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23-2-10 08:54:1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在高校做教育口述史研究,尝试提供一些来自学术视角的观察。要说明的是,我接受的是英式质性研究(qualitative training)的学术训练,不是史学科班出身,有些观点和结论不一定适用于史学专业,供你辩证参考。
一、什么人可以去做口述历史?
从最广义上说,答案应该是“所有人”。
现代口述历史的一个重要精神就是英国口述历史学家保罗·汤普森 (Paul Thompson) 提出的“将历史归还给创造历史的大众”,这一观点至少有两层含义:
- 普通民众的记忆值得被关注,弱势群体的声音应该被听到;
- 撰史不是历史学家的特权,公众(尤其是历史的亲历者)应被赋予参与书写历史的权利。
科技的发展(影音录制设备的发展和互联网的开放)和社会的进步让这种精神得以实践,所以如今的口述历史是一件非常“丰俭由人”的事情,它可以是一个耗资巨大、由政府、学术机构、媒体联动开展的长期项目;也可以是一个夏日午后,你在家中用智能手机录制太爷对1938年生活回忆的片段,即使连录音都没有,对话本身也应被视为一种对“过去事情”的“口耳相传”,即“口述历史”。
二、(非科班)怎样做口述历史才能被(学术界)认可?
如果能弄明白“什么样的口述历史才能被学术界认可?”,怎样做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但这个问题其实恰是当前中国口述历史发展的瓶颈之一。
就像前面提到的,广义上说口述历史是“丰俭由人”、“包罗万象”的,“全民参与”是推动其蓬勃发展重要动力(在西方、在中国都是如此),但也无可避免地成为阻碍其在中国深度发展的最大“软肋”。因为参与人群的背景各不相同(历史学者、社会研究者、新闻工作者、艺术创作者、老师、档案馆图书馆工作人员),大家对口述历史的认知不同,口述历史实践活动的目的和成果属性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就会出现互不认可、无法探讨的状况。即使都是严谨的学术研究,不同学科背景、不同学术流派的研究者做出的项目也未必都能得到同行的认可。
因此我在完成博士课题以及现在开展调研的时候,都会用以下这个分类表,去来搭建一个和公众以或是同行交流的框架,先弄明白对方口中的“口述历史”到底是啥。
我个人的观点是,只要你做的“口述历史”对某一功能做了回应,能产生相关的影响和作用,就是一个成功的、值得被认可的项目。举例来说,郭柯导演2014年拍摄的电影《二十二》,主人公口述的信息可能在史料功能价值上并不是很高,这部电影引起了社会对慰安妇人群的关注、对那段历史的反思,实现了口述历史作为赋权运动的功能,于韦绍兰老人而言可能也是对自我心灵创伤的一种治疗,那么这个口述历史项目就会、也应该被认可。
关于口述历史的发展和分类,之前的一次公众演讲中有稍微详细一些的梳理和介绍,如果你感兴趣,可以参考看看:
邃川:对话长者,“历”史成人
这个网站也有一些相关信息:http://hioralhistory.mysxl.cn/
具体到你说的案例,按照你的问题补充中所说,我觉得你的口述历史至少可以完成“史料收集和归档”(oral history as archiving)的目标,如果能有其他资源的帮助,作成一个小的赋权项目(oral history as empowerment)也是完全没问题的。
当然,如果把“被认可”的标准限制在“发表学术文章”或是“被官方档案馆收录”的话,在现阶段,对非科班出身来说基本是不可能的。和我们的学术建制、学术文化都有关系,就不展开说了。
回到怎样做的问题,我个人的建议是马上开始尽可能系统地整理资料,同时尝试联系公共档案或学术机构,发掘长期保存史料的场所与契机。
事先联系这些机构的好处在于能够了解特定机构对于史料的要求(不同的档案馆、图书馆或学术机构有不同的存档模式和归档体系),确保你的录音和受访者信息的采集符合要求,减少不必要的返工或者是因为非内容的原因导致史料无法入库。
你可以尝试联系一下你们当地的档案馆、图书馆、政府部门口述历史档案机构,以及学术机构所设立的口述历史研究部门,比如中国传媒大学崔永元口述历史中心。按照你的问题描述中所说,你觉得爷爷母亲的经历中最值得保存的部分就是她对台儿庄战役的记忆,可以尝试联系看看国内研究这方面机构或者是学者,看看他们有没有兴趣协助你来收集史料,或是收藏你所收集的史料。据我所知,南京大学当代中国研究院有开展相关的研究,不过毕竟不是专研领域,不是特别了解情况,信息有限,如果需要,你也可以私信给我一些更详细的信息,我来帮你问问看。
按照我自己回国之后的调研经验,国内大多数的档案馆对口述历史的保存以及对公众捐赠史料的收集机制还属于起步阶段,结果极有可能联系不上或是没有收集计划。如果是这样的话,我建议购买或借用你能获得的最好的录音/录影设备,使用最接近无损的WAV格式进行录制(保证获得比MP3或其他音频格式更好的音质),在每段录音的开头可以说一小段访谈声明,说明访谈时间、受访人和访谈人以及访谈缘由/主题,比如:
"今天是(日期[年/月/日]),我是XX(受访人),我将通过访问我的太奶奶XXX(被访者姓名+称谓)了解台儿庄战役的情况(访谈主题)。”
然后口述历史开展基本可以分以下四个阶段/步骤进行:
一、开展相对系统的史料收集工作
从公共档案馆、图书馆、家族内部资料(文字资料、老照片、老物件)、网络平台收集与项目相关的所有资料(比如台儿庄战役的相关资料、当地的战役史料等等),并做初步汇总整理
二、访谈准备
根据项目确定访谈形式:开放式、半开放式、主题式(一般建议让老人家先放开了说,然后你再问你想了解的东西,不要一开始就陷入你的思路和逻辑)
拟定访谈提纲(下表是一个标准的个人生活史的参考题库,但很多问题可以从你第一步收集史料的工作中生发出来,比如你发现太奶奶以前老照片,这些都是很好的访谈引子)
三、开展访谈
在访谈过程中你可以详细记录自己的访谈手记,包括你此前听过太奶奶说的一些事情,都可以系统记录,只要你清楚注释,这些是你对太奶奶之前叙述的回忆性转录,并尽可能完整记录当时的一些情境性的信息(比如“这是太奶奶在2018年6月,她90岁生日的时候说的”)就可以了。
四、记录、分析访谈内容
把你对访谈的录音/录像整理成逐字稿、整理稿,归档备份、建立索引(比如你做了多次访谈,时长很长的情况下要适当对老人家说的内容进行归纳分段,做时间轴,有点像B站的导航,这样就能比较快得定位到特定的内容)。
当然这中间会有很多很多的细节和问题需要学习、打磨,但如果你能够按照这样的流程走下来,稍加语言文字的润色就会是一份很合格的口述史料,再通过不同的形式去做一些转化,呈现为网站、公众号文章、B站视频(纪录片或是小视频),就有可能产生更大的传播力和影响力。说不定就会有学者在搜索台儿庄相关史料的时候发现你记录的这份口述。我和一些口述历史的爱好者朋友有一个不大的社群,会定帮忙分享传播交流一下了解到的口述历史,你要是有兴趣可以填写信息,我们在Newsletter里帮你展示传播 http://eco-oracy.mikecrm.com/dBKhwOW
唠唠叨叨说了好多,就想告诉你口述历史是件有意义的事情,请你一定把太奶奶的故事留下来,传下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