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FO中文网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查看: 210|回复: 5
收起左侧

读史时,哪些故事让你动容?

[复制链接]
online_member 发表于 2023-2-11 09:41: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让人唏嘘感叹亦可,让人肃然起敬亦可,让人心头一暖亦可,让人会心一笑亦可
相关问题读史时,哪些故事让你发笑?
读史的过程中,哪些死亡最令你动容?
online_member 发表于 2023-2-11 09:42:51 | 显示全部楼层
公元850年,也就是唐宣宗的大中四年,薄暮的长安城迎来了一队特殊的使者,他们衣衫褴褛,蓬头垢面,大唐的边塞军紧紧的护送在他们左右,在这支奇怪的队伍里,有军人,商人,甚至还有僧侣,百姓们议论纷纷,而这支队伍马不停蹄的直奔皇宫而去。
这是张议潮的使者,第一次来到长安。
新唐书里也记录了此次觐见。
“沙州首领张义潮奉瓜、沙、伊、肃、甘等十一州地图以献。始义潮阴结豪英归唐,一日,众擐甲课州门,汉人皆助之,虏守者惊走,遂摄州事。缮甲兵,耕且战,悉复余州。以部校十辈皆操挺,内表其中,东北走天德城,防御使李丕以闻。帝嘉其忠,命使者裔诏收慰,擢义潮沙州防御使,俄号归义军,遂为节度使。
此时距离河西沦陷,已经整整七十年。
这七十年里,河西走廊被以最惨烈的方式与大唐分隔开来。
而让我动容的,是这些第一次从沙洲前往长安的信使,这些微不足道、甚至在史书上连名字都不可能留下的小人物。
“以部校十辈皆操挺,内表其中,东北走天德城,防御使李丕以闻。”
我们看看沙洲在哪里,天德军在哪里,长安又在哪里。

读史时,哪些故事让你动容?-1.jpg
那个时候,张议潮刚刚攻克沙洲,整个河西走廊都在吐蕃的势力范围之内,而在这路程中,绝大部分是崇山峻岭与茫茫的大漠,他们要面对的不仅是生理上的极限痛苦,还有吐蕃的围追堵截,随时都有可能丧命的危险。
为了避开吐蕃的耳目,他们打扮成贩夫走卒,将上表的文书藏在身上,甚至还有僧侣愿意随行,因为吐蕃信佛,这样就能减少被发现的风险,他们的目标只有一个,就是把沙洲光复的消息,带到长安。
荒原废土,茫茫大漠,凶残的吐蕃,难以想象他们经历了怎样的艰险,又是怎样咬牙坚持下来的。
而在悟真僧人的《国师唐和尚百岁书》中,也记载了这次九死一生的出使结局,“大中四年七月廿日,已下七人至,六人奉河西地图,圣悦,赐臣金帛锦彩,诚欢诚惧,顿首”可以看出,十队人马,整整走了两年,最后到达长安的,只有七个人。
他们的到来震动了长安,《张淮深碑》记载:“驰表函入长安城 ,已(以)献天子,上达天闻。皇明披览,龙颜叹曰:“关西出将,岂虚也哉!,'百辟欢呼,拧舞称贺表达天庭,大中大悦,叹曰:“关西出将。,使送河西旌节,赏赉功勋,慰谕边庭收复之事”
此时此刻,我想在那路间游荡的忠魂,亦可含笑九泉了。
他们只是默默无名的小人物,他们生命的消逝也许在这浩瀚的历史长河里激不起半点浪花。
但我会一直记着这个故事,关于勇气与忠诚,关于生而为人的品质里,最闪亮的光。
义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
online_member 发表于 2023-2-11 09:43:26 | 显示全部楼层
(十月)高祖还归,过沛,留。置酒沛宫,悉召故人父老子弟纵酒,发沛中儿得百二十人,教之歌。酒酣,高祖击筑,自为歌诗曰:“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令儿皆和习之。高祖乃起舞,慷慨伤怀,泣数行下。谓沛父兄曰:“游子悲故乡。吾虽都关中,万岁後吾魂魄犹乐思沛。且朕自沛公以诛暴逆,遂有天下,其以沛为朕汤沐邑,复其民,世世无有所与。沛父兄诸母故人日乐饮极驩,道旧故为笑乐。十馀日,高祖欲去,沛父兄固请留高祖。高祖曰:“吾人众多,父兄不能给。”乃去。

很多人都只记住了高祖的大风歌,记住了那时刘邦早已消灭宿敌霸王项羽,又收拾了齐王(楚王淮阴)韩信,梁王彭越,赵相陈豨,淮南王英布,天下已定,荣归故里,用大风歌以明志,一世之雄。但是却很少有人记住他慷慨伤怀,泣数行下,以及“游子悲故乡”
我曾经去过沛县和丰县,即使曾经是高祖故里的旅游景点,即使在社会发达的今天,但是因为地处苏北,看上去相比富庶的苏南,还是略显凋敝。那时刚好在秋天,残山剩水,野塘残荷,路上车不多,人的衣服也不鲜亮,满目寂寥,尽是悲秋之情。
我在想那个时候的刘邦,从起义离开沛县,到成为皇帝荣归故里已经过去了十多年,他曾经去过秦朝的赫赫帝都咸阳,踏遍了天下各个诸侯王的美轮美奂的王宫,当他意气风发回到当年自己出身的地方,看到自己的家乡,在暴虐的秦国和多年的战乱以后,那饱经创伤的模样,是什么感想——
司马迁用了一个经典的字:悲!
游子悲故乡!很多人把它理解成游子思故乡。但我觉得不仅仅是思念,更多的是同情,哀怜,感伤。项羽说:富贵不归故里,如锦衣夜行。但是富贵归了故里,看见昔日的村庄,父老乡亲还在贫穷和痛苦中度日,锦衣日行,又能得意几何?
这个时候的刘邦,不再是威加海内兮归故乡的皇帝,而是一个垂垂老矣的游子(半年后他就死了),只希望希望有生之年,能够看到故乡的父老乡亲,能够给家乡做点贡献,也能沾点自己的荣光。十年未归,回来看到满目疮痍的沛县,以及父老乡亲的负担,高祖说:世世无有所与(世世代代免除沛县的赋税徭役。可能现代城市人不懂徭役对农民的负担啊。那真是世世代代的诅咒折磨,共产党免了农业税,农民歌功颂德了好几年)
家乡父老为此要多款待,高祖还说:“吾人众多,父兄不能给。不再是当年面对自己亲爹要被项羽煮了也要强说分我一杯的汉王了。这个时候,反而时刻注意别给家乡父老带来的不便,弥补当年游手好闲的过错。
我自从离开农村的家乡,也快十年了。我在美国呆过,在帝都魔都呆过,在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呆过。可每次回家刚好是过年的时候,万木凋零,一眼望过去都是灰色的天地,干涸的河床,矮小的村庄,凛冽的风霜,和白发苍苍的父老乡亲。这个时候,我就不禁想起这句话:游子悲故乡。
生于此,死于此,生生不息,世世不忘。
我的眼泪就滑落在故乡的土地上。
online_member 发表于 2023-2-11 09:43:37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家说的都是史书所记载的内容的令人动容之处,我觉得许多书写史书之人,就足够让人为之动容了。
“崔杼弑其君”短短五个字的历史记录,是三位史官用生命捍卫下来的。
《左传》中有这样一段:
大史书曰:“崔杼弑其君。”崔子杀之。其弟嗣书而死者二人。其弟又书,乃舍之。南史氏闻大史尽死,执简以往。闻既书矣,乃还。
春秋时期,崔杼杀了当时的君主齐庄公。齐庄公死后,太史伯如实记录下“崔杼弑其君”。崔杼不愿落一个弑君的名头被后世指责,便要求太史伯改写为齐庄公病死,太史伯认为史官的职责是如实记录历史留给后人真相 便拒绝了崔杼。崔杼便杀了他。
太史伯死后,太史伯的弟弟太史仲、太史叔先后承担起了史官的职责。崔杼以同样的方法逼迫他们写齐庄公是病死,太史仲和太史叔都认同兄长的看法,写下了“崔杼弑其君”。又都被崔杼杀死了。在先后死了三个兄长之后,老四太史季,就职了。
崔杼对太史季说“你的哥哥们都太糊涂了,明明是病死,非不照实写。你要识相,不能像你哥哥们一样,明白吗?”  “明白”,太史季说,提笔写下了 “崔杼弑其君”。
崔杼终于意识到自己的威逼是没用的,无可奈何,放了太史季。太史季出来看到抱着竹简奔来一人,询问得知:那是南方来的史官(南史氏)为了支持太史兄弟四人而来,决意如果太史季也遭毒手便自己顶上。听到太史季已经成功,他才放心而归。
文天祥在《正气歌》里写“在齐太史简”,说的便是太史伯这四兄弟舍生忘死捍卫的字字带血的历史真相,以守住身为史官之气节。
每每想到太史伯四兄弟前赴后继,威武不能屈,舍生而取义的情形,想到弟弟们继承并坚守着哥哥们遗志的心情,想到其他地方的太史抱着竹简向齐国跑去,以飞蛾扑火之心奔向自己的史官使命和尊严的画面……我就激动得不能自已,我和舍友说“如果这个情节拍成电视剧,它的泪点能超过《琅琊榜》”这胜过我看的任何一个虚构的故事,因为它是那么的真实厚重——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史书上任何一句看似轻飘飘的话,不知是以何人之手从鲜血之中淘出,趟过刀山火海,冲破阴谋诡谲,路过百年千年的时光捧在我们面前,告诉我们它所历经的沧桑。
online_member 发表于 2023-2-11 09:43:42 | 显示全部楼层
说一件小事吧
李清照晚年的时候无儿无女,无人可传衣钵。一位孙姓友人家的女儿,才十岁但聪明伶俐,李清照非常喜欢。她提出要把自己所有才学倾囊相授,传给这个小姑娘。然而小姑娘回以一句:才藻非女子事!

我真想知道当时李清照是什么表情,听到这样的回应她该是怎样的难过和落寞。

而后的故事更是有趣,小姑娘的父亲因此而“奇之”,觉得自家姑娘这回答真是太棒了,太有出息了。然后“手书古列女事数十授夫人(即前文的孙氏小姑娘),夫人日夜诵服不废”,这可真是,呵呵,太有趣了。
这段故事记载于陆游的《渭南文集》第三十五卷《夫人孙氏墓志铭》(不是陆游的夫人),是那位孙氏小姑娘数年后去世了,陆游为她写墓志铭中提到的。而能将此事写入墓志铭,也说明陆游对孙氏的回应也是持赞赏态度的。
夫人幼有淑质,故赵建康明诚之配李氏,以文辞名家,欲以其学传夫人。时夫人始十余歳,谢不可,曰:才藻非女子事也。

在那样一个十岁小姑娘都知道“才藻非女子事”的时代,李清照这个“异类”要承受多少的误解和非议,实在难以想象。
——————————————
我原本以为古人事有趣,没想到评论区的某些朋友更有趣啊。
若想要搞个大新闻然后把李清照批判一番可太容易了,李清照的“黑点”多着呢,单拿喝酒说事,这可真是naive了。
相比于喝酒,李清照好赌难道不是更值得批判的吗?
来,看我给您批一个。
予性喜博,凡所谓博者皆耽之,昼夜每忘寝食。       

赌博赌的废寝忘食还好意思说,真是不知廉耻。
使千万世后,知命辞打马,始自易安居士也。

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我从未见过如此厚颜无耻之人!
或者您可以学习同时代人王灼的批判姿势,王灼的《碧鸡漫志》里称李清照“闾巷荒淫之语,肆意落笔。自古缙绅之家能文妇女,未见如此无顾藉也。”、“其风至闺房妇女,夸张笔墨,无所羞畏”。王灼对李清照这个“荒淫”的评价算是开了个不好的头儿,后世也有讥之词“淫”者,多少是受了王灼影响。
不过王灼批判归批判,人家也是承认李清照“才力华赡,逼近前辈。在士大夫中已不多得。若本朝妇人,当推文采第一”。
批判李清照的姿势多着呢,拿喝酒说事可不多见,倒真是令人耳目一新啊。
我前面说“在那样一个十岁小姑娘都知道“才藻非女子事”的时代,李清照这个“异类”要承受多少的误解和非议,实在难以想象。”这话看来是说错了,不止那个年代,即便千百年后,也同样有非议之声啊。
书生轻议冢中人,冢中笑尔书生气。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UFO中文网

GMT+8, 2024-11-23 15:2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