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查看: 136|回复: 0

二十四个故事看古代生活

[复制链接]
37_avatar_middle
online_member 发表于 2023-2-4 18:01: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聊这本书必得先说王莽和他的新朝。
王莽是个挺传奇的人物,《汉书补注》说他的长相“莽为人侈口蹶颐,露眼赤精,大声而嘶。长七尺五寸,好厚履高冠,以装衣,反膺高视,瞰临左右。”意思说他人长挺壮,身高大概1米7到1米8,不算矮,可能他自己觉得还不够威武,喜欢厚底鞋,高高的帽子,显得更高大。
历代帝王图中的刘秀像,国字脸,最大,圆脸。因为帝王图原本没有标记,是后人加上去的,就有学者认为这幅容貌更符合王莽的形象,可能是后人加错了。
《汉书·王莽传》对王莽一生进行了极为详尽的描述。王莽,字巨君,是孝元皇后王政君的子侄。作为外戚,孝元皇后的父亲及兄弟皆以元、成世封侯,家里有九侯五司马,可谓显赫一时。可惜王莽父亲走的早,没有封侯,王莽自然也没捞着太大好处。在其他兄弟“乘时侈靡……舆马声色”之时,“莽独贫孤”。
与兄弟相比,王莽有什么?
名声!
他学儒,授《礼经》,“勤身博学,被服如儒生。事母及寡嫂,养孤兄子,行甚敕备。又外交英俊,内事诸父,曲有礼意。”一片正面形象。
王莽的机会还是来自于家庭内部。“世父大将军凤病,莽侍疾,亲尝药,乱首垢面,不解衣带连月。”
世父S前,把王莽拜托给了皇后王政君及汉元帝,“拜为黄门郎,迁射声校尉”,从此为孝元皇后倚重,直到开创新室。
生活没有给王莽一个好起点,却给了他扭曲的心理。
也许是自小家庭不如他的兄弟们,王莽处处小心,竭力维护自己的名声。
王莽曾经私下买了一个婢女,被其他人知道了,这明显有违他的光辉形象。
他扯了个谎:“后将军朱子元没有儿子,我听说这个婢女能生儿子,我给子元买的!”
“即日以婢奉子元”。
因为汉哀帝抑制外戚势力,王莽被迫回乡,为了低调处事,“莽杜门自守”。
谁知此时二儿子王获撞在枪口上,杀掉一个奴婢,这在汉朝是个不小的罪名,当然对于王家来说也不算什么大事。
王莽怎么干的?
“莽切责获,令自杀。”
好家伙,仅仅严厉的责罚还不够,直接要了儿子的命。
等哀帝不在了,孝元皇后和王莽等外戚又重掌大权。
千篇一律的斗争聊起来没意思,网上最关注他的改革举措,推广井田制、禁止买卖奴婢、设立贷款制度,像极了现代人的做法,戏称王莽是史上第一个穿越者。
事实上王莽冷酷无情,法令严苛,一系列的改革政策导致经济大乱,豪强并起,西汉很快走到末路,新朝也仅仅维持了15年。

二十四个故事看古代生活-1.jpg

庄弈杰的新书《古代中国十二时辰——两汉之际》就是描写王莽在位时古代普通人的生活(A DAY IN THE LIFE OF THE PEOPLE WHO LIVED THERE)。书中试图通过二十四个场景,全面展示两汉之际普通人的生活,每章对应一个人物或者故事,包含了医生、盗墓者、接生婆、马夫、磨坊、铜匠、河工、教书先生、织工、修墓人、盐工、祭官、烽火台燧长、粮仓粮官、驿骑、农夫、刑徒、窑工、厨子、侍女、史官、舞女、宫女、士兵。参考了大量的史书、专著、期刊、画像等,通过想象和推论的方式,为我们描绘古代到底是怎么样的。

二十四个故事看古代生活-2.jpg

为什么特意说参考了大量的资料,因为作者是外国人,潜心研究中国古代史多年。
读前言就感觉不对劲,看了眼封面,果真是外国人写的书,外国人才能写出远远望去的距离感。
作者庄弈杰对古书读得很透彻,化用的也很喜感,他看到《吕氏春秋·本生》有这么一句:“肥肉厚酒,务以自强,命之曰烂肠之食。”,他编了一个关于医生的故事,广大夫原本是宫廷医师,额……原本是御医,在宫里服务了五年,回到家乡安家立业。这个故事的病人是自己侄孙,身体一直很虚弱,下午参加宴会后,晚上突然神志不清,当询问侄孙吃了猪肉,广大夫迅速判定了病因,译者在此保留了原作者故事的腔调“我……告诉过他很多次,保护五脏的关键是规律饮食,既不能暴饮暴食,也不能吃得太少。肥肉和酒更要避免,它们会让你的肠子烂掉。”
庄弈杰提到了五脏,说明他还阅读了一些中医书籍。
庄弈杰不仅总结自己看到的内容,还想要推理这些人物的心理活动。在马夫的故事里,鲁师傅为朝廷喂养祭祀用的马匹,这些马匹只是暂时寄养,他们不是驮马,也不是战马,而是很快就要被杀掉的马,大都瘦骨嶙峋。鲁师傅很心疼这些马,认为官府拨付的马料全是干草,太亏待他的马了。他想要一些好饲料,要是饲料营养跟得上,他也养得出好马来。
“这让鲁师傅感到愤愤不平,在他看来,……似乎已经得出结论:积极饲喂马匹毫无意义,因为它们无论如何都会很快死去。鲁师傅已经注意到,最近运来的草料相比以前质量差了很多。”

二十四个故事看古代生活-3.jpg

庄弈杰还注意到了中国史书的一些品质,在史官的故事里,齐太史的故事再次被化用。
《左传》:“大史书曰:崔杼弑其君,崔子杀之。其弟嗣书而死二人者。其弟又书,乃舍之。南史氏闻大史尽死,执简以往。闻既书矣,乃还。”
刘史官面临了同样的境遇,同僚杨史官因为秉笔直书太子的恶行已经被秘密处决,刘史官看着父亲送给他的香炉,想起父亲对他说的话:“我不指望你很快能把擢升到史官之首,但是我确实希望你能够一直有直面恶行的勇气和砥砺前行的力量”,刘史官会怎么选不言而明。
值得注意的是,庄弈杰用刘史官的思考给出他对于齐太史故事的看法:“在许多人看来,杨史官为此殉职毫无意义和价值,但对刘史官和其他史官来说,这听起来既悲惨又再自然不过。他们的工作就是记录事实,如果他们记录的是谎言,或是掩盖不便公开的真相,那他们和二流说书人又有什么区别呢?在这种年代,认真履行职责的史官就是要将生死置之度外,如同杨史官那荒唐的命运所显示的那样。”
秉笔直书,就是作者所赞赏的品格。
外国人写中国人的历史,总会隔着一层,这种不一样的写法为我们打开新视角,但有时候也会闹出误解。在《古代中国十二时辰——两汉之际》这本书中,作者不自觉的带入了现代人们的想法。比如在关于乡村祭拜的故事中,老人责怪祭官“像这样的祭祀要消耗多少食物?”面对询问“这个问题看似出于好奇,毫无恶意,但公孙心里清楚背后的深意,并为对方暗指自己浪费村里的粮食而感动愤怒。”只需要在乡村里走一圈,就知道几乎不会产生类似的场景。

二十四个故事看古代生活-4.jpg

历史很难说怎样写才算好,以前黄仁宇写《万历十五年》被认为有过多的发挥,不是历史的正经写法。后来当年明月把明朝的故事写火了,大家伙才觉得,原来历史还可以这样写,大家越来越接受以历史材料做推论的写法。这样写好不好,我认为整体是好的,小时候看战国故事,火牛阵、田忌赛马、白起、孙膑的故事历历在目,对我起了很大的启蒙作用。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里说,中国人要对自己的历史存有温情,我认为不仅研究历史要有温情,阅读历史也要有温情,何尝不可以想一想,古代人到底是怎样生活的。
东西方人对于生活的理解有相同之处,《A DAY IN THE LIFE OF THE PEOPLE WHO LIVED THERE》简单来说就是“过日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UFO中文网

GMT+8, 2025-1-23 14:50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