方式,让世界细节经得起推敲,因为《流浪地球2》的时间线几乎和现实时间线重合,这部分要更加小心谨慎;

如何评价电影《流浪地球 2》?783 / 作者:朝霞698 / 帖子ID:106823

科学顾问团队参与的世界观共计约十万字,将近150页


  • 从科学角度合理化剧情,电影需要面向公众,剧情和故事直接承担着票房压力,科学顾问最重要的作用之一就是从科学角度,提出增强电影情节合理性和科幻性的建议(科学地和剧组一起开脑洞)。在大型电影项目里,科学团队、编剧团队和制作部分有时候会因此陷入对一个内容呈现漫长的拉锯战。

如何评价电影《流浪地球 2》?506 / 作者:朝霞698 / 帖子ID:106823

数字生命部分可以体现的一些指标,当然最后是被删减了

从某种意义上,科学家对一个影片叙事、表现和事件可信度(影片“电影逻辑”)的贡献甚至比“科学底限”原则还要重要。因为制片人、编剧和导演往往会对电影市场、剧情起伏、情绪引导有深入的了解,但是对科技前沿不了解,对据此可以开展的科技想象力也不擅长。

  • 提供科学相关的置景/美术建议,涉及电影视觉,科研人员的工作状态,某个物品比如脑机接口的外观等等一系列建议。

如何评价电影《流浪地球 2》?340 / 作者:朝霞698 / 帖子ID:106823

某场影片成果vs真实场景,大家猜猜我们标记的是什么?

在这篇文章里,我将从科学顾问的视角向大家分享对《流浪地球2》中

  • 世界背景推理和核心科幻概念的思考和考据,以及
  • 对我参与的人工智能部分的部分细节解读,剩下的留给各位观众自己发现。当然,受限于个人水平和剧情原因,我们的工作和思考一定存在不足,希望大家见谅。
这篇文章会比较长,希望大家喜欢《流浪地球2》中的世界!
<hr/>0. 剧情背景与世界观

大家可以在此后上架的书(我目前也不知道是啥名哈哈哈)中会看到非常丰富的世界设定(特别感谢 @Ewing 洛神 和科学团队其它老师所做的工作),我在这里仅仅对一些大家在观影中有疑问的背景和世界观作简单介绍。
0.1 如果人类面临氦闪危机会怎么应对?-- 四大计划


如何评价电影《流浪地球 2》?907 / 作者:朝霞698 / 帖子ID:106823

揭露三大计划的联合国决议,加上数字生命计划,这四条计划的进展成为推动剧情的主线

流浪地球2的剧情发生在地球启航之前,当时太阳危机揭露已有十余年,联合政府(United Earth Government,UEG)成立,总部设立在纽约,但世界政局动荡不堪,人类纷纷自救但仍内斗不止,大大小小各种战争频发,伴随着重工业的无序扩张,世界一片荒芜,科技在重压下加速发展,人类转入以航天工业为主的计划经济社会,并举球之力提出了数百个自救计划,其中以下四种计划进入方案论证阶段:

  • 移山计划:由中国提出,为流浪地球主体计划,计划建造1万座发动机推动地球走向新家园,行星发动机同步网络依赖原本互联网的地下光纤,是利用网络切片形成的高密级发动机专用网络,在月球危机中同步点火成功,最终结果【成功】;
  • 方舟计划:由美国提出,在地球同步轨道建立“方舟号空间站”,利用空间站带领人类逃离太阳系,即小说中的“飞船派”,太空电梯是方舟计划的核心。空间站在电影第一幕中被摧毁,最终结果【空间站被摧毁】;
  • 逐月计划:由俄罗斯提出,初始的“逐月计划”是考虑到月球质量只有地球的 1/81,体积是地球的 1/49,自转角动能远远小于地球,刹车/推进耗费资源远小于地球,且氦-3储量丰富,因此期望改造月球作为天然逃生舱,带领人类离开家园。月球基地是逐月计划的核心,但是因为月球结构和大规模生态循环问题,最终发现月球不适合改造,被并入移山计划,计划放逐月球,最终在月球危机中【月球被摧毁】;
  • 数字生命计划:面对可能完全无法战胜的天灾和日渐困难的日常生活,“虚无主义”和“享乐主义”思潮爆发,许多人认为转入数字世界,只要载体不灭,人类即可永生,脑机接口是数字生命计划的核心,在数字生命计划展开时,各国均兴建了数字生命研究所,最终结果【被UEG伦理委员会禁止】;
0.2 部分社会实体(真的只是部分)


如何评价电影《流浪地球 2》?771 / 作者:朝霞698 / 帖子ID:106823

UEG联合政府大会

虽然剧情主线是移山计划和数字生命计划,但是这四种方案在剧情中都有体现。电影中又涉及了几个比较重要的实体,

  • UEG联合政府,在地球氦闪危机公布后,同年成立。总部设立于纽约原联合国总部大楼,其主要决策机构是联合国政府大会,会场也是主要的国际博弈场地。2044 年联合政府常会上,各国代表共同见证了行星发动机试运行成功。
  • UEG加蓬联合实验基地,位于非洲加蓬首都利伯维尔,太空电梯坐落于其附近赤道上空,作为空间运输的地上枢纽,同时也是行星发动机一号试验机的坐落地。为了保护太空电梯和行星发动机的安全,附近戒备森严,并常驻多国维和部队。
  • UEG月球基地,又称月球与空间科学国际实验中心,位于月球坎帕努斯环形山(纬度 28.04°S,经度 27.9°W)附近,隶属于联合政府航空航天局。始建于 2031 年,是联合政府执行“逐月”计划的主要科研、勘探、开采及“逐月”卫星发动机建设机构。
  • UEG国际合作与救援司,前身是联合国人道主义事务协调厅,负责地球停转期间的各类应急事务。2058 年,月球危机中的全球发动机应急启动任务由UEG国际合作与救援司统筹负责。
  • UEG 伦理委员会,前身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下设的国际生物伦理委员会 (IBC)和世界科学知识与技术伦理委员会(COMEST),于联合政府成立后合并改建而成。2041 年(月球危机前3年),在伦理委员会的推动下,联合政府大会以投票方式通过了《联合政府关于人的生命数字化的声明》并出台了《禁止生命数字化条例》。
  • 北京数字生命研究所,为联合政府科学院北京数字生命研究所。2032 年,北京数字生命研究所成立,研究员规模为20人, 主要是神经科学和人工智能领域方面的专家,理念是在“太阳危机”时 期用科学手段达成人类以数字形式生存的目标,以实现“延续人类文明”目的。随着“数字生命”项目被终止,相关团队回归组建智能量子计算机重点实验室,继续从事智能量子计算机项目的开发。
0.3 两大危机


如何评价电影《流浪地球 2》?430 / 作者:朝霞698 / 帖子ID:106823

”方舟号“空间站坠落


  • 太空电梯危机(2044年),由于未知原因,当天加蓬基地大量无人机的任务从保护太空电梯被篡改为毁灭太空电梯,由于“方舟”号空间站位置过高,地面武器难以抵达,因此基地内部潜伏人员试图控制太空电梯轿厢,通过轿厢上附着的遥控导弹摧毁“方舟”号空间站。在我方坚持不懈的努力下,最终“方舟号”空间站依然坠落,空间站坠落导致加蓬地区无数人员丧生。

如何评价电影《流浪地球 2》?412 / 作者:朝霞698 / 帖子ID:106823

月球行星发动机停止工作


  • 月球危机(2058年),由于未知干扰,月球基地三台行星发动机连续过载,导致月球偏出轨道撞向地球,如果月球越过某个关键点,则地球会发生大范围物种灭绝和不可逆的地质灾害,因此经过激烈讨论,联邦政府提出了包括相控核弹阵列爆破月球(在后文阵列爆炸中将解释原理)、紧急启动行星发动机、紧急启动地下城空间站牵引(即领航员空间站撞击月球)、重启“方舟”(即领航员空间站启航)等多个方案,但是在后续研究中发现空间站能量不足以改变月球轨道、地下城在月球冲撞中无法幸存,于是摧毁月球,同时启动行星发动机成为人类幸存的唯一解。
0.4 其它杂项


  • 550系列:550系列是一系列量子智能计算机的统称,原型机 550A 诞生于北京数字生命研究所的 551号项目,作为“数字生命”的运行硬件设备,后续型号为太空电梯危机中出现的550C,以及550W(MOSS)作为“隔离计划”后唯一的人工智能设备入驻“领航员”号空间站,指引人类在宇宙中前行。550系列是电影里的重要剧情部分。
  • 《时令条例》:在地球停转时期,因为昼夜交替时间随着地球停转越来越长,所以阳历不再适用,联合政府决定采取“太阳历”(60小时)和“阳历”双规制,方便普通人民的工作和生活。这点可以在电影字幕里发现。
  • 战时经济时代: 联合政府的三大计划均耗资甚巨,因此很多国家转型为以航天工业为主的重工业体制,各国也进入战时经济时代,加强对经济活动的控制和调节。这点也可以在电影剧情里发现。
  • ”生存概率最大化“在设计MOSS时,其中内置了人类种族生存概率最大化原则,所以在刘培强面试时,MOSS给出的建议是牺牲妻子,让韩子昂和刘启进入地下城。
<hr/>1. 脑机接口与数字人类



如何评价电影《流浪地球 2》?525 / 作者:朝霞698 / 帖子ID:106823

看这个人参与数字生命实验,研究经费充足,你看他笑的多开心,我也想这样

自古以来,生死永远是人世间最难解的悲情,为此无数人曾向往甚至试图尝试永生。古代,前有秦皇遣徐福仙岛问药,后有汉武筑高台接仙露。现代,人们对永生的向往也随着云计算、人工智能的发展而改变,《黑镜》《万神殿》《超验骇客》等等科幻作品都曾经深入思考如何实现数字世界的永生/或者重生。

1.1 脑机接口的设计思考


自从1920年德国精神科医生Hans Berger博士[1]用大脑头皮上的贴片电极成功测量人类“脑电图”以来,科学界就猜测脑电波是一种可用于大脑直接对外/对内交流的信息载体,此后关于脑电控制/脑波暗示等的科幻/游戏创作一直不绝于耳,比如《命令与征服:红色警戒2》里就有一种叫做“尤里”的作战单位,可以通过操纵脑电波实现对其他单位的精神控制。但在当时,没有人想要把这些狂妄的想法变成现实。
这种情况延续到1970年,科学界逐渐认识到,人类脑电波中某些可观测部分可以反映大脑状态[2]。比如医院里,脑电图仪通过观测alpha波(alpha wave)来辅助医生完成脑部疾病诊断。更有甚者,在大脑产生动作意识后,部分脑电波会随之产生变化。当时的科学家认为,如果能够捕捉到这些变化的电信号,或许就能还原出受到刺激时的大脑 “意识”。后来第三代脑波测谎仪就由此而生:当受到小概率事件刺激(比如正在编造谎言)后,300ms-1000ms左右可以观测到正向脑电波波峰(即P300波),以此可判断被试者是否说谎
著名科幻概念“意识上传”,其实是此现象的反向利用,即“对脑电信号/人脑结构的完全观测是否能还原人类意识本身?”我不太想在这一节回答这个半科学半哲学命题,这里只给大家留下个小悬念。但毫无疑问,1970年起,科学界已清楚知道大脑电信号与人类意识之间必然存在关联,并为总结这些关联付出了大量实践。

如何评价电影《流浪地球 2》?403 / 作者:朝霞698 / 帖子ID:106823

通过脑机接口对电脑输入字符

既然已知存在联系, 那我们能否利用某种脑电波来直接控制人体外部设备?比如假肢或者电脑?
这是脑机接口的核心科学问题,原文来自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Jacques J. Vidal教授在1973年发表的开创性论文[3]。Vidal教授此人是一个传奇,他当过电气工程师,做过空军飞行员,后来还是回归高校,穿上西装拿起教鞭,最后开始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脑科学研究所研究哺乳动物前庭系统。在成为一名独立研究者后,他很快就接到了美国国防部资助的人机通信项目(Brain-Computer Communication),这也是1973年这篇论文的来源。

如何评价电影《流浪地球 2》?594 / 作者:朝霞698 / 帖子ID:106823

1973年,Vidal教授在《Toward Direct Brain-Computer Communication》一文中首次提出了“脑机接口”这个术语

在这篇论文里,他十分笃信自己的预言:“即使仅以当时计算机科学和神经生理学的现状为基础, 也预示着这样的壮举可能即将来临”。要知道,当年计算机才刚刚兴起,雅达利公司还只是个1岁的新生婴儿,距离《吃豆人》诞生还有7年时间;而就在三年前(1970年),26岁的Ken Thompson刚刚在一台破旧的PDP-7上开启UNIX纪元。他不会意识到,仅仅13年后,他将因此获得图灵奖(注:UNIX纪元是苹果的OS X等类UNIX操作系统和JAVA等主流编程语言的时间起点)。
即使此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脑机接口都没有取得明显科学进展,甚至在当时被认为是某种“科学幻想”,我们也不得不佩服Vidal教授对神经科学和计算科学的洞察和远见:因为在50年后的今天,“脑机接口”已成了科技领域无人不知的技术趋势之一,甚至已经成为了某种“科技时尚”。
其实在了解 “数字人类”的核心概念时,我们就认真思考过脑机接口的具体呈现形式。早期讨论中,曾有两种方案:侵入式脑机接口”,即通过探针直接采集/刺激大脑皮层电信号,通俗的视觉呈现就是脑后插管,为了植入电极一般需要开个真的“脑洞”;另一种就是大家现在看到的“非侵入式脑机接口”,即通过电极贴片采样头皮脑电(Electroencephalogram,EEG),一般通过头戴脑电帽或者头盔实现。《阿凡达》里有比较直观的对比,人类进入阿凡达用的是非侵入式脑机接口,而阿凡达连接灵魂树,可以类比为侵入式脑机接口。
在现实里,因为可直接接触大脑皮层,前者通常更准确、可传输的数据量更大、未来真正实现的可能性也更高,但是考虑视觉、道德(脑后插管有点过于邪恶了)和数字生命计划可能的普适性问题(在近代做这种手术实在不太可能获得那么多簇拥),最后选择了非侵入式方案,不然这位躺下的小哥可能已经被脑后插管,不会笑的那么轻松了。
1.2 我们对意识上传做的一些小调整

总结来看,如果我们要实现数字人类,可以:

  • 用生前的相关互联网资料完成“数字重生”或制作 “数字化身”,这也是目前现实世界“数字人类”的主要实现方式。目前这种“数字人类”拟真程度距离真正人类相去甚远;
  • 另一种可能是把人的心智“数字化”后转移到不同“载体”上(比如更高级的电脑),如果载体足够耐用,能量充足,那么技术上人类就可以永生在数字世界。我们认为后者显然更适合影片背景。
那么在此之前,我们必须思考心灵和身体的关系。
这是一个古老的问题。在亚里士多德之前,古希腊哲学家就开始思考心灵和身体的关系,即“心身问题”,至此已有两千多年。心身问题主要体现在笛卡尔二元论的困惑:他认为每个人都由身体和心灵两种不同实体组成;身体与心灵可分离、独立存在、可以相互作用,心灵无实体。 20 世纪中期,这种观念随着科学的发展产生了一些变化。一些神经科学家认为,意识蕴含在大脑的信息处理中,它实质是大规模神经元集群产生的“涌现”现象,根据这一猜想,他们把心智比喻成软件程序,其运行在一个称为大脑的硬件上。细心的读者可以看出来,这是“意识上传”这个科幻概念的哲学基础,在《万神殿》等作品里有所体现,也是影片中“数字生命计划”的灵感来源。
现代科学却认为笛卡尔的观点并不完备[4]。虽然心智毋庸置疑源自大脑,但大脑往往通过重组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即神经突触)来存储信息,产生记忆,而行为意识,也很可能源自大脑各神经元之间、各皮层区域之间的相互作用[5]。某种程度上,人脑形成新记忆和新意识的过程,会导致神经突触的生成、断开或强度改变,对外反映为脑电波变化。

如何评价电影《流浪地球 2》?618 / 作者:朝霞698 / 帖子ID:106823

对于“心身问题”的三种观点

这种调整会对科幻设定有什么影响?
在过往科幻作品里,比如《万神殿》里提到的“上载智能”,认为对人类大脑的神经连接进行分子级别的结构快照就可以把思维、意识、情感上传到云端,这是一种比较典型的符合笛卡尔观点的“数字化人类实现框架”。
我们认为这也是不完备的。根据上述分析我们推测,记忆、行为(或者某种意义上,心智)与大脑神经突触的变化存在联系,即“心身其实存在部分相关性”。单纯的短时大脑结构快照并不一定能完全还原心智。人的意识活动不仅仅源自大脑神经的连接形态,同样会体现在神经元连接的生灭之中,所以需要记录相关神经活动规律,才有望实现意识还原

如何评价电影《流浪地球 2》?645 / 作者:朝霞698 / 帖子ID:106823

基于改善笛卡尔二元论的数字化人类实现框架(笑,脑洞误纠)

至此,我们对“数字化”一个人类的神经生物学和哲学思考已经结束。如果从现实世界作为起点,我们只需要做出一些重要假设,就可以回答“如何制作一个数字化人类”这个初始问题。这些假设包括:

  • 完全准确的大脑结构快照可以通过记录神经元连接来存储已有记忆
  • 完美的脑机接口可以实现与被试大脑的长期脑波交互,记录各种意识活动对应的大脑活动模式;
  • 全脑仿真可以顺利完成思维拟合,进而重建意识
  • 不论定性还是定量上看,重建意识都与原有意识完全相同。
如果上述假设都满足,我们才可以说人类的意识是可以被上传或者被复制的。请注意,我这里并不想试图讨论数字人类的唯一性问题,这部分留给后续文章说明。
影片里呈现的“人类数字化”流程在我们眼前就逐渐清晰。比较学术的概括,我们提出的“数字化人类”一般性框架应该是:

  • 被试者有必要较长期佩戴非侵入式脑机接口设备,通过脑电波变化来记录思维与神经元连接生灭之间的相关规律;
  • 通过短期的大脑结构快照,来记录现有大脑的神经元连接结构,从而复制记忆;
  • 利用这些上述两点获得的数据完成全脑仿真;
  • 在此过程中不断与被试大脑脑波交互,确保全脑仿真和原本大脑的判断方式相同,就是“心智不变”。
这一整套流程的输出结果,就是一个科幻意义上的、具有思维和意识的“数字化人类”,就是影片中印度小哥那套机器的功能了(虽然好像电影里不会出现很长时间)。
1.3 图丫丫的备份卡为什么是这样的?

在过往电影作品中,心身分离的视觉呈现不是什么新鲜事。比如奇幻或者神话电影里,灵魂出窍、灵魂附体往往只需要表现为一个虚幻的人影套进真实角色中。但即使这些电影里灵魂可以迁移,编剧也大概率不会把人的灵魂附着在树上,然后还让树活蹦乱跳。因为这种行为违反了我们对树的常识认知,会让剧情不合理。
对科幻电影来说更是如此,心身相关情况下“数字化人类”后,人的数据载体应该怎么组成才是符合科学推理的?相信很多朋友都已经在起航之前、图恒宇和MOSS预告里看到了最后的视觉结果:这是仿佛2个U盘绑在一起的小型电子设备,它被插入机器之后,其中一端会亮起红灯。
但,它真的是一个简单的存储设备吗?

如何评价电影《流浪地球 2》?673 / 作者:朝霞698 / 帖子ID:106823

数字生命备份卡,预告片里出现了不止一次,甚至可以说占了很大篇幅

不是,至少不完全是。
正如之前所说,我们认为心身相关,单纯的大脑结构存储并不一定能完美还原意识。在此基础上,还需要通过与大脑交互来记录思维过程中的大脑活动,并据此数据用代码重现神经元的生灭规律(这里我们假设整体拟合过程是完美的)。因此,其载体不应当是一个简单的储存设备—至少应该存在部分计算(也就是仿真大脑)功能。
这样, “数字化人类”的载体(我们称为数字生命备份卡)应该至少有两部分组成,记忆存储部分,和思维存算部分,后者是一个专用计算芯片。在数字化人类过程中,其通过采集的脑电/或影像数据完成思维拟合。可以认为,数字生命备份卡本身就是一个专门从事“全脑仿真”的专用硬件,在对人类进行数字化的过程中,其需要连接脑机接口设备和大脑结构快照设备(电影中是合为一体的)才是能实现完整的人类数字化过程。
此外,数字生命备份卡可以通过外部算力设备驱动,其连接算力越强大,数字生命本身就会越强大,但是无论如何,这是一套微型计算设备,并不单纯是一个硬盘,其运行也离不开能源。
脑机接口和意识上传部分此致。
<hr/>2.从数字生命到数字文明

我在科学家专场点映之后,问了小伙伴一个问题:你觉得在数字生命眼里,什么是真实,什么又是虚幻? 数字生命眼里的延续和人类相同吗?MOSS的意识来自哪里,它真的是在消灭人类吗?这其实是个非常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如何评价电影《流浪地球 2》?275 / 作者:朝霞698 / 帖子ID:106823

人工智能MOSS,「人在回路」的代表作之一

2.1 为什么图丫丫需要算力支持?为什么她在崩溃前会说世界一片漆黑?

薛定谔在《生命是什么?》一书中探讨生命的意义时,曾经写道:生命是很多种能够决定个体未来发展完整模式的密码本 (code-script),人活着就是在对抗熵增规律,生命以负熵为生。那么如果机器可被视为生命,数字生命是一样的吗?
这部分我们先从现实说起。
现实世界里的数字生命研究其实只是刚刚起步,虽然它可以追溯到阿兰·图灵和冯·诺依曼关于计算机模拟生物胚胎发育和自我繁殖的研究,但是现实世界和电影世界其实是两回事,最起码远远不到涉及人类意识的程度。这部分的研究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向:

  • 1940年左右,贝尔实验室的Vctor Vysottsky、H. Mcllroy 和 Robert Momis曾经尝试编写一个可以自我繁殖的游戏程序,然后让这些「程序」在计算机内存中相互搏斗,看谁的程序能把对手全部消灭。他们试图通过这种设计来建立一个「人工世界」
  • 1984年,A. K. Dewdney在此基础上做了发展,他在《科学美国人》上提出了一种叫做「磁芯大战」(core war)的思想,这些「程序」可以通过获取储存空间,破坏其它程序的指令来摧毁其它程序,当一条指令变得操作系统无法执行时,该程序就会被宣告「战争伤亡」,从而退出比赛。「磁芯大战」在当时的计算机界产生了广泛而又深刻的影响,现代人工生命的一些重要方法论,都是从磁芯大战得出的
  • 另一个分支,荷兰生物学家Aristid Lindenmayer曾经为模拟生物形态设计过一种Lindenmayer系统(简称L系统),通过重写规则替换一个简单物体的组成部分来定义复杂物体,这种方式能人工模拟植物,并且能很好的表达植物结构,所以吸引了现代人工生命研究者的注意

如何评价电影《流浪地球 2》?31 / 作者:朝霞698 / 帖子ID:106823

磁芯大战(左)和L系统生成的杂草(右)


  • 1990年,Thomas Ray编写的Tierra模型轰动了整个数字生命研究界。和他的先辈们相比,Tierra并不直接模拟某个已经存在的生命,而是期望让这些生命形式在计算机环境中演化,看看是否能诞生自己的种系。Tierra最终构成的人工世界令人惊奇,在短短数小时内,如同寒武纪爆发一样,其中出现了366种不同「生物」,再过一段时间之后,数字生物个数超过1180个,其中不仅出现寄生生物,甚至出现了超-超寄生生物。和现实世界一样,Tierra生物最终形成了对寄生生物的免疫力。很多人甚至认为,Tierra世界中可能会演化出具有社会性质的组织[6]。
总体来看,现实世界对数字生命的研究仅仅局限在计算机中,试图以数字形式去模拟生命的某些关键特征,并不是去试图模仿或者数字化人类本身。因为人们普遍认为,碳基生命本身是一个复杂系统,对其进行模拟仿真远远超出目前的技术限制。

如何评价电影《流浪地球 2》?294 / 作者:朝霞698 / 帖子ID:106823

《流浪地球2》中的印度数字生命实验室

在《流浪地球2》中,我们不会考虑这种概念呈现形式。通过这些研究与当前科幻概念的交叉对比,发现目前主流的科幻作品中,比如《万神殿》,往往会完整考虑意识上传的过程、数字生命复苏的心理反映,但是并没有考虑生命本身的稳定性和进化规律。后者其实是一个更有意思的科幻话题,而且和剧情相关。
那么,这里就有了第一个命题:一个幼小的数字生命,在什么情况下会稳定存在
现实世界“数字生命”的早期研究和上一节意识上传的设计中,我们可以观察到以下三个现象:

  • 碳基生命是一个复杂系统,其整体能会呈现不同于各个部分叠加的”涌现“特性。而生命不仅仅体现在物质迭代中,更重要的其实是遗传信息的世代传递。在这样的特殊信息处理过程,蛋白质仅仅是一种载体,数据依然可行。
  • 如Tierra系统所示,基础生命存在的稳定程度与其周围的环境息息相关。但是,考虑数字人类,即使在维生资源足够的情况下,意识与环境的交互也需要纳入考虑。举例:如果把人丢入孤立的黑暗空间,人过不多久就会崩溃。
  • 现代科学认为,学习是「感知 - 认知 - 行为」的循环过程[7],对数字生命同样如此。
因此,利用脑机接口导出的记忆等遗传信息,确实有机会实现具有显著生命特征的 “数字生命”,其主要设计逻辑遵循环境感知产生认知认知加历史记忆产生情绪情绪决定行为的基本流程框架。在这种情况下,数字空间的稳定程度(直接关系到环境感知的建立)会对幼小的数字生命(情绪不稳定时)来说尤为重要,而数字空间稳定程度又和算力严重相关。所以,大家可以看到,当图丫丫崩溃时,首先第一反应是周围好黑,这代表着数字空间濒临崩溃

如何评价电影《流浪地球 2》?798 / 作者:朝霞698 / 帖子ID:106823

图丫丫所在的数字空间,原谅我暂时智能从预告片里截图

事实上,我们当时也尝试从世界真实来讨论这个问题:在现实中,“世界”会因为我们的行为作出反馈,这些所有的交互集合起来构成了我们认知中,世界的「真实性」。现在的元宇宙不具备这样的真实性,所以人们认同度不足。但如果人类刚刚数字化,进入数字空间,数字空间的真实程度会直接影响到该个体的稳定程度。通常来说,越真实的数字空间需要越高算力维持。
这是我们认为数字生命需要高算力支持的理由。
从上述两个角度综合考虑,《流浪地球2》中数字生命的整体历史发展就呈现在我们眼前,分为三个阶段:

  • 【第一阶段】“数字空间”的形成。21 世纪 20 年代,“元宇宙”概念突然流行。 往后若干年内,越发强大的计算资源和网络基础设施发展构成了“元宇宙”得以存在的基础,“数字化人类”赖以生存的“数字空间”成为可能。同时,强大的资本为 “元宇宙”生态注入丰富多彩的数字文化生活,“数字空间”的真实性得到极大提高,虚拟与现实的边界越发模糊。
  • 第二阶段】“意识”上传和生成。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集中在数据感知的突破,即通过脑机接口的形式实现一体控制和数据传输。“太阳危机”时期,脑机接口是将人类大脑产生的脑电波或神经元产生的其他实时信息传输至机器来控制“数字化人类”的基础设备。至此,人类实现了对虚拟空间仿真载体(或仿真意识/大脑)的大脑数据上传。“数字生命”进入了意识融合的下一个阶段。
  • 【第三阶段】意识稳定。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现实人类的意识与“数字化人类”意识的融合和持久存在,这需要在虚拟载体直觉、情感、感官、洞察力以及虚拟世界熟悉度、认同度上取得突破,使得人类个体的思维和意识可以在虚拟空间内独立完 成。然而,虚拟载体意识的形成将使得“数字化人类”极易产生不舒服 或恐惧感,导致程序短时间内便会崩溃。
这就是我们对整体数字生命的思考,而相关的设定,在图丫丫界面上有所体现,在本文中其实也有给出详细的体现参数,大家可以自行发现。
2.2 数字生命的伦理观决定了MOSS会做出怎样的选择?


如何评价电影《流浪地球 2》?349 / 作者:朝霞698 / 帖子ID:106823

《没有人的文明》纪录片,一片残桓断壁

“没有人的文明,毫无意义。”电影里这么说道。
但,如果数字人类真的会出现的话,他们会遵循什么样的道德体系?正如大刘在三体中假设的宇宙道德体系一样,数字人类会想要过什么样的生活?数字人类就没有文明吗?
我们不得而知,但可以做些简单思考。在一些内部讨论和资料调研中,我们认为数字生命会在无机和有机、记忆与遗忘、真实与虚幻、灵魂与肉体、全知与隐私这几个方面与人类产生伦理冲突。数字生命与人类之间的思维方式、道德准则也将会巨大到无以复加,在前文提到的「算法优先」的原则下,为了延续人类种族,「数字生命」遵循的最优原则会在四大计划中选择哪个?

如何评价电影《流浪地球 2》?93 / 作者:朝霞698 / 帖子ID:106823

550W在与刘培强的交流中已经透露出这样的苗头

结果显而易见,而且电影中给了非常巨大的暗示,包括但不限于多到令人完全无法忽略的摄像头和偷窥特写,包括月球危机和太空电梯危机中的各类巧合,比如不止一次危机中途,门突然关了,装计算机的安全带突然坏了,仪器突然失灵了等等等等。
人类试图解决危机的方案总是能带来新的危机。
从生命形态来说,对于数字生命,无机和有机的分界是模糊的;从世界认知来说,人类认为的真实与虚幻的分界也是模糊的;


3.互联网根服务器

4.阵列爆炸

5.太空电梯

如果太空电梯真的存在,这样7倍地球直径,占地月间距1/4的巨构建筑(Megastructures)将是人类文明史上最辉煌的奇迹。
6.人在回路

7.地月通信系统
online_member 发表于 2023-1-23 09:25:43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之前确实对于片子的质量有些忐忑,毕竟国内的电影市场有一段时间没有出让我感到满意的高水准了片子了,而且《流浪地球》“1”的水平已经很高,创作团队要保持这样的水平,让观众不不感到“老套”就比较困难。但刚开始看几分钟就打消了这点疑虑,个人认为,《流浪地球2》作为《流浪地球》的“前传”,注定要在中国科幻电影史上榜上有名。全篇既有有故事、视觉、科技和科幻,还有人性的内核。
关于内容方面,电影还在热映之中,剧透不大合适,这里提一些彩蛋式的细节:

  • 片子开头部分,中方飞行员驾驶的战斗机是J20和F35的“杂交”版本。保留了J20的外形 和 F35的垂直起降风扇设计。

如何评价电影《流浪地球 2》?852 / 作者:困虫斗倜 / 帖子ID:106823

  • 刘培强(吴京饰)将鲜花带入宇航员训练中心时,需要通过安检,刘使用“宇宙牌香烟”对安检人员进行贿赂。“宇宙牌香烟”是马季编剧并表演的单口相声。该作品于1984年2月1日在《1984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播出。
《宇宙牌香烟》 马季_哔哩哔哩_bilibili

  • 俄罗斯飞行员在摆脱被网络劫持的无人机的攻击时,在危机阶段飞出了高难度的“钟式机动”。也就是,战机在接近垂直的爬升过程中,在爬高的顶点,战机在垂直速度上为零,然后战机在飞行员可控的情况下,以战机尾喷口为旋转轴心,进行快速的机头转向。当然,有矢量发动机的飞机飞出这个机动东走难度相比于无矢量发动机的固定翼飞机要容易一些。
  • 基地的建筑工人在一根建筑横梁上休息和聊天(无保护的,没有安全带)的画面,致敬了1932年的纽约建筑工人照片“Lunch atop a Skyscraper

如何评价电影《流浪地球 2》?474 / 作者:困虫斗倜 / 帖子ID:106823

  • 片中有一个关于数字人类的设定,通过非侵入式的脑机接口技术保留人当时的记忆和认知。这些信息为个性化、AI化的自主意识形成创造了条件,也就是让人的意识能在数字空间永续。当然,非侵入式的脑机接口技术理论上无法达成此目的。
  • 刘德华饰演的科学家违规将孩子丫丫的记忆上传到离线版量子计算机,并进行意识复原和推理试验时,警察介入使用的武器是泰瑟电击枪(“Thomas A. Swift Electric Rifle”)或者同款,画面给的是射出的两个放电电极,击中人体之后高频放电 降低人的行为能力。

如何评价电影《流浪地球 2》?15 / 作者:困虫斗倜 / 帖子ID:106823

  • 北京方面的恢复互联网根节点团队下水进行工作时,水下降落经过一家房地产中介,房源信息显示北京房价降低到每平米2.2万元左右,“终于便宜了”,对北京现在的房间进行了吐槽。
  • 地铁(似乎是纽约地铁)里的流浪汉在欢呼时候,坐在地上并依靠在地铁门上,此门上有一条警告"Do not lean on door",请勿依靠此门,颇有喜剧效果。

如何评价电影《流浪地球 2》?979 / 作者:困虫斗倜 / 帖子ID:106823

  • 蔚来汽车似乎是唯一植入广告,蔚来ET7似乎是唯一植入广告内容,当时故事背景似乎是2044年,一个车型卖22年不容易。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UFO中文网

GMT+8, 2024-12-24 09:53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