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道具 举报
在板块边界带或活动断裂带上,已经较长时间没有发生大地震破裂的段落,其相对于相邻的刚发生大地震破裂的段落可能积累起更高的应力应变,因而成为未来大地震发生的最有可能的地段,这叫地震空区理论。其区别与地震填空理论为地震空区理论是一条活动构造带内在历史记载时间内(几百上千年)中某些地段已经发生大地震,而在中间有没有发生大地震或距离上次大地震已经有较长时间的地段容易积累应力在未来发生大地震,而地震填空为一段较短的时间内(几年或几十年)的小震围出一个地震平静区是未来可能大地震的地方,两者不太一样,其主要区别在于填空理论是适用于中-短期预报,而地震空区理论适用于中-长期地震预报。为了区别两类空区的不同,1979年日本地震学家茂木清夫将在地震空区理论中的空区(板块边界带/活动断裂带上相对邻段已经有较长时间未发生大地震破裂的段落)定义为“第Ⅰ类地震空区”,而将填空理论中的空区(大地震发生前,在其主震震源区的周围发生的较小地震或前序地震围绕成的一个相对平静的区域)定义为“第Ⅱ类地震空区”。 一些研究表明,在一些中强震发生前,在其相关区域内的地震活动的矩释放出现加速的现象。这种地震活动矩释放加速现象可以通过幂指数关系定量描述。这一现象之所以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原因可归纳为两方面:其一,一些地震学家认为,正如各种介质中的破裂可以看作是一种临界现象,中强地震的产生过程也可看作是一种临界现象,而强震发生前的矩释放加速现象(AMR)可以看成是地震的临界点模型的一个观测证据。其二,AMR在地震预测研究中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 利用GPS技术,分析各个地面站的水平运动分量,可以做出地壳的运动形变场,找出地壳运动速率大和运动受阻碍和不协调之处,判断地震应变积累地点。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手机版|UFO中文网
GMT+8, 2025-4-5 00:30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