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查看: 66|回复: 0

贵族和富翁怎样做才算孝

[复制链接]
online_member 发表于 2023-2-3 09:00: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孝道是中国人必备之品格,如果被认为是不孝之人,便会为人们所不齿,被社会所唾弃。但对不同阶层之人的孝道也有不同的要求。作为权贵或富商来说,不存在赡养的问题,他们从手指头缝拉拉出去的金钱便足以够他们父母温饱的。那么这些人怎样做才能算是孝呢?春秋时期鲁国大贵族孟懿子便曾经产生过困惑,还把孔子专门请到家里去咨询,孔子的回答只有两个字“无违”,这又该怎么理解?《论语·为政》第五章便是对这一情景的记载,还很有意思。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懿子请教孔子怎样才算孝。孔子回答说:“不要违背。”樊迟给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道:“孟孙氏向我询问怎样算尽孝道,我回答说:不要违背。”樊迟问:“您说的是什么意思啊?”孔子说:“父母活着,要按照礼制的要求来赡养;父母死了,要按照礼制要求来办理丧事,要按照礼制要求来进行祭祀。”
孟懿子是鲁国当时显赫的大贵族,孟懿子的父亲可谓是孔子的忘年交和知己,是他最早发现孔子的勤奋与品德,要求自己的两个儿子都要向孔子学习。孔子二十岁左右获得一次公费到首都洛阳访学的机会,正是这次访学使孔子见到老子,二人还有对话,这是中国文化史上的盛事。可能是孟懿子请孔子前去,谈话中询问到关于孝的话题,于是有这段对话。
在回返途中,孔子告诉给他驾车的学生樊迟,最后明确说明了“无违”的含义。应当注意,关于仁、孝等问题,孔子在回答不同问者的时候答案也不同,并不作理论思辨方面的回答,而总是回答应该如何去做。可能是孟懿子在生活中有僭越礼制的行为,也可能是针对当时三家争相扩大自己势力,而削弱鲁国国君权力的行为。总之,孔子的回答是有针对性的。师生一边赶车一边对话的情景也很生动。
孟懿子是大贵族,在鲁国可谓是第三号人物。鲁国在很长时期都是国君和三大家族共同执政,三大家族即季孙氏、孟孙氏、叔孙氏。这样,孟懿子父母便不存在温饱问题,也不存在服侍的问题,因此孔子回答就两个字:“无违”。连孔子的弟子都没有搞明白老师说的什么意思,于是孔子才进一步解释。这样,孔子的意思就很清楚了:即孟懿子只要严格遵守礼乐制度就算孝。其实,孔子的很多话都有高度的概括性,具有超越时空的价值和意义。
作为大贵族来说,父母的生活已不是负担,不存在赡养的问题。故是否孝就要看其是否违法乱纪,只要遵纪守法,作一名被百姓爱戴的好官就是最大的孝。贪官污吏便是最大的不孝,因其辱及先人,不但不孝,反而有罪。古今凡是“坑爹”的人都应该算逆子。当年陆游的儿子陆子遹品行不端,献媚权贵,欺压良民,百姓愤怒,把陆游的祠堂都给扒掉了。就是“坑爹”型,而且把死去的老爹都给坑了,这便是不孝。杨万里的儿子杨伯孺当湖州太守时,弹压豪强,爱护小民,百姓赞誉,人们则更加敬重杨万里。中国民间俗语说:“三十年前看父敬子,三十年后看子敬父”,虽然有点势利眼的味道,但也反映出孝的另一个层面。即当你三十岁后,如果有出息有发展势头,很多人就会高看你的父母。古代许多人有“光宗耀祖”观念,认为那是最大的孝,也属于这个层面。
因此当官者,发财者,能够坚持正道,仁义道德,善良诚信,才是真正的孝。实际就是孔子所说的“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久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仁者”安于富贵的现状而坚持遵守社会公德遵守社会的法令制度,泰然处之。“智者”则会利用富贵的地位和金钱推行仁义,做对社会有贡献的善事。这样的人才是大孝。贪污腐化,堕落淫荡,倚强凌弱,奢侈淫糜而遭千夫所指者都是不孝之人。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曾经教导司马迁,说周公最孝,发扬文王武王的事业,使他的祖先都得到社会尊重,使后稷、古公亶父等先人都享受荣光。孔子也是大孝,他使自己的祖先弗父何、正考父、孔父嘉、叔梁纥等都名垂青史。试想,如果没有孔子,这么些先人恐怕早就会被两千多年的历史灰尘所掩埋。而司马谈的目的是要求司马迁完成自己的遗愿——写成《太史公书》。司马迁正因为有这样的心愿,才能够忍受常人无法忍受的宫刑,保存生命而完成《史记》的创作,使中国的正史向前延伸三千年。司马迁不但是司马氏的大孝子,更是中华民族的大功臣。这也可以看出孝和忠是联系在一起的。孝不单纯是家族的要求,也是社会的要求,尤其是富贵者更是如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UFO中文网

GMT+8, 2024-12-24 09:39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