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FO中文网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查看: 150|回复: 1
收起左侧

三体和流浪地球科幻的脑洞够不够合理?真有那么好嘛?

[复制链接]
online_member 发表于 2023-1-28 09:06: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三体和流浪地球科幻的脑洞够不够合理?真有那么好嘛?
online_member 发表于 2023-1-28 09:07:01 | 显示全部楼层
合理的
我会分别列举《流浪地球》与《三体》中的脑洞,并阐明原理和现实情况。
《流浪地球》与《三体》中的脑洞,一部分是现代已有技术的应用,一部分也有理论支撑,梳理一下还是蛮有意思的。
《流浪地球》中的脑洞:
脑洞1--太阳氦闪:太阳将在400年后发生氦闪,吞没地球

三体和流浪地球科幻的脑洞够不够合理?真有那么好嘛?334 / 作者:张玉萍Pilar / 帖子ID:107872
原理:“氦闪”--恒星内部氢燃料聚变燃烧将尽的时候,内部的高温高压条件达到了点燃氦元素的层次,于是氦元素于瞬间发生核聚变,恒星内部的主要聚变方式也将由氢核聚变转换成氦核聚变,这预示着这颗恒星将向红巨星的方式演变,并且开始其剧烈的膨胀过程。
现实:根据如今的天文观测计算推测,太阳发生氦闪现象的时间还需要大约30~50亿年,这个时间还非常久远。
脑洞2--行星发动机:为了躲避氦闪,给地球装上发动机,把地球推出出太阳系,飞向新的恒星。

三体和流浪地球科幻的脑洞够不够合理?真有那么好嘛?295 / 作者:张玉萍Pilar / 帖子ID:107872

原理:“重元素聚变”--重元素聚变重元素核聚变,也称为重元素核合成,是一种释放出大量能量的自然过程,本质上是核反应,也就是物质颗粒间的能量变化过程。它是宇宙中最重要的一种能量转换过程,是火星、木星和土星的能源,也是太阳和恒星的能源来源。
现实:重元素的聚变是核聚变反应更高级的形式,它一般只发生在大质量的恒星内部,像太阳这样质量的恒星内部也不可能发生重元素核聚变,只有比太阳质量大8倍以上的恒星才可以实现铁元素的聚变。不过当铁元素出现的时候,恒星的主序星阶段也就走到了尽头,但在超新星爆发的一瞬间,元素周期表上铁以上的大多数元素都将被制造出来,也是因为这个时候的温度可以达到1500亿摄氏度。对于人类目前的科技水平来说,这是一种无法想象的核聚变技术,虽然理论上可以,但要在现实中实现太难了,如果是氢核聚变再有50年可以实现,那重元素核聚变技术有可能再过500年都不一定可以实现。
脑洞3--流浪地球:地球飞出太阳系抵达半人马座比邻星需要经历三个时代,也是地球飞行经历的三个(五个?)阶段,分别是“刹车时代”,“逃逸时代”,“流浪时代Ⅰ(加速)”,“流浪时代Ⅱ(减速)”,“新太阳时代”。

三体和流浪地球科幻的脑洞够不够合理?真有那么好嘛?520 / 作者:张玉萍Pilar / 帖子ID:107872

脑洞3--分洞1“刹车时代”:凭借赤道上的“行星发动机”的巨大推力,使地球停止自转
原理:利用赤道上的“行星发动机”产生的切线推力分量抵消地球自转。
现实:参考脑洞2 “重元素聚变”,“行星发动机”为 “重元素聚变”的应用阶段
脑洞3--分洞2“逃逸时代”:全功率开启“行星发动机”,使地球围绕太阳慢慢加速,最终借助木星引体逃离太阳引力。
原理:“引力弹弓”--引力助推(也被称为引力弹弓效应或绕行星变轨)是利用行星或其他天体相对运动引力改变飞行器的轨道和速度,以此来节省燃料、时间和计划成本。
现实:1974年的水手10号以及后来的信使号即通过引力助推实现了减速,两者都是飞往水星的探测器。
脑洞3--分洞3“流浪时代Ⅰ(加速)”,“流浪时代Ⅱ(减速)”:地球发动机将不间断地开动500年,到时地球将加速至光速的千分之五,然后地球将以这个速度滑行1300年,之后地球就走完了三分之二的航程,它将掉转发动机的方向,开始长达500年的减速。
原理:“霍曼转移轨道”--霍曼转移轨道(或译为郝曼转移轨道Hohmann transfer orbit)是一种变换太空船轨道的方法,途中只需两次引擎推进,相对地节省燃料。此种轨道操纵名称来自德国物理学家瓦尔特·霍曼,他于1925年出版了相关著作。
现实:2020年7月23日,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搭载着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发射升空。这是中国自主发射的第一颗火星探测器,它将在大约7个月后到达火星附近,被火星捕获后进入环火轨道,并进行着陆、巡视等火星科学探测任务。天问一号采用“霍曼转移轨道”成功被火星捕获,其过程为“发射、地火转移、火星捕获”三个阶段。

太晚了,还有蛮多设定很有意思,明天补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UFO中文网

GMT+8, 2024-11-1 21:33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