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查看: 159|回复: 0

中国故事——东北简明史

[复制链接]
online_member 发表于 2023-1-27 09:52: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西部的民族自冶区里还聚居着蒙古、回鹘、回回、吐番的后代,保留着各自的传统,但同样强极一时的契丹、鲜卑、女真却不知所踪,她们去哪里了?

这几支民族已与中原各族血脉高度融合。像姓萧、那、金、舒等都留有她们的血脉。她们是华夏民族的北支的主要构成,她们的历史是华夏诸族融合的历史。她们都来自中国东北。

一、地理环境
东北在地理上是中国的完美分型:西部是蒙古高原、北部接外兴安岭,东临日本海、南临渤海和黄海,东南横亘长白山,中东部分布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黑龙江、松花江自西向东注入日本海、辽河向南注入渤海。如果以中国为题重填上述填空,华夏的山川河海都能找到对应的位置 ①。东北和中原文明的结合部是渤海湾,这里虽然陆路阻塞②,但海况稳定,半岛众多,与产生海洋文明的东地中海的自然环境类似。《论语 公冶长》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③,孔子是山东人,浮于“海”说的就是出渤海去传道。如果中国存在过海洋文明话,就应该在渤海地区。

中国故事——东北简明史-1.jpg
人类早期主要受制于自然环境,地理决定论虽然无法解释现代地缘文明冲突和发展,但对早期文明发展是适用的。东北大部分在400MM等降水线内,适合农耕文明发展。

中国故事——东北简明史-2.jpg
  东部长白山一线,降水充沛,地势平缓,适合渔猎;中部平原地区以及南部辽河平原直到大同江丘陵,适合农耕文明;西部大兴安岭山高林密,蒙古高原雨水不足,适应游牧,杂以渔猎;北部的松花江流域气候寒冷,虽有平原河网,但无法发展稳定农耕文明。东、中、西不同的自然条件发展出游牧、农耕、渔猎各有偏重的三支少数民族系统,加上南部农耕区里,与中原文明紧密联系的汉族先民,一共四支民族系统。东北民族分布与中原基本相同,是个民族小熔炉。


中国故事——东北简明史-3.jpg

二、民族发展
三支少数民族加一支汉民构成东北民族的框架,如果以他们的视角展开整个谱系,头绪纷乱,且就与汉族高度相融的现状来说,意义也不大。所以以与华夏文明的互动为标准来梳理东北的民族演变,更符合实际。根据卞鸿儒先生《历史上东北民族之研究》和金毓黻先生的《东北通史》,东北的民族分为汉人、东胡、秽貊、肃慎四大族系。第一支是聚集在辽东,辽西的汉人,从事农业畜牧生产,古商族一支就是从这里进入中原的。据《逸周书》记载,商王子武庚在“三监之乱”后也向东北遁逃,“王子禄父北奔”,意图在祖先发源之地东山再起。第二支是东胡,因为匈奴自称胡④,东胡在匈奴之东得名。这支活动于大兴安岭及蒙古高原。从商朝第一次有东胡的记载,到汉朝时被匈奴征服,东胡作为统一名称大约存在一千三百多年。其后分化出鲜卑、乌桓、柔然、契丹、蒙古、室韦,产生了众多强大的政权。其中五胡十六国时,鲜卑中的慕容氏在辽西建立了前“燕”,后分为南燕、北燕,史称慕容三燕,前燕在鼎盛时,与前秦,东晋三分天下。契丹建立的辽朝,极盛时南面与北宋对峙,在北方压制蒙古与女真。蒙古建立的元帝国更是把中国的疆域扩张至1372万平方公里。这一支是以游牧民族的形势纵横北方。第三支是秽貊,处于东北中部南部,以夫余、高句丽为代表。夫余在东北建立夫余国,后在高句丽和肃慎系攻掠下灭国,高句丽被唐高宗李冶灭国,原来的疆域被唐潮扶持的肃慎系靺鞨的渤海国所继承。这一支自始至终没有走出东北,一部分被朝鲜吸收。第四支是肃慎,位于东北东部,汉魏为挹娄,北朝为勿吉,隋康为靺鞨,女真的金朝和满族的清朝均源于肃慎,这支兼农耕和渔猎。和东胡一样,这支也有强烈的南下的倾向。从历史的结果来看,东北民族对中原文化影响极深。秽貊系的高句丽是隋唐两朝四位帝王倾力打击对象,其中隋炀帝三征高丽,直接导致大一统的隋朝灭亡。东胡系是更接近匈奴和突厥的游牧民族,其分支鲜卑、契丹均进入了黄河流域,蒙古更进一步统一全国。肃慎系的女真人两次南下,都成功入主中原,其中清朝稳稳占据中原三百年。中国两千年的中央集权王朝中,有九个大一统的王朝④,汉族占了七个,其余两个均发源于东北。

三、中原与东北的互动   
从箕子候国到满清入关,中原与东北互动了三千年,直到完全融合。古代商人起源于从渤海地区,在周武王推翻商朝后,商人在渤海地区的影响还是很大。周成王继位时,暴发了“三监之乱”,为了彻底清除商朝的势力,周公东征,召公北伐。召公最后受封于燕(现在北京),成为西周北疆的主要守卫,占据向东北开拓的关键位置。到了东周战国时期,燕国疆域已深入辽东。

中国故事——东北简明史-4.jpg
真正开启中国东北历史的是箕子——殷末三仁之一。在商朝灭亡后,箕子“违衰殷之运,走之朝鲜”,在朝鲜半岛上建立“箕子候国”。也有说箕子是随召公北伐,立下汗马功劳。总之箕子候国是被西周承认,史称“箕子朝鲜”, 在周秦两朝都是中原的属国。箕子朝鲜从公元前11世纪到西汉初年,持续了一千年,是朝鲜半岛文明开化史的开端,也是中国东北文明史的开端。公元前193年,汉惠帝(刘邦嫡长子)时,燕国人卫满发动政变推翻箕子朝鲜,建立了卫满朝鲜,向西汉称臣。卫满朝鲜励精图志,国力上升。到了汉武帝时代,卫满朝鲜与汉朝发生“涉何事件”,被灭国,其原来所占的地区设立了汉四郡:乐浪、临屯、玄菟、真番,由汉朝直接管辖。在随后的一百多年时,汉四郡的北面,秽貊系的少数民族建立了夫余国(公元二世纪建国)和高句丽(公元一世纪建国)两个政权。其中高句丽发展迅速,积极融合周边局域,到公元313年,西晋年间,汉四郡的最后一郡乐浪郡被高句丽吞并。在494年,高句丽再兼并了夫余,在北朝后期开始成长为东北亚强权。

中国故事——东北简明史-5.jpg
暂且把目光从高句丽拉回到汉末三国时期,北方的公孙度⑤,割据了辽东、辽西、乐浪等郡,还渡海占了山东半岛,自称辽东候,平州牧。由于公孙氏政权一直对魏、吴两家首鼠两端,传至其孙公孙渊时,曹魏派司马懿将其消灭,随后在辽阳置东夷校尉,管理东北。同时,曹魏降服当时东北最强盛的东胡系的鲜卑(参与了消灭公孙氏战斗),镇压高句丽两次反叛,东北各族臣服。西晋初,鲜卑在东北日益强盛,主要有辽东的宇文部,辽西的段部,和往来其间的慕容部。晋武帝司马炎时,慕容鲜卑侵扰辽东,被晋朝打败,后慕容部迁到徒何(辽宁锦州),开始定居农耕,积极汉化, 首领慕容廆被晋朝封鲜卑大都督。西晋末年,大批汉族的世家大族南迁或北逃,慕容廆趁机在辽河流域设置侨制郡县,吸纳汉人,称“大禹出于西戎,文王生于东夷,惟问志略何如耳,岂以殊俗不可降收乎。”对辽河的开发和民族融合作出巨大贡献。到了东晋时期,少数民族纷纷揭竿而起,北方五胡十六国中,除了鲜卑在东北建立的慕容三燕⑥,匈奴刘渊的汉(前赵),羯族石勒后赵,氐族符坚的前秦,鲜卑拓跋的代(北魏前身)都统冶过东北。这些谋求统一全国的政权都视东北为华夏的必要组成。进入北朝,鲜卑拓跋部建立的北魏统一北方,东北是当时统治的一个边区。北朝在辽河以西分置了三州进行统辖,营州,平州,安州,以和龙城(辽宁朝阳)为首府。隋唐初期东北的焦点是秽貊系的高句丽。西晋时期(公元313时),高句丽完全吞并了汉四郡,494年攻灭了夫余(夫余是先受高句丽打击,再被勿吉打击灭亡的),北魏至隋唐时期,东北的南部含朝鲜半岛均被高句丽掌控。北魏和高句丽一直关系融洽,靺鞨曾(北魏时叫勿吉)请求北魏允许自已和百济配合,夹攻高句丽,被魏廷制止,要他们“宜共和顺,勿相侵扰”。到了隋唐时,靺鞨七部中最南端的一部粟末靺鞨(原灭夫余国的)被高句丽打败,逃到了辽河以西,被隋朝安置。之后,高句丽一支独大,日益壮大,隋唐两朝的全力压制,到公元668年,唐高宗联合新罗将高句丽灭国,东北的强权威胁解除。到了武则天时代,契丹首领李尽忠叛乱,是为“营州之乱”。肃慎系的一支粟末靺鞨参与其中,被迫东奔辽东。公元698年,首领大祚荣在吉林自称“震国王”,建立政权。到唐玄宗时,两方相安,渤海国接受唐朝册封,大致占据原来高句丽、夫余的区域。渤海国深受唐文化影响,时称“海东盛国”。

中国故事——东北简明史-6.jpg
到了五代时期,东胡系的契丹人兴起,于公元907年建立辽朝。公元926年,渤海国被辽朝所灭,原渤海府州制内的靺鞨人发展为熟女真(辽籍女真),原渤海府州制以外的黑水部靺鞨成为后来的生女真(不属于辽籍),生女真是金朝的前身。公元1115年,生女真首领完颜阿骨打在哈尔滨建立金朝。五年后,北宋与金朝订立了“海上之盟”,开启联金灭辽的计划。又五年后,金联合西夏把辽国的契丹人彻底赶到中亚,耶律大石建立西辽续命。金朝在与北宋的合作中,发现宋朝的积弱。1127年,在灭辽后两年,金朝再次南下发动靖康之难,北宋灭亡,金朝兵锋直抵江南。南宋诗人辛弃疾写“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离人泪”,描写的就是金兵追北宋的隆裕太后直到江西造口的情形。至1141年,宋金达成《绍兴和议》,南宋以杀岳飞、纳贡称臣为代价,与金朝划淮河为冶。

中国故事——东北简明史-7.jpg
一个甲子后,1206年,东胡的另一支蒙古崛起,横霸欧亚的蒙古帝国开启了。又经历了约一个甲子的东征西讨,蒙古人消灭金、西夏、大理、南宋,1271年,元朝建立,结束了自唐灭亡(公元907年)之后360余年的分裂状态。元朝在东北设置辽阳行省,管辖了西到大兴安岭,东到日本海,南到燕山,北至北冰洋的广大区域。这时朝鲜半岛由王建的高丽王朝控制(由新罗、后百济、后高句丽在918年统一而成),即王氏朝鲜,经元朝数次征伐,王氏朝鲜向元朝称臣效忠。1368年明朝建立,朱元璋时期在东北设置辽东都指挥使司,在北伐元朝残部时,女真各部望风而降。明成祖朱棣设立奴儿干都司,管理东北女真各部,稳固东北形势,以便集中精力对付蒙古,同时压制李氏朝鲜(在元末明初时取代了亲元朝的王氏朝鲜)。奴儿干都司促进了中原与女真各部的进一步的经济和文化交流。

中国故事——东北简明史-8.jpg
1616年,趁明王朝内忧外患,建州女真努尔哈赤建立“金”,发布“七大恨”伐明,在“萨尔浒”之战后,夺取辽东。1627年,皇太极收服朝鲜,平定了关外。1644年后金入山海关建立清朝,成了第二个实行大一统的少数民族政权。满清入关时,实施了一条很难理解的政策——封禁山海关,实行柳条边,不允许汉族人进入东北,在东北设立黑龙江将军、吉林将军、奉天将军进行管理,东北成了满族私属。这是对民族融合的反动,封禁直到清后期才逐步解封。纵览东北的历史,从箕子朝鲜到满清灭亡历经3000年,东北与华夏的文明交流持续加大。大致分为四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教化时期,箕子朝鲜到汉末,主要是华夏文明输入东北地区,第二时期是融合时期,从三国至南北朝,以鲜卑族与汉族的融合为最典型代表。第三时期是压制时期,隋唐时期,东北开始出现与中原文明抗衡的强权。以从隋唐两朝打压高句丽为代表。第四阶段是南下时期,辽到清,这时东北的强权占据主动,不停的南下争夺华夏文明的正统,反倒是汉族反抗的力不从心。整个王朝时代都有一股大的趋势,文明由中原向东北扩散,民族由关外向内融合。斯宾塞说过:“生命决定于或存在于各种力量的不断作用与反作用力,这些力量在整个自然界里,总是趋于平衡的,当有任何轻微的扰动时,生命力就有增强的可能。”历史证明了东北的民族有极强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意愿,不断的为华夏文明提供这种轻微的扰动。

四、外国觊觎
到了清中后期,充分的融合已经消弥了东北各民族的矛盾,主要矛盾开始由内转外,主要对手与刚刚工业化的俄国和日本。俄国人17世纪越过乌拉尔山脉,向远东扩展。1650年,沙俄抵进东北,强占雅克萨。清朝平三藩后,屡次要求沙俄退出雅克萨,未果,康熙在1685年发动对雅克萨的收复战争,清朝完胜。1689年中俄签定《中俄尼布楚条约》,约定双方以外兴安岭为界,这是中国与外国签订的第一份边界条约。但俄国的入侵并未止步,1857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英法联军进攻广州,俄国人趁机撕毁《尼布楚条约》,迫使黑龙江将军签订《瑗珲条约》,将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60万平方公里(含库页岛)土地划给俄国,约定江东六十四屯的中国人聚居区由双方共管。在1860年签订的《北京条约》中迫使清政府承认《瑗珲条约》。因为柳条边法使东北北部一直人口稀少,所以俄国坚称东北是无主之地,无论是占领雅克萨还是黑龙江以北都是正当的。在《瑗珲条约》后,清政府有所醒悟,逐步放开东北、蒙古的封禁,至1897年完全不设封禁。大量山西,陕西,山东,河南的无地农民进入东北和蒙古,走西口,闯关东,直至民国年间都陆续不断。这次移民规模较之西晋末年更大。沙俄把占领东北视作其即定国策,不断加快步伐。1900年,义和团在北方攻击各国使馆,引发八国联军侵华,俄国借机在江东六十四屯烧杀抢掠,清除中国聚居区,完全占有黑龙江以北地区。1896年,李鸿章赴俄参加沙皇加冕礼时,被威逼签下《中俄密约》(《中俄御敌互相援助条约》),允许俄国在东北修建铁路,1897年东清铁路开工,1903年建成。按俄国人计划,这条铁路还会一路延伸至甘肃兰州,对大肆掠夺中国内陆提供可能。但觊觎东北的不止俄国人,还有日本人。1905年的日俄战争中的失败,打碎了俄国的美梦。战后,日本取得了南满铁路,俄国保留长春以北的东清铁路,东北主要势力由俄国换为日本。1929年,暴发了中东铁路事件,张学良想强力收回俄国持有的铁路特权,未果。但随着日本势力的介入,到了1935年,苏联把东清铁路卖给了伪满州国,暂时退出了东北。1931年日本人发九一八事变,强占东北。但1860年开始的移民政策产生效果,当时东北已有中国人口3000人,日本全国人口仅为6700万,想在东北直接管控几无可能。于是日本扶持溥仪成立伪满州国,先站住脚根。为了谋求永久占领东北,1937年日本制定了《向(伪)满洲移住农业移民百万户的计划》,计划20年内移民500万人,称为开拓团。日本预计二十年后东北人口5000万,日本人占10%,殖民统冶便有了基础。到了1945年日本投降时,开拓团人数已有20万。1945年,二战结束,自日俄战争后形成的日本势力被彻底清除,作为二战战胜国的苏联重回东北。新中国成立后,中苏双方商谈《中苏同盟条约》,苏联人要求保留东清铁路使用权、旅顺大连军港的使用权,被毛泽东否决了。于是斯大林由不同意金日成发动朝鲜统一战争,转为积极支持,意图将中国拖入朝鲜战争,利用战时的特殊情况继续占有东清铁路和旅顺大连的军港。1958年,朝鲜战争结束5年后,中国完全从朝鲜撤兵,结束了朝鲜战争。中国拒绝了苏联在东北共建海军和长波电台的要求,中苏开始交恶。至此,东北的外国势力完全清除。

五、启示
东北从边疆到到华夏文明的腹地,是有必然性的,这种必然性提供了几点启示:首先,民族融合有两个前提,地域相连(物理条件),文明共通(心理条件)。因为地域和文明相对民族来说,稳定性更高,民族是这两者塑造出来的文明实体,即然背景相通,融合自然是水到渠成。地域和文明的不同组合可以涵盖现今所有的民族国家关系:地域相连却文明不共通的中东乱局,地域相隔而文明共通的五眼联盟,地域相连文明共通终将统一的朝鲜半岛,还有日本脱亚入欧形成对欧美的态度。另外,现代的科技发展有克服地域障碍,但无论如何,科技、社会制度或军事力量永远无法代替文明在民族融合中的作用,因为这些力量最多只能减少或压制民族冲突,却提供不了民族融合的动力。其次,时间并不是民族融合的必要条件,但可认为是一个重要的指标。犹太人在中东游荡了数千年,依然是独立的存在。将民族融合过程细分就会发现,冲突占据了绝大多数时间,也只有充分的展开冲突,融合才有可能。期望在一两百年完成民族融合,要么是种族屠杀,要么是文明屠杀,在道德上都是可耻的。最后,核心文明区域对各民族的虹吸作用,会造成边疆地区虚化,给强大的外国异质文明有机可乘,而管制核心文明区向边疆的移民会使情况更加恶化。中国在东北、蒙古、台湾都吃了大亏。清朝东北地区柳条边使东北几乎不保,明清两朝封锁海疆造成台湾离心力很强。只有保持开放,才能守住疆土:对内开放,反哺边区,鼓励“守土为民”,对外开放,保持文明自信,与异质文明充分的交流融合。
从更长的时间阶段来看,并不需要担心民族的冲突会带来毁灭的结果。这个星球上的民族最终会融合为一体,这个融合从大航海时代就加速了,而民族和背后的文明冲突必然成为这个融合过程的养份。但所有的所有,都必须以一个包容性的文明为前提,而不是以纳粹和沙文主义来推进。

① 依次是:青藏高原、燕山阴山脉、东海、南海、南岭、华北平原、华中平原、珠江三角洲、黄河、长江、珠江、南海。
②  辽西走廊是在辽金时期才贯通的,秦至隋唐关内到东北的陆路是出榆关(山海关),经大凌河谷的建昌,朝阳,再向东到辽阳。
③ 《论语 公冶长》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④ 九个大一统王朝:秦、西汉、东汉、西晋、隋朝、唐朝、元朝、明朝、清朝。

⑤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东北地区》 陈芳芝
⑥  慕容三燕:分别是前燕、后燕、北燕,其中北燕是汉人冯跋建立,原藉山西,但因为迁到辽西,遂同夷俗,与鲜卑并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UFO中文网

GMT+8, 2024-12-25 00:5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