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FO中文网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查看: 196|回复: 5
收起左侧

刘慈欣分享《流浪地球 2 》观影体验「中国科幻电影于世界 ...

[复制链接]
online_member 发表于 2023-1-31 07:20: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电影《流浪地球2》正在春节档火热上映,1月29日下午,原著作者、知名科幻作家刘慈欣通过个人账号@workership 发布了自己“再刷”《流浪地球2》的观影体验。

刘慈欣分享《流浪地球 2 》观影体验「中国科幻电影于世界 ...815 / 作者:飞儿506 / 帖子ID:108277
刘慈欣写道:在本地影院中再次看《流浪地球2》,仍然很震撼,影片信息量巨大,每次都能发现新的细节,有新的感觉,耐人寻味。如果说第一部让中国科幻电影开启了壮丽的航程,那这一部就是它于世界舞台上响亮的鸣笛。
刘慈欣表示,《流浪地球2》的创作者们倒是很像他们自己的电影中的那些角色,以巨大的勇气和创新精神为发动机,把科幻电影这颗星球向未来推进。我们都知道中国科幻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万幸有这样的一群人在永不停歇地奋力前行。

刘慈欣分享《流浪地球 2 》观影体验「中国科幻电影于世界 ...490 / 作者:飞儿506 / 帖子ID:108277
图源:刘慈欣个人账号@workership
刘慈欣说:“我看到目前电影主创们也正奔赴在全国影城的路上,也看到很多小朋友被种下科幻的种子,这真的是一件很让人高兴的事。”
对此,@电影流浪地球 留言:感谢大刘老师的肯定!希望在未来的征途上,能有更多人一起加入,更希望与小朋友们一起绽放未来。
去年12月,刘慈欣曾在个人账号表示,对比前作,《流浪地球2》给了更为“纪实”的科幻想象。面对选择,无论是支持与反对,还是数字与现实,我相信这都是文明进程中无法规避的必然。科幻可能是未来的历史,人工智能也离我们越来越近,这值得我们所有人为之思考。
online_member 发表于 2023-1-31 07:20:49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我们普通观众大部分都低估了《流浪地球》在中国乃至世界影史的地位,但是圈内人却很明白这件事儿。
你看最近《流浪地球2》上映后,李雪健老师的激动,刘德华的态度,你能明显感受到,他们因为出演这部电影而激动,而自豪。特别是李雪健老先生,他是亲身感受到共和国电影的发展,美国好莱坞电影的强势,中国电影资本化的丑态,在临要告别舞台的时候,迎来了《流浪地球2》。
更何况还有之前吴孟达老先生对《流浪地球1》的态度,我们更能感受到电影圈内懂行的人,知道这部电影未来会有多么高的地位。
这两部《流浪地球》将会和中国高度绑定,随着中国未来的发展,他们的地位会越来越高,是未来外国人了解中国电影的敲门砖,就好像美国队长,侏罗纪公园这样的美国大片影响世界一样。
所以,这部电影必将迎来追捧和诋毁,赞美和仇视。它在电影史上的意义,就像朝鲜战争一样,第一次正面抗衡美国文化,它必将是中国影史新的起点!
online_member 发表于 2023-1-31 07:21:26 | 显示全部楼层
多年后,当科幻迷涌入影院观看被搬上大银幕的《流浪地球》时,仍然会心潮澎湃地回忆起1999年那个在中国科幻史上有着特殊意义的年份。

那年的高考语文作文别出心裁地出了个题目《假如记忆可以移植》,这个颇具想象力的话题当时难住了很多考生。但在山东济宁考场,一个叫郭帆的考生却是大喜过望,他平时喜欢读一本叫《科幻世界》的杂志,就在不久前,恰好在那上面读过一篇关于记忆移植的文章,他因此拿到了接近满分的作文成绩。

那一年,在山西娘子关电厂工作的刘慈欣,在《科幻世界》上发表了自己的科幻处女作《鲸歌》,还凭借《带上她的眼睛》获得了中国科幻银河奖一等奖,一鸣惊人。那年的笔会,他带去了四篇作品,其中有一篇叫《流浪地球》。

而在安徽合肥八中,有个叫谢楠的小女生,也喜欢天马行空的幻想世界,那年在《科幻世界》发表了一篇豆腐块,讲的是计算机病毒进化出自我意识后的世界,她后来虽然没有成为一名科幻作家,却以另一种方式参与到中国科幻的发展历程中。

17年后,那个叫郭帆的考生早已从法律系毕业,但兜兜转转还是走进了自己喜欢的电影行业,他决心拍一部中国人自己的科幻片,一眼便相中了自己多年前便读过的《流浪地球》。

电影拍到一半时资金告罄,他四处找人投资。而那个叫谢楠的小女生,这时候已经和演员吴京组建了家庭,当郭帆找上门来时,他们给电影投资了6000万,使电影得以拍摄完成,撞开了中国科幻电影的大门。

今天,提到中国科幻的旗帜,人们第一个想到的是刘慈欣,是获得雨果奖的《三体》,以及创造了票房奇迹的《流浪地球》,但在此之前,中国科幻一直在边缘地带曲折前行,跌跌撞撞地走过了大半个世纪。

01 从“大毒草”到“伪科学”

在中国科幻发展史上,叶永烈是一个无法绕过的名字。

上世纪60年代初,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要编一套面向少年儿童的科普书,找到了当时还在北大读大三的叶永烈,让他负责其中一些选题。

考大学时,叶永烈本想报新闻专业,但家人希望他念理工科,最后第一志愿填了化学。父亲听说后很高兴,因为“做新闻很危险的,弄不好就会出事情。念化学,毕业了起码可以做做雪花膏,做做肥皂,总会有一碗饭吃。”

出版社找他编的这套书,以“为什么”的问答形式向少年儿童普及科学常识,其中化学分册有175个“为什么”,叶永烈一人写了163个,写完化学,他又被邀请写天文气象、农业、生理卫生等分册。最终,总共971个“为什么”中,他一人写了326个,占全书三分之一。

1961年的六一儿童节,这套名为《十万个为什么》的科普书问世,很快风行全国,发行量高达580万册。叶永烈随之成名,各方科普约稿纷至沓来,让他应接不暇。和未婚妻杨蕙芬第一次见面,他送给对方的的定情信物,就是一套《十万个为什么》。


刘慈欣分享《流浪地球 2 》观影体验「中国科幻电影于世界 ...751 / 作者:mmhpwy662 / 帖子ID:108277

1961年出版的首版《十万个为什么》


由于这套书实在太成功了,当时上海科教电影制片厂想把《十万个为什么》搬上荧幕,于是找到叶永烈,想把他挖到制片厂。

当时叶永烈已经毕业,分配到上海仪器研究所从事科研工作。跳槽去制片厂工作,今天看来再正常不过的事,当时却被视为“离经叛道”,叶永烈的系主任严仁荫怒斥他“我白教你了!”,还有同学骂他是“叛徒”。

让他更郁闷的是,在制片厂干了没多久,文革开始了,《十万个为什么》被打成毒草,叶永烈作为主要作者也被抄家,下放到五七干校劳动,直到文革结束,才得以平反,十年光阴,就这样蹉跎而过。

1978年3月,全国科学大会在人民大会堂召开,86岁的中科院院长郭沫若身体不适,是被人推上主席台的,他在发言中说“我们民族历史上最灿烂的科学的春天到来了”。

借着80年代初那股全民对知识和科学的狂热,叶永烈发表了科幻小说《小灵通漫游未来》,这本书早在“文革”开始前就已写完,但直到改革开放后才得以付梓出版,立刻成为当时最热门的科幻读物。在刘慈欣的《三体》横空出世前,《小灵通漫游未来》一直是销量最高的科幻作品。

《小灵通漫游未来》里面,叶永烈幻想未来城市的交通工具,描写过一辆能够自动避撞、自己拐弯的汽车。近40年后,他去硅谷旅行,参观了特斯拉的工厂,和地球上最具科幻色彩的汽车合了张影。



刘慈欣分享《流浪地球 2 》观影体验「中国科幻电影于世界 ...832 / 作者:mmhpwy662 / 帖子ID:108277

叶永烈与特斯拉汽车


80年代的中国科幻界有三个领军人物:创造“小灵通”的叶永烈,写《飞向人马座》的郑文光,再加上写出《珊瑚岛上的死光》的童恩正——他这部小说还被改编成电影,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科幻片。

但一个尴尬的现实是,当时科幻作品被视为“增进少年儿童科学认知”的儿童读物,是上不了台面的边缘文学。比如郑文光的《飞向人马座》,故事并不儿童化,但作者却靠这本书拿了个全国少儿文艺创作一等奖。

科幻小说的地位,甚至还不如同样曾被批成“大毒草”的武侠小说,要知道,80年代的北大校园,同时读金庸与萨特是常见的景象,而对科幻小说的质疑和批判却一直没有消停。

1977年,叶永烈在《少年科学》上发表科幻小说《世界最高峰上的奇迹》:珠穆朗玛峰上发现了一窝恐龙蛋,多数已成化石,但其中一枚被松脂裹住,并未石化。科学家发现这枚恐龙蛋还有活性,便将蛋孵化,成功复活早已灭绝的巨无霸恐龙。

这个故事极富想象力,当时还被改编成连环画《奇异的化石蛋》,不料却引来一场争论,叶永烈被扣上“伪科学”的帽子,小说被斥为“伪科学的标本”,甚至叶永烈的其他科幻小说也被拉出来批判。

1990年,《世界最高峰上的奇迹》发表13年后,美国作家迈克尔克莱顿的科幻小说《侏罗纪公园》问世,三年后,斯皮尔伯格将小说改编成电影,卖了9亿美元,拿下了当年的全球票房冠军。

02 “我们要是停刊了,中国的科幻也就没人搞了”

在1983年的“清除精神污染”运动中,科幻因“宣扬伪科学”等罪名,被定性为“精神污染源”之一,遭到严厉批判。

《光明日报》头版发了一篇标题为《科技工作者也应自觉抵制、清除精神污染》的文章,称“有些人打着科普创作、科幻小说的招牌,贩卖一些资产阶级、封建主义的破烂”。



刘慈欣分享《流浪地球 2 》观影体验「中国科幻电影于世界 ...953 / 作者:mmhpwy662 / 帖子ID:108277


在这样的舆论环境下,几乎所有的科幻杂志都被停刊,出版社也不再出版科幻作品,刚起步的中国科幻再次被冷落。
叶永烈的12部科幻小说接连被出版社封杀,让他感到寒气森然,之后开始转向纪实文学。而另外两位领军人物,郑文光染病后一蹶不振,童恩正远赴美国,也先后离开科幻事业。

唯一值得庆幸的是,当时四川省科协同意以自负盈亏为条件,允许其主管的《科学文艺》期刊继续办下去,成为这场风波中唯一幸存下来的科幻杂志。七年后,这本杂志有了一个大家更熟悉的名字:《科幻世界》

不过这本杂志当时活得相当惨淡,订阅量直线下跌到三万份,财务账上一度只剩下六万多块钱。当时办公条件艰苦,人手最紧张时,社长杨潇,这位四川前省委书记的女儿,蹬着三轮车带领团队沿街叫卖,靠着这样的精神,让《科幻世界》活了下来。

多年后,编辑谭楷回忆当年的孤独与艰难:“我们要是停刊了,中国的科幻也就没人搞了,所以咬咬牙坚持了下来。当时国内要是还有第二家,我们也就不搞了。”

1991年,科幻界举办“世界科幻年会”,杨潇为了节省经费,坐了八天八夜的火车横跨欧亚大陆,肿着双腿出现在荷兰,为中国争取到了举办世界科幻年会的机会。得知他们坐火车来到会场,外国同行惊叹:“你们是坐火车来的?这才是科幻呢!”


刘慈欣分享《流浪地球 2 》观影体验「中国科幻电影于世界 ...613 / 作者:mmhpwy662 / 帖子ID:108277

《科幻世界》在成都主办世界科幻协会(WSF)年会

1994年,三百年一遇的大型彗星将与木星相撞,谭楷在峨眉山金顶看到,许多人为了用小小的天文望远镜看一眼星空,在寒冷的山顶排起来长队,这让他分外感动:
“只要一个民族还有好奇心,还能仰望星空,这个民族就有希望,就还能搞科幻。”

这份坚守最终等到了云开月明之时。进入新世纪,在中国科幻创作衰退十余年后,刘慈欣、王晋康、何夕等新一代科幻作家,将在这里揭开中国科幻黄金时代的序幕。

03 “都是业余在做,不然早饿死了”

1985年,大学刚毕业的刘慈欣,被分配到娘子关电厂担任计算机工程师,在那里一干就是三十年。在乏味枯燥的工作外,他也曾跟其他同事一样打打麻消遣,结果一个晚上输了自己一个月的工资后,痛定思痛放下麻将,开始转向自己的另一项爱好:写科幻小说。

刘慈欣出生于1963年,或许由于他惊人的想象力,在网上读者普遍更喜欢称呼他为“大刘”而不是“老刘”,但刘慈欣的童年时代,众所周知,是一个想象力极端贫瘠的年代。

读小学时,他偶然从家里的床底下翻出一个装满了书籍的箱子,里面就有法国科幻作家儒勒凡尔纳的《地心游记》。当时这些书籍被视为“毒草”,但对刘慈欣来说,“感觉就好像在一个黑屋子里,被一下子打开了窗户”。

刘慈欣从80年代开始写小说,但直到1999年才在《科幻世界》发表处女作《鲸歌》,当时他已经36岁了,跟鲁迅发表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时差不多年纪。

事实证明他在科幻创作上有着非凡的天赋,第一年便凭借《带上她的眼睛》拿下中国科幻最高奖银河奖,第二年又凭借《流浪地球》斩获银河奖特等奖。从此他的名字开始霸占银河奖榜单,连续八年从未缺席,这个纪录至今无人能及。

不过,拿奖再多也没啥大用,科幻小说一直被排斥在主流文学之外,刘慈欣在采访中坦诚自己从没想过成为专职作家,理由很简单:写科幻不挣钱,“大家都有工作,都是业余在做,不然早饿死了。”

不少人还记得,当年混迹于论坛,正在与读者沟通的刘慈欣会忽然来一句“得去接女儿放学了”或者“得去给女儿做饭了”,转身进入一个柴米油盐的日常父亲角色。他在《三体》中写过一句被广为引用的话,让很多读者心有戚戚:
“在中国,任何超脱飞扬的思想都会砰然坠地的,现实的引力太沉重了。”

不过对刘慈欣来说,或许相对幸运的是,他有一份稳定而且收入尚可的工作,在值班时甚至还能有余暇“摸摸鱼”,得以将他那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转化成文字,被网友戏称“摸鱼摸出雨果奖”。
雨果奖获得提名后,刘慈欣纠结了一阵是否去现场领奖,最后没去,后来成了他的一件憾事,因为那次的颁奖是宇航员在太空宣布的,而太空,一直是刘慈欣的心心念念所在。

截至2022年末,《三体》已经在全球被翻译成了二十多种语言,销量突破2900万册,创下了中国图书海外销售纪录。其粉丝有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国家副主席李源潮这样的政界人,也有雷军、扎克伯格这样的企业精英,中国科幻总算彻底走出了过去“精神污染”的阴影。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严峰评价,“刘慈欣单枪匹马把中国科幻提升到了世界水平”。唯一遗憾的是,《三体》获奖后多年,国内出圈的科幻作者依然只有刘慈欣,这说明国内科幻创作距离真正的产业化尚有距离。
而科幻的另一个重要领地,科幻电影,此前在中国电影工业中仍然近乎一片空白。

04 热爱可抵千难万阻

在《流浪地球》之前,国内最成功的科幻影视作品并非资本投入的大制作,而是科幻粉丝靠爱发电“攒出来”的作品。

2015年,一则名为《水滴》的三体同人短片发布到网络,被粉丝直呼完美还原小说神韵的神作,刘慈欣看罢给出超高评价:“可以负责任地说,这就是我心目中的三体电影,如果能拍出这种意境,真的死也瞑目了。”但这则短片,却是出自于一位名叫王壬的学生之手。

另一部同样是粉丝制作的动画《我的三体》,豆瓣评分高达9.6。早期由于缺乏资金投入,制作团队只能把动画人物渲染成“方块人”,但凭借优秀的剧本改编,对原著精神的尊重与还原,这部技术粗糙的动画硬是做成了公认的三体神作。


刘慈欣分享《流浪地球 2 》观影体验「中国科幻电影于世界 ...842 / 作者:mmhpwy662 / 帖子ID:108277
对中国科幻迷来说,热爱可抵千难万阻。

不过问题是,在所有电影分类中,科幻电影是最具“重工业”属性的一类,仅仅靠爱发电远远不够。拿特效技术来说,很长时间里都是中国电影工业的短板,甚至不及隔壁韩国。2004年冯小刚拍《集结号》,特效制作就是请的曾经拍出过《太极旗飘扬》的韩国团队。

中影要拍《流浪地球》的消息传出来后,网上一度全是“不要交给中国人拍”的声音,当时恐怕谁也想不到,真正掀开中国科幻浪潮的,恰恰会是一个不被看好的“业余”青年导演。

郭帆不是电影科班出身,他大学读的是法学,后来跑到北京电影学院读了个管理系研究生,接受采访时自嘲自己是“野路子”。在《流浪地球》之前,他只执导过《李献计历险记》和《同桌的你》两部电影,伸手去碰中国电影工业还很陌生的科幻题材,很难让人看好。

2014年,电影局组织几名青年导演前往好莱坞访学,郭帆也在其中,同行的还有路阳、宁浩、陈思诚等。一圈看下来,郭帆发现,中国电影工业跟好莱坞相比差距太大了,其中差距最大的就是科幻片,“我们还在骑自行车呢,人家已经开上法拉利了。

《三体》获得雨果奖那年,对科幻题材念念不忘的郭帆,接到了中影总经理凌红的电话,对方给了他三部拿到版权的小说:《流浪地球》《微纪元》和《超新星纪元》。郭帆第一反应就是拍《流浪地球》,他说自己当年在《科幻世界》上就读过这篇。

郭帆一开始并没有拿到中影的正式合同,但还是和制片人龚格尔自掏腰包100多万,做前期筹备工作。半年后,两人向中影汇报,拿出了一份完整的世界观架构说明、3000张概念设计图、8000张分镜头画稿……中影领导看到,忍不住感动落泪。

第二天,他们就收到了中影的通知:“准备开始吧!”


刘慈欣分享《流浪地球 2 》观影体验「中国科幻电影于世界 ...407 / 作者:mmhpwy662 / 帖子ID:108277

行星发动机概念图


对中国电影人来说,科幻片是新领域,很多东西都是从零开始学习。《流浪地球》第一部制作团队有7000多人,到了第二部超过2万人,如此规模的拍摄团队,管理起来就是个难题。拍摄期间,郭帆压力极大,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全靠手上一包包的烟撑着。

拍摄不断遇到大量技术难题。

以片中的领航员空间站为例。在三维空间中建立一个立方体需要六个面,整个空间站的呈现如果精确计算,会有10亿个面!郭帆在采访中说:“这样的渲染优化搁给谁都是难题,国外团队是不会把核心流程分享给你的,那是人家吃饭的家伙事儿,保密,只能我们自己想办法。”

《流浪地球》第一部有2003个特效镜头,每个镜头最少改动几十版,改100版很正常。郭帆曾在朋友圈中发图,有个特效镜头前后改了251版。

这个镜头是什么呢?是上海陆家嘴地标建筑坍塌的场景。过去引进好莱坞电影时,摧毁中国地标的镜头常会被删掉,但《流浪地球》过审,一个要求修改的点都没有,郭帆说:“这其实就是一种文化自信”。


刘慈欣分享《流浪地球 2 》观影体验「中国科幻电影于世界 ...205 / 作者:mmhpwy662 / 帖子ID:108277

改了251版的特效镜头


所有人都在从头学起,就连拍片无数的刘德华也坦言,拍科幻片让他有重回80年代刚拍电影的感觉,每天都充满未知与好奇,“进组第一天,我看到每一样东西都很神奇,每天都问这个怎么用?待会儿怎么拍我?”

第一部的特效让很多人印象深刻,而到了第二部,整个特效及工业水平又提升了一个量级,特效镜头超过6000个,合作的韩国、美国等顶级特效公司超过10家,再次颠覆了观众对国产科幻的认知。


刘慈欣分享《流浪地球 2 》观影体验「中国科幻电影于世界 ...855 / 作者:mmhpwy662 / 帖子ID:108277

惊艳的视觉效果,往往是科幻片让观众津津乐道的最直观感受,但对一部电影来说,特效是上层建筑,更底层的基础,是构建一个完整而合理的世界。对中国科幻来说,如何走出好莱坞式的科幻范式,拍出中国科幻的独特,是个难题。

05 “他们想不到的,就是中国科幻的点”

卡梅隆拍《阿凡达》,光剧本就断断续续写了十多年,为这部电影设置了一整套严谨的世界观:从潘多拉星球的位置、大小,这个星球上生物的生存状态、交流方式,人类侵占的目的等等,他甚至找到南加州大学的语言学教授,为片中的纳美人创造了一套自己的语言。

拍《流浪地球》,郭帆同几位编剧也为整个故事编纂了一套百年“编年史”,从1997年到2075年,尽管很多地方电影中只是一带而过。

而到了《流浪地球2》,剧本写作阶段便邀请了包括理论物理学家、天体物理学家、人工智能科学家等在内的多位专家指导,部分专家甚至长期参与到影片的拍摄过程中,让整个故事的世界观更加真实可信,每一处细节都能够逻辑自洽。

除此之外,更难得的,是如何拍出中国科幻独特的“精神内核”。

郭帆给美国人讲要把地球推离太阳系,美国人一听就惊了:一是遇到这种情况,一般肯定就是逃离地球,你们中国人居然跑路都要把地球带上;二是美国科幻片中往往是几个超级英雄拯救人类,150万人饱和式救援,这场景好莱坞从没见过。

郭帆说:“他们想不到的,就是中国科幻的点。”

从撰写剧本阶段开始,郭帆与团队就确定了,“中国科幻”四个字是一切工作导向的“精神内核”,电影语境和美学风格,都是在这个内核下确定。带着地球流浪这件事本身,就是一个明显带有中式美学的历程。

让中国科幻电影植根于中国文化,再结合今天的技术完成中国式的表述,这才是属于中国人自己的科幻电影。

与其他电影类别相比,科幻片是一种需要国力背书的电影类型。郭帆说:“如果你的国家不够强大,其实是没有办法支撑科幻片的,很简单,就是普通观众是没有自信去看这个东西的。中国是可以去解救世界危机的,你信不信?这是一个大前提。”

剧组在拍摄中大量使用了3D打印、激光雕刻和CNC数控车床等制造业技术,让所有道具都具有实用性:衣服可以直接穿戴、车辆能正常驾驶和控制、机械手臂可以活动自如。比如影片中的无人机,剧组就真的打造了一台实物出来。



刘慈欣分享《流浪地球 2 》观影体验「中国科幻电影于世界 ...817 / 作者:mmhpwy662 / 帖子ID:108277

剧组制作的《流浪地球2》中的无人机



影片中UEG地球联合政府那些可行驶作业、可变形的机械设备,很多都是实物打造,并不是特效制作的虚拟设备,这背后,则有着中国工程机械行业龙头徐工集团的身影。剧组拍摄用到的“钢铁螳螂”,现实中就是徐工自主研发的ET120全地形挖掘机。



刘慈欣分享《流浪地球 2 》观影体验「中国科幻电影于世界 ...655 / 作者:mmhpwy662 / 帖子ID:108277

徐工全地形挖掘机



有记者问郭帆:近年来中国科技发展的进步,对创作有哪些影响和启示?郭帆回答:
“它已经不是对创作的简单启示了,而是为中国科幻片提供了能够成立的土壤。当我们在新闻上看多了航天员出舱、玉兔登月等真实情况,电影中的科幻场景,观众才不会意外。”

科幻作家何夕也曾总结:中国本土科幻的三次高潮,新中国成立初期有一次,改革开放初有一次,现在是第三次,它和国家的命运好像冥冥之中产生了一些联系,有点儿像一个晴雨表。

回顾世界科幻史,影史上的科幻巨作,几乎都来自美国,连欧洲、日本都很少,而美国的科幻电影也是在美国繁荣时期发展起来的。

06 尾声

1978年,来访的美国总统助理布热津斯基,带给中国一份特殊的礼物:1克重的月岩标本,是1972年阿波罗17号飞船从月球采集而来。

这份月岩研究交给了中科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的欧阳自远,他小心翼翼地取了0.5克做研究,另外0.5g则被珍而重之地放置在北京天文馆。那时的他可能还无法想象,四十年后自己将成为中国探月工程首席科学家,将“嫦娥一号”送上月球。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是美苏太空竞赛、人类遥望星空的时代,科技突破层出不穷,好莱坞电影工业体系也日益成熟,随着美国热爱科幻小说的婴儿潮一代长大,众多科幻经典纷纷问世,西方科幻影视繁荣一时。

眼下的中国,似乎正在复刻这一模式,不过,一个国家强大的电影工业,绝不应仅仅依赖个别导演的妙手偶得,更需要完善的工业体系与制作流程。整体而言,中国电影工业化依然有很长的路要走。

吴京曾在北京国际电影节透露,郭帆在剧组每天只睡四个小时,但郭帆认为,熬夜赶工并不值得夸耀,“我们想要的工业化的结果,就是能够让我们高效,尽量少犯错误、尽量不用熬夜,这才是目的。”

他们已经在朝着这个目标努力。

拍《流浪地球2》时,剧组与北京电影学院有个课题合作,他们找了20多个实习生跟踪拍摄,全程只做一件事,就是记录拍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错误,目的是梳理出一套符合我国的工业化流程。这些记录错误的纸张最后堆在一起有半米高,让人叹为观止。

看到知乎上有人讨论,认为《流浪地球》已经超越好莱坞,这种观点无疑是无知而傲慢的。

自上世纪至今,好莱坞拍出了《2001太空漫游》《星球大战》《黑客帝国》《E.T.》《银翼杀手》《星际穿越》等一系列创意极其优秀的科幻电影,这背后,是创新的土壤、成熟的电影工业体系、不断推陈出新的技术和层出不穷的人才。

回想1999年,《科幻世界》因与当年高考语文作文撞题而声名大噪,发行量从之前不到10万册,猛增至36万册。编辑部回顾《科幻世界》过去二十年的历史,在文章最后写道:
“中国科幻,刚刚起步;《科幻世界》,任重道远。二十年,仅仅是奏响了序曲,而序曲绝不是高潮。”

这几句话在今天依然没有过时,中国科幻仰望星空已久,道阻且长,仍然任重道远。

<hr/>有个公众号:郭大路的小酒馆。

《流浪地球 2》海外开分 80%、观众喜爱度达 93%,这一成绩是否能说明中国科幻片走出国门了?
你认为《三体》中最震撼的一句话是什么?
online_member 发表于 2023-1-31 07:21:45 | 显示全部楼层
主不再创作了,郭帆在主的遗迹上建了新的大厦。
主说,没关系,都一样。
98_avatar_middle
online_member 发表于 2023-1-31 07:22:36 | 显示全部楼层
新中国成立初年,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关于工业发展战略曾有过讨论。
新中国当时工业基础薄弱的国情、严峻复杂的国际环境以及苏联工业化的成功经验等因素共同决定了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核心战略是优先发展重工业。
但在新中国刚成立时,重工业并不是“优先”发展对象,而是“重点”发展对象。“重点”和“优先”的相同点在于二者都是工业化目标下的具体战略,都表达出偏重、注重的意味。不同点是二者在时间程度上存在差别,重点发展不等于优先发展。
1949年—1952年是新中国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53年进入经济建设时期。在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建设过程中,重工业发展呈现出必要性与可行性的矛盾:虽然重工业发展有必要性,但是可行性低。
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的出台是在制定“一五”计划期间。1953年9月3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兼重工业部部长李富春在向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所做的《关于与苏联政府商谈对中国援助问题的报告》中提出:
发展国家的重工业,是五年建设的中心环节……因为只有建设国家的重工业,即发展五金、燃料、电力、机械、基本化学、国防等工业,才能保证国防的巩固和国家的安全;才能建立强大的经济力量;保证我国在经济上的完全独立;才能给轻工业以广阔发展的前途,给我国农业的改造提供物质的和技术的条件,使我国经济不断地上升,人民的生活不断地改善。
1953年9月25日,中共中央在《关于颁发1954年度国民经济计划控制数字的指示》中强调:“在发展国民经济中,不断增长社会主义经济比重和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必须是坚定不移的方针。”
后来的历史,证明了当时党和国家的领导人这一战略的高瞻远瞩。从那时起,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为此后几十年来的经济建设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工业化的基础。
回到这个问题:刘慈欣分享《流浪地球2》观影体验“中国科幻电影于世界舞台上响亮的鸣笛”,如何解读?
个人认为,《流浪地球》《流浪地球2》这两部中国科幻大片,是中国电影产业里的“重工业”部分迈出的势大力沉的两步。这两部电影的价值,不仅在于其本身的商业价值和艺术价值,还在于其在中国电影史上填补空缺、夯实“重工业”基础的价值。
刘慈欣说这是“中国科幻电影于世界舞台上响亮的鸣笛”,个人认为这个评价是很贴切的。
虽然和美国的《星球大战》系列、《阿凡达》系列等科幻大片相比,《流浪地球》系列电影的国际影响力目前(2023年1月)还差得远,但是中国科幻电影乃至中国电影里已经有了中国特色的“重工业”,“重工业”电影已经不再是美国的“专利”。

刘慈欣分享《流浪地球 2 》观影体验「中国科幻电影于世界 ...971 / 作者:ggp27 / 帖子ID:108277
《流浪地球》系列电影,就是中国电影产业里的第一代“航空母舰”:它鸣笛起航,驶向深蓝;它面向未来,劈波斩浪;它将向国外更多人讲述新的中国故事,展示新的中国形象,传播新的中国价值。

本人 @乐舟川 的其他几个知乎回答:
如何评价电影《流浪地球 2》?有哪些将中国传统文化/民俗融合得很好的游戏/动画/漫画作品?为何影视作品里反派的观点十分深刻,而主角的观点实在乏味?如何看待条漫的流行?实拍影视作品的改编来源,除了小说、漫画、动画和游戏,还有哪些来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UFO中文网

GMT+8, 2024-11-26 12:26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