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查看: 78|回复: 0

张献忠之死,巨额财宝消失成迷

[复制链接]
online_member 发表于 2023-2-11 21:00: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该图为还原上世纪三十年代的挖掘现场(
图片
由彭山文化部门提供)

张献忠,字秉忠,号敬轩,(1606年9月18日-1647年1月2日),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曾建立大西政权。与李自成齐名。其人多有奇闻异事流传,如入川屠蜀、江中沉宝等等 
 施工现场发现疑似张献忠沉银

  2005年4月20日上午,眉山市彭山县江口镇岷江大桥,引水工程施工现场,挖掘机像往常一样挖起一铲砂石准备倾倒,据工地负责人谭永贵回忆:“一个大木头落下来的时候,宝物滚出来,搬石头的人最先发现,他捡着就开跑。周围的群众一看到以后也蜂拥而上,大家就纷纷开抢了。”发现宝物被哄抢,有群众马上报警,接到报案,派出所民警立刻赶往施工现场,并迅速封锁工地,现场凌乱不堪,宝物早已不翼而飞,只有一根烂木头孤零零地扔在乱石堆里。

  从事文物工作已经30年的彭山县文化局副局长方明看见这些烂木头时,显得异常兴奋。“我们民间传说张献忠沉银就是这样藏的。”现场的农民不要青冈棒,就把它丢到旁边,在方明看来青冈棒比起农民捡到的那个所谓的银锭,价值还要高。当他去捡碎片时,现场的民工都有些不解:“你要这个烂东西干什么?”方明笑而不答,碎片最长的一根大约120厘米。而这些破木片,刚好拼接出半只木筒的形状,它由两个半筒扣合而成。中心位置恰好形成一个长约100厘米,直径15厘米的圆柱形空间,而这个空间,就是用来装银锭的。

  江口镇挖出了不明宝物,难道传说中的张献忠宝藏就藏在江口?但木筒怎么会埋在3米多深的江口镇河底呢?江口镇位于成都西南方,自古以来,江口镇就把守着成都出川的水路要塞。根据当地的传说:当年大西政权刚刚稳定,张献忠却突然决定离开成都,经锦江南下。在开拔之前,他下令把所有的金银财宝都搬到船上。然而当船队来到江口时,张献忠却突然下令停止前进,并命令将船上所有的金银财宝都沉到水下。而几天之后,所有参与沉宝的士兵,都神秘地集体死亡。这个故事在彭山民间流传了数百年,而传说中的沉银地点,就在挖出银锭的岷江大桥附近。民间传说难道是真的吗?

  照藏宝图开挖 曾挖出奇物

  明朝崇祯时期,灾荒连年,颗粒无收。张献忠率领一只由灾民组成的军队,四处抢掠明朝政府,并迅速积累起数额巨大的真金白银。1644年,张献忠占领四川成都,建立大西国。然而两年后,张献忠意外身亡,而他所拥有的巨额财宝,也在一夜之间不知去向。张献忠死后留下来的财产有多少呢?几千万两白银,按照明末1两白银折合人民币购买力相当于现在的300元的话,就在那个年代,他拥有相当于我们现在30亿人民币的购买力。他的这笔财宝到底去哪儿了?
     
  
        

  据史书记载:在 1646年秋天,他遭遇明军和清军南北夹击,张献忠明白,恶战将不可避免,为防止财宝落入敌人手中,他预先将巨额金银藏在四川一个秘密的地点。由于史料对此事记载非常详实,所以在张献忠死后的300多年里,有无数探险者到四川寻宝,但迄今为止,没有人找到这个巨额宝藏。
 当时,工地上的一名监工主动交出了一枚银锭。这枚银锭宽约13厘米,高10厘米,刚好能放到青冈棒中。案发当晚,在彭山县公安局的会议室里,一个由干警和文物管理人员组成的联合调查组紧急成立了。随后两天,几个村民主动上交4枚银锭,一个叫杨富华的村民捡到3枚,顺着这个线索民警把这3枚追了回来。

  江口发现疑似张献忠宝藏,事情震惊四川考古界。但是,成都历史学家一席话,却出乎所有人的预料。四川省民俗学会副会长袁庭栋说:“我认为基本上就是一种炒作。”巴蜀文化研究专家袁庭栋,1965年硕士毕业于四川大学历史系,他是《张献忠传论》的作者,也是国内最早研究张献忠的历史学家之一。

  袁庭栋说:“江口这个地方,现在没有多少船,但过去岷江的水流很大,那么,江口这个地方就是岷江内江、外江交汇地。从秦汉一直到明清,是川西地区很重要的一个水码头,一个渡口。过去很多船只,很多商人在这里上上下下,进进出出。那么在一两千年当中,从船上,从跳板上,从河边掉一些东西下去,我认为很正常,沉一些船也很正常。那么,现在水位低了,比较好打捞了,在江底打捞出来一些古代的东西,我认为很好理解。那么,这种情况不可能证明那是张献忠的东西。目前没有任何证据可以证明那是张献忠的东西。”
  对于银锭的产地确实跟张献忠作战路线吻合,袁庭栋认为这种地理位置的重复,不能说明问题。而袁庭栋认为,当年张献忠是有意要埋宝,所以宝藏不可能在遥远的彭山,而应该在他的都城成都。而他的证据是《成都商报》上的一篇文章,文章披露了一段隐秘的成都旧事。1938年,川军将领幸蜀峰意外得到了一张藏宝图,他照图开挖,果真挖出了奇物。但除了幸蜀峰,这些东西再也没有人见过。本报的这篇文章,提供了一个细节,就是幸蜀峰在临终之前,曾经把一篇手稿交给了他的儿子幸邦权。
 幸蜀峰挖宝位置望江楼下游

  70多年前,张献忠藏宝图曾经出现在成都,并且有人按照这个图真的进行了挖掘,也挖出来了一些东西,可是这个工程在当年却被迫停止了,主持这个工作的人叫幸蜀峰。幸蜀峰,川军高级将领,主持1939年川军挖宝工程。在他临终之前,交给了自己儿子一份手稿,手稿里究竟有什么秘密呢?

  幸蜀峰之子幸邦权说:“父亲要求我把它保存好,绝对不能遗失。在将来用得着的地方,我要拿出来,起到一定的历史作用和见证作用。另外就是不准转交给别人,更不能拿去卖了。所以我一直把它保存在我身边。”

  从手稿的第三页起,幸蜀峰开始叙述藏宝图的来历。“一天,在四川共事的前辈江希曾突然请杨伯鹿吃饭。杨伯鹿感到十分疑惑。酒过三巡之后,江希曾就开始赞赏杨伯鹿品行忠厚,为人可信。随后江希曾取来了一个精致的小木箱,郑重地交给杨伯鹿道:‘这里面保存着我多年收藏的张献忠宝藏的秘密,先生为人忠厚,故特在我离川前交给你,以后遇有机缘,把宝藏开发出来献给国家。’杨伯鹿谨记这份嘱托,从不把资料示人。1938年12月,杨伯鹿认为,捐出宝藏的秘密,正逢其时。”这份藏宝图,打动了川军将领。他们立即出资组建挖宝工程队,而作为师长的幸蜀峰,就负责整个工程。“当时确定的工程技术负责人跟总工程师是杨永思,我父亲告诉过我,后来杨永思又根据这个藏宝图上的位置,自己再描绘了一张,就是挖掘开采的施工图。”幸邦权介绍:“父亲告诉我,他们的位置是在从今天的安顺桥向南面,顺江而下的四川大学和兵工厂之间。”
     
  
        

  幸蜀峰所说的挖宝位置,就是今天望江楼下游这段长50米的锦江河道。成都民间有一句顺口溜,“石牛对石鼓,金银万万五”,这句话讲的就是张献忠在成都藏宝的故事,据说只要能找到石牛和石鼓,就能发现巨额宝藏。
 张献忠,字秉忠,号敬轩,(1606年9月18日-1647年1月2日),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曾建立大西政权。与李自成齐名。其人多有奇闻异事流传,如入川屠蜀、江中沉宝等等
耗费大量人力 只挖到十几枚铜钱

  1939年初的一天,传说中的石牛真的出现了。“消息传出,次日观众从早至晚,不下万人。”根据手稿记录显示,当天幸蜀峰当临时解说员,十分疲倦。但真的挖出了东西,情绪也很高。他记得当时还写过两句诗:“往昔歌谣原有本,白银预料藏此间”。

  据手稿记载:“第二天又挖出了黑色的人骨,接着出现了一层厚厚的血砂,而当开挖进行到一半时,一组刻有‘张’字的石条赫然出现在眼前。这种种征兆似乎都预示着,宝藏就在这里。于是,在巨大的诱惑面前,挖宝开始不分昼夜地进行着。”

  然而,雨季马上就要来临,锦江开始涨水,河水慢慢地逼近了工地。由于工地地势低洼,一旦渗水,工程就只能中断。于是,幸蜀峰决定暂停挖掘,先请物探专家确定这里究竟有没有金属物。然而,探测结果却给了幸蜀峰一个意外惊喜,因为就在挖掘点的正下方,发现了非常明显的异常反应,这意味着,此处肯定埋有大量的金属。这番话,让幸蜀峰更加坚定了挖宝的信心。但奇怪的是,不管怎么挖,巨额的金银却始终没有现身。但施工队却挖出了十几枚大顺通宝铜钱。连绵的阴雨,导致河水暴涨,并迅速淹没了工地。挖掘被迫中断,耗费了大量人力,宝藏却没有挖到,幸蜀峰被推上了风口浪尖。
  袁庭栋发现,手稿中的这些记录疑点重重,而最奇怪的是:尽管幸邦权一再肯定父亲亲眼见过,但这张外界盛传的藏宝图,却并没有出现在手稿中,甚至在幸蜀峰的行文中都没有明确提到此事。所谓藏宝图确实存在吗?如果答案不明确,那么这场惊动了军政两方的浩大工程,又怎么可能贸然开工呢?

  省民俗学会副会长袁庭栋在档案馆发现一些线索,档案馆的姬处长取来了一份陈旧的档案,这份档案竟然是四川省政府淘江专卷,而且这份专卷里完整地保存着川军挖宝的所有官方秘档。在文件里,袁庭栋又一次看到了这个名字:杨伯鹿。原来,他就是淘江申请书的执笔人。

  袁庭栋说:“看来这一部分是整个档案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这个主事者向省政府报告,他们这个意见书,说了为什么要挖宝的理由,是为了支援抗战,为抗战提供财力。但是他并没有说他们有一张藏宝图,从头到尾都没说这个事,更没有把这个图附在上面。”

  两份文件都没有说出“藏宝图”。随后的调查发现,石牛极可能是锦江水利工程的镇水之兽,但铜钱确实是张献忠政权所有。望江楼附近水下是否有宝藏?川军“挖宝”挖出的文物真实身份究竟是什么?也成为一个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UFO中文网

GMT+8, 2024-12-24 00:27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