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FO中文网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查看: 31|回复: 0
收起左侧

历史人物小故事_历史人物小故事四年级简短

[复制链接]
online_member 发表于 2023-1-26 06:01: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被后世尊为五大圣人之一的曾子几则小故事
曾子(公元前 505~前435),名参,字子舆,春秋末年鲁国南武城(今山东济宁市嘉祥县)人,与父亲曾点(字子晳,亦称曾皙)同为孔子的弟子,也是孔子的孙子孔伋(字子思)的老师,而孟子又受传于子思的门人,因此,曾子是孔孟之间承前启后的一位儒学大师,与孔子、孟子、颜子(颜回)、子思在后世共同被尊誉为五大圣人。
历史人物小故事_历史人物小故事四年级简短282 / 作者:UFO爱好者 / 帖子ID:107472
在儒家思想中,“孝”是一个核心观念,而曾参就以孝道著称,在中国旧时非常流行的“二十四孝”的故事中就有一则有关曾参啮指痛心的佳话。曾参年少时家贫,常上山打柴。一天,家里来了客人,当时只有曾参的母亲一人在家,一时焦急,她就用口咬自己的手指,而在山中打柴的曾参觉得心中不安,就匆匆返回了家中,问母亲何事。母亲就把刚才的事情告诉了曾参。于是曾参很好地接待了客人。“啮指痛心”的故事表明,曾参在心中时时牵挂着母亲,即使相隔遥远,也能与母亲心心相系,很灵敏地感受到母亲的悲喜忧乐,从而能够尽快地为母亲分解忧愁,而这正是一种至孝的表现。
历史人物小故事_历史人物小故事四年级简短132 / 作者:UFO爱好者 / 帖子ID:107472
同“孝”一样,“信”也是儒家思想中极为看重的一点。关于诚信,曾参也有一个故事广为流传。一天,曾参的妻子要到集市上去,她的小儿子哭着闹着非要一起去,可带着小孩子去赶集就不方便了,于是孩子的母亲安慰他说:“你好好在家待着,等娘回来了.给你宰羊吃曾参一见到妻子从集市上回来,立即就去宰羊。妻子赶忙阻止了他,说:不过是哄哄小孩子的,你怎么就当真了呢?”曾参很严肃地对妻子说:“小孩子是不能随便跟他开玩笑的.他自己还没有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做事情都是向父母学习的,全听父母的教导。现在你欺骗了他,就等于教他做骗人的事情。当母亲的欺骗儿子,儿子以后还会相信母亲吗?这不是教育的方法啊!”说完,就将羊给宰了,然后煮好了肉给儿子吃。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话一点儿不假,所谓言传身教,父母在子女成长过程中的影响是极为重要的,在这方面,曾参给普天下为人父母者做了一个最好的榜样。
历史人物小故事_历史人物小故事四年级简短787 / 作者:UFO爱好者 / 帖子ID:107472
在中国古代重要的文化典籍《孝经》中还记载了一则“曾子避席”的故事。有一次,曾参陪同坐在老师孔子的身边,孔子问他:“古时的圣贤之王有着至高无上的德行和精微奥妙的道理,用之来教导天下人,人们都能和睦地相处,君臣之间也没有嫌隙,你知道这些德行和道理是什么吗?”曾参听了,明白老师孔子是要指点他最深刻的道理,于是立刻从坐着的席子上站起来,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够聪明,哪里能知道,还请老师把这些道理教给我。受到老师提问的时候避席而立,是为了表示对老师的尊重,后来人们都向曾参学习,现在,学生在受到老师提问时也还要起立回答,可以说是对曾参之范举的传承。
历史人物小故事_历史人物小故事四年级简短181 / 作者:UFO爱好者 / 帖子ID:107472
在《论语》中有一句极其著名的话,叫作“吾日三省吾身”,这句话的提出者就是曾参。曾参还举出了自我反省的三项具体内容:“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就是说,替人做事有没有不尽心尽力的地方?与朋友交往是不是有不诚信之处?老师的传授有没有及时复习?其实,自省的内容完全可以不必拘谨于此三点,以上所言只是举例,实际反省的内容应当包括日常生活中自我的一切行为,这与老子所讲的“涤除玄览,能无疵乎”是相通的,人就要经常地这样反省自己深入自己的内心,问一问自己在哪方面做得还不够好,发现错误,及时更正,这样,才能不断地取得进步。
古人的事迹如果载入正史(二十四史及清史稿),那是可以名垂千古的。有的人物因为社会影响面大,史书上记载得就详细些,例如《明史》中内阁首辅铅山人费宏的传记。在《明史》中还记载了两位铅山人,他们都是明朝末年在外地为官。
一位是明崇祯十年的进士胡梦泰,字友蠡,派任浙江奉化知县。《铅山县志》评价他“秉性忠谅”。他曾经作诗“石碎不可俯,骨从胎里硬”,“生小不识东风面,甘心香骨埋路尘”,表现出了他的为人个性。
他刚到奉化上任,就破获了一起大案,有人作妖烧毁了一座尼姑庵,并且凌辱了尼僧,胡梦泰将其绳之以法,奉化社会秩序为之大治。奉化有一人叫戴澳,任顺天府丞,相当于北京市副市长。他仗着自己的势力,在奉化不纳田赋。胡梦泰就准备抓捕他的儿子。戴澳儿子逃到京城,要求戴澳弹劾胡梦泰。戴澳觉得弹劾自己家乡的父母官不太恰当,开始没有同意,但迫于儿子的恳求,姑且拟了一份奏章,没有点名说天下不治都是因为当地的官员贪污的原因,影射胡梦泰。皇帝批示要戴澳详细举报。戴澳儿子趁机就想报复胡梦泰,但戴澳觉得胡梦泰为官清廉,无懈可击,于是就纵容奉化籍的嘉兴推官文德翼和平遥知县王凝,指使他们构陷胡梦泰。给事中沈迅察觉了他们的阴谋,揭发了戴澳。皇帝下旨罢免了戴澳的官职并下狱。胡梦泰一时声誉鹊起。
崇祯十六年,礼部召集了全国最有能力的地方官十人到北京,胡梦泰就是其中之一。原来崇祯皇帝觉得京城周边的一些州县太残破,想派一些能干的官员去治理,胡梦泰被派遣到唐县任知县。唐县地处北京、天津、石家庄三角地带,虽然靠近京畿,但历史上一直贫困,2019年才摘去国家级贫困县的帽子。胡梦泰从富庶的浙江奉化,调到唐县,实在是苦差事,从米箩里跳进了糠箩里。胡梦泰来到唐县上任,“日则披荆敷治,夜则戴星理政”(《铅山县志》),十个月之后,在李自成的部队即将兵临城下的时候,升迁为兵科给事中。李自成打进了北京,胡梦泰只好随晚明的一些官员逃到南方,胡梦泰后来客居在福建延津。
清顺治三年,清兵攻打延津,胡梦泰用全部家产招募士兵抗击清军,与巡抚周定仍等坚守城池,城破后,《明史》说胡梦泰夫妻都自缢而死。但《铅山县志》却说“丙戌冬(1646年,顺治三年)仰药死,妻李氏闻之亦死”。《铅山县志》在胡梦泰的人物传记中大部分抄自《明史》,而有关胡梦泰是如何死的说法大相径庭。我倾向于《铅山县志》的说法。按照明代的制度,外放官员一般都不携眷赴任的。在兵荒马乱的明末清初,胡梦泰更不可能带着妻儿。县志说胡梦泰是服药自尽,他的妻子李氏是在闻夫死讯之后“亦死”,没有具体说怎么死法,我猜想是自缢,如《明史》所说。

历史人物小故事_历史人物小故事四年级简短404 / 作者:UFO爱好者 / 帖子ID:107472

《明史》是二十四史中的最后一部,共三百三十二卷,它是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载了自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至明思宗朱由检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二百七十六年的历史。主编是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元老张廷玉。
在二十四史中,《明史》以编纂得体、材料翔实、叙事稳妥、行文简洁为史家所称道,是一部水平较高的史书。这反映出编者对史料的考订、史料的运用、对史事的贯通、对语言的驾驭能力都达到较高的水平。
早在顺治朝就成立了明史馆,其编纂时间之久、用力之勤、记述之完善则是大大超过了以前诸史。《明史》虽有一些曲笔隐讳之处,但仍得到后世史家广泛的好评。与蒋士铨齐名的赵翼在《廿二史札记》卷31中说:“近代诸史自欧阳公《五代史》外,《辽史》简略,《宋史》繁芜,《元史》草率,惟《金史》行文雅洁,叙事简括,稍为可观,然未有如《明史》之完善者。”
有关胡梦泰在福建抗清的事迹,《明史》的记载客观,也比较详实,虽然在胡梦泰如何死的问题上与县志有出入,但《明史》清楚地记载了胡梦泰是为忠于明朝、为国而死的,没有隐讳。相比之下,乾隆八年《铅山县志》却有意删去了《明史》中胡梦泰抗清的事迹,胡为什么死一字不提,这也可以看出国史和地方志编纂人员素质上的差别。
《明史》中还简略记载了另一位铅山人为国而死的事迹,他就是明内阁首辅费宏的后代费曾谋。他举人出身,崇祯年间在河南通许任知县,崇祯十七年李自成的起义军攻入河南开封诸县,费曾谋召集县里的父老乡绅,对他们说:“我死了,你们开城投降,可以免遭屠杀。”说完,朝着北方跪拜,然后抱着官印投井而死,年仅四十岁。费曾谋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他的清醒判断,或许挽救了无数无辜百姓的性命,没有为了追求名节而作出无谓的牺牲。他的死,同样可歌可泣。但是,《明史》的记述非常客观,在用词上没有感情色彩,也不置可否,不加褒贬。
这就是正史的风骨。书上的历史,要经得起历史的检验,要让后人去评说。

历史人物小故事_历史人物小故事四年级简短67 / 作者:UFO爱好者 / 帖子ID:107472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UFO中文网

GMT+8, 2024-11-26 08:3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