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家都知道元宵节是正月十五,但在广东东部比如兴宁、福建一些地方比如莆田,却是正月初九就过元宵节。早的还有正月初六的,浙江宁波、台州、温州的一些地方也不是正月十五,而是正月十四,这是为什么呢?
元宵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它的起源很早,有人说与道教有关,所以又叫上元节;有的说与佛教有关,点灯礼佛所以挂花灯,也有人说与汉代初年皇家刘氏与后族吕氏的宫廷斗争有关;等等。
传说归传说,但实际上呢,应该是上古时代人们在祭祀时打火把有关。中国传统是个农业社会,节庆活动多与农事节律有关。
最初,元宵节可能是人们在田野上持火把驱赶虫兽,希望减轻虫害,祈求丰收这种类宗教仪式的孑遗、传衍和变种。
元宵节是整个春节最后的一个高潮,因为过了这天,年就算过完了,人们就要真正进入新一年的生产生活,所以人们在这个时候全民欢庆,以祈求上苍保佑风调雨顺,庄稼丰收。俗话说,“正月十五闹元宵”。的确,元宵节要比单纯“春节”热闹得多。
但元宵节的来源不可是单一的来源。据传,在西汉时代,汉文帝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节日。再到了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后来衍为太乙,成为道教的天神,这一天成为道教的节日,这就是源头。),所以,当时,司马迁创建“太初历”,就已将正月十五确定为重大节日了。
到了东汉末年,现在正月十五那一系列讲究才正式初步形成;直到隋炀帝时,元宵节可以说完全形成了。
唐宋时期,元宵节的地位日渐提高。这可以从唐诗宋词的描述中看到。唐代,元宵节也就3天,宋代赏灯活动要进行5天,明代要连续赏灯10天,清代宫廷不搞灯会,但民间仍继续赏灯,只是活动改为3天。当然,目前也就一天了。
明清之际,元宵节的活动更加多元:挂彩灯、观灯、猜灯谜、观社火(即游行,高跷、旱船、舞龙、舞狮、秧歌、抬阁等)、吃汤圆是这个节日的主题,放烟花则是高潮。
元宵节吃元宵,最早记载见于宋代,也有说是唐代的,当时称元宵为“浮圆子”、“圆子”、“乳糖元”和“糖元”。现在又叫汤元、汤圆,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实际上元宵和汤元在做法上是有差异的,体现了南方与北方文化的不同。当然现在基本上没有区分了。这是社会的变迁。
扯了半天,为什么东南地区南部部分地方元宵节要提前呢?
那些地方的风俗,过元宵节,从正月初九到二十,早的从初六开始,而且当地干脆将元宵节称为“赏灯”。“请花灯”、“赏灯”,还有“暖灯”。请灯就是买来灯挂上,赏灯自不待言,“暖灯”就是灯在家里点着,亮一夜。现在还有的地方有风俗,过年晚上不关灯的。
为什么?明嘛。
清代入关以后不是不主张搞灯会吗?我民间搞,不仅在街上搞,还在家里搞。以前有说法,清军入关,“男降女不降”,这样做,也是一种消极抵抗,怀念故国。
在残明抗清的最后阵地,现在东南地区南部,尤其如此。你不让搞,我偏搞;明代规定正月初八即可上灯,一直到正月十八;那我就从初九开始,或者更早从初六,明代就是这样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