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FO中文网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查看: 172|回复: 0
收起左侧

游京城讲故事——古观象台

[复制链接]
online_member 发表于 2023-2-2 20:36: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古观象台,是明清两代的皇家御用天文台。同时,是当时官方天文工作者的工作场地。当时这个单位的负责人,被称为“天钦天监监正”,按照清朝的官位等级,可以官至二品,甚至一品。当然,这个一二品大元和那些封疆大吏相比并无多少实权,给这么高的待遇,主要是便于他可以直接向皇帝解释天象。元明以后的封建社会时期,传统天文学一直被皇家垄断,不允许民间私习,足见传统天文学在古代帝王心中有着非常非常的重要。
早在元十六年(1279年),天文学家郭守敬等就在今建国门北侧建了一座司天台,成为古观象台最早的溯源。古台正式建于1442年,明朝称观星台,清朝改为观象台,辛亥革命后称为中央观星台。台体高约14米,台顶南北长20.4米,东西长23.9米。从明正统初年到1929年止,古观象台从事天文观测近500年,是现存的古观象台中保持连续观测时间最长的天文台,其建筑保存完整、仪器配套齐全。现在台上仍陈放着8架清制天文仪器,这些仪器在造型、花饰、工艺等细节方面都体现着中国的传统文化信息。
【明代】明朝建立后,于明正统七年(1442)在元大都城墙东南角楼旧址上修建观星台,放置了浑仪、简仪、浑象等天文仪器,并在城墙下建紫微殿等房屋,后又增修晷影堂。

游京城讲故事——古观象台678 / 作者:枫夜渔火火f / 帖子ID:108616

明代时期在古台布置的3台仪器

【清代】清政权建立(1644年)之后,改观星台为观象台,并接受汤若望的建议,改用欧洲天文学的方法计算历书。1669-1674年,由康熙皇帝授命,南怀仁设计和监造了6架新的天文仪器:赤道经纬仪、黄道经纬仪、地平经仪、象限仪、纪限仪和天体仪。康熙五十四年(1715)纪理安设计制造了地平经纬仪。乾隆九年(1744年),乾隆皇帝又下令按照中国传统的浑仪再造一架新的仪器,命名为玑衡抚辰仪。至此,我们现在所看到的8架古仪都已装备完毕。

游京城讲故事——古观象台896 / 作者:枫夜渔火火f / 帖子ID:108616

现在仍在古台展示的清时期制作的天文仪器

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德、法两国侵略者曾把这8件仪器连同台下的浑仪、简仪平分,各劫走5件。法国将仪器运至法国驻华大使馆,后在1902年归还。德国则将仪器运至波茨坦离宫展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根据凡尔赛和约规定,于1921年装运回国,重新安置在观象台上。
【民国】1911年辛亥革命后,观象台改名为中央观象台,1927年,紫金山天文台筹建后,古观象台不再作观测研究,于1929年改为国立天文陈列馆。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进逼北京,为保护文物,将置于台下的浑仪、简仪、漏壶等7件仪器运往南京(现这7架仪器在分别陈列于紫金山天文台和南京博物院)
和娃一起观摩的乐趣与潜在收获:
1、通过实际观摩这些古代天文仪器,对于仪器的工作原理产生疑问,引发继续探究的兴趣和动机;
2、通过了解我国传统天文研究的起源、主要成就,结合现在的“神州十二”“祝融号火星车”,在对比中参照中,让孩子萌生对于时间和空间的思考;
3、了解天文台的历史变迁,以天文台历史缩影切入点,引发孩子了解历史全貌的兴趣和对于历史反思;
4、实地观摩日晷,简单讲述日晷工作原理,引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赤道、回归线等地理概念;
5、选择24节气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节气“春分、夏至、秋风、东至”,观察日晷影子的变化,引出古代历法制成的故事,增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6、对于低幼儿童,爬爬楼梯,看看古代人们的“大玩具”,满足他们攀爬和探索的心理,在活动中滋养探索未知的原始动力——人们对于未知的探索,古已有之,并一直在持续!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UFO中文网

GMT+8, 2024-11-23 10:38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