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查看: 146|回复: 0

初探《本草图经》中的生物学知识

[复制链接]
online_member 发表于 2023-2-6 12:37: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前言:
北宋时期,本草学著作大量涌现。开宝六年(公元973年),马志、刘翰等人修《开宝本草》二十卷,比唐代《新修本草》增加药物133种。嘉祐五年(公元1060年),掌禹锡、苏颂等编著《嘉祐补注神农本草》,又增加药物100种。苏颂在上述著作的基础上,于嘉祐六年(公元1061年)编成《本草图经》一书,内容除药物学外,还广泛涉及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等学科。原书已佚,有关内容见《证类本草》所引。本文拟对《本草图经》中记载的生物学知识作一探讨。

初探《本草图经》中的生物学知识628 / 作者:待该州伙 / 帖子ID:109206
一、苏颂及其《本草图经》
苏颂(1020-1101)字子容,泉州人,官至右仆射兼中书门下侍郎。他在天文学、医药学以及生物学等方面都有较深的造诣。苏颂的《本草图经》,内容丰富,图文并茂,是一部学术价值较高的著作。书中著录檀物药300多种,动物药70多种。该书是作者在大量阅读前人著作并注重调查研究和实际应用的基础上而编写成的。
正如作者序中所说,“草木虫鱼之别,有一物而杂出诸郡者,有同名而形类全别者,则参用古今之说,互相发明。其荄梗之细大,华实之荣落,虽与旧说相戾,并兼存之。崖略不备,则稍援旧注,以足成文意。注又不足,乃更旁引经史及方书小说,以条悉其本原。”“生出郡县,则以本经为先,今时所宜次之。……有不同者,亦两存其说。……自余书传所无,今医又不能解,则不敢以臆说浅见傅会其文,故但阙而不录。”
由此可见作者治学严谨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本草图经》具有以下特点:其一,唐苏敬《新修本草》附有药物图谱,但在北宋末年已全佚。五代后蜀瀚林学士韩保昇等修的《蜀重广英公本草》(简称《蜀本草》),附有《图经》,也都散失,《证类本草》中只有引文。
因此,《本草图经》是现存早期本草中唯一有附图的书。该书中保存有《唐本草》的图。它为研究动植物形态奠定了基础。其二,《本草图经》附有动植物图,是苏颂鉴于“五方物产,风气异宜,名类既多,赝伪难别”,为了“使人易知,......有所依据”,曾经建议“诏天下郡县,图上所产药本”,因而可以“广药谱之未备,图地产之所宜,物色万殊,指掌斯见”,本书则“图以载其形色,经以释其同异”。

初探《本草图经》中的生物学知识378 / 作者:待该州伙 / 帖子ID:109206
苏颂收录了各地所绘的药物图。其中的动植物图谱,多数可以作为鉴定该动植物的科、属、乃至种的依据。李时珍认为“考证详明,颇有发挥”,但间有“图”与“说”不相应的情况,有其“小小疏漏”,是其缺点。
二、动植物形态的认识
1. 植物形态
关于植物形态,该书一般按苗、茎、叶、花、果实、根的顺序描述。对于茎的形态,按生长状态的不同,能辨别出“苗如丝综,蔓延草木之上”(菟丝子)的缠绕茎,“其茵蔓延草木上”(茜草)的攀缘茎,“蔓延于地”(地锦)的匍匍茎,“独茎而长”(泽泻)的直立茎等。对于叶的着生部位的描述,对生叶叫做“两两相对”(牛膝),丛生叶叫做“叶作丛”(川穹),轮生叶叫做“四叶相对而生”(桔梗)等。对于叶片的形状也有描述,如地榆叶缘“作锯齿状”,栝楼“叶如甜瓜叶,作叉”,五加“叶生五叉,作簇”,观察到栝楼的叶片为掌状深裂,五加的小叶为五片等。对于花的各部分名称亦有记载,《本草图经》说:漏卢“花黄,生英端”,防风“五月开细白花,中心攒聚,作大房”,蚤休(即七叶一枝花)“蕊赤紫色,上有金丝垂下”等,不仅对花的颜色作了详细描述,而且明确区分了花萼、花蕊、花丝、子房等,反映出当时对植物形态的认识己达到相当水平。又骨碎补“大叶成枝,面青绿色有黄点,背青白色有赤紫点”,“无花实”。骨碎补属蕨类植物,一生中不开花,用孢子繁殖,完成其生活周期。上述的“黄点”、“赤紫点”,即指产生孢子的孢子囊,由于当时科学水平所限,未能走出它的名称。

初探《本草图经》中的生物学知识269 / 作者:待该州伙 / 帖子ID:109206
《本草图经》中对各种药用植物的形态或生态的描述,与所绘的图多数是一致的,结合二者可清晰地辨认出植物的种类。例如牛膝,陶弘景在《神农本草经集注》中对其形态仅描述为“其茎有节,似牛膝,故以为名也。乃云:有雌雄,雄者茎紫色而节大为胜尔”,这很难判断是何种植物。
而苏颂在《本草图经》中的记载要详细得多。他说“春生苗,茎高二、三尺,青紫色,有节,如鹤膝,又如牛膝状,以此名之。叶尖圆如匙,两两相对。于节上生花作穗,秋结实甚细。”精确地指出了牛膝“有节,如鹤膝”(即节部膝状膨大),叶对生,花序穗状的基本特征。据此,可以鉴定它是苋科植物中的怀牛膝。
又如,使君子的形态,最早见于《本草图经》的记载。书中说“其叶青”,“其茎作藤……三月生花,淡红色,久乃深红,有五瓣,七、八月结子如拇指,长一寸许,大类栀子而有五棱。”明确地指出了使君子为藤本植物及其花色变化、果实形态。根据这些特征,可以鉴定它是使君子科的使君子。
书中对葎草的叙述是“叶如蓖麻而小薄,蔓生有细刺,花黄白,于亦类麻子。”结合《本草图经》葎草图,可以看出其特点为叶对生,叶柄细长,叶片通常掌状五裂等特征,从而可以判断它是桑科檀物中的葎草等等。

初探《本草图经》中的生物学知识621 / 作者:待该州伙 / 帖子ID:109206
在对植物形态详细观察和认识的基础上,苏颂《本草图经》对植物的描述,开始用类比的方法,即用同科植物的器官作比较。例如,对夭南星形态的叙述,书中说“叶如蒟蒻,两枝相抱。”“七月结子作穗。”“根似芋而圆,二月、八月采根,亦与蒟蒻根相类,人多误采。”天南星属于天南星科植物,用来类比的植物蒟蒻(又叫魔芋)也属于天南星科植物。这两种植物的叶(掌状复叶)、花(肉穗花序)、块茎(大致呈球形〉都很相似,以致人们常将蒟蒻误认为天南星。
又对当归形态的描述,苏颂说“苗有二种,都类芎,而叶有大小为异,茎梗比芎甚卑。”对芎形态的描述,苏颂说“其苗四、五月间生叶,似芹、胡荽、蛇床子,作丛而茎细……七、八月开白花。”上述当归、芎、芹、胡荽、蛇床都是伞形科植物。这些植物的叶、花等器官都非常相似。这种用同科植物的器官形状作比较,是一种较为精确的类比法。这种方法不仅有助于对药用植物的正确识别,而且也积累了植物形态和分类方面的知识。
2. 动物形态
关于动物形态,《本草图经》中同样也有较详细的记载。例如,书中记载麝“形似獐而小,其香正在阴前”,说明已观察到麝(雄性)鼠蹊有麝香腺。结合所载麝、獐的图形,清楚地反映了麝、獐都无角,獐无香腺的形态特征。这两种动物都属于鹿科动物。
鲮鲤通称穿山甲,为鳞甲类的兽类之一。现在鳞甲类在世界上只有一科,即鲮鲤科,我国只有一属,穿山甲属。《本草图经》中记载:鲮鲤“似鼍而短小,色黑,又似鲤鱼而有四足......开鳞甲如死,令蚁入中,蚁满便闭而人水,蚁皆浮出,因接而食之。”指出鲮鲤的形态和以蚁类为食的习性。实际上,鲮鲤觅食时,常用前足的长爪抓破巢的一部分,再以具粘性的舌舐蚁食之。

初探《本草图经》中的生物学知识728 / 作者:待该州伙 / 帖子ID:109206
有关贝类动物的形态,《本草图经》中记载也很多。贝子,“贝类之最小者,又若蜗状”,“具有紫色是也。洁白如鱼齿,故一名贝齿”。具有紫色者为蛇首眼球贝,正确地记载了这种贝的贝壳基本特征。又书中记载乌贼“形若革囊,口在腹下,八足聚生于口旁,只一骨,厚三、四分,似小舟,轻虚而白,又有两须如带”。对乌贼的外形和内壳(即海瞟峭)描写得相当生动逼真,反映了这类动物的基本特征。与乌贼相似的柔鱼,书中记载说“其无骨者,名柔鱼”。例如,我国东南沿海习见的中国枪乌贼即为柔鱼。乌贼和柔鱼都属头足类的十腕类。
再有《本草图经》指出“章举、石距二物,与此(柔鱼)相类而差大。”能区分出章举和石拒是不同的种类。章举比石拒大,且身小足长,所以章举很可能是指我国沿海常见的真蛸,石拒则是长蛸。这两种动物都属头足类中的八腕类。
又《本草图经》说:鹧鸪“形似母鸡,臆前有圆点,背间有紫赤毛”。青鱼“似鲤、鲩,而背正青色”。据上面的形态描述,结合《本草图经》中的附图,基本上反映了鹧鸪胸、腹部的卵形白点和青鱼背部青色的特点,可以肯定,它们分别是鸟类中的鹧鸪和鱼类中的青鱼。

初探《本草图经》中的生物学知识270 / 作者:待该州伙 / 帖子ID:109206
三、动植物生态的分析
1. 植物生态
有关植物与环境的关系,在《本草图经》中也有不少记载。例如,苏颂说“古称种地黄宜黄土,今不然,大宜肥壤虚地,则根大而多计”,水甘草“多生水际”佛甲草“多附石向阳而生”,白蘘荷“其性好阴,在木下生者尤美”,鬼臼“多生深山岩石之阴”,骨碎补“根生大木或石上,多在背阴处引根成条”等等。
以上列举的植物,有的适宜在肥沃土壤中生长,有的适宜在多水的地方生长,有的喜阳,有的喜阴,说明当时已认识到不同的植物对环境条件的要求是不同的。植物需要阳光以进行光合作用,不同的植物对光的要求也不尽相同。这方面知识在书中已有反映,如书中记载有的植物“向阳而生”,有的植物“其性好阴”,可见当时人们已认识到阳光强弱与植物生长的关系。
2. 动物生态
《本草图经》一书,在动物生态环境、生活习性等方面也有详细的记载。例如,书中说:獐“今陂泽浅草中多有之”,獭“今江湖间多有之”,熊“好攀缘,上高木,.....冬多人穴而藏蛰,始春而出”。把獐、獭(即水獭)、熊(即狗熊)的生态环境和熊的冬眠习性描写得十分清楚。

初探《本草图经》中的生物学知识877 / 作者:待该州伙 / 帖子ID:109206
又牡蛎“附石而生,磈礧相连如房”,“每潮来,则诸房皆开,有小虫人,则合之以充腹”,“秦龟,山中龟不人水者是也。……食草根竹萌”。可见,对牡蛎的摄食方式和食性有了深刻的认识。秦龟又叫山龟、金龟,以草根竹萌等为食。《本草图经》中对秦龟的生活环境和食性的记载是很精确的。以上反映出不同种类的动物及其食性。苏颂又说“桑螵蛸,螗蜋子也。螗蜋逢木便产一枚,出子百数,多在小木荆棘间桑上者......”螗蜋即螳螂,螳螂的卵块称为桑螵蛸。该书对螳螂产卵情况较前人记述得生动具体。
此外,《本草图经》说紫胶“是蚁运土上于木端作窠”,为雾露所沾濡,即化为紫胶。紫胶是紫胶虫的分泌物,我国古代多称其为紫铆。紫胶在我国最早的记载,见于第三世纪张勃的《吴录》。由《本草图经》的记载可知,己观察到分泌紫胶的现象。苏颂《本草图经》引《交州地志》,提到我国交州,即广东西部、广西东南部为紫胶的产地。
书中还记有五倍子“以蜀中者为胜,生肤术叶上,七月结实,无花……其实青,至熟而黄,大者如拳,内多虫”,已知五倍子寄生于盐肤木上,指出了五倍子的寄主植物。紫胶、五倍子不仅是不可缺少的中药材,而且也是现代某些工业原料。

初探《本草图经》中的生物学知识354 / 作者:待该州伙 / 帖子ID:109206
四、微生物的认识和利用
在显微镜问世以前,“菌”的概念主要是指那些肉眼可见的大型真菌。有关茯苓的生活习性,《本草图经》说“茯苓出大松下,附根而生,无苗、叶、花、实,作块如拳,在土底。”这个记载说明茯苓是附生植物,具有生长在松树下面的习性,以及它是堆积成团、“作块”的菌丝组成的形态特点。书中还记有发现和采掘茯苓的方法。“今东人采之法,山中古松久为人斩伐者,其枯折槎枿,枝叶不复上生者,谓之茯苓。”在砍伐多年的老松树,且不再萌发枝叶的枯折根株上,可能有茯苓。遇有这种松树,“即于四面丈余地内,以铁头锥刺地,如有茯苓,则锥固不可拔”。
茯苓的利用,历史悠久。《本草图经》记载有:把茯苓制成末,浸在酒和蜂蜜中,封之,“无泄气,冬五十日,夏二十五日”,就成了“其昧极甘美”的茯苓酥,再作成手掌大的饼,就可食用了。它是富有营养的食用菌。近年来,人们发现,从茯苓中提取的多糖,对某些癌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此外,《本草图经》对猪苓、菰草、冬虫夏草等,也都有所记载。

初探《本草图经》中的生物学知识903 / 作者:待该州伙 / 帖子ID:109206
结语:
综上所述,苏颂《本草图经》在历代本草学发展的基础上,加深了人们对自然界众多动植物的认识,记述了有关动植物形态、生态和微生物等方面的宝贵知识,对我国生物学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生物学的发展与医药学有着密切的联系。苏颂《本草图经》一书对植物形态的叙述,开始采用同科植物器官形状来作比较,这说明当时对植物形态已有较详细的观察和了解。《本草图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动植物图谱,在生物学发展史上应占有重要地位。
参考文献:
《本草图经》
《吴录》
《神农本草经集注》
《唐本草》
《新修本草》
《蜀本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UFO中文网

GMT+8, 2024-12-24 07:15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