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查看: 205|回复: 5

在中国和在欧美读天文 PhD 究竟该如何选择?

[复制链接]
online_member 发表于 2023-2-10 18:07: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中国和在海外读天文的 PhD 对以后的学术道路究竟有哪些影响?一方面感觉中国高校还是比较重视海外经历的,并且自己也有一些希望出国读 PhD,但另一方面又听老师说学术圈还是讲求人脉,在中国读 PhD 期间所做的工作可能能被更多国内同行认可,以后如果(只是如果,虽然这的确很难)要在中国找教职国内 PhD 会更有优势。
所以我想多方面了解一下,在天文学领域,国内 PhD 和海外 PhD 究竟有哪些优劣?
我更关心的方向主要是行星科学、恒星物理和太阳物理。谢谢各位大佬。
online_member 发表于 2023-2-10 18:08:05 | 显示全部楼层
好久没回答问题了,谢邀……
如果家里经济不愁,又申到了奖学金,当然选择出去读。退而求其次就是在国内读,但是至少要出去联培一段时间。
首先,国内的天文学研究氛围比起国外(主要说美国吧)差距还是很大,不算中科院的天文台系统,国内有几个大学做天文学的?尽管现在很多大学开始做,但是有博士点的还是屈指可数。在这样的氛围下,交流主要还是对外交流,那还不如直接出去。
其次,资源。我做光学天文观测的,国内的光学望远镜有几个?最大的通用望远镜目前还是两米级,2.4&2.16,两个。而美国呢,两米级遍地都是。由于各种限制,国内的天文学家使用国外的望远镜也是比较复杂和困难的事情。天文学是基于观测的,没有观测设施,你又再好的想法,都没法付诸实施。
此外,从经济角度来说,毕业后的待遇,洋博士和土博士的待遇差异,不用我多说。在读期间的资助,也是差异很大的。
online_member 发表于 2023-2-10 18:08:45 | 显示全部楼层
没人谈钱吗?当然去美帝读博了,至少不需要再向父母要生活费,想买个电脑相机手机也买得起,还能整部二手车去美帝的国家公园到处逛。在中国读研每个月那点可怜的助研费让人活的没尊严。
online_member 发表于 2023-2-10 18:09:41 | 显示全部楼层
个人情况各不相同,别人的经验未必适用,还是结合个人体况具体分析。一点个人经验,仅供参考。
我是南大的土鳖,期间公派两年在卡内基天文台做PhD论文;之后在国外做博后,现在是第二期,也是在为职业的下一个阶段玩命。
我的看法可以总结为:国内国外不论,要跟靠谱的导师,给自己找更好的环境。
国内的几个主要天文系中;南大,北大,科大,都能提供完备扎实的物理和天文训练;有一系列工作在不同领域一线的科学家可以合作,其中很多都是有丰富的海外经历,手里有数据资源或者海外合作关系可以让研究生受益。现在国内也有像国家公派这样的机会可以送学生出去做工作。其他几个新近进入天文领域的学校,目前可能还有规模尚小或者科研领域覆盖比较单一的问题。比如上海交通大学有着全亚洲数一数二的宇宙学团队,但其他领域还在建设中;清华大学这几年在天文领域加大投入,成长很快;等等等等,需要具体分析。单位的规模和覆盖的科研课题还是很有意义的,拓展视野和做好自己的研究几乎一样重要。
当然,和国外的一流天文单位比,在很多方面我们都还有差距。尤其是能给学生提供的资源和见识上。简单说几点:

  • 起码在北美排名靠前的天文系里,学生足不出户,一年一个会议不开,光听系里的各种报告就能切身体验各个领域大牛和青年妖孽的风貌。我之前在东京大学IPMU,一个宇宙学和超新星研究强势的亚洲一流单位,每年来访问做报告的各种大牛也不少,但来了UCSC一比较,在这边听报告完全是一种福利。我了解的像Harvard,Princeton,Caltech每个学期的报告水平,绝对比大多数会议标准要高。这种资源如果能利用好,受益无穷。James Gunn和Bruce Peterson就是听了Marteen Schmidt讲QSO的报告后受启发,写了Gunn-Peterson Trough的论文的。
  • 这些院系里很多都有着非常让人羡慕的讨论氛围,能够通过和教授同学的交流学到很多。比如在UCSC,每次有重要结果系里都会组织讨论。TESS上天,我们有Other World Lab的主任来讲展望;前一阵子Edge 21cm探测争议发现后,是Piero Madau亲自来分析;双中子星并和引力波探测的光学对应体就是UCSC的Ryan Foley团队发现的,听到的“内幕”更多。这些交流会让你有很多靠读paper和啃代码得不到的收获。
  • 在这些地方能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全世界范围内同辈人中的佼佼者。我听到过一个很有意义的经验:“如果你突然觉得你是最牛逼的,那么你选错地方了”。天文领域里,牛逼到让人绝望的牛人层出不穷,但就算光芒再耀眼,也要有直视的勇气。跟着这些人既能随时让自己保持谦虚,也能学到很多东西,也许还会能通过合作对你的工作有所帮助。师无论长幼,我现在整天跟几个小研究生屁股后面请教问题;我对机器学习的好多知识都是从一个一年级研究生那请教的;不到一年前,我看了一篇模拟的文章,突然有个想法就给一作研究生写了封邮件,人家二话没说,都没跟导师废话,和我简单交流一下,几个月就把结果做出来了,现在文章都快写完了...能在做研究的早期遇到这样厉害的后辈,我个人觉得是我非常享受的一个过程。
  • 还有一个不必多说的就是观测资源和接触仪器的机会。作为学生在这些国际一流单位不仅不缺肉吃,在很多地方还有机会亲手接触天文仪器的设计和研发,这种机会在国内是很少的 (国台和紫台这样的单位可能除外,另外我知道清华也在做仪器)。
  • 还有一点和天文关系不大,但是我觉得值得一提: 那就是作为一个合格的PhD,要有勇气不断地审视自己对待各种问题的看法,科学,文化,社会,都是;要不停地质疑自己的人生经验,直面自己内心不愿意面对的困惑,不断地主动的在心智上寻找挑战。想做到这点,把自己置身于一群经历,背景不同,又有水平的同辈中是最好的机会。
吹了这么多海外求学的好处,希望你别忘了前提:国际的一流天文研究单位。如果你有能力去拼一下Top 30,绝对不要犹豫,勇敢地趁着年轻出去闯闯,看看自己到底几斤几两。如果运气不好,经历有限,能申请到的只有某些小地方,可能只有一个方向,几个教授,那么和国内读博怎么比?起码在我了解的范围内,我觉得在国内Top 3的天文系接受到的科学训练是要比很多很多美国的大学要好的,这是真心话。但是并不是说没有出去的理由,前面说了“靠谱的导师和合适的环境”。至少在我看来,对想在天文研究领域试试身手,而不仅仅是出国改变自身命运的同学,导师永远都比院系和学校重要。牛校一样有很多混蛋老板,顶尖院系内一样有各种人事,资源上的矛盾,不然也就不会那么多博士生心里问题了。如果能跟对一个合适的,愿意为你着想,有资源资助你的老板,找一个小地方潜心做学问,好好拼搏几年一样可以棒棒的。这样的例子一样是很多的!
这里专门提一下钱。读博压力很大,一定要尽力减少自己的后顾之忧。国内的孩子往往过于客气,能吃苦,做5年TA也不叫唤。这是大可不必的,入乡随俗,申请美帝学校,一定问清楚钱的问题。国内这几年研究生待遇在慢慢提高,老板一般不缺钱,不求大富大贵一般不用担心吃饭。国外可不一样,很多公立学校或者小地方都比较缺钱,好地方也不是所有的老板都有钱,有没有钱和名气也关系不大。再牛逼的教授,退了休一样一分钱没有,很多有名的老教授还一心盼着“夕阳红”,总想找些学生做最后一搏。。这种环境你愿不愿意去?要想清楚。
关于未来找工作,大可不必现在操心。天文领域,哪里找工作。。。那都是相当的难的。这里不是劝退,大环境很难改变,科研越深越大越需要更多的PhD,但是被经费控制,永远不可能有那么多固定职位。基本上从PhD开始,每过一层,都会剩下1/3的人。PhD毕业后继续从事天文科研的只有1/3,做了一期博后还能找到第二期而没转行的,1/3。。。至于后面的,我就不知道是什么比例了。我觉得如果较低的压力水平和稳定的工作对你比较重要,更要好好为自己选择,看看是不是真的准备好了。转行非常正常,干什么让自己开心就好。但如果真心想留下挑战自己,那我觉得大可不必太功利。这些年国内也在慢慢改变,早就不是一张海外文凭,几篇文章就能应付得了的了;国内现在对土鳖普遍不友好,但是最近也看到很多人在反省,这个也应该会改变的了。我相信如果你工作出色,国内博士毕业,再博后出去打拼几年也不会差的;在国内跟大家混得脸再熟,拿不出让人信服的工作,继续混饭的机会也不会很大的。
online_member 发表于 2023-2-10 18:10:24 | 显示全部楼层
谢邀
个人浅见,斗胆说个结论,出国读总体来说前景更好一些。
月初借开会之机见了硕士导师,聊了下国内找教职的条件。第一看的当然是文章,但没海外科研工作经历会受很多限制, 很牛的话往往也只能给个讲师. 然后基本就是优青这一条路走.
如果是国外的PhD或者有过一段时间的海外科研经历, 回国时选择更多一些. 同等条件下找教职更乐观一点, 甚至相比之下文章稍差的情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UFO中文网

GMT+8, 2024-12-23 13:4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