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查看: 84|回复: 0

武则天宠臣变身卖官批发商

[复制链接]
online_member 发表于 2023-1-25 12:00: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买官卖官,古今亦然,唐代武则天时期尤甚。
  
  唐朝人张鷟撰写的《朝野佥载》,为作者耳闻目睹的社会札记,记述了唐代前期朝野遗事轶闻,尤以武后朝事迹为主。因属时人记时事,所载内容多为第一手资料,所以颇有参考价值,为《太平广记》、《资治通鉴》以及后世治唐史者广为引用。《朝野佥载·卷三》记载着这样一段轶闻。
  
  张昌仪,是唐朝武则天宠臣张易之的哥哥。张昌仪任洛阳县令时,凭借张易之的权势,凡下属官员行贿请托办事,没有不答应的,一时风声鼓动。有一位姓薛的人,一次在大街上拦住张昌仪,送上黄金五十两。张昌仪收下黄金并接受了他的投状。张昌仪上朝时,将薛某的投状交给了主管选拔官吏的天官侍郎张锡。不曾想几天后,张锡将薛某的投状丢失,于是来找张昌仪查问投状人的姓名。张昌仪回答:“我也记不清了,凡是姓薛的就给他们安排官职就是了!”张锡查阅档案,内有姓薛的六十多人,结果全部授予了官职。
  
  此事《资治通鉴·卷二零六》中也有记载:“易之、昌宗竞以豪侈相胜。弟昌仪为洛阳令,请属无不从。尝早朝,有选人姓薛,以金五十两并状邀其马而赂之。昌仪受金,至朝堂,以状授天官侍郎张锡。数日,锡失其状,以问昌仪,昌仪骂曰:“不了事人!我亦不记,但姓薛者即与之。”锡惧,退,索在铨姓薛者六十馀人,悉留注官。锡,文瓘之兄之子也。”
  
  《朝野佥载》中还记载有另两则买官卖官的轶事。
  
  唐中宗时,礼部侍郎郑愔握有选拔官员大权,贪污受贿,声名狼藉。一次,郑愔在考查应选人员时,看见有人在靴带上系了一百钱。郑愔询问其原因,此人回答说:“当今选拔官员,没有钱就办不成事。”郑愔听了无言以对。(《朝野佥载·卷一》)
  
  唐中宗时崔湜为礼部侍郎,贪污骄横。他哥哥凭借他的权势,父亲仰仗他的淫威,都以答应替人办事为名,收受别人大量钱财。崔湜父亲崔挹当国子监司业,有一次接受了一名候选官员的钱财,崔湜不知情,将此人列入不能任职张榜公布。此人连忙向崔湜申诉说:“你亲人收了我的钱,为什么不授我官职?”崔湜问道:“那位亲人是谁?我抓住他一定鞭杀。”此人又说:“你要鞭杀,就要有亡父之忧。”崔湜听后大悟,惭愧不堪。(《朝野佥载·卷四》)
  
  由此可见,武则天时期她的宠信们“贵显已极,势倾朝野”到了何等地步,全社会贪财纳贿、卖官鬻爵风气到了何等程度?!
  
  武则天在她长达四十年的实际统治期间,贪污受贿始终是一个相当突出的问题。武三思、武攸宁等仗着是武则天的亲属,苛取民财,聚敛钱物。朝臣之中,贪污受贿之徒,亦不在少数。武则天的面首张易之、张昌宗兄弟,因受到武则天的宠爱,权倾一时。张氏亲戚依仗二张权势,作威作福。张昌仪,是张易之的哥哥,依仗权势显赫起来,成了手眼通天、炙手可热的人物。他在官场上倚权仗势,为所欲为,无论谁求他买官升官,“请属无不成”。只要舍得花银子,凡事他都有求必应,没有办不到的。《资治通鉴》还记载张昌仪一则丑闻。张昌仪起建一座宅第,华丽超过当时的李氏诸王及诸公主。有人气忿不过,夜晚在他新宅大门上书写八个大字“一日丝能作几日络?”“丝”谐音“死”,“络”谐音“乐”,意思是说你都快要死了,还能快活几天呢!张昌仪让家人将字擦去,可旋即又被人写上。再擦、再写,竟达六七回之多。于是,张昌仪不再让人擦字,而是自己取笔在这行字下面批注四字:“一日亦足”。可见其气焰嚣张和厚颜无耻之极。
     
  
        
  
  郑愔,由张易之兄弟荐为殿中侍御史,又与崔日用、冉祖壅等侫附武三思,人称“崔冉郑,辞书时政”,依附武则天宠臣做官发财。崔湜,在武则天执政期间得宠于一时。他出卖桓敬投靠武三思,不长时间就被武则天提升为中书令。崔湜又建议武三思诛杀李氏五王,免除恢复李氏王朝的希望。得到武氏家族的宠信。以后,崔湜任兵部侍郎,他父亲崔挹任礼部侍郎,父子同时官任尚书省副职,是自有唐朝以来未曾有过之事!崔湜见朝中谁有权势便谄媚依附,一会儿是宫内女官上官昭容,一会儿是张易之与韦皇后,一会儿又是太平公主。崔湜甚至将自己的妻子和二个女儿,一同进献给太子宫中,由此而得以官任中书侍郎行使宰相的权力。有人张贴出榜文说崔湜:“托庸才于主第,进艳妇于春宫。”(“本是个庸才却身居宰相要职,原来是将自己美貌的夫人进献给东宫的缘故啊!”)
  
  吏治的腐败,是最大的腐败,历来如此。武则天和她的宠信们正是执掌了选拔任用官员的大权,贪赃受贿,买官卖官,将唐朝天下弄得乌烟瘴气。
  
  唐朝时期,科举制不断壮大,打破了汉魏以来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不过,世族在唐代虽然衰落,但在选官取士方面仍有相当大的影响。世族入仕的主要途径则是先辈地位和特权下的“门荫”制度。唐代选举官员的门荫入仕制度是对科举选官的一种补充形式,主要对象是贵族弟子,诸如皇亲国戚和五品以上高级官吏的子孙及公主、郡主之子等,均可凭借父祖资荫,通过担任一定时间的亲卫、勋卫、翊卫等三卫卫官和斋郎、挽郎以后,即可获得作官资格。这就为唐代新旧世族入仕提供了直通渠道。
  
  同时,唐代的科举制度本身也存在许多弊端。如考试制度不够公平、严密,科考过程中允许大臣“公荐”,这样造成了相当严重的请托现象。达官贵人既可凭借权势替亲友向考官说情,甚至决定录用名单,而普通举子也只得奔走于考官和显宦门下,以求其推荐。再如,科举考试结束后,中举者只取得了入仕的资格,要做官的话,还必须通过吏部主持的考核,其间不公现象容易产生。唐人就此指出:“今之得举者,不以亲,则以势;不以贿,则以交。”史家马端临对此评说道:“天下之士,什什伍伍,戴破帽,骑蹇驴,未到门百步辄下马,奉币刺再拜,以谒于典客者,投其所为之文,名之曰‘求知己’”。选官制度的局限性,为买官卖官风气盛行提供了空间。
  
  更重要的是,只要把握选拔任用大权的人贪赃枉法,即使官员选拔任用制度再怎么合理,也不过是形同虚设。武则天在篡夺政权的过程中,对凡是可能妨碍她掌权的人,都遭到清洗。对支持自己的官员以及宠幸的面首,则任其贪污盗窃、卖官鬻爵。武则天一伙深谙要把握政权的主动权就必须掌控人事权,故滥施禄位,收天下之心。当时官场上出现张昌仪这种荒唐的“官帽”批发事件,盖由专制政体下的权力腐败所致。武则天的宠臣们因背后拥有巨大的“隐权力”,贪赃枉法,作奸犯科,胆大包天地破坏正常的官员选拔任命制度,又有谁敢来监督和约束他们?!
     
  
        
  
  到了天授元年,武则天自己登极称帝,改唐建周之后,更是大开科举,滥任官吏。致使官员充斥,人浮于事。时人编歌谣讥讽当时的现象说:“补阙连车载,拾遗平斗量;把推侍御史,腕托校书郎。”武则天有时也会注意到她任用的官员是否称职,为了吸引更多的人为她的新政权服务,她派出十道存扶使,巡视全国各地,其任务之一是要他们保举地方上的人才到朝廷来做官。被保举的人中间却有不少是滥竽充数的,但都容易获得官职。对此,有人作诗讽刺道:“糊心存抚使,眯目圣神皇(瞎了眼晴的皇帝)。”其实,女皇没有眼瞎,她精明得很,只是为了一己私利,不惜败坏吏治、祸国殃民而已。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UFO中文网

GMT+8, 2024-12-25 12:4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