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FO中文网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查看: 331|回复: 20
收起左侧

河州人 (老随教)幸存者的故事

[复制链接]
online_member 发表于 2023-1-24 17:15: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河州人(老随教)幸存者的故事
过去的故事系列二
       我的母系家族有一个特殊的的身份—本地人叫他们“老随教” ,而这些人却是坚称自己是“河州人”,熟悉甘肃的朋友自然知道河州是指今天的临夏地区,自然也知道距今160多年前发生在西北地区的那个事情。
       那场动乱无需赘述,感兴趣的可以去查,我只想说河州人(本地人称之为 老随教)的故事。
       1872年之后,河州战役结束,死里逃生寻求保护的汉人与投降的回人怎么安置都是左宗棠要处理的。河州是不能再呆了,这些汉回人众就被分散安置在甘肃定西安定区的几个县乡。
       定西这个地方土地贫瘠、干旱少雨、资源匮乏,注定了外来户与本地人相处不会融洽。虽然没有两广地区土客矛盾那么剧烈,毕竟西北地区地广人稀,但在贫穷年代本地人对河州人并不友好。本地人认为这群河州人要么是回人怕死假装成汉人,要么就是曾经为了苟活而随着回人信了回教的汉人,所以就叫河州人“老随教”,用以取笑戏谑。
        但是河州人非常反感这个老随教外号,因为河州汉人在那个动乱时代九死一生,十室九空,也曾激烈抵抗战斗过,但最终势单力孤寡不敌众失败了,被迁徙到定西地区的只是寥寥无几的幸存者,大部分河州人的亲属已经遇难。可想而知这些幸存者听到老随教三个字自然能想到背后的嘲讽与羞辱,以及痛苦的回忆,据我的祖父辈讲述,以前因为这个称谓爆发的打架斗殴可不在少数。在我中学时代,都发生过河州家庭的同学因为这三个字与本地同学打架,老师曾经狠狠批评过本地同学。
       异于本地人的语言与习俗、颇受歧视与排挤,再加上饱受创伤,惧怕动乱,河州人往往居住在极为偏僻贫瘠、道路不通、人迹罕至的穷乡僻壤犄角旮旯里,在这种情况下,河州人家族之间通婚、抱团取暖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随着河州汉人而来的还有少部分回人,在那种人生地不熟,本地人不友好的背景下,同籍贯的的河州汉人与回人也逐渐靠近来往频繁抱团依存,要知道在数年之前族群之间还打成那个样子,这段历史真的一言难尽,不知道说什么好。
       至于最早是怎么化解矛盾尴尬的已经不得而知,只是这些少部分回人或许出于惧怕被秋后算账报复,或许是其他原因,也放弃了他们的宗教信仰,开始与临近的河州汉人家族开始通婚,直到现在完全融为一体。即使那几个村社的人颇多有高鼻深目多体毛的特征,明显异于其他人,我外公的堂嫂子就是那个村社嫁过来的,这位堂外婆的子孙,也有几个有高鼻深目多体毛的特征,我们小时候我们把这几个表兄弟表姐妹叫“外国人”。
       在60年代,基层政府组织拖拉机工程队在这边山梁上推梯田的时候,那个时候的他们已经完全是汉人了,还和工程队的回人因为言语起了冲突打群架,一口一个“老XX”、“猪达达猴妈妈XXXX……”…….当然这就是另外的故事了。
       母系家族这边的河州人大部分资料来自我妈的外公,我外婆的父亲,杨老太爷的口述,他是我所接触到的河州人里最年长的、太爷一辈仅存的长者,前些年病逝。
       我外公家族姓康,也是河州人,杨氏家族与康氏家族都来自河州同一个地方——康家崖,与临夏三甲集隔河相望,河西边是临夏,河东边是临洮,康家崖就在河东边。
       作为外来户的河州人家族之间通婚比较多,外婆的妈妈—我的老太奶就是康家女儿,嫁到杨家生了外婆,然后外婆作为杨家女儿又嫁到康家。
直到我妈妈出生的这个时代,本地人与河州人相处了100多年,关系融洽开始通婚,我的父系家族就是本地人,到了我们这代人已经完全没有了矛盾与区别。就我个人而言,在那个计划生育时代,我从2岁到10岁,一直是外婆抚养长大,在河州人的家庭氛围里度过了整个童年,使得我学会了河州话,也知晓了很多河州人的历史。
       杨老太爷很喜欢他的大外孙女——就是我的妈妈,爱屋及乌对我也很喜欢,我每次见到他都要缠着他让他讲古经(故事),成年后也是,我特别喜欢过去的故事。老爷子本身是个沉默寡言的人,但耐不住重孙纠缠,每次都要回忆片刻然后给我讲旧事与他的祖先给他讲述的旧事,
       杨老太爷说过的诸多故事里面,有一个令我印象最深刻,那就是现在杨氏家族的先祖,当时左宗棠的军队逼近河州,那些人感到大事不妙,就开始彻底清洗河州犄角旮旯里残存的汉人。
       杨家先祖的家人要么遇难,要么逃难时候失去联系,就剩下那位先祖一个人躲躲藏藏艰难求生,当时是个半大小子,腿脚快,亡命逃跑慌不择路跌下河沟,被卡在两块岩石之间,动弹不得。挣扎间看见几个提着苗杆子(长矛)的回兵沿河沟走过来,吓得缩成一团不敢动,当时身上穿这一件毛皮在外的山羊皮大衣。就听见那几个回兵说:沟里务斯个撒?谁哈去看看,但是另外几个回兵都懒得绕路下沟,朝缩成一团的羊毛白花花的先祖丢了几个胡几疙瘩(土疙瘩),看先祖一动不动,就说“嗨 务就斯个死gu nv(死山羊),走吧”
        就这样,杨家先祖逃得一条命,挣脱出来,一个劲逃了好几天,饿了就吃干树叶和雪,最后饿晕,后来得救,至于是被什么人救的,年代久远太爷已经不知道了,只知道最后和左军集中到一起的河州人被安置在定西各地。
         这位先祖是杨老太爷的太爷,但遗憾的是他没有见过这位太爷,在他出生前太爷就已离世多年,这件事情也是先祖的儿子、杨老太爷的爷爷告诉他的,很多细节已经不知道了。
       1950年前后,马家军在平凉地区战败,散兵游勇逃亡回家,军队组成大部分是回人,河州籍贯的也不少,当时马家军的名声很不好,老百姓争相逃命。我妈的奶奶,康家老太奶是小脚,抱着孩子跑不动,就藏在村里的一处断墙后面。
       康家太爷安顿家里其他老小藏好之后发现老婆孩子没跟上来,冒险潜回村子去寻找,结果翻墙声音大惊动了翻箱倒柜寻找物资的马家军,马家军士兵咔拉一下拉动枪栓,呵斥道“谁?出来”!康老太爷赶紧出来说“么谁么谁,老百姓”,然后过来一个腰里别这尕手枪的军官,看见是个庄稼汉,就伸手把士兵指着太爷的长枪按下去,问太爷村子里人呢?康太爷说都害怕着跑了,军官很不高兴的说:额们是正规军,只要草要料,又不是土匪,泥们跑撒呢么。
       军官又问太爷在村子里寻什么?太爷说找夫人和娃娃,(本地人都把妻子叫婆娘,只有河州人叫 夫人)。这时军官才意识到康老太爷的语言,细细询问了一番才得知面前这个庄稼汉也是河州人,这个村子都是河州人后,根据老太爷的回忆说那个军官沉默了一会,一直看着太爷,脸上呈现出很复杂说不清楚的表情,看了太爷半天,叹口气后说算了,你xin che(找到)夫人和娃娃了也走吧。
       最后太爷带着太奶抱着孩子爬到山梁上的时候,看见山下的马家军的骑兵用村里各家炕上的席子铺在地头上,把地里已经黄了的豌豆杆扔在席子上打出来喂马。等村民都回到家后,发现席子没被拿走,村子里也没有房子被烧,而对面山头上本地人的村子,因为人都跑完了,估计是马家军出于泄愤目的,烧了很多房子。
       这就是关于河州人的一些过去的事了,可惜太爷们都已经离世,再也收集不到关于河州人更多的资料了,随着城镇化、计划生育,农民陆陆续续进城、老人去世,河州人的历史故事也会逐渐被人淡忘、消失,这一篇文章只是希望让大家知道在甘肃定西有过这样一群人、这样一段故事。
       谢谢大家观看。
online_member 发表于 2023-1-24 17:15:26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个年代,物质匮乏,活命第一。
online_member 发表于 2023-1-24 17:16:20 | 显示全部楼层
是啊 哎
online_member 发表于 2023-1-24 17:17:05 | 显示全部楼层
以前看过一本书叫做西去的棋手,从那时起我就对河州这片土地特别感兴趣。
online_member 发表于 2023-1-24 17:17:50 | 显示全部楼层
[飙泪笑][飙泪笑][飙泪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UFO中文网

GMT+8, 2024-11-24 02:29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