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FO中文网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查看: 35|回复: 0
收起左侧

民间故事有那些_民间故事有哪些书名

[复制链接]
online_member 发表于 2023-2-4 21:01: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民间故事(精选20篇)
民间故事是民间文学中的重要题材之一。从广义上讲,民间故事就是劳动人民创作并传播的、具有虚构内容的散文形式的口头文学作品,是所有民间散文作品的统称,有的地方又叫“瞎话”、“古话”、“古经”等等。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中国民间故事(精选20篇),欢迎阅读。
  有关吕布传奇性的出生和神话般的成长,在五原县有很多流传。
  相传东汉章帝年间北匈奴进犯南匈奴及汉朝领地时,吕布祖父吕浩(时任宪部越骑校尉)奉命留守边塞。吕浩携妻儿率部驻扎五原郡地,定址北河(黄河旧道现乌加河)南岸五原县塔尔湖五分桥东,大兴土木,建城筑堡(今城圪卜就是由此而得名),开荒农耕,并逐步发展畜牧业,纺织业,冶炼治陶业等,固守边关。
  吕布祖父去世后,其父吕良继任,娶妻黄氏,系五原郡补红湾(今五原县城西补红村)人,是一大户富豪财主之女。黄氏聪明贤惠,知书达礼,善染织(后成为染织作坊主事)。黄氏生有四女,苦于无子。一日,随夫到白马寺庙(今五原县锦旗东五里处,由于黄河淘堤已毁于河底)拜佛求子。
  归来当晚,黄氏得一梦,梦见有一猛虎扑身而来,黄氏见状急唤丈夫赶打,老虎却温顺地卧于身旁。不日黄氏身感有孕,怀孕12个月未见生产,百感焦虑。
  后来,黄氏移至染织作坊,突然屋外人声大嘈。众人纷纷出外观之,但见西北上空彩虹映现,光彩夺目,此景奇异。随之五原山地崩裂,地动山摇。黄氏欲生,身感不适,腹中疼痛难忍,盆骨闷胀,羊水外溢,寸步难行,随卧于布匹之上,不久产生一男婴。
  男婴出世更为奇事,但见脐带自断,双目有神,两拳紧握,站立面前,黄氏惊奇,急擦去污物抱于怀中。后说与丈夫,吕良心中大快:“吾儿神也。”因出生布上,故起名吕布。
  吕布从小随母习文作画,聪慧好学,一点就通,过目不忘,他生性好斗,力大过人,喜舞枪弄棒,身高体重超出常人,同龄孩童都不敢和他玩耍,视而远之,唯有同女孩在一起温顺体贴,判若两人。
  吕布却总喜欢和大人们在一起,问这问那模仿学习。从五岁起常随牧马人野外放马,并喜爱马,只要一见马精神十足,兴奋的不得了。他骑在马上手舞足蹈,手持一根木棍酷似一名勇士,那时他能持棍刺击野鸡野兔。七岁时,单独骑马追击野狐山鹿,从无空手而归,经常将重于他几倍的小马驹抱起玩耍,有时举过头顶。
  九岁那年,随父母到补红湾拜见外公,外公杀羊招待,大人们在羊群中逮羊不得手,他却上去生擒两只,观者为此惊叹,外公见状大喜,当即送与好马一匹。从此吕布与马为伴,精心料理,爱马如痴,从不离胯。
  十一岁时,匈汉两族边民在白马寺庙举行大型庆典,吕布随父前去参加,在赛马比赛中,他的骑技超人,马快如箭,雄姿展现,一举取得了骑手荣誉。好斗的吕布,在观看摔跤比赛时,他看到摔跤手屡战屡胜全无对手,心中不服,独自冲入赛场,大声喊道:“我来试试!”
  摔跤胜者见是一童子,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瞬间二人扭在一起。经过几个回合较量,吕布竟将身高和体重比他超出几倍的大力士摔跤手撂翻在地,顿时轰动了整个赛场,人们呼之为大力士神童。
  从此,五原地区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并引以为自豪。汉灵帝熹平五年(公元176年),鲜卑部落军事联盟四处武力扩张,对东汉进行掠夺战争。东汉边将大举南迁,时年,吕布随父南撤到山西境内,归附为并州刺使丁原部下。
  吕布从此离开了五原县,开始了他横扫千军最后悲壮结局的传奇人生。
  从前山里住着一户人家。母亲为人糯弱,儿子大舜,脾性暴躁,年近四十,还未婚配。母子相依度日。
  大舜耕田,母亲送饭,都要遭到儿子的打骂,不是怪她送早了,就是怪她送迟了。每次送饭,他的母亲都提心吊胆。一天,大舜在一块大田里犁田,突然犁犁出了一个耗子窝,窝里有七八个娇嫩的小耗子,闭着眼睛,在犁乱了的大草窝里滚来滚去。大舜看着这群嫩耗子,不但不伤害它们,反而起了怜惜之心,于是停着牛,搁住犁,坐在田坎上吸起烟来,看着那群耗子。一会儿来了两个大耗子,一只把嫩耗子卷成一砣,另一只咬住这只大耗子的尾巴,艰难地把一砣耗子拖走了。大舜看得呆了,心想,耗子这样渺小的动物,是这样有感情,这样心疼自己的儿女,母亲把我拉扯大,花了多少心血啊!母亲送饭或早或迟,都要遭到我打骂,我连耗子都不如啊!他越想越伤心,竟流出泪水来。他想,我现在知错就改,也不枉披了张人皮。
  不多时,母亲送饭来了,他忙停住牛,面带笑容老远地去接,他仓促中,没有放下打牛的条子:哪知母亲被儿子打怕了,看见儿子拿着条子老远向自己走来,吓得回头就跑,大舜怕母亲跌倒,就大声喊着,快步追去要扶住母亲。母亲看见儿子吼着追来,更是慌张,一失脚滚在岩下丧了命。大舜见慈母已死,悲痛已极,扑在母亲身上,放声大哭。
  他安埋了母亲,为了表达自己对母亲的追悔,他请了个技艺精湛的雕匠,雕了母亲的像。每天出工收工,都背着“母亲”;吃饭时,先舀一碗献给“母亲”,以示孝敬。
  挞谷季节,大舜忙着收割,就把“母亲”背起放在晒谷场上,手里拿着扒扒,头上戴着草帽,就象母亲生前看谷吆鸟的样子。一天,忽然天上起满了乌云,霎时雷打得遍震,紧接着就是倾盆大雨。大舜正在忙活路,见天色骤变,急忙跑到晒坝。先抢谷子,还是先背“母亲”?他想,没有母亲就没有我,哪有先抢谷子的道理!他背起“母亲”就往家跑。当他把“母亲,安放在家里又来抢谷子时,一会儿天就晴了。太阳把刚才打湿的谷子重新晒干了,原来是雷公菩萨来试大舜的心。雷公菩萨亲见大舜先抢“母亲”,感到他真有孝心,所以没有打他。大舜死后,人们传颂着大舜耕田的事迹,都说大舜知错能改,仍然算是个孝子。
  童年的夏夜,爱跟着奶奶,到老家胡同口的那棵槐树下乘凉。在奶奶编的大蒲团上,半躺半坐地依偎着奶奶,奶奶缓缓地挥动着手中的芭蕉扇,眼望着夜幕中闪烁的星星,轻声细语地讲述着那些我喜爱的故事。
  这个风筝的传说,就是在那时候听奶奶讲的。
  很久以前,白浪河边,居住着一个勤劳的少年。少年叫牟天,在河边垦荒成田,种植着大豆高粱,还有一些果树。春天到来,田野返青,花开春暖,白浪河两岸处处是迷人的春光。每到夜晚,少年的梦里,总会有一个美丽的少女,乘着彩云,翩翩而来。
  这日,牟天在田间劳作累了,来到河边,洗了把脸,坐在岸旁的一个树桩上歇息。这时,从蔚蓝的天上飞来一只鸟儿,落在他身旁的灌木丛上,亮开歌喉鸣叫起来。这是一只娇小又俊俏的鸟儿,全身的羽毛五彩斑斓,两只眼睛湖水一样蔚蓝,鸟儿的鸣叫,更是清脆婉转。自幼就住在白浪河边的牟天,从未见过长相如此俊俏,叫声如此美妙的鸟儿。
  正当牟天,如醉如痴的欣赏着鸟儿的时候,一只藏匿在树丛后面的狐狸,悄悄的来到了小鸟身边,猛地一个雀跃,用又尖又长的嘴巴,叼住了这只小鸟,那甜甜的鸟鸣辄然而之,顷刻间响起了鸟儿凄惨的呼叫。
  狡猾又凶残的狐狸,叼着拼命挣扎的鸟儿,急急向树林深处跑去,牟天见状,奋力追赶。一边狂奔,一边不住的捡起地上的石块,向狐狸奋力猛砸。狐狸见到少年穷追不舍,只好丢下鸟儿仓皇逃去。
  牟天赶忙把受伤的小鸟捧在手心里,跑回自己的茅屋中,将开水化上盐巴,细细的为鸟儿擦净血污,清洗了伤处,日日夜夜精心的照料着。鸟儿恢复得很快,几日后又能自如的飞翔,放声的歌唱了。这只鸟儿非常感激牟天的救命之恩,从此追随着少年,与其形影不离。白天,牟天在田间劳作,鸟儿便落在他身旁的树枝上,甜甜的歌唱。晚上,牟天躺在铺上休息时,鸟儿就栖落在铺的一角,静静的守候着他。少年喜欢这只俊美的小鸟,小鸟依恋着善良勇敢的英俊少年。
  傍晚,一场春雨过后,无垠的田野,碧绿一片,两岸的挑花,艳艳的开着,清凉的风中弥漫着花的芳香。夕阳西下,一条彩虹架在苍翠的远山之上,几片晚霞在彩虹边慢慢的飘移。小伙子站在茅草屋前,凝望着天上的彩虹,放声高歌。白浪河畔好春光,
  绿柳花红百鸟唱。
  我问天上的七彩虹,梦中的姑娘在何方?
  小鸟儿静静的站在枝头,侧耳倾听着牟天动情的歌唱。
  这天夜里,睡梦中的牟天被一阵轻柔的推搡弄醒了,他睁开惺忪的睡眼,朦胧中看见,自己梦中遇见的那个美丽少女,此刻正坐在他的睡铺上,双眼满含深情的望着自己。牟天以为自己是在梦中,生怕少女再离自己远去,便张开双臂将少女紧紧搂入怀中。少女温柔的依偎着牟天,告诉他,自己就是那只被他救起的小鸟。她是银河王的小女儿依依公主,自幼喜欢游览天上的胜景,那日清晨,她在天际之上,见白浪河,水流清冽,银浪微卷,两岸柳暗花明,风光无限,便化作一只小鸟越出天界,飞来欣赏,却被狐狸所伤,幸被牟天救下,才免遭大难。这些日子,依依于牟天朝夕相处,已被其的善良和勤劳所感动,对人间的这个英俊少年,产生了深深的爱慕之情。牟天好高兴,他问依依,这是不是一场虚幻飘渺的梦,梦醒之后,,他的茅草屋中又会是空荡荡的,没有了少女的踪影。依依不作回答,只是不住温存的亲吻着牟天,用自己的痴情回答着少年的疑问。这一夜,一对天上人间的少女,互诉衷肠,尽情地在爱河里徜徉。
  春天里,庄稼人的农活多,天刚放亮,牟天就起床去了田间。几场雨后,庄稼地里的杂草,一个劲的疯涨,甚至都要漫过那些高粱苗。牟天沿着一条田垅弯着腰耐心的清理着,当他拔着草到了前方的田头,太阳已从白浪河对岸的树林里升起。早晨的天空飘满朝霞,白浪河面金光万道,鲤鱼跳跃,海鸥鱼鹰云集;树林里、草丛中,数不清的鸟儿在飞翔歌唱。
  牟天转身看自己的茅屋,一柱淡淡的炊烟,袅袅的向上升腾。依依头戴一方布帕,站在屋前微笑着向他招手,用亮亮的嗓音喊牟天回屋吃饭。牟天走回到茅屋前,接过依依递来的手帕,擦净身上的汗水,同依依双双走进茅屋中。屋内的饭桌上,摆满了依依做好的色香味俱佳的饭菜。牟天津津有味的吃着饭,不住的笑望坐在他身边的依依。牟天好幸福好满足。
  吃过饭,依依要牟天站在茅屋前,看她怎样除草。依依摘下戴在头上的布帕,轻轻抛向空中,那方手帕就像一张请柬飞上了蓝天,一会功夫,一群群的天鹅和大雁,从四面八方赶来,落入牟天的庄稼地和果园,整齐有序的排列开,仔仔细细的啃着杂草向前行。这些天鹅和大雁将杂草清理干净后,便飞进白浪河内,洗净羽毛上的尘土,然后排着整齐的队形,飞向天空,缓缓离去。让能干的牟天看的目瞪口呆。
  又过了几天,白浪河两岸发生了百年不遇的虫灾,所有的果园和庄稼地里,无数的青虫肆掠,把嫩嫩的叶片和鲜艳的花朵,啃食的残差不齐,让人看了心疼。依依把头帕抛到天上,无数的小鸟儿纷纷聚来,片刻不停的搜寻吃食着害虫,很快所有的害虫被消灭净光。
  牟天分外的珍爱这个来自天宫的美丽少女。
  有了依依的帮助,牟天不用天天忙农活了。闲暇的时光里,这对相爱的少男少女,手牵着手,在白浪河畔,赏盛开在水边的美丽野花,追着蹁跹的蝴蝶漫步,面对着银浪翻卷的白浪河,尽情的歌唱。两人采来无数的鲜花,将居住的小茅屋,装扮成花的世界。夜里,牟天爱将几朵鲜花,插在依依的发髻,然后捧起依依花儿一样的笑脸亲吻。依依就依偎在牟天的胸上,任心上人亲爱抚慰着,静静的聆听窗外夜莺的歌唱。
  小小的茅屋里,弥漫着花的芳香,爱的温馨。牟天和依依尽情的欢度着美好的时光。
  日子飞快的流逝,转眼之间,夏天悄悄的逼近了。
  依依显得很忧郁,她的眼神里饱含着忧郁,歌声中也充满伤感。
  这天晚上,依依躺在牟天的怀抱里,泪流不止。她告诉牟天,人间一春,天上一晨,再过会,她的父王将安排天兵天将,在天际四处巡逻,要是发现依依闯入凡间,就要大发雷霆,将其捉拿归天,重重惩罚,甚至将其处死。依依为了与牟天相守,甘愿受到最严厉的惩罚,只是担心深爱着她的母后,在失去了爱女之后,会痛心疾首,难以生存。为了母后的安危,她必须忍痛割爱,在立夏的前日返回银河。
  依依说得伤心至极,牟天听得泪流满面,两人紧紧的相拥在一起。夜幕中的茅屋里,没有了往昔的温馨,传出的,是一对恋人同声的叹息。
  之后的日子,两人更加的珍惜分别前的时光。白天里,依依默默的行走在田间,行走在果园,行走在白浪河畔。这里的每一片叶,每一瓣花,每一朵细浪,都让她深深的留恋,难以割舍。依依去集市上买来布匹,为牟天做好了四季的新衣,把两人所用的被褥拆洗后,再重新做好,整齐的叠放在睡铺上,将他们居住的茅屋收拾得干干净净。依依一边细心的做着这一切,一边伤心的落泪。她担心,在他们分别之后,牟天将是怎样渡过那孤独的每一天,思念的每一夜。晚上,晚上两人相拥着坐在茅屋前,默默的仰望浩瀚的夜空。想到别离后彼此相距的遥远,悲伤便涌上两人的心头。
  时光,没有因有情人的难分难舍而止步,分别的日子还是从得到来了。
  立夏的前一日,天地之间风起云涌,白浪河内巨浪翻腾,牟天和依依都早早的醒来,即将分离的两人,紧紧相拥着,从早晨直至黄昏。眼看着天就要黑下来,依依从牟天的怀抱里站起,两人把早买下的红红的丝线放到茅屋前的,依依将丝线的一头牢牢地系在腰间,牟天将丝线的另一头牢牢的抓在手里。两人依依道别之后,依依脚下生出一团彩云,载着泪流满面的依依,缓缓升起,牟天泪流满面,望着越升越高的依依,期盼着她明年的春天能早早归来。两人分别之后,是无尽的思念。依依和牟天,一个在天上一个在人间,相聚遥遥无期,只能靠那条红红的丝线传递思念之情。依依总是在天兵天将们不注意时,跑到天边,抓着自己偷偷系在玉树上的红丝线不住的摇晃,把自己的思念和渴盼,传递给牟天。牟天在自己的茅屋上系上了无数条红丝线,丝线的另一头系着五颜六色的绸缎,风一吹,在空中飘飘扬扬,陪伴牟天,等待着依依的归来。
  第二年,白浪河两岸春暖花开之时,依依踏着彩云归来了。这个的春天,依依生下了一对龙凤胎,自此,依依离去之后,就有一对儿女于牟天陪伴,而依依则在天际更加的牵挂她的爱人和儿女,年年春天都要在归来,和他们共享天伦之乐。到两人子孙满堂之后,依依还会在春天如期归来,同他们相聚。
  在牟天和依依百年之后,他们的儿孙,以及后人,为了纪念这段旷古奇缘,总在春天里做成各种各样的风筝,放飞在蓝天,一直演绎至今。
  华佗是我国东汉时期的名医,他最早发明了麻醉,当时的药名叫麻沸散。
  东汉末年,魏、蜀、吴三国你争我夺,战争连续不断,经常打仗;再加天灾,军队和老百姓受伤得病的很多。这一带当时属谯郡(今亳县),归曹操管辖,打仗多在长江两岸,这里是后方,因而伤病员大都运到这里。华佗是有名的外科医生,当然都要请他去治疗。
  华佗是惜贫怜苦、有求必应的人,不管是兵是民,只要找到他,他都给医治。经他治好的病伤员,有锯腿的,有截手的,有剖腹的,有缝补的,啥样的伤病都有。可是,那时没有麻醉,每当进行剖腹、截肢等大的手术时,病伤员忍受不了手术的痛苦,有的晕厥了,有的痉挛了,呼爹喊娘的惨状真使人目不忍睹啊!
  华佗看了也很心疼,咋办呢?为了治他们的病,为了救他们的命,只有咬着牙、含着泪为他们精心治疗。伤病员看到华佗那种不怕脏、不怕累,认真为人治病的精神,无不感动地流下泪来。
  华佗为了减轻伤病员的痛苦,想了许多办法,做了不少试验,总是收不到预期的效果,一次一次地失败了。但华佗并不灰心,在治疗中继续摸索和试验,他定要悟出个减轻病者痛苦的办法来。
  有一次,华佗为一个患烂肠的病人剖腹开刀,由于病情严重,肠道坏死太多,前后忙了几个时辰,才把手术做好,病人得救了。手术做好后,华伦却累得筋疲力尽。为了解除疲劳,他便叫老婆打了一斤酒,炒了两个菜,自斟自饮地喝了起来。谁知,华伦因劳累过度又加上空腹多饮了几杯,一下子喝了个大醉,弄得人事不知。他老婆可吓坏了!她知道华佗是个谨慎的人,从来没有喝醉过,今天为什么突然喝醉了呢?莫非他是得了什么急症?!她当时很害怕,就用扎银针的办法进行抢救。人中穴、百会穴、足三里都扎了,可是华佗仍没有什么反应,好像失去了知觉似的。他老婆看了更是着急,随手摸摸脉搏,按按心窝,跳动的还都正常,这才放了心,知道他是真的喝醉了。
  过了两个时辰,华佗醒了过来。他老婆就把刚才他醉后给他扎针的经过讲了一遍,华佗听了甚为惊奇!为什么给我扎针我不知道呢?难道说,喝醉酒能使人麻醉失去知觉吗?
  第二天,华佗就对他老婆说:“今天我再喝醉酒试验一下,你再给我扎针,看看我有没有感觉?”试验结果,开始扎针时还是没知觉,后来肌肉打哆嗦,最后才知道有点痛了。就这样,又反复地试验多次,得出结论,酒也有麻醉人的作用。华佗后来给人动手术时,就叫病人先喝些酒来减轻痛苦。可是由于手术时间长,刀口大,流血多,光用酒来麻醉还是不能解决问题。
  有一次,华佗到乡下行医,碰到一个奇怪的病症:病者牙关紧闭,瞪着眼,口吐白沫,睡在地上不动弹。华佗上前看看神态,按按脉搏,摸摸额头体温,一切正常;又问问病者过去有过什么疾病?病者家里的人说:“他身体非常健壮,什么疾病都没有,就是今天他误吃了几朵臭麻子花(又名洋金花),才得了这种病症的。”
  华佗从病者家人的介绍中,得到了一些线索,他说道:“快找些臭麻子花拿来我看!”
  病者的家人就连忙把一棵连花带果的臭麻子花送到华佗面前,华佗接过臭麻子花闻了闻,看了看,又摘朵花放在嘴里尝了尝,顿时觉得头晕目眩,满嘴发麻:“啊,好大的毒性呀!”
  华佗摸清了病人得病的原因,就对症下药,用清凉解毒的办法把病者救了过来。华佗临走时什么也没要,就要了一捆连花带果的臭麻子花。
  华佗把臭麻子花背到家,高兴地对老婆子说:“这回我找到能麻醉人的药物了。”
  他老婆一看说:“嘿,我还以为你得了什么宝贝呢,原来是臭麻子花!有什么稀罕,这东西我娘家庄前屋后到处都是。”
  华佗说:“那好呀,你赶快到你娘家去,尽快地再多收一些臭麻子花来,让我配制麻醉。”
  他老婆听了把嘴一撇说:“你今个试验,明个配制,也不知你哪一天能把麻醉配制好!”
  华佗听了笑笑说:“‘世上无难事,就怕有心人。’只要我不死,就一定要把麻醉配制出来。”
  从那天起,华佗开始对臭麻子花进行试验,他先尝叶,后尝花,然后再把果根嚼。试验结果,臭麻子果的效力最好。华伦又到处走访了好多医生,收集了一些有麻醉性的药物,经过多次不同配方泡制,终于把麻醉试制成功了!最后他又把麻醉和热酒配制,麻醉效果更好。因此,华佗就给它起个名字——麻沸散。
  华佗制成麻沸散的消息很快传遍了各地,“有了麻沸散,治病如神仙”,这话可一点也不假。华佗自从制成麻沸散以后,不论是开刀,还是剖腹,他先让病人喝麻沸散,失去知觉后,再开刀动手术,这样病人就减少了痛苦。手术动好后,在刀口上敷些金疮膏,病人的伤口就愈合得快多了。真是妙手回春呀!直到现在,这一带的人们都很怀念华佗,都说他是神医。只可惜,华佗没有把他的麻沸散配方流传下来。
  明光东北约40公里,七里湖东岸有一座海拔180米左右的山。这山南北蜿蜒十华里,如一条巨龙俯伏在七里湖畔,现名叫官满湖。方圆数里,耕田号子,牧童笛声,水面渔歌可称得别有洞天。百姓过着平静安逸的生活。这里有一段关于楚怀王的故事,在当地百姓中代代相传。
  传说中,楚怀王的孙子熊心为了避难,隐姓埋名流落在七里湖东岸的一个叫乜岗的小村子替人放羊。十里山坡牧草丰茂,周围许多村子里的孩子也都在此放牛、放羊。因熊心年长斯文,待人和善,有满肚子的故事。孩子们每天放牧都爱围着熊心转,缠着他讲故事。开始熊心为了让孩子们知道人类的祖先及祖先的生活情景,常说:"昔太古尚无君矣,其民聚众群居,知母不知父矣,无亲戚兄弟夫妻男女之别,无上下长幼之道"等。孩子们听不懂,更不懂给他们讲故事的人是借原始时期人人平等,无争无斗来抨击秦末战火连年、你争我斗相互厮杀的罪恶时事。孩子们要他讲好听的,好玩的。于是每天放牧,熊心又给孩子们讲一些"周武王灭商纣"、"周公旦东征"的故事,又讲了春秋时期"五霸、七雄"的史事,讲了公元前五三六年郑子产为"救世"而铸刑书的故事,还有"孔子传教周游列国"的故事等等。孩子们都十分爱听,有稍大一点的牧童回家后有时还讲给村里人听。大人们听了孩子们讲的故事都很吃惊,问其究竟,才知是牧羊熊心所讲,人们觉得熊心非凡夫俗子,逐渐另眼相待。
  一日,村中几名长辈相聚议事,想让熊心在村里设堂讲学,教孩子们读书育经,练字学道。熊心欣然同意。从此牧童和村里的孩子们每天下午入堂学习,七里湖岸每天有了朗朗读书声。消息很快传了出去,周边的村民也有送孩子过来读书的。七里湖畔有了学堂,可是盘古开天地以来的新鲜事,学堂有个满腹经纶,无所不知的神人也随着被传开了。
  话分两头。且说秦末陈胜、吴广大泽乡点燃起义烽火,受苦受难,身处水深火热之中的大众纷纷举起手中的铁叉、长矛,起义军迅速由几百人发展到拥有兵车七百乘、马匹千余,士兵几万人,攻城夺镇,势如破竹。在攻下陈县(河南淮阳)时,自立为王,号为"张楚"。许多六国旧贵族如魏咎、张耳、周文、武臣等均加入起义军。六国旧贵族各怀鬼胎,各自招兵买马,想恢复六中分裂时代的局面,而后自立称王。当时有两支强大的武装,一是代表楚国旧贵族势力的项羽,另一是代表中下层势力的刘邦,当时他们都想称王。为名正言顺以令天下,项羽的军师范增和刘邦的军师萧何分别给主子出了同一个建议:请回楚怀王熊心,拥他为君。
  项羽和刘邦各自派人到各地打听熊心下落。一段时间后,项羽和刘邦都听到消息说:在七里湖东岸有一牧羊人,天下事无所不知,根据传说中的相貌特征分析也都得出结论:牧羊人就是熊心。项羽抢先一步,首先找到熊心,于是立王,仍称熊心为楚怀王。后刘邦也找到楚怀王,因刘邦也代表楚的一定势力,便和项羽共事楚怀王。楚怀王面对这两股强大的势力,不好偏向哪一方,于是约定"先入关中者王之"。这就有了历史上的"楚汉战争"。这是另话。
  楚怀王熊心离开官山后,当地百姓方知道牧羊人原来是一国之君。人们为让后人记住这段故事,就给七里湖东岸边的山起了个名子叫"牧羊山"。直到"文化革名"前,周围的一些小学校的校歌还有"牧羊山常清,淮河水长流"的歌词。
  相传,在亘古遥远的年代。从古老的黄河到绵长的贺兰山之间,有一片土肥水美的原野。那里四季鲜花盛开,牧草茂盛,清澈的河水滋润着这方土地和人民。住在在这里的人们辛勤的耕作,换来的是丰衣足食的年复一年的好光景。
  这里就是号称塞上江南的“宁夏川”,她不仅有“塞上江南”的美誉,而且据说还有一个“黄河百害,唯富一套”的说法。这个“套”,指的就是位于黄河河套地区的宁夏川。可是在这个美丽的令人向往的土地上,却流传着一个叫人心碎的传说。这个传说已经流传了千万年。
  原来靠近宁夏西北边缘的腾格里大沙漠,一直向东南延伸过来,覆盖着这片土地。从黄河滩到贺兰山方圆几千里寸草不生,是一片渺无人烟的荒沙戈壁。生活在贺兰山的人们过着“衣不遮体,食不裹腹”的贫瘠日子。他们祖祖辈辈都无法摆脱这样的贫苦生活,因为这方土地属于“旱魔”。这个统治者,只有在每年按时收到献给他的贡品,才会取出“雨珠”,沿着贺兰山撒上几滴,让种在山脚下的庄稼,可以勉强有个收成来维持生计。
  那一年,天大旱。因为旱魔没有收到贡品,他拒绝下雨。
  眼看山脚下绿油油的庄稼,打蔫了,发黄了,泛焦了。人们一年的辛苦就要泡汤了。
  就在一个小村子里,有个叫“红”的小伙子,他是人们公认的英雄。“红”曾经独自一人在贺兰山里,杀死过野猪,生擒过豹子!还在单骑穿越戈壁沙漠时斗过群狼。
  “红”不忍看着乡亲们在旱魔的肆虐下受苦,他决心挑战旱魔,让人们可以重新摆脱旱魔统治。出征那天所有的人都来送他,每人带来的都是从山上泉眼里,背下来的一罐泉水。
  “红”把乡亲们送的泉水,倒进一只鹿皮缝制的口袋,挂在腰上。他背着弓箭,插着一把开山斧,手里提着一把三尖叉,告别乡亲们上路了。
  “红”独自一人孤独的走进了无比无际的沙海,一直向西走去。他必须穿越这片完全看不到边际的沙海,因为旱魔的宫殿在腾格里沙漠的最深处。
  “红”在沙海里,走了整整十个昼夜,如果不是他精心的分配饮用乡亲送的那袋“乡亲水”,他也许不等穿过沙海就已经葬身在沙漠里。
  终于在第十一天的早上,红终于看到了金碧辉煌的一座宫殿,这就是旱魔居住的“旱宫”
  “红”与旱魔在宫外一连斗了7天。
  狂傲的旱魔并没有动用他的属从。可7天打下来却无法叫这个年轻人认输,反倒是旱魔产生了要收服“红”为己所用的念头。
  他在第8天早上拼杀开始前对红说:“年轻人,我们不要再打了!我虽然现在不能叫你认输,可凭你现在的力量要打赢我也是不可能的!你是个不错的年轻人,可以留在我身边,我会给你一个很好的位置。说吧,你想要什么?”
  红抹去脸上的污血,他已经是浑身是伤,完全成了一个“血人”!却高傲的仰起头颅,回答:“我要的东西,你给不了!除非你打死我,否则我一定和你拼杀到底!”
  “我知道,你是来讨‘雨珠’的。你要它不就是为了下几场雨,换个好收成可以糊口?来我这里就是永远的风调雨顺,可以过应有尽有的好日子。”旱魔诱惑着。
  他从心里赏识这个年轻的挑战者。
  “红”仰面“哈哈”大笑,说:“风调雨顺?应有尽有?好!只要你交出‘雨珠’,从此退出河套,我甘愿一死听凭你处置!”
  旱魔看了他一眼,摇摇头,说:“年轻人,这又何苦?你用自己年轻的生命,去换河套的风调雨顺,值得吗?就是被你做到了,你死了,你还能看到这里的风调雨顺吗?”
  “红”扶住拄在地上的铁叉,身上、手上连裤脚里,都在不住的有血水流淌下来。这殷红的鲜血一滴滴渗进了荒漠干涸的土地。
  他顽强地回答:“只要可以给河套的百姓换来一个可以风调雨顺的家园,我甘愿用死和你交换!”
  旱魔终于知道,自己无法征服这个年轻人,有点恼羞成怒,露出狰狞的面容。他恶狠狠发出了吼叫。“你居然如此的愚蠢!要用自己的生命,为那些愚昧无知的老百姓放弃年轻的生命?好!我现在用自己的魔法赌咒,只要你敢把自己的血在沙漠里放干,你说的那方土地就一定会永远的风调雨顺!”
  “红”听了这番话,毫不犹豫的拔出腰间的佩刀,割断了自己的手腕……
  鲜血像泉水,从“红”的身体中流淌出来,流进干涸的沙漠。“红”慢慢看着旱魔倒在地上。
  奇迹发生了,就在那些鲜血渗入的沙漠上,不断长出一丛又一丛的细柳。它们不同于其它的柳树,不是乔木,而是一丛丛的灌木。它们也不是寻常的绿色,而是一种在绿色里透出暗红的颜色,像血一样红的颜色。那些红色的灌木柳簇拥着“红”,仿佛护卫一具神灵。
  旱魔呆呆看着眼前发生的一切。他的心被这个青年人彻底打败了。旱魔尊重这个英雄式的年轻人,他遵守诺言,放出了雨珠。
  从此以后,河套不再有旱情,宁夏川变成了风调雨顺的米粮川。
  人们永远不会忘记这位叫“红”的英雄,把那些细柳命名为红柳,他们就是“红”的化身。红柳遍布在沙漠上,只要看见有红柳的地方,就一定可以找到水源。因为红柳所在之处,旱魔会主动退让。旱魔曾经对着“红”的尸体发誓:“你是唯一战胜我的英雄,以后只要有你存在的地方,我都会退让出来。”
  糖葫芦,酸甜适口,老少皆宜,它不仅好吃,而且还十分好看,红彤彤的山植果按大小排列穿在竹签子上,外面裹着晶莹透明的糖稀,出售它的人往往把一只只糖葫芦串插在特制的木棍上,像一颗结满硕果的小树,煞是诱人。
  早些年在北京春节的庙会上,厂甸里,还时常看到串得长长的糖葫芦,最顶上贴着一面小彩旗,一串上足有百十来个山植果,被红红的果实压弯了的竹签子,拿在手中一颤一颤的,更增添了节日的热闹气氛。提起冰糖葫芦的来历,还得说说南宋的宋光宗皇帝呢。
  宋光宗,名赵停(公元1147——1200年),是宋孝宗赵慎的第三个儿子。公元11对年,孝宗立他为皇太子,任临安府尹。公元1187年10月受孝宗内禅而继位,第二年改年号为“绍熙”。
  赵伸长期生活于深宫,不达世务。即位时,他43岁,却已满头白发了。臣下献上何首乌,说服后能使头发转黑,但他不肯服用,说:“我头发已白,可叫天下人知道我是老成的.。”即位后,他为李皇后所左右,罢免周必大、辛弃疾等主战派大臣,起用留正为宰相,朝政为主和派所操纵。
  赵倍和大上皇孝宗的关系长期不和,孝宗死后,他不去服丧,致使丧礼无法进行,满朝大为骚动。知枢密院事赵汝愚和知阁门事韩化胄上奏,建议太皇太后下诏令赵停退位,传位于其子赵扩,由赵扩主持孝宗丧礼。太皇太后同意赵停禅位,称大上皇,闲居寿康宫。他每回忆在位时的事情,总要自言自语地咒骂,有时还会痛哭。
  公元1200年春,皇帝赵扩从郊外祭礼回来,鼓乐之声传入深宫。赵停问是什么事,左右回答说是街上百姓在奏乐游戏。赵悼大怒道:“你们这些奴才也如此欺骗我!”一拳击去,因收制不住而跌倒在地,从此不起,8月辛卯日,病死于;阳安寿康宫。葬于永崇陵(今浙江省绍兴县东南35里处宝山)。
  那是绍熙年间,赵停最宠爱的黄贵妃有病了。她面黄肌瘦,不思饮食。御医用了许多贵重药品,皆不见什么效果。皇帝见爱妃日见谁淬,也整日愁眉不展。最后无奈只好张榜求医。一位江湖郎中揭榜进宫,为黄贵妃诊脉后说:“只要用冰糖与红果(即山植)煎熬,每顿饭前吃五至十枚,不出半月病准见好。”开始大家还将信将疑,好在这种吃法还合贵妃口味,贵妃按此办法服后,果然如期病愈了。皇帝自然大喜,展开了愁眉。
  后来这种做法传到民间,老百姓又把它串起来卖,就成了冰糖葫芦。原来,山植的药用功效很多,它能够消食积、散淤血,驱绦虫,止痢疾,特别是助消化,自古为消食积之要药,尤长于消肉积。也许是黄贵妃所食山珍海味积住了食,做下的病,小小山楂解除了病痛。明代杰出的医药学家李时珍也曾经说过:“煮老鸡硬肉,入山植数颗即易烂,则其消向积之功,盖可推矣。”
  今人研究证明,山植还有降血脂、降低血清胆固醇等作用。因此而更加受到人们的青睐,山植食品也花样翻新,品种繁多。但酸甜香脆的冰糖葫芦直至今日仍是受人们喜爱的吃食。
  乔庄水煎包全国闻名。水煎包从外面看,上面乳白,封口处有十几个匀称的褶皱,拧成麻花状,就像一朵盛开的白菊花;底部饹馇成浅黄色。咬上一口,油香满口,特别是吃到包子的焦壳时,又香又脆,真乃一绝,吃后唇齿流香,回味无穷。来到乔庄镇,如果不尝一尝这里的水煎包,你就会留下无限的遗憾。
  提起乔庄的水煎包,还有一段美丽的传说。
  同治年间,在博兴有一户姓催的人家,主人叫崔方,靠卖水煎包为生,他们的崔氏水煎包独具特色,价格又便宜,买卖童叟无欺,生意做得红红火火。
  有一天,崔方正在打着水煎包,突然,门外来了两位官差,骑着两匹快马,在门前停下来,他们跳下马,一位差人走上前问:“你们可是姓崔,主人叫崔方。”
  崔方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小心翼翼的问:“是啊,我就是崔方,不知道官爷有何吩咐?”
  那官差说:“好吧,先每人给我们来十个水煎包,我们尝一尝。吃过后再告诉你。”
  崔方把二十个水煎包,放在两个盘子里,端到了两个官差面前。
  两个管差,用筷子夹起来,放在鼻子上闻了闻说:“嗯,的确很香,果然名不虚传。”
  他们吃光了盘子里的水煎包,来到崔方跟前说:“崔方接旨!”
  崔方哪里见过这种阵势,一家人吓的哆哆嗦嗦的跪在地上。
  其中一位官差说:“传皇上口谕,崔方速进京候旨。”
  崔方轻声的问:“官爷,不知道皇上叫我进京何事?”
  官差笑了笑说:“你去了就知道了,现在马上跟我们一块走。”
  皇命难违,崔方只好跟着官差到了了北京。
  原来,同治皇帝身体欠安,整日茶饭不思,有人向皇上推荐了博兴的崔家水煎包,皇帝便传旨让崔方到京城,进御膳房给皇上做水煎包。
  崔方知道后,这才放了心。在御膳房里,他很快做好了水煎包,让人端到了皇上面前,皇上尝过之口,食欲大开,身体也渐渐的恢复了健康。水煎包也成了皇上每餐的必需品。
  一年过去了,崔方思念家乡,思念家中的亲人,他提出要回家,可是皇上说什么也不答应。
  直到同治皇帝驾崩,光绪继位,崔方才回到了家乡,又干起了老本行。
  光绪帝也是个病秧子,到了晚年,他心力憔悴,茶饭不思,又有人向皇帝推荐了崔氏水煎包,光绪又传旨叫崔方进京,还没到京城,因为戊戌变法,光绪帝就被慈禧老佛爷囚禁了起来。崔方又回到了家乡。
  崔家有条家规,他家水煎包的手艺传男不传女,传媳妇不传闺女。
  崔方回到家乡后,心想:“祖辈们立下这条家规,是为了让后人能挣出碗饭来吃,如果再有什么变故,崔家的家传手艺就后继无人了,我要让大家都学会这门手艺,发扬光大,祖先也不会怪罪我的。”
  想到这里,他焚香祭奠了祖宗,开始开门收徒,从此,这乔庄水煎包陆续走出了乔庄,走向了全国。使这“百年老包”,更具特色。
  从前有个姓祝的地主,人称祝员外,他的女儿祝英台不仅美丽大方,而且非常的聪明好学。但由于古时候女子不能进学堂读书,祝英台只好日日倚在窗栏上,望着大街上身背着书箱来来往往的读书人,心里羡慕极了!难道女子只能在家里绣花吗?为什么我不能去上学?她突然反问自己:对啊!我为什么就不能上学呢?
  想到这儿,祝英台赶紧回到房间,鼓起勇气向父母要求:“爹,娘,我要到杭州去读书。我可以穿男人的衣服,扮成男人的样子,一定不让别人认出来,你们就答应我吧!”祝员外夫妇开始不同意,但经不住英台撒娇哀求,只好答应了。
  第二天一清早,天刚蒙蒙亮,祝英台就和丫鬟扮成男装,辞别父母,带着书箱,兴高采烈地出发去杭州了。
  到了学堂的第一天,祝英台遇见了一个叫梁山伯的男同学,学问出众,人品也十分优秀。她想:这么好的人,要是能天天在一起,一定会学到很多东西,也一定会很开心的。而梁山伯也觉得与她很投缘,有一种一见如故的感觉。于是,他们常常一起诗呀文呀谈得情投意合,冷呀热呀相互关心体贴,促膝并肩,两小无猜。后来,两人结拜为兄弟,更是时时刻刻,形影不离。
  春去秋来,一晃三年过去了,学年期满,该是打点行装、拜别老师、返回家乡的时候了。同窗共烛整三载,祝英台已经深深爱上了她的梁兄,而梁山伯虽不知祝英台是女生,但也对她十分倾慕。他俩恋恋不舍地分了手,回到家后,都日夜思念着对方。几个月后,梁山伯前往祝家拜访,结果令他又惊又喜。原来这时,他见到的祝英台,已不再是那个清秀的小书生,而是一位年轻美貌的大姑娘。再见的那一刻,他们都明白了彼此之间的感情,早已是心心相印。
  此后,梁山伯请人到祝家去求亲。可祝员外哪会看得上这穷书生呢,他早已把女儿许配给了有钱人家的少爷马公子。梁山伯顿觉万念俱灰,一病不起,没多久就死去了。
  听到梁山伯去世的消息,一直在与父母抗争以反对包办婚姻的祝英台反而突然变得异常镇静。她套上红衣红裙,走进了迎亲的花轿。迎亲的队伍一路敲锣打鼓,好不热闹!路过梁山伯的坟前时,忽然间飞沙走石,花轿不得不停了下来。只见祝英台走出轿来,脱去红装,一身素服,缓缓地走到坟前,跪下来放声大哭,霎时间风雨飘摇,雷声大作,“轰”的一声,坟墓裂开了,祝英台似乎又见到了她的梁兄那温柔的面庞,她微笑着纵身跳了进去。接着又是一声巨响,坟墓合上了。这时风消云散,雨过天晴,各种野花在风中轻柔地摇曳,一对美丽的蝴蝶从坟头飞出来,在阳光下自由地翩翩起舞。
  牛郎只有一头老牛、一张犁,他每天刚亮就下地耕田,回家后还要自己做饭洗衣,日子过得十分辛苦。谁料有一天,奇迹发生了!牛郎干完活回到家,一进家门,就看见屋子里被打扫得干干净净,衣服被洗得清清爽爽,桌子上还摆着热腾腾、香喷喷的饭菜。牛郎吃惊得瞪大了眼睛,心想:这是怎么回事?神仙下凡了吗?不管了,先吃饭吧。
  此后,一连几天,天天如此,牛郎耐不住性子了,他一定要弄个水落石出。这天,牛郎象往常一样,一大早就出了门,其实,他走了几步就转身回来了,没进家门,而是找了个隐蔽的地方躲了起来,偷偷地观察着。果然,没过多久,来了一位美若天仙的姑娘,一进门就忙着收拾屋子、做饭,甭提多勤劳了!牛郎实在忍不住了,站了出来道:“姑娘,请问你为什么要来帮我做家务呢?”那姑娘吃了一惊,脸红了,小声说道:“我叫织女,看你日子过得辛苦,就来帮帮你。”牛郎听得心花怒放,赶忙接着说:“那你就留下来吧,我们同甘共苦,一起用双手建设幸福的生活!”织女红着脸点了点头,他们就此结为夫妻,男耕女织,生活得很美满。
  过了几年,他们生了一男一女两个孩子,一家人过得开心极了。一天,突然间天空乌云密布,狂风大作,雷电交加,织女不见了,两个孩子哭个不停,牛郎急得不知如何是好。正着急时,乌云又突然全散了,天气又变得风和日丽,织女也回到了家中,但她的脸上却满是愁云。只见她轻轻地拉住牛郎,又把两个孩子揽入怀中,说道:“其实我不是凡人,而是王母娘娘的外孙女,现在,天宫来人要把我接回去了,你们自己多多保重!”说罢,泪如雨下,腾云而去。
  牛郎搂着两个年幼的孩子,欲哭无泪,呆呆地站了半天。不行,我不能让妻子就这样离我而去,我不能让孩子就这样失去母亲,我要去找她,我一定要把织女找回来!这时,那头老牛突然开口了:“别难过!你把我杀了,把我的皮披上,再编两个箩筐装着两个孩子,就可以上天宫去找织女了。”牛郎说什么也不愿意这样对待这个陪伴了自己数十年的伙伴,但拗不过它,又没有别的办法,只得忍着痛、含着泪照它的话去做了。
  到了天宫,王母娘娘不愿认牛郎这个人间的外孙女婿,不让织女出来见他,而是找来七个蒙着面、高矮胖瘦一模一样的女子,对牛郎说:“你认吧,认对了就让你们见面。”牛郎一看傻了眼,怀中两个孩子却欢蹦乱跳地奔向自己的妈妈,原来,母子之间的血亲是什么也无法阻隔的!
  王母娘娘没办法了,但她还是不甘心织女再回到人间,于是就下令把织女带走。牛郎急了,牵着两个孩子赶紧追上去。他们跑着跑着,累了也不肯停歇,跌倒了再爬起来,眼看着就快追上了,王母娘娘情急之下拔出头上的金簪一划,在他们中间划出了一道宽宽的银河。从此,牛郎和织女只能站在银河的两端,遥遥相望。而到了每年农历的七月初七,回有成千上万的喜鹊飞来,在银河上架起一座长长的鹊桥,让牛郎织女一家再次团聚。
  清明时分,西湖岸边花红柳绿,断桥上面游人如梭,真是好一幅春光明媚的美丽画面。突然,从西湖底悄悄升上来两个如花似玉的姑娘,怎么回事?人怎么会从水里升出来呢?原来,她们是两条修炼成了人形的蛇精,虽然如此,但她们并无害人之心,只因羡慕世间的多彩人生,才一个化名叫白素贞,一个化名叫小青,来到西湖边游玩。
  偏偏老天爷忽然发起脾气来,霎时间下起了倾盆大雨,白素贞和小青被淋得无处藏身,正发愁呢,突然只觉头顶多了一把伞,转身一看,只见一位温文尔雅、白净秀气的年轻书生撑着伞在为她们遮雨。白素贞和这小书生四目相交,都不约而同地红了红脸,相互产生了爱慕之情。小青看在眼里,忙说:“多谢!请问客官尊姓大名。”那小书生道:“我叫许仙,就住在这断桥边。”白素贞和小青也赶忙作了自我介绍。从此,他们三人常常见面,白素贞和许仙的感情越来越好,过了不久,他们就结为夫妻,并开了一间“保和堂”药店,小日子过得可美了!
  由于“保和堂”治好了很多很多疑难病症,而且给穷人看病配药还分文不收,所以药店的生意越来越红火,远近来找白素贞治病的人越来越多,人们将白素贞亲切地称为白娘子。可是,“保和堂”的兴隆、许仙和白娘子的幸福生活却惹恼了一个人,谁呢?那就是金山寺的法海和尚。因为人们的病都被白娘子治好了,到金山寺烧香求菩萨的人就少多了,香火不旺,法海和尚自然就高兴不起来了。这天,他又来到“保和堂”前,看到白娘子正在给人治病,不禁心内妒火中烧,再定睛一瞧,哎呀!原来这白娘子不是凡人,而是条白蛇变的!
  法海虽有点小法术,但他的心术却不正。看出了白娘子的身份后,他就整日想拆散许仙白娘子夫妇、搞垮“保和堂”。于是,他偷偷把许仙叫到寺中,对他说:“你娘子是蛇精变的,你快点和她分手吧,不然,她会吃掉你的!”许仙一听,非常气愤,他想:我娘子心地善良,对我的情意比海还深。就算她是蛇精,也不会害我,何况她如今已有了身孕,我怎能离弃她呢!法海见许仙不上他的当,恼羞成怒,便把许仙关在了寺里。
  “保和堂”里,白娘子正焦急地等待许仙回来。一天、两天,左等、右等,白娘子心急如焚。终于打听到原来许仙被金山寺的法海和尚给“留”住了,白娘子赶紧带着小青来到金山寺,苦苦哀求,请法海放回许仙。法海见了白娘子,一阵冷笑,说道:“大胆妖蛇,我劝你还是快点离开人间,否则别怪我不客气了!”白娘子见法海拒不放人,无奈,只得拔下头上的金钗,迎风一摇,掀起滔滔大浪,向金山寺直逼过去。法海眼见水漫金山寺,连忙脱下袈裟,变成一道长堤,拦在寺门外。大水涨一尺,长堤就高一尺,大水涨一丈,长堤就高一丈,任凭波浪再大,也漫不过去。再加上白娘子有孕在身,实在斗不过法海,后来,法海使出欺诈的手法,将白娘子收进金钵,压在了雷峰塔下,把许仙和白娘子这对恩爱夫妻活生生地拆散了。
  小青逃离金山寺后,数十载深山练功,最终打败了法海,将他逼进了螃蟹腹中,救出了白娘子,从此,她和许仙以及他们的孩子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再也不分离了。
  秦朝时候,有个善良美丽的女子,名叫孟姜女。一天,她正在自家的院子里做家务,突然发现葡萄架下藏了一个人,吓了她一大跳,正要叫喊,只见那个人连连摆手,恳求道:“别喊别喊,救救我吧!我叫范喜良,是来逃难的。”原来这时秦始皇为了造长城,正到处抓人做劳工,已经饿死、累死了不知多少人!孟姜女把范喜良救了下来,见他知书达理,眉清目秀,对他产生了爱慕之情,而范喜良也喜欢上了孟姜女。他俩儿心心相印,征得了父母的同意后,就准备结为夫妻。
  成亲那天,孟家张灯结彩,宾客满堂,一派喜气洋洋的情景。眼看天快黑了,喝喜酒的人也都渐渐散了,新郎新娘正要入洞房,忽然只听见鸡飞狗叫,随后闯进来一队恶狠狠的官兵,不容分说,用铁链一锁,硬把范喜良抓到长城去做工了。好端端的喜事变成了一场空,孟姜女悲愤交加,日夜思念着丈夫。她想:我与其坐在家里干着急,还不如自己到长城去找他。对!就这么办!孟姜女立刻收拾收拾行装,上路了。
  一路上,也不知经历了多少风霜雨雪,跋涉过多少险山恶水,孟姜女没有喊过一声苦,没有掉过一滴泪,终于,凭着顽强的毅力,凭着对丈夫深深的爱,她到达了长城。这时的长城已经是由一个个工地组成的一道很长很长的城墙了,孟姜女一个工地一个工地地找过来,却始终不见丈夫的踪影。最后,她鼓起勇气,向一队正要上工的民工询问:“你们这儿有个范喜良吗?”民工说:“有这么个人,新来的。”孟姜女一听,甭提多开心了!她连忙再问:“他在哪儿呢?”民工说:“已经死了,尸首都已经填了城脚了!”
  猛地听到这个噩耗,真好似晴天霹雳一般,孟姜女只觉眼前一黑,一阵心酸,大哭起来。整整哭了三天三夜,哭得天昏地暗,连天地都感动了。天越来越阴沉,风越来越猛烈,只听“哗啦”一声,一段长城被哭倒了,露出来的正是范喜良的尸首,孟姜女的眼泪滴在了他血肉模糊的脸上。她终于见到了自己心爱的丈夫,但他却再也看不到她了,因为他已经被残暴的秦始皇害死了。
  古时候,在高山下面,在大海旁边有一个村庄。村庄里有一个老汉,他有七个儿子。七个儿子长得又高又大,又粗又壮。老大叫大壮实,老二叫二刮风,老三叫三铁汉,老四叫不怕热,老五叫五高腿,老六叫六大脚,老七叫七大口。
  有一天,老汉对七个儿子说道:“咱们庄西是高山,咱们庄东是大海,出门太不方便了,你们把它搬远一点吧。”
  七个儿子答应着出去了。过了一会,老汉走出去一看,海也望不到了,山也不见影啦,四周尽是一溜平川的坡地,黑油油的土不松也不紧,不湿也不于。
  老汉又对七个儿子说道:“这么样的好地,哪能叫它闲着,你们把这上面种上些五谷杂粮吧。”
  七个儿子答应着,就动手耕种起来。
  过了些日子,那一溜平的坡地上,长满了一眼望不到边的好庄稼,快熟的麦子沉甸甸,溜腰高的谷子金闪闪。老汉和七个儿子都欢喜得了不得。
  可是,谁知道,好事引了灾祸来。京里的皇帝也知道了这个好地方,就派大臣拿着圣旨,去那里坐催皇粮。
  老汉一听发了怒,他不觉叹了一口气,对儿子说道:“孩子,咱们不用再打算过好日子了,皇帝的贪心是个填不满的枯井呀!要是服从了他,那就要给他当一辈子牛马。”
  七兄弟听了老汉的话,自然是都很生气,一齐说道:“爹,不用怕,我们弟兄七个进京去和皇帝讲理。”
  七兄弟还没走到京城,把门的大将军老远就望到他们了,吓得连忙关紧城门,上上铁杠,嘎喊地锁上一把大锁,爬到城门楼子上躲了起来。
  七兄弟到了城门跟前,老大大壮实喊道:“开门呀,我们弟兄七个是进京来跟皇帝讲理的。”
  大将军躲在城门楼子里,仰着脸哆哆嗦嗦他说道:“庄户人怎么能跟皇帝讲理!”
  大壮实一听火了,伸手一推,只听哗啦啦的一声,城门和城楼子一齐推倒了,尘土扬天,砖石乱滚,大将军也砸死了。
  七兄弟又往里走,到了午朝门外,午朝门关得严丝合缝的。老二二刮风说:“大哥,你先歇歇,我去叫门。”他提起嗓子大声地喊道:
  “开门呀,我们弟兄七个要进去跟皇帝讲理!”
  二刮风叫了好几声也没人答应,不觉一阵生气,一口气喷出来,真好似刮起大风,午朝门和门两旁那盘龙的石柱连摇晃也没摇晃一下子就吹倒了。
  满朝的文官武将都吓慌了,谁也不敢出头阻挡。弟兄七个到了金銮殿前,老三三铁汉说道:“二哥,你先歇一会,我去跟皇帝讲理!”
  三铁汉向前一走,皇帝早吓得脸皮干黄,慌忙说道:“庄户人怎能和我皇帝讲理,快些推出去斩首!”
  三铁汉听了,笑了一声说:“先给你个胳膊试试看!”
  他把胳膊朝一个武将伸去,正碰在他那把明晃晃的刀刃上,只听“砰”的一声,火星乱冒,刀就四分五裂地碎了。
  皇帝吓得从龙座上滚了下来,好几个大臣好容易才把他架回了后宫。
  皇帝见杀不了七兄弟,就连声地吩咐点火去烧。
  什刹海体育运动学校是北京的一所精英体校。我第一天去那里,常教练把我介绍给他乒乓球班的学生们:“从今天起,我们有了一位来自美国的新同学。”常教练在室内还戴着一副墨镜,他一边说一边从眼镜上方瞅我。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我身上,我顿觉紧张起来,好像又回到了上幼儿园的第一天,只不过这回我都有胸毛了。“据他自己说,他打乒乓球已经超过10年了,”常教练继续介绍,“但我看,倒像是10天。”全班爆发出一阵哄笑。
  什刹海体校的地下室有3个乒乓球大厅,我们在其中一个大厅排好队。这个巨大的体育馆内有27个球台,墙壁上挂着中国国旗,到处是摄像头(常教练说是出于安全考虑)。在这里,大部分学生是从全中国各地的学校选拔来的。在支付了每节课25美元的高昂学费后(这是外籍学生的收费标准,中国学生每年的学费在1500——5000美元间,包括上午的文化课和一天两次的乒乓球课,还有食宿),我也成为这里的一员。报名时我就知道自己会是一名大龄学生,但我并未意识到,自己的年龄会是其他学生的3倍。此刻,在我两侧各站着12名8——12岁的孩子,他们身体瘦高,穿着整齐的队服和短裤,留着几乎相同的寸头,而我则是队伍中显得最傻的那一个。
  对于乒乓球,我曾有不败的历史。小时候,我缠着家人和我打球,弟弟们常被我“打”得直哭。大学毕业后,我住进一幢单身公寓,一次生日,女友送我的礼物就是一张乒乓球桌。我站在球桌一侧,痛击一个个挑战者。不是他们太差劲,实在是我技高一筹,削球、对角球、侧旋球都打得得心应手。最终,公寓楼里没人再敢应战。
  去年夏天,我因工作原因来到北京,乒乓球自然而然成为我展开社交、融入当地的门路。这项运动在中国随处可见,想到1971年重启中美关系的“乒乓外交”,我更加信心百倍,如果乒乓球能让中国人喜欢上尼克松,那他们也必定会喜欢上我。
  我在什刹海体校的第一个对手是一个面带微笑的小男孩,个头刚到我的胸。在常教练的指令下,我们走到球台边开始练习。男孩发球,球越过网,击中我这一侧的球台;我挥拍回击,球弹过网,但并未打中他那侧的球台,而是飞得老远。就这样,在我连续25次回球失败后,我一下子不会打球了,仿佛拿在手中的不是球拍,而是一个平底锅。
  常教练叫了暂停,我被安排到另一个球台,一位年长的张姓教练正在充当发球机。他站在球台一侧,不停地从桶里拿出球,并把它们发过网,每个发球都有着同样的速度、角度和节奏。一名学生在对面弓着身,以同样完美的速度、角度和节奏回球。
  轮到我练时,张教练纠正起我的拿拍方法来。和大多数美国人一样,我用的是“握手式”拿拍,把球拍握在手里。我以为张教练会让我学习大多数中国人用的“握笔式”拿拍,但他解释说,不用改变拿法,只是按了按我的大拇指,使球拍牢牢地锁在我手里,又掰了掰我的手腕,使球拍成为我手臂的延伸,我才知道自己以往的动作有多么不标准。下课时间到了,张教练对站在地板上数以百计的乒乓球中间大汗淋漓的我说:“下次还是继续练正手。”“那反手呢?”我问。“8到10节课以后再说吧。”他回答道,“这里的学生有的从会走路起就开始练球了,你着什么急。”
  几周过去了,我在乒乓球课上遇到的“羞辱”并未消失,只不过以更隐晦的形式出现。那是我在体校上课第二个月的一天早上,走进体育馆后,我看见两个孩子面墙站着,我问张教练缘由,“他们练习不专心。”他回答。几分钟后,那两个孩子愁眉苦脸地迎来了惩罚的第二项内容——和我练球。练习的过程和以前一样,我几乎无法得分,我打的每一个球都飞出界。我告诉自己,只要得1分,1分我就心满意足了。比分到0∶10后,我的对手发球出界,我最终以1∶11惨败。事后,另一个学生告诉我,那个小孩是故意失误的,那1分是为了给我留点面子。
  无论如何,我觉得我的球技提高了。弓着腰数小时练习前后挥拍,不管锻炼的是哪些肌肉,它们都变得更强壮。但我的坏习惯仍存在,我不爱移步,不爱转身,动手腕不勤,发球不会带转儿。
  总之,我打了10多年的乒乓球,现在得重头来学。“我儿子都比你容易教。”常教练说的是他6岁的儿子,“虽然他练得还不够,但他的动作都是正确的。你很努力,但动作都是错的。”为了证明他说的话,常教练让他的儿子站在球台前,和我正手对练。这个孩子也许还在玩拍手游戏,但我打过去的每个球他都能接住。
  中国人称霸乒坛有各种解释,从科学的到文化的,再到体制的,但中国最大的优势也许是参与这项运动的人数。美国女子奥运乒乓球队前教练蒂尔多·乔治回忆自己访华时的情景,她听见一位广东官员抱怨该省“只有”500万人打乒乓球。蒂尔多说:“你可以想象我当时有多吃惊。”不像足球或者篮球,乒乓球不需要太大的空间——只需一张球台、两个球拍和一张网(或者一排砖头)。就像没人比美国小孩更会打棒球,没人比巴西小孩更会踢足球一样,没人比中国的孩子更会打乒乓球。
  数周的训练课过后,我准备好迎战我第一次真正的比赛——与北京的退休人士过招。那是一个晴朗的休息日,我骑车去了后海的一处公园,我知道在那里我肯定能找人打上几局。公园里全是身穿运动服的老人,做着各种中国式的运动。当我走近乒乓球台时,人们都看我。我肯定不是他们看见的第一个外国人,但有可能是第一个带着自己的球拍和球来打球的外国人。一个戴假皮帽的人要看我的拍子,他把球拍贴近脸,用拍把敲了敲头,以声音判断木头的质量。“你花多少钱买的?”他问。“超市里花25元买的。”我回答。“质量不行。”他说,然后给我看了他的拍子。球拍一面是他刚换的新胶垫,另一面是裸木,上面有一处深深的凹痕,那是他用了30年的见证。“这拍子只花了3块5。”他得意地说。言下之意是,我不但能打败你,而且还更省钱。
  运动员总喜欢将他们从事的体育运动与国际象棋相比——击剑就是拿着剑的国际象棋,拳击就是会有脑震荡的国际象棋。但乒乓球在我所知的比赛中,是最类似于国际象棋的,因为它带转儿。每一个球都需要瞬间计算,球员需要判断其旋转程度,以相应的反旋转回球。“国际象棋中,你可以判断接下来的三四步棋,”什刹海体校的张教练说,“但对于乒乓球,下一步的可能性是无限的。”那位银发老先生的转球从一开始就让我处于防守,他赢了第一局。我变得咄咄逼人,试图以力量抗击旋转,借助几股有利于我的强风,我赢了第二局。第三局我又输了。但在过去几周里,我一直被一群小屁孩压着打,这次输给一个成年人,我仍有胜利的感觉。
  如果你从小在美国玩体育,那你肯定知道每个人都会得到奖杯。但在什刹海体校接受了3个月的乒乓球训练后,我还什么都没得到,除了备受打击的自尊和拇指上的水泡。因此,当听说5月初社区有乒乓球锦标赛时,我立刻报了名。比赛在北海公园进行,它将是证明我实力的机会。
  比赛那天,我6点钟起床,骑车到公园。还有1个小时比赛才开始,场地上已经人头攒动,每张球台两侧的选手们都在热身。我先抽了个号,好尽早知晓我的对手。当我看见他时,我舒了一口气,除了人种不同以外,他可以做我祖父了。裁判叫号后,我们开始热身。他的球风简单,没有花哨的动作,这对我是个好征兆。比赛终于开始,老人先发球——至少我认为他已经发了,虽然我的球拍完全没接到球。突然之间,我仿佛又回到第一天在什刹海体校时的情景,每一个球打到我拍子上都飞出去好远。我连输了几分后才搞清楚状况,他发的是古怪的侧旋球,我从未遇到过,也不知道如何回球。我试图在脑子里盘算着招数——如果他发的球这样旋转,我就应该那样移动我的球拍……等我盘算好,老人又使了另一套转法,我还是没能把球回过去。
  我想说的是,这个场地是让我终于能正视自己失败的地方,否则我过去数月的经历意义何在?随着比分的流失,我知道是该扛起失败重量的时候了。数月的训练,结果竟没有变化。比赛很快结束,我连着输了两局,4∶11和6∶11。我的对手胜利后过来和我握手。他今年66岁,我问他现在打球和他年轻时有什么不同。“现在我的动作慢多了。”他说。
  我们聊天时,一位比赛负责人递给我一件蓝色球衣,上面有举办这项赛事的社区乒乓球联盟的名字。球衣本来是给获胜者的,但她说我应该穿上,因为人们会找我合影。尽管我可能是这项比赛举办3年历史中表现最差的选手,但我仍获得特殊待遇,我立刻把它穿上了。
  在什刹海体校上课时,一次我请常教练去餐厅吃饭。他告诉我,他曾在日本教了20多年乒乓球,乒乓球甚至帮助他了解了日本社会——从教授、政治人物到工商领袖。我告诉他,我在中国并未有这样的收获。尽管我努力打球,但仍感觉被当做小丑、吉祥物和商业机会一样对待。
  在中国,有一种说法是,到这里来的很多外国人都是在本国混得不怎么样的。换句话说,外国人在中国能更轻易地获得成功。但对于我来说,恰恰相反:我在美国可是赢家,千里迢迢跑到这里却输了一次又一次。任何一位心理医生都会告诉你,失败是有益的,它教会你忍耐和优雅。当我回顾这一年的经历,打乒乓球被只有我身高一半多的人打败(6岁和60岁的全算上),我确实重新熟悉了忍耐和优雅这两种品质。这些失败也让我明白,有时,放弃不只是可以的,而且是重要的。当我问常教练我是否有机会成为乒乓球比赛冠军时,他不假思索地答道:“下辈子吧。”
  北宋时候,著名诗人苏东坡第一次来到杭州当地方官。他十分迷恋杭州的山水,觉得西湖比古代美女西施更美,便写下了“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句绝妙好诗。可是过了15年,苏东坡再来杭州当太守时,发现西湖长久不治,湖泥淤塞,葑草芜蔓,就感慨上书,认为“杭州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决定要学唐朝诗人白居易,疏浚西湖,为杭州人做件好事。
  疏浚西湖的告示张贴出来了,可苏东坡却被一件事难住了:疏浚出来的葑草湖泥堆放在何处呢?如果堆在西湖四岸,既妨碍交通,又污染环境;如果挑运到远处去,费工费事,何年何月才能将西湖疏浚好?愁得苏东坡三天三夜饭也吃不香,觉也睡不稳。第四天,他决定到西湖四周走走,看看如何更好地处理这件事。苏东坡带上随从,骑马先到北山栖霞岭。一看这里是通灵隐、天竺要道,堆放葑泥,显然不妥当。于是,想转到南屏净慈寺去看看。他站在西泠渡口,正想上渡船,突然听到柳林深处传来一阵渔歌声:南山女,北山男,隔岸相望诉情难。天上鹊桥何时落?沿湖要走三十三。
  苏东坡一听,心中一阵高兴:这不是在向我献计献策吗?对,天上可架“鹊桥”,湖上难道不能修长堤?这样,既解决了湖上葑泥堆放场所,又方便了南北两岸交通,真是一举两得啊!苏东坡高兴得喊了一声:“好!再到湖对岸去看看。”这时,从柳林中飞出一条小船,船头站着一个青年渔民,身打躬,手作揖,向苏东坡说:“小民在此等候太守多时,快请上船吧!”苏东坡又惊又喜,问道:“你何以知道我要来湖边?”那青年回答道:“听说太守要疏浚西湖,自然要到湖边来亲自察看,因此特来恭候。”苏东坡说:“好啊,那刚才的渔歌一定是你唱的了!”小青年笑笑说:“是啊,这就是我们西湖南北山小民的心愿啊!”苏东坡乘上渔船,来到南山。柳林中又驶出一只小船,飞扬起一阵清脆的歌声:南山女,北山男,年龄大过二十三。两情相慕难诉说,"牛郎织女”把堤盼。苏东坡听了,哈哈大笑道:“唱得好,唱得好,南山女,北山男,让我在湖上筑一条长堤,成全你们的好姻缘吧!”
  要在西湖上筑堤的消息不胫而走,南北山渔民、农民和城里市民都闻讯赶来,自愿出工出力。苏东坡说:“谢谢乡亲们啦,连年早涝成灾,你们生活困难。我已申报朝廷,决定拨出一批大米,以工代赈。”乡亲们听说有粮米可发,更加踊跃。人多力量大,从夏到秋,终于在北山到南山问筑好了七段长堤,段与段间留了六处水道,只是由于银钱不足,暂时未能造桥。湖北岸一个青年樵夫想出了个好主意,砍了一批树木,拼成木板,造了六顶吊桥。平时吊桥拉起,让里外湖的船只往来通行,早晚把吊桥放下,让两岸乡亲通行。又在长堤两边种上桃树和柳树,一来保护堤岸,二来春天桃红柳绿,为西湖添一美景。
  后人为怀念苏东坡浚湖筑堤的政绩,就将这条南北长堤称为苏堤。春日之晨,六桥烟柳笼纱,几声莺啼,报道苏堤春早,有民谣唱道:“西湖景致六吊桥,一株杨柳一桃。”“西湖十景”中的苏堤春晓就此而得名。
  上世纪二十年代,豫南x县城城墙下的破庙里,住着一群流浪儿,其中有个约七八岁的小孩子,老是跟在这群孩子的后面跑来跑去,孩子们都叫他小顺。
  小顺是个讨饭的孩子,在这小小的县城里,几乎没有人不认得他,那是因为他多年要饭,走熟了县城的角角落落。他不爱说话,是个孤儿,从不像有的要饭娃儿那样刁钻、无赖,因为他稳重、诚实,大家都可怜这小小的男孩儿,对他也就客气了许多。天长日久,就连许多人家的狗,见了他都懒洋洋的躺在地上不想起来,象征性的吠上两声就又眯上了眼睛。
  这样的日子过了三年,小顺渐渐的长大了。这天,他来到了菜市旁的裁缝铺前,老裁缝王掌柜说:“孩子,今天没剩饭,只有昨天的半块硬烧饼,你吃吗?”小顺点点头,接过烧饼道了谢转身就要走。
  “你回来,孩子!”
  “啥事?掌柜的?”
  “你今年有十岁了吧?年龄不小了,再要饭别人会笑话的,你愿意到我家跟我学徒吗?”王掌柜笑着问。
  小顺怔了一下,“真的?那……我愿意!”
  就这样,小顺就跟了王掌柜。换了衣服,理了发,像模像样的当起了学徒。
  “徒弟、徒弟,三年奴隶”,在当时那个年代里,学徒是件很苦的事,每天要早起、晚睡、吃剩饭、抱孩子、倒尿壶、洗屎布……,一家的杂活都是徒弟的,挨打、受气也是家常便饭,许多人忍受不了而逃跑。可小顺没有,他把裁缝铺当成了自己的家,把王掌柜两口子当成了父母亲来侍奉,很快就融入了这个家庭,他孝顺、勤奋、懂事,自然没有人外待他。长这么大第一次有了家的感觉,这是他梦寐以求的,因此他倍感温暖。
  要说十岁的孩子能懂得什么,只一个“勤”字就弥补了他所有的不足,眼勤,勤看勤学;手勤,爱干活,手脚麻利;腿勤,呼之即来,干啥都跑得快;这样的孩子谁不喜欢呢?老板娘总是喜滋滋的看着他,只恨不是亲生的,就和王掌柜商量,想收小顺为义子。掌柜说:“这事我早想过了,咱已有两个儿子,再收小顺合适吗?再说‘师徒如父子’,和自己的儿子也差不多,我看就算了吧。”从此,两口子就把小顺当成了自己的儿子,疼他爱他,毫不保留的把手艺教给他。
  转眼两年过去了,一天,王掌柜准备到武汉去,想再买一台缝纫机和一些配件,有些不放心的对小顺说:“我大约得三天才能回来,你能看的住铺面吗?当然,你只接活,记清尺寸就行了,敢吗?”
  “哪有什么不敢的,接活记清名字、地址、尺寸,有事问师娘行吗?”
  “好!千万谨慎小心,别惹事,看好铺子!”
  因事情耽搁,王掌柜直到第七天才坐上回家的轮船,心里那个急呀!惦记着家里的铺子,小顺还太小,真怕出点儿啥事,望着那浑浊的江水,直恨轮船跑得慢。天亮下船,雇了头毛驴,急匆匆的往家赶。
  进得县城,拐过两条街,远远看见自家的铺子开着,悬着的心才安稳了些。到得门前,急唤小顺,那小顺见是师傅,高兴地一边对后院大喊:“师傅回来了!”一边蹦出来接应。师娘也慌慌张张跑了出来。
  正当这时,邻居李二嫂领着小女儿风风火火跑了来,还真把王掌柜吓了一跳。
  “看看!这是恁家小顺给做的,”她一边扯着女儿,一边拉着女儿的上衣让王掌柜看,“看这衣服做的,咋这么合身、这么漂亮,这小顺才多大个孩子啊!就这么有本事!”这连声的夸奖才让王掌柜放下了心。
  “王掌柜,您真有眼力啊!有这么好个孩子给你做徒弟!真懂事儿,没要我一分钱啊,谢谢您……”。
  王掌柜没说话,两眼闪着慈祥的光,赞许的看着小顺。待到晚上
  科长是金鸡寨的人物。
  其实,科长也不能算是科长。
  金鸡寨一带的小山村都猫在山的犄角旮旯里,十里八乡也难得出那么一个本来意义上的科长。
  本来意义上的科长是指县衙门里科局长,那种穿着军便服或者中山装的走路摇来晃去、人五人六的科长。
  不过,科长仍然是金鸡寨的科长。
  科长坐不更名,姓孙,名吉科,一直当着金鸡寨的"长"初级社长、高级社副社长、营长、大队长。一直当了几十年,当到连自己的名字都忘了的时候。因为,他的名字里有个"科",且"长"了漫长的时日,金鸡寨人便喊他"科长"。
  科长其貌不扬,个子矮,瘦弱,一年到头总是扎着绑腿。扎着绑腿的科长愈发显得瘦小,很像鲁迅先生说的"细脚伶丁的圆轨"。他的妻子,却又高又胖,夏日里敞着怀时,两个硕大的乳房如两只白面布袋一样在丰腴的胸脯上滚来滚去。据说,两口子打架的时候,老婆可以像提溜小鸡一样,时而把圆轨劈开,时而把他小虫子一样折叠起来,很随意,也挺方便的。
  科长怕娘们。
  怕娘们的男人,有好日子过。于是,科长便"长"运长久。
  68岁时,他意外地摔了一跤。跤也确实摔得意外,他骑着的自行车,突然间两个轮子"离婚"了,他摔了个着实。着实得细脚伶丁的腿安然无恙,却把嘴巴摔歪了。歪了的嘴巴只会吐沫沫,不会说话。倘不是这一跤,他会一直"长"下去的。
  不过,即使他只会吐沫沫的时候,金鸡寨人,还是叫他科长。毕竟"长"了几十年。"长"得山寨人很难改口了。当然,也还有许多尊重的成分。他辈份高,人也清正。
  一股土匪绑了陈州富户贾金山家的独生儿子,要求三天以内回票。不想三日来到,贾家突遭火灾,一家人被反锁在房内,全被烧死了。按黑道规矩,被绑票者在限期内突然出现天灾人祸,要尽快将“票”送回。怎奈贾府没一个人了,将票送回去也没人接收。怎么办?这下可愁坏了匪首。
  匪首姓白,叫白狼。白狼当土匪半辈子,还没碰到过这种难题。他有心将贾金山的独生子送人收养,不想连送数家没人敢要,原因是贾金山是被仇家所害,谁敢收他的后代招惹是非?万般无奈,白狼只好命一个老匪先照看小票,瞅机会再作打算。
  小票才6岁,叫贾贵。照看他的老匪姓胡,叫胡老三。胡老三年近半百,当了半辈子土匪,没发财也没混着女人。贾贵很聪明,喊胡老三为爷爷,一会儿给他掏耳朵,一会给他挠脊梁,舒服得胡老三直哼哼,他就喜欢上了贾贵,亲得离不开。怕贾贵累着,他找来了个大竹筐,夜间行路就让贵儿坐在竹筐里,让他在里边睡觉。胡老三上过几天私塾,认得一些字,白天没事,他就教贾贵认字。
  贾贵8岁那年,白狼也没找到处理他的好办法。胡老三看出了白狼的心思,就与白狼商量,说自己年岁大了,不想再拖弟兄们的后腿。这样吧,我带贾贵到一个偏僻的地方落户,供他上学。这孩子聪明,过不了几年,大王身边就会多个小师爷。
  白狼一想,吃匪饭不养老也不养小,而且多是夜间活动,队伍里有这一老一小确实有点儿碍手碍脚。现在胡老三自己如此要求,就顺水推舟好了。白狼挽留了几句,然后就取出一些银钱,交给胡老三,当天晚上又摆了两桌酒席,算是给胡老三送行。毕竟出生入死几十年,酒喝得很沉闷,直到半夜时分,胡老三才带着贾贵和弟兄们挥泪而别。
  到了一个人生地不熟的小镇上,胡老三买了两间草房,算是安了家。第二天,便把贾贵送进了学堂。因为有老人有孩子,人们也不怀疑。胡老三对人说儿子媳妇皆染伤寒而亡,家中只剩下他们祖孙二人,怕在家中思念亲人影响孙子学业,才来到贵地安家落户。白狼不忘旧情,常派人化装成生意人来送些钱财,并安排胡老三要好生供贾贵上学。贾贵不负众望,读书很用功,15岁那年就中了秀才。不想这时候,白狼一干人马因遭黑吃黑全部遇难。消息传来,胡老三悲痛欲绝,当夜带着贾贵到了白狼等人坟前,向他说明了一切,最后说:“我们弟兄当初虽然起过你的票,但并没想害你一家,俺们只不过想弄几个钱花!后来你家遭了变故,这些人就由你的仇人变成了你的恩人!现在他们都走了,再没人供你上学了!”
  贾贵是个聪明人,跪下来在坟前磕了几个头,然后对胡老三说:“爷爷,你算不上我的仇人,当匪起票是你们的本分,若不起票抢劫就不能算匪。我的仇家是烧死我爹娘的那个人,有朝一日我一定要报这个仇!现在没人供我上学,我就不读书了,只求你老好好活着,放我出去闯闯,10年或15年后我回来接你,你一定要等我!如果15年后不见我回,那我可能就不在这个人世了!”言毕,又跪下给胡老三磕了三个响头,起身拜了三拜,说声爷爷多保重,便消失在了夜色里。
  胡老三一直等了贾贵15年。
  15年后的一天深夜,胡老三被一阵马蹄声惊醒,醒来一看,他的房子周围全是兵。一个当官模样的人在他面前跪下来,喊道:“爷爷,贾贵回来了!”
  胡老三亮开昏眼,脸贴脸地望着贾贵,等认清了,一把抱住,泪如泉涌:“孩子,你让我等得好苦呀!”
  贵儿给爷爷抹着泪水,对爷爷说,他现在是个军长,手下有一万多人,然后又悄声说:“爷爷,你当初干杆子为个啥?”胡老三瞪大了眼睛:“为了发财嘛!可他娘的干了一辈子匪,也没发什么财!”贾贵说:“那怨你们的路子走错了!爷爷,明天就让你发财,还你一个梦想,报答你老的养育之恩!”
  第二天,贾贵带队伍攻破了一座县城,占领了银庄、商号和县府机关。贾贵让胡老三坐在县府大院里,对他说:“爷爷,等一会儿你就美梦成真了!”
  不一会儿,一队士兵开始朝胡老三面前倒银元、元宝和金条什么的,只见白的闪烁,黄的耀眼,顷刻间,胡老三的面前就有了一座小山,直惊得胡老三大叫一声,双目喷血,他受不了这惊喜,死了……
  阿清是东街的杂耍艺人,每到华灯初上的时候,阿清就支起摊位,和自己的伙伴阿远一起表演飞刀绝技,靠着路人打赏的一些小钱来维持生活。
  大家最喜欢的表演是阿清的拿手绝活—蒙眼飞刀,阿清会用布条蒙住双眼,手拿一把薄如柳叶的飞刀,而阿远则在不远处背靠一块大木板。只见阿清一甩臂,手里的飞刀“啪啪啪”像箭一般射了出去,再看阿远,身体左右两边的木板上扎满阿清掷出的飞刀,刀尖入木三分。围观的人群爆发出热烈的掌声,阿清解下布条,拿着小盆吆喝:“有钱的捧个钱场,没钱的捧个人场。”此时,他们得到的赏钱是最多的。
  阿清投掷飞刀可以说百发百中,这源于他从小的刻苦训练。
  这一天,阿清和阿远像往常一样早早出门支起摊位,突然,一大队士兵从远处奔跑而来,嘴里大喊着让开,为后面骑着高头大马的人开道。路上的行人纷纷作鸟兽散,东街的老乞丐因为双腿残疾行动不便,艰难地用双臂挪动着自己的身躯,哪里比得过骏马奔驰的速度。
  眼看马蹄离老乞丐越来越近,就要踩上的时候,一个石块准准地打在马鼻子上,马嘶鸣一声,前腿高抬,才没有踩到老乞丐。但骑在马上的人就没有这么好的运气了,受惊的马重重地把他甩在地上,打了好几个滚儿才停下来。
  地上的人爬起来,拍拍身上的土,怒不可遏:“是谁扔的石块?”
  “小民无意冒犯大人,请大人恕罪。”
  “你……你等着吧。”
  阿清扶起老乞丐,说:“云伯伯,您没事吧?”
  老乞丐捂着胳膊,满脸感激地说:“多亏阿清了,我只是擦破了点儿皮,救命之恩无以为报,今晚你惹到了城中权贵,请受老身一拜。”
  夜色渐浓,阿清和阿远收了摊位,回到租住的地方准备休息。这时,老乞丐找上门,说:“阿清,我思来想去,这个东西就送给你们吧。”老乞丐递过来一个木盒子。
  “云伯伯,这是什么东西啊?”
  “这可是宝贝呦。”
  阿清打开盒子,里面整整齐齐地放着两枚燕子形状的青铜符。
  老乞丐指着盒子里的东西说:“这是飞燕符,把它挂在任何东西上,那东西就像有生命一样,不管你想把东西扔向哪里,那东西都能乖乖地找到目的地。”
  阿远惊奇地问:“这世间有这么神奇的东西吗?”
  老乞丐说:“口说无凭,我们试一试就知道了。”他拿出一枚飞燕符,拴在一把飞刀上,说道,“回阿清的老家吧。”
  只听“嗖”的一声,飞刀就没有了踪影。
  阿清看得发愣,老乞丐挪动着身体走了,边走边说:“至于信还是不信,你们回到老家就知道了。”
  回到老家,阿清和阿远看到一把飞刀稳稳地插在阿清老家的门上,飞刀上挂着一枚小小的飞燕符。阿清知道老乞丐送给自己的确实是宝物,小心翼翼地把飞燕符从刀上解下来,收进木盒子里。
  躺在床上,想起老乞丐的话,阿清和阿远辗转反侧。
  阿远问道:“阿清,你说这飞燕符真的什么东西都能找到吗?”
  阿清想了想说:“不清楚,但现在—云伯伯随意扔的飞刀真的插在老家的门上了。”
  阿远沉默了一会儿,问:“那你说,如果把飞燕符带在身上,它能让我找到自己的亲生父母吗?”
  阿清翻了个身,说:“我不知道,明天帮你准备盘缠和干粮,试一试。”
  第二天,阿远带着一枚飞燕符找父母去了。
  第三天下午,阿清被两天前大马扬蹄掀翻在地的王涯大人抓走了。
  阿清被带到衙门的后堂,跪在地上,抬起头看见王涯和知府大人。知府指着阿清说:“你一介草民,竟敢冲撞王大人,两天前王大人的坐骑被你的石子惊吓,最后将王大人跌落在地。你可知罪?”
  阿清道:“大人,小民冤枉啊!”
  知府说:“王大人身负皇命,缉拿朝廷要犯,如今因你背部受伤,无法及时完成任务,来人啊,把阿清押入大牢。”
  阿清苦苦哀求,但没有任何效果,最后被衙役拖进了牢房中。
  第二天,阿清叫住狱卒,说:“狱卒大哥,能帮个忙吗?”
  狱卒不耐烦地问:“你要干什么?”
  阿清从怀里掏出二两碎银子,说:“大哥,我有要事求见知府大人。这点儿小意思,请你先拿着。”
  过了半个时辰,知府来了,阿清说:“大人,如果我能抓住王涯大人想要缉拿的要犯,您能放了我吗?”
  知府上下打量了一下阿清,说:“难道你有线索?”
  阿清连忙跪在地上,把飞燕符的神奇告诉了知府。知府半信半疑地说:“谅你一个耍把戏的也不敢欺瞒本官。说说吧,这飞燕符如何能抓住犯人?”
  “我需要两个风筝。其中一个是一般的风筝,另一个风筝需要三个人那般大,在腹部做一个铁架,一定要结实。”
  知府惊异地看了看阿清,最后还是点点头,说:“我会吩咐手下人去纸鸢铺定做的,你还有什么要求?”
  阿清补充道:“在牢房里,我无法施展飞燕符的法术,必须要放我回家才行。”
  知府摸摸胡须说:“好。”
  没过几天,知府带着一队人马,拿着两只风筝,押送着阿清回到他的家中。阿清找到藏好的木盒,从里面拿出剩下的一枚飞燕符,挂在小风筝上,对领兵头领说:“你要追的逃犯姓甚名谁,只要告诉风筝,风筝就会带你找到的。”
  头领对风筝说:“去找朝廷头号罪犯颜玉清。”然后,他将风筝扔上天,只见风筝在空中打了个转儿,向相反的方向飞去。头领连忙对手下说:“快,跟上风筝。”
  知府看着远去的风筝,对阿清说:“抓不到犯人,你就继续坐大牢!”说着,留下一队士兵看守阿清,自己和随从们打道回府了。
  果然,风筝飞了两天就找到了朝廷正在抓捕的颜玉清。知府大人用风筝缉拿逃犯的事情一下子传遍了京城,王涯听说了飞燕符的神奇,非常生气,因为自己的功劳被阿清夺去了。
  “大人莫急。”王涯身边的手下说,“听那阿清说还有一枚飞燕符,让小的帮你抢过来。”
  王涯听后,拍手称好,说:“那就快行动吧。”
  王涯的手下带着一队士兵,径直赶到了阿清的住处。
  “开门。”他们拍打着紧闭的木门大喊道。
  “别敲了,这个地方没人住了。”一个声音从房顶上传来。
  他们抬头一看,阿清正抓着大风筝,大声说:“回去告诉你们的主子吧,我走了。”说完,跑了两步,大风筝带着阿清飞到了空中,转了一圈儿后,向远方飞去,门外的一群人看得目瞪口呆。
  原来阿远用那枚飞燕符找到自己的亲生父母后,又把飞燕符拴在飞刀上,说了一声:“请赶紧回到阿清的老家吧!”如今,阿清从门上拔下阿远送来的飞燕符,坐上大风筝,轻轻说了一声:“走了,去找阿远了!”
  吴用虽然出身寒门,但生得俊秀聪明,从小在学堂念书。吴用的对门,是一位财主。这财主念过几天《四书》《五经》,整天斯斯文文的。他听街坊邻居夸奖小吴用如何天资聪慧,心里不忿,就想耍耍小吴用。
  这天小吴用散学回家,财主连忙喊住,对小吴用说:“都说你聪明,来,我考考你。”吴用知道这财主一肚子坏水,并不怕他,说:“你出题吧?”
  财主说:“我出的题很简单,问你有几位令尊?”吴用连想也没想,随口答道:“三位。”财主哈哈笑起来,“闹了半天,你是个驴屎蛋子,绣花枕头,稀松一包枣。还亏整天念书,连令尊是啥都不懂。令尊就是爹,你有三个爹。”
  吴用反问道:“你几位令尊?”财主答:“一个。”
  吴用一本正经地说:“人哪有一位令尊的?”
  “人还有几个爹。”
  吴用鼻子一哼说:“瞎吃那么多年的饭,连这也不懂。我告诉你,不光你爹称令尊,你老岳父也称令尊。没你老岳父,你打八辈子光棍。你老师也称令尊。没你老师,你是个旅生子货。”
  老财主被骂得哑口无言。
民间故事有那些_民间故事有哪些书名115 / 作者:UFO爱好者 / 帖子ID:108950
济南有一位大富翁,姓武,他祖上做官,也做过生意,所以家里堆积了无数钱财,少数也有几百万钱,还有几万两银子,房子也有许多,田产就更多了。
按理说,这么有钱,就算对别人吝啬,对自家人也应该好一些吧。但是,武老爷不是,他对家人,甚至对自己都极为苛刻。
武老爷家几十口人,每天吃多少花多少他都算好了,一文钱都不会多给。他怕别人借钱,每天就穿着破衣服,戴着破帽子。每天,他都规定了家人吃的东西,肉半斤,菜三斤,饭三斤,都用一个灶,吃大锅饭。
三十个人,吃这么点东西,着实少了,所以大家每天都很饿。
宋代以后,有钱人家每天基本上也都是三餐了。但是,武老爷抠门,不希望吃三顿,还是改两顿,把早饭拖延到快中午的时候吃,把下午饭拖延到很晚的时候吃。大家心里抱怨,却不敢说,谁说就罚谁不吃饭。
武老爷常年不宴请别人,即便是他骨肉至亲,他也不会招待。但是,如果别人招待他,那他可就不客气了,吃得比谁都多,吃不完甚至打包带走,而且特别会说话,会搞气氛,一点也不像从没参加过宴会的人。
后来,当地人看到武老爷如此有钱却如此吝啬,都叫他铁公鸡。铁公鸡者,一毛不拔也。
曾经有好几次,家乡遇到饥荒,不少人都饿死了,武老爷依旧不肯拿钱帮人,连自家人快饿死了他也不肯接济。所以,后来自家人背地里也叫他铁公鸡。
民间故事有那些_民间故事有哪些书名760 / 作者:UFO爱好者 / 帖子ID:108950
武老爷快六十岁了,还没有儿子,他打算娶个小妾。
那时候,娶小妾基本就等于买小妾,只要有钱就行。但是呢,武老爷就希望,出最少的钱,买到最漂亮的姑娘,他把这个想法跟媒婆说了。
媒婆一听就笑了,说:“老爷,你就想着花少钱买少女,真是又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要这样的话,一时间恐怕没有合适的啊,我帮你看看吧。”
武老爷就嘱咐媒婆,越快越好。
一段时间后,有一位陕西客人带着女儿,路过武老爷家。客人看到武老爷后,表示父女二人都饿坏了,女儿再跟着自己,早晚得饿死,不如就送给他,自己分文不要,只要武老爷给她女儿提供衣服、食物,不让她冻死或者饿死就行。
武老爷一看少女,大约十七八岁,肤白貌美,大喜过望,送给客人一吊钱,然后把少女留下了。
没过几天,武老爷娶了少女,虽然是小妾,但是武老爷很宠爱她,毕竟她年轻漂亮,还会说话,曲意逢迎武老爷。武老爷很高兴,但是对少女还是很吝啬,不肯多出一文钱给她。
这一天,少女对武老爷说:“以前,乌氏倮做生意,买马卖马,跟秦国做交易,后来被秦始皇重视,把他当成王侯一样的人(秦始皇帝令倮比封君,以时与列臣朝请);巴寡妇清同样如此,靠着做生意,让秦始皇都无比欣赏,还为她建造高台。他们能够名扬天下,位比王侯,难道仅仅是因为富裕吗?当然不是。你的钱财许多,富可敌国,但是却不能用这些财富做事,也不能接济别人,以至于现在一事无成,还不如普通人,我真是为你感到羞耻!”
民间故事有那些_民间故事有哪些书名941 / 作者:UFO爱好者 / 帖子ID:108950

武老爷有些惊讶,没想到这个平时奉承自己的小妾,居然会说出如此大逆不道的话。
过了一会儿,武老爷才说:“你怎么说出这样的胡话?你不知道,财富在人间都是各有所属吗?既然这样,钱财就是我的,为什么拿出去给别人?再说了,你说得也太狠了,钱这个东西,很难聚集却很容易散去。我从七八岁开始,就做生意,每天攒钱,都放到扑满(存钱的工具)里,攒了十二年,放满了两百三十多个扑满,然后我又拿这些钱来放贷,又过了三十年,我继续扩大生意,开始开设赌场,让人们来玩呼卢、压宝、樗蒱及琐琐罗丹拍格等游戏,继续赚钱。就这样,又做了十年,才有今天这样的财富。所以,存钱有多么难,你根本不知道。”
少女并没有感觉到惊讶,似乎在听很平常的事一样。
武老爷继续说:“我这一生,看得太多了,那些富豪缙绅之家,要么把钱拿来盖高楼大厦,要么全力帮助亲人朋友或者陌生人,甚至还有些人,有了钱也不为子孙后代考虑,每天就喝酒吃肉逛青楼,与狐朋狗友纵情吃喝,似乎跟钱有仇一样,一定要花光才行。我不这样,我每天都舍不得花钱,唯恐钱被花光了。你想让我怎么做?像他们一样,挥霍钱财吗?你怕是不知道挣钱多难,所以才这么说的吧?你在我家,是你的福气,这样的话不要再说了,否则,我一定惩罚你!”
少女笑了笑,说:“就是试试你而已,为什么如此生气?我难道不知你的志向吗?我知道,你是想攒起来,然后送给别人或者家人是不是?”
民间故事有那些_民间故事有哪些书名124 / 作者:UFO爱好者 / 帖子ID:108950
武老爷有些懵,他从没想过这些钱要给谁,只是觉得挣钱不易,所以要存起来。他连自己都没想过要花钱,又怎么可能把钱留给别人呢?但是,他还是点了点头。
不过,从那以后,他再也不信任小妾了,虽然还是宠着她,但是却时刻防备着她。
武老爷的钱,绝大多数放在密室里,平常用的钱,都在他身上。密室里面有铁柜子十八个,每个铁柜子都很大,里面都锁着银子。那些锁的钥匙,都在武老爷屋里藏着。每个月,武老爷都会去密室里看看,查看银子是否少了。
过了十几天,又到了检查银子的时候。
像往常一样,武老爷让家里人都出去,都到外面去玩,不到晚上不许回来。然后,他出去看了看,确定没人了,这才回屋里,关了门,然后到密室中,检查银子。
结果,打开密室,看了铁柜子时,发现里面的银子都没了。武老爷头皮都麻了,赶紧继续开铁柜子看。十八个巨大的铁柜子,几万两银子,几百万的铜钱,一个不剩。武老爷眼前发黑,好容易才缓过来。
就在这时,武老爷看到了小妾。
武老爷大怒,从旁边摸出一把刀,指着少女,说:“说,是不是你把我的钱偷走了?”
少女笑了,说:“你猜猜,我是不是人呢?”
武老爷有些莫名其妙,不假思索,说:“你不是人,难道还是鬼吗?”
少女一笑置之,说:“我不是鬼,我是黄大仙。”
武老爷没好气地说:“什么黄大仙?”
民间故事有那些_民间故事有哪些书名89 / 作者:UFO爱好者 / 帖子ID:108950
少女冷哼一声,说:“黄大仙就是黄皮子,就是黄鼠狼,是保佑你家赚钱的神物。你如此鄙陋,占据这么多钱,却没有任何作为,我之前还给你机会,你却冥顽不灵。我实在看不下去了,所以才会运走!”
武老爷听她承认了,大怒,说:“那是我祖上赚来的钱,你都放哪里去了?”
少女笑着说:“钱是流通的东西,自然是要它流通了。我拿了这些钱,可以接济穷人,可以帮你照顾你家的病人,还可以送给哪些有才华有正气的读书人,还能够给那些平日里保护你们安全,老了却吃不饱的军士……这样的钱才有意义,放你手里算什么?再说了,没有我黄大仙,你能赚这么多钱?你能守住这么多钱吗?”
武老爷不懂,不知道少女这番话什么意思。
少女笑着说:“你搁我跟前吹什么呢?那些钱财,八成以上都是你祖宗留下来的,那几十万两银子,基本都是靠你祖父、祖父的祖父积攒下来的。是也不是?你祖父的祖父的祖父的祖父,对我特别好,我为了感恩,所以才帮他运财来,你搁我跟前,连耳孙都算不上,充什么大爷?你开赌场,若非我照顾,连一百两银子也挣不到,你也不想想,为何你的赌场没有官府查?还不是因为我暗中相助!”
少女继续说:“我修行三千年,为你家运财三百年,守财近百年,本以为到你手里,这些钱可以救济那些快要饿死的老百姓,或者帮助那些上不起学,无法考试的学子,实在不行,帮你家人也行。可是你呢,你看看你做了什么?你没有儿子,你还有女儿呀,你还有妻子呀,你还要许多亲人啊,他们每天都挨饿,你守着钱不给她们,这算什么?挣钱再不容易,也不能把钱锁起来呀!”
武老爷觉得有道理,竟然点了点头。
民间故事有那些_民间故事有哪些书名992 / 作者:UFO爱好者 / 帖子ID:108950
少女又说:“你看看你的祖父、父亲,他们怎么用钱的?该救济人就救济人,该拿出来花就拿出来花,钱没了就挣,挣了就花,花完了再挣,这才是流通之物的本质啊!守着银子不肯用,那些银子跟山上的石头有什么区别呢?还有什么价值呢?”
武老爷一言不发,他知道自己错了。
少女看了看他,说:“你继续做生意吧,好好做生意,别再想着开赌场了,那是害人的事,赚了钱也会遭报应。好生做生意,好生照顾家人,有钱了尽量接济别人,我还会为你运财来。否则,你存了钱我也把你的钱运走。再娶个小妾,按我说的来,三年之内,你会有两个儿子,寿至八十八,子孙后代昌盛。”
武老爷一听,大喜,顿时给少女磕头,嘴上连说“谢谢你”。等他抬头时,少女已经不见了。
从那以后,武老爷继续做正经生意,对家人好了许多,果然不到一年就挣了许多钱。他又娶了小妾,那小妾居然生了双胞胎,两个儿子都聪明俊秀。
后来,武老爷继续挣钱,接济穷人,穷书生,果然活到了八十八岁。他的绰号,也从“铁公鸡”,变成了“孟尝君”。死的时候,他的孙子都有五个了。(故事出自清代和邦额《夜谭随录》,有改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UFO中文网

GMT+8, 2024-11-25 13:20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