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FO中文网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查看: 37|回复: 0
收起左侧

赤壁之战故事_赤壁之战故事简要概括

[复制链接]
online_member 发表于 2023-2-7 15:00: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故事:古代战争之吴魏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故事_赤壁之战故事简要概括528 / 作者:UFO爱好者 / 帖子ID:109410
争夺江陵
官渡之战后,曹操统一了北方,在争夺中原的战争过程中,曹操实行了一些改良政策,如兴办屯田,整修水利,打击豪强势力,减轻百姓租税,选用有才能的地方官吏,整顿和改编军队等等。这样,受到战乱破坏的北方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曹操的实力随着不断壮大,他的雄心也更大了。他打算挥师南下,把盘踞在荆州(今湖南、湖北一带)的刘表和江东(今长江下游各省)的孙权两大势力,挨个儿消灭掉,以达到统一全国的目的。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七月,曹操率领大军去攻打荆州,走到半路上,听说刘表病死,由刘表的第二个儿子刘琮继承了荆州牧的职位。九月,曹军浩浩荡荡到达新野(今河南省新野县),刘琮吓坏了,背着刘表的宗弟刘备,暗地里派人向曹操接洽投降。当时,刘备正驻守在樊城(今湖北省襄阳县北),对于刘琮投降的事,一点也不知道,等到弄清情况,已经来不及组织力量抵抗曹军了。他只得率领部队匆匆忙忙地向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方面撤退,沿途又收容了不少刘表的部队和当地百姓,所以走得很慢。诸葛亮看到情况紧急,决定派遣大将关羽带领水军一万人,先由水路乘船退往江陵,等候在那里会师。
江陵是荆州的军事重镇,是兵力和物资的重要补给基地。曹操怕江陵被刘备占去,就亲自率领5000名精锐骑兵,不分昼夜,紧紧追赶,一天一夜就跑了300多里路,最后在当阳(今湖北省当阳县东)东北的长坂,赶上了刘备的队伍。曹军人多,势不可当。刘备不得不抛弃所有士兵、百姓和轻重粮草,同诸葛亮、张飞、赵云等几十个人甩掉曹军,改道向东面的汉水方面撤退。曹军一路上缴获了大批人马、物资,并且几乎没费多少力气,就占领了江陵。刘备和部下退到了汉津口,同关羽率领的水军会合,共同渡过汉水。刘表的大儿子、江夏太守刘琦也领兵前来接应。于是,大家合兵一处,一同到了夏口(今湖北省汉口);然后,又退到长江南岸的樊口(今湖北省鄂城县西北),驻扎下来。
曹操占领江陵以后,就打算顺流东下,乘势打败孙权。他的部下贾诩〔xu许〕向他建议说:应当利用荆州的丰富资源,休整部队,安抚百姓,使内部稳定下来,然后再迫使孙权投降。从当时的情况来说,贾诩的建议是有道理的。但是,曹操由于轻易地取得了江陵,收降了刘表的部众,获得了大量军用物资,就滋长了骄傲轻敌思想。他主观地认为,凭着自己当时的政治优势和军事力量,是有可能迫使孙权归降的,因此没有采纳贾诩的建议,决定乘胜鲸吞江东。
酝酿联合
在曹操进兵荆州以前,孙权曾经打算夺取荆州来同曹操对抗。刘表死后,孙权的重要谋士鲁肃,建议孙权派他以吊丧为名到荆州去侦察情况,并且乘机说服刘备,结成联盟,共同对付曹操。哪知鲁肃刚到江陵地界,刘琮已经投降,刘备正在从樊城往南退却。鲁肃和刘备、诸葛亮在当阳长坂坡相会。他们谈论了当时的形势,一致认为:孙、刘两家只有联合起来,合力抵抗曹操,才能避免被各个击破。刘备决定派诸葛亮和鲁肃一同前往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西南)去面见孙权,共同商定联合抗曹的大计。
诸葛亮是三国时代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他见到孙权,首先针对孙权举棋不定的心理状态,对当时的形势作出透彻的分析。他说:“全国大乱,将军在江东起兵,刘豫州(指刘备,刘备曾经做过豫州刺史)在汉南收集人马,一同跟曹操争夺天下。现在曹操已消除了他的劲敌袁绍,平定了北方,又南下攻破荆州,声威震动天下。刘豫州英雄无用武之地,所以逃到这里。希望您能够根据自己的力量作出决定。如果您认为可以利用江东的人力、物力同曹操对抗,不如趁早同他断绝关系;如果您认为敌不过曹操,不如赶快解散军队,收起武器,向曹操称臣投降。现在,您表面上装作服从曹操,内心里却拿不定主意,事情到了紧急关头,您却不能当机立断,恐怕大祸就要临头了。”(原文见《三国志·诸葛亮传》)诸葛亮的这一番话,正好挑开了孙权的内心矛盾。孙权沉思了一会,反问诸葛亮:“照你这样说,刘豫州已经被打败,为什么还不投降曹操呢?”
诸葛亮听孙权这样一说,不禁暗自高兴,就抓住他的话锋回答说:刘豫州是当世的英雄,许多人都很仰慕他,人心归附他,就像江河流入大海一样。他已经决定同曹操对抗到底,就是不能取胜,也绝不能向曹操投降!诸葛亮这几句话,果然刺激了孙权。孙权激动地说:“我不能拿整个江东和10万甲兵,让别人来支配。我的主意已经定了!现在没有刘豫州是难以抵抗曹操的。”孙权虽然这样说了,但是他对刘备的力量有所怀疑,对曹操的兵威也有所顾虑。所以紧接着,他又问诸葛亮:“不过,刘豫州刚被曹操打败,怎么有力量来扭转这个局面呢?”
诸葛亮为了解除孙权的顾虑,坚定他的抗曹决心,进一步向他分析了双方力量的实际情况,指出孙、刘联合作战,是可以打败曹操的。诸葛亮说:“刘豫州虽然刚在长坂战败,但是被冲散的战士已经陆续回来,加上关羽统率的水军,合起来还有精兵一万人。刘琦统率的江夏军队也不下一万人。曹操的兵马从北方远道而来,已经非常疲劳。听说他们为了追赶刘豫州,骑兵一天一夜要赶300多里路,现在他们的力量好比强弩之末,就连一层最薄的绸纱也穿不透了。况且北方将士,不习惯水上作战。曹操收编的荆州部队,都是被迫归附的,他们不会替曹操卖命。”最后,诸葛亮对孙权说:“您如果真能调派儿员猛将,率领几万名精兵,和刘豫州同心协力,联合作战,那就一定能够打败曹操!曹操失败以后,必然退回北方。这样荆州和江东的局势就可以稳定下来,三分天下的形势也就出现了。是成功,还是失败,就看您今天怎样决策了。”
孙权听了诸葛亮的话很是高兴,立刻召集部下商讨联刘抗曹大计。
断案决策
正当孙权召集群臣会议的时候,曹操派人给孙权送来了一封信。信中用威胁的口吻说:“我奉了天子的命令进行征伐,南进以后,刘琮已经投降。现在我带领大军80万人,打算在江东地方同将军比试个高低!”曹操企图迫使孙权不战而降。孙权把这封信传给大臣们看,许多人都惊慌起来。有个叫张昭的说:“曹操挟持着皇帝,动不动就以朝廷的名义征讨四方。今天我们要抵抗他,在道理上是站不住脚的。再说,我们可以用来抵抗曹操的,主要是长江天险。目前,曹操已经占领荆州,把缴获刘表的成千只战船和大批水军,都布置在江面上。他指挥全部水陆大军,沿江东下。实际上,长江天险他已占有了一半。在军队数量上,我军更无法同曹操相比。因此,当前的上策,恐怕还是同曹操讲和为好。”对张昭的意见,大臣们和将领们有的赞成,有的不同意,一时议论纷纷。只有鲁肃坐在一旁一声不吭。孙权起身要上厕所,鲁肃跟着追了出去。孙权知道鲁肃有话要说,就在屋檐下等着他。孙权握着鲁肃的手,问道:“子敬(鲁肃的字),你有什么话要讲吗?”鲁肃爽直地说:“我认为张昭等人的意见,是要断送您的事业,绝不能作为决策的依据。讲和等于投降。要说投降曹操,我鲁肃倒可以这样干,您却无论如何不能这样做。我投降曹操,至少还能当个县令一级的小官;您如果投降曹操,将会落得怎样的结果呢?希望您能慎重考虑,及早做出决定,千万不要听信张昭他们的议论!”孙权听了鲁肃的话,不禁叹息说:“张昭等人的主张,很使我失望。你对大局的分析,同我的看法完全一致。”
孙权虽然完全同意鲁肃的意见,不过,和战问题对江东的安危,关系太大了,使得他心中不能不左右盘算:打吧,又害怕曹操兵力强大,没有必胜把握;降吧,自己又不甘心情愿,因此一下子还是决定不下来。鲁肃看出了孙权的心思,就建议他把东吴最高将领周瑜从鄱阳(今江西省波阳县)召回来,共商对策。
周瑜见到孙权,立即建议召开一次大臣会议,再度深入讨论和战大计。在会上,周瑜具体分析了当时敌我双方形势和战胜曹操的充分可能性。周瑜指出,曹操这次用兵,有四大不利:第一,北方并没有完全统一,马超和韩遂还割据着凉州(今甘肃省一带),威胁着曹操的后方;第二,曹军多数是北方人,不善于水战,他们舍弃了北方军队善于骑战的特长,而跑到船上来和我们争高低,怎么能获胜;第三,目前天寒地冻,军马缺乏草料;第四,把中原地区的士兵,赶到江湖地带作战,他们不服水土,一定要生病。周瑜最后下结论说:“以上四点,都是用兵的大忌,但是曹操偏偏要冒这个风险。要想活捉曹操,今天正是个大好机会!”周瑜提出只要孙权拨给他几万名精兵,进驻夏口,他保证能够打败曹操。
听了周瑜的分析,孙权最后下定了决心,他拔出身上的佩刀,咔嚓一声,把面前的桌案砍掉了一个角,厉声说:“从今天起,有谁再敢说应当迎降曹操的,就同这张桌子一样!”联刘抗曹的大计,就这样决定下来了。
孙权拔出佩刀,把桌案砍掉了一个角。
为了坚定孙权的信心,解除他的顾虑,当晚,周瑜又去见孙权,对他说:“曹操在信上夸口说有水陆大军80万人,实际上,他从北方带来的人马不过十五六万,而且经过长期作战,早已疲惫不堪。新收编刘表的部队,最多也不过七八万人,这部分人对曹操怀有戒心,军心不稳。您想想看,曹操带着这样疲劳多病的军队,指挥着心怀二意的降卒,人数虽多,又有什么可怕!”(原文见《三国志·周瑜传》注引《江表传》)
周瑜的一席话,果然把孙权担心曹操兵多的顾虑打消了。孙权立刻选拔了三万名兵将和战船、粮草及各种军用物资,一齐交给周瑜;任命周瑜、程普为左右都督,鲁肃为赞军校尉,让他们带领部队,会同刘备的人马,一同西上,合力抗击曹操。
献计诈降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十月,周瑜和刘备的联军,在赤壁(今湖北蒲圻县西北,在长江南岸)同曹操的先头部队遭遇。曹军士兵由于不习惯水上生活,很多人得了疾病,士气很低。两军刚一接触,曹操方面就吃了一个小败仗。曹操被迫退回长江北岸,屯军乌林(今湖北省洪湖县境),同孙、刘联军隔江对峙。为了减轻船舰的颠簸,曹操命令工匠,把几艘或十几艘战船编为一组,用铁链连结起来,在上面铺上木板。这样,船身稳定多了,不但人可以在上面往来行走,甚至还可以在上面骑马。这就是所谓“连环战船”,曹操认为这是个很好的办法。
周瑜的部下黄盖是一员老将,很有军事经验。他看出“连环战船”有很大弱点,就向周瑜献计说:“‘连环战船’目标大,行动不便,我们可以用火攻来击破它。”火攻一般要借助风力。可是,当时已经进入冬季,经常刮西北风。曹军在西北方,孙、刘联军在东南方,如果在江面上放火,很容易烧着自己的船只,黄盖的火攻计划实行起来有困难。周瑜和诸葛亮根据当地的气象变化,进行了仔细研究,估计在冬至前后可能有东南风。于是,联军方面立即准备实行火攻用的战船,只等东南风一起,就立刻发动火攻。
为了骗取曹操的信任,使进行火攻的战船能够接近曹军水寨,黄盖特意写了一封密信,派人送到曹操帐下。信上说:“江东六郡的兵力,是无法抗拒您的百万大军的,孙权的失败已成定局。为了顺应天下大势,我愿意归降您。周瑜统领的军队人数有限,是不难一举攻破的。等到双方交锋的时候,我可以利用自己的有利条件,寻找机会,为您效劳。”曹操看了这封信,起初还有些怀疑,但是他想到自己在政治上、军事上占有绝对优势,孙氏政权内部发生分化,黄盖前来投降,是完全有可能的。曹操的骄傲轻敌思想,使他对黄盖诈降计策深信不疑。
火烧战船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十一月的一个夜晚,果然刮起了东南风,而且风力很大。周瑜立即命令黄盖按计划出发。黄盖带领着一支火攻船队,向曹操的水寨急速驶去。船上装满了浇了油脂的芦苇和干柴,外面围着布幔,加以伪装,船头上插着旗帜,另外,预备一些轻快的小船,系在船尾,以便放火之后换乘撤退。驶在最前头的是10艘冲锋战船。这10艘船行至江心,黄盖命令各船张起帆来,船队前进得更快,逐渐看得见曹军水寨了。这时候,黄盖命令士兵齐声喊道:“黄盖来降!”曹营中的官兵,听说黄盖来降,都走出来伸着脖子观望。黄盖的船队距离曹军水寨只有二里路了。黄盖命令“放火”!号令一下,所有的战船一齐放起火来,就像一条条火龙,直向曹军水寨冲去。东南风愈刮愈猛,火借风势,风助火威,曹军水寨全部着火,“连环战船”一时又拆不开,火不但没法扑灭,而且越烧越旺盛,一直烧到江岸上。只见烈焰腾空,火光冲天,江面上和江岸上的曹军营寨,陷入一片火海之中。曹军士兵被烧死的,被淹死的,不计其数。周瑜在南岸望见火起,知道黄盖已经得手,立刻指挥快速战船,向曹军全力猛攻。这一仗,孙、刘联军把曹操的大部人马歼灭了,把曹军所有的战船都烧毁了。
在烟火弥漫中,曹操带领着残兵败将,向华容(今湖北省监利县西北)小道撤退。不料中途又遇上狂风暴雨,道路泥泞。简直没法通过。曹操命令所有老弱残兵,找来树枝杂草,铺在烂泥路上,骑兵才勉强地走了过去。可是那些老弱残兵,被人马撞倒,受到践踏,又死伤了不少。刘备、周瑜的军队水陆并进,把曹操一直追赶到南郡(今湖北省江陵县境内)。经过这次大战,曹操元气大伤,兵员损失了一大半。他只好留下一部分军队防守江陵和襄阳,自己率领残部退回北方去了。
赤壁之战是奠定三国鼎立局面的决定性战役。曹操经过这次挫败,势力局限在北部中国,再也无力大举南下;战后,孙权在江东的统治巩固了;刘备乘机占有荆州,后来又向西发展,占领了益州(今四川省)。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曹操死后,他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自己当了皇帝,国号魏,建都洛阳。第二年,刘备也在成都称帝,国号蜀汉。八年以后,孙权在建业(今南京市)称帝,国号吴。三国鼎立的局面终于形成了。
曹操是三国时代的大政治家、大军事家,很会用兵,打起仗来,一向胜多败少。可是赤壁一战,却输得这样惨,这是什么缘故呢?
在赤壁之战以前,曹操连年打了许多胜仗,消灭了许多割据势力,实力越来越强大。在这种顺利情况下,他对自己军队的力量,对自己用兵的长处,都估计过高;对自己军队的弱点,对自己用兵的短处,对孙、刘联军的勇气和力量,都估计过低。这种骄傲轻敌的思想,是曹操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作战部署上,曹操不能因时因地制宜,而是以己之短去攻击对方之长,把自己的弱点暴露在敌人面前,等于伸着脖子让人打耳光。这也是他失败的重要原因。
孙、刘联军方面,由于周瑜、诸葛亮等人能够正确分析形势,确定了联合作战、共同对敌的方针;在军事指导上,充分估计了联军的勇气,看清了曹军的弱点,能够以己之长去攻击对方之短,从而赢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在我国古代战史上写下了千古传颂的光辉篇章。
陈友谅和朱元璋进行鄱阳湖大战的时候,三国故事在当时已经十分流行,三国时期重要的赤壁大战,又是三国故事中最为出彩的那部分。而且,写了《三国演义》的罗贯中,也刚好在那时候出现。而且他还和陈友谅见过面。
总之,陈友谅应该对三国故事中,曹操用铁锁连接大船,因而最终被周瑜一通火攻烧光战场的故事耳熟能详。
不仅如此,南宋末年的“崖山海战”中,当时南宋将领张世杰退守到崖山海面时,也是用铁链把整个船连接起来了。而这个做法,也使得蒙古人追到崖山的时候,采用火攻,放火烧船。而当船燃起来的时候,张世杰等人赶紧手忙脚乱地用斧头砍断铁链。但是已经太迟,一条船燃烧起来,很快就惹得其他船也燃烧起来。整个南宋军队和百姓,陷入一片火海之中。他们在慌乱之下,只得跳到海里。这也就是被后世广为传颂的“十万军民蹈海”为南宋殉葬的故事。
崖山之战的事迹,陈友谅当然也是非常熟悉的。
赤壁之战故事_赤壁之战故事简要概括573 / 作者:UFO爱好者 / 帖子ID:109410
(火烧赤壁)
那么,既然陈友谅既熟悉三国故事中的“火烧赤壁”,又熟悉“崖山海战”,为什么在鄱阳湖大战中,陈友谅却还要用铁链把他的巨舟连接起来,造成最后被朱元璋一把火给烧掉的悲剧呢?
我认为,陈友谅之所以这么考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其一,不是一般的船。
陈友谅虽然知道朱元璋可能用火攻对付他,但是他的船和“赤壁大战”以及“崖山海战”里的船都是不一样的。那时候的船都不是很大,船上也很颠簸,要是不用铁链连起来,在船上就站不稳定。
而陈友谅的可不是一般的船,是巨舟,也叫做楼船。这种船有好几层楼高,楼上的人说话,楼下的人都听不见。这种船也不是为了让它在湖面航行,而是就像湖面长出来的一块陆地。
陈友谅认为他是不害怕火攻的。因为他的军队站在船上,居高临下。朱元璋的那些小船虽然灵活,但都只能从下面往上射箭。他们的小船还没有靠拢,陈友谅军队射出的箭,已经把他们杀得干干净净了。
这个高度优势,是“赤壁之战”和“崖山海战”里不具备的,因而不可同日而语。
赤壁之战故事_赤壁之战故事简要概括940 / 作者:UFO爱好者 / 帖子ID:109410
(纪念馆中的陈友谅)
其二,不是之前的连接方式。
陈友谅当然知道如果船用铁链连接起来,一旦敌人用火攻,烧起来后,不容易破灭。但是,陈友谅对船的连接方式,却和古代那些船的连接方式不一样。陈友谅不是让船平行站位,而是首尾连接。
首尾连接有一个极大的好处,就是可以方便陈友谅的军队增援。史料上记载,陈友谅的这种船,上面可以跑马。既然可以跑马,自然来来去去都很方便。
陈友谅想的是,就算朱元璋在某处投入的兵力比较多,也不用害怕,其他地方的兵力立刻可以增援过来,集中优势兵力,对付朱元璋。
而且,陈友谅的船是首尾连接。当陈友谅的船首尾连接起来后,延伸了有整整十里长。这样的船,既方便兵力之间的转运,同时,一旦朱元璋火攻起来,用斧头砍断铁链,那些巨舟也可以来去自如。
赤壁之战故事_赤壁之战故事简要概括618 / 作者:UFO爱好者 / 帖子ID:109410
(朱元璋画像)
其三,不是之前那种军队。
在陈友谅看来,曹操和张世杰的军队,与他陈友谅的军队是不一样的。曹操的军队本身是北方军队,既不熟悉南方的水战,也不熟悉南方的气候。他们到南方来打仗,本身就是弱势。之所以用铁链把船连接起来,就是想要避免这种弱势。
张世杰当时是走到了穷途末路。实在没有办法了,才不得不用铁链把船连接起来。张世杰那样做,本身也没有打算能够打赢蒙古人,而是想在船上和蒙古人同归于尽。
而陈友谅当时兵强马壮,实力强劲。在他看来,朱元璋根本就不是他的对手。所以,他认为,用铁链连接船,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但是最终他依然败了。之所以败,一是因为朱元璋各个击破,四处偷袭,使得陈友谅顾此失彼。不管怎么样,陈友谅那条船是死的,作业面积比较窄。朱元璋的船队虽然小,但非常灵活,声东击西,陈友谅根本就应付不过来。二是朱元璋坚持用火攻,而且是四处火攻。由于攻击面比较多,因此,陈友谅就算把船之间的铁链砍断,依然无法灭火。三是朱元璋的运气也比较好,风刚好是往陈友谅船的方向吹的,因此陈友谅的船很快就烧了起来。
总之,陈友谅之所以失败,既是他骄傲自大,也是他死板教条。最终他虽然强大,却出现了悲剧。
(参考资料:《明史》《明太祖实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UFO中文网

GMT+8, 2024-11-25 07:31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