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这真是个复杂的问题。
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应该有独立的天文学内容。而且,国外一直是有的。
先说说他们总的情况,之后再谈谈我们的情况和我认为的原因。
我想在课程的内容设置的角度上做个比较。
为什么我们的课程中,天文学的内容,即便是有,不仅内容少,而且还支离破碎,分散在这么多门课之中。
他们的情况
2010年发布的下一代的科学课标准(NGSS)也包括了天文学的内容
在美国科学教师协会(NSTA)上,就有NGSS的介绍
http://ngss.nsta.org/AccessStandardsByTopic.aspx
所有ESS1的内容,都是关于天文学的核心概念(Disciplinary Core Ideas)。
所谓的核心概念。简单的说,就是教学目标
就小学阶段而言,下一代的科学课标准(NGSS)中,1年级和5年级各有两个Topic是关于天文学的
1. Space Systems: Patterns and Cycles
这个是适合于一年级的
5. Space Systems: Stars and the Solar System
这个是适合于五年级的 他们的课程有两个特点:
第一、天文学作为地球科学的一部分,是科学课体系的一个内容,
第二,在他们的课程设计中,同样主题的教学内容会在不同年份里重复出现。
比如上面提到的:1年级和5年级各有两个Topic。
由于这两种设置,我见到的国外的科学教材,每一个学科的内容都会有,而且都会在六年里重复出现。因此它们每个年级的科学课本,都是动辄几百页的一厚本。
(这是G3的科学课本,注意教师用书的页码已经有900页了)
然后,再说说我们的情况
a.科学教育的欠缺
@One Two 提到
目前来说,在中小学阶段能教授的天文学知识大都潜藏在别的学科之中。 但是这个观点有一个前提,课程的设置是只需要考虑教学内容的。
真的是这样吗?教学不仅仅是事实的罗列,而且是科学方法和科学视野的培养。
举个例子,为什么我们要研究“为什么恒星在白天是看不到的”这个问题?
因为研究这个问题,我们就可以知道,恒星的可见度,是和恒星和我们的距离和恒星本身的发光能力分不开的。所以,我们的太阳发光能力虽然只算中等,但是因为离我们最近,于是成为了白天唯一可见的恒星。
【我们的天空】如果将太阳替换成其他恒星 @柚子木字幕组
而在研究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掌握的,是构建一个模型是需要有“参数意识”的。
科学家用模型来解释现象,而所有的模型都是离不开参数,恒星能被人们看到的原因取决于两个参数的共同作用。对参数的把握和调整,对建立一个模型的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探究过程中,我们让孩子学习到了科学的一个基础部分,建构一个模型,并且设立一个参数。
因此在后续的学习中(例如研究日月食的成因)学生会了解到建构模型需要关心参数,并且依据着观测的结果来,进行参数的修正和调整自己的模型。
具体一点,就是依据观测的结果(日食未必是每月发生一次)来修正参数(例如轨道倾角)来调整自己的模型(日地月之间的位置关系)
日食未必是每月发生一次
修正轨道倾角来调整自己的模型
这才是一个有科学感觉的,而且循序渐进的课程设计
因此,这样科学课程设置,是以科学素养和科学方法的循序渐进为核心的。它有两个特点,“科学的意识”和“知识体系的意识”
所谓的“科学的意识”,是把科学家看待问题的视角和方法融入到教学的设计中来.
所谓的“知识体系的意识”,是把这种目标以成体系的,循序渐进的方式,来设计出一个教学体系来
而我们国家正好相反,是以内容的循序渐进为核心的,我们的科学教育还停留在教授知识的层面上。
这样的设计思路有一个很大的缺陷是:用初中三年的时间,学了他们用小学5-6年,加中学3年,一共9年所学习的内容。
在小学,我们基本上只上了“自然”。中学三年的时间,我们怎么教这么多东西,所以,天文学当然需要被“取舍”了。
再举一个具体的例子吧
有很多人提到了学天文学需要用很难的数学,天文需要观测但是没有条件。我觉得,这并不是关键。这其实是一个怎么教和如何教的问题。
下面的例子选自《science a closer look G2》这本书,题目是关于行星的
这本书上有这样的一个小实验:翻译过来大致上是:
1.在一张大纸上画一个太阳
2.距离太阳6cm画一个X形,X代表一个行星,画出一个经过X圆形代表经过这个X的轨道
3.按照上述方法,画出8个X形来,建立一个模型
4.使用(在教师的建议里面写到的,这是教师用书)棉线来量出每一个轨道的长度来,和最里面的行星轨道做一个比较,看看,最里面的行星轨道和最外面的轨道相比,相差多少?
稍微计算一下,就可以预见:最里面的轨道大约在36cm(派取为3)左右,而最外面则是288cm接近3米的长度!
然后再带领孩子阅读,特别是不同行星公转周期和距离太阳的关系
特别让他们注意是右面的表格!然后向孩子提问这样的问题:
你觉得在地球外面的行星绕太阳一圈的时间,会比地球绕日的时间长一点还是短一点? 你觉得一个行星如果离地球比太阳近,那么它的接收到的太阳能比地球要多一点还是少一点?
这两个问题,其实是非常重要的!
它解释了一个原理:一个行星上的特别的环境,是和它所处的位置有关系的
或者更抽象的说,任何一种特殊的模式,都有一种特别的原因。比如,如果按照上面探索活动的结论,为什么金星反而是太阳系里最为炎热的行星?因为,金星上有更特别的环境,导致了它特殊的模式,那就是二氧化碳。 这些知识未必是准确的,比如这里用的是圆形轨道,但是这里面的科学思路确实很有价值的!我们的思路太局限在每一个孤立的点了,很少像这样能够把所有行星的特点都整理起来的教学思路,我们提到了一些很有趣的东西,我们却没有带给孩子其中的本质,科学的魅力和探索的力量。这真的有点可惜
教育这块的问题,基本上说完了。再说说另一个问题,就是科普的问题
b科普的误解
有一次和一位仁兄聊天,我们谈到月相的教学。教学对象是小学孩子。我们有这么两种意见。
我觉得应该是:先给孩子观察一个月月相日历的机会,然后再让孩子总结一下,月相的变化规律是什么。
他的意见是:应该教每个月什么时候,特别是农历的什么时候是什么月相,把月相和农历联系起来,这样孩子就知道什么时候是什么天象,可以用这个指导他的观测了。
我说,如果这么做,是不是最后的结果就是。月相是从初一开始的,初一对应的是什么月相,初二对应的是什么月相,一直到初七,十五分别对应着什么月相,一个周期就这么上下来了?他说是的。
我当时问他,那么这样一来是否月相的周期变化,是从初一开始的,一直持续一个月一直到三十?
他想了一下补充说 不准确,毕竟周期不是整数,可能是初一的中午才能是朔的月相
我说,我不是这个意思,你的意思是周期从初一开始一直到三十结束,那么为什么月相不能从十五开始,直到下一个十五结束,这样的话,孩子对“月相周期”这个概念,不是一直固定在“从初一开始”了么
我不觉得他说的是错的,因为我可能更偏向于小学教育一点,我指出的问题对于大孩子,提一句就可以了。他的意见也很不错,而且是不错的操作指导。
但是我觉得,我们在概念的理解上,还是很不一样。我知道他说的是”天文爱好者“关心的事情,而科学课关心的其实是另一些东西。
在以前的回答中,我提到了科普分为三种:
1.业余化的科普
2.俱乐部型的科普
3.学校式的科普
简单的说,业余化的科普有这么几个特点:
科学知识本身并不严谨,但是直击关键.有很多的活动,可以在玩中体会到一些抽象的概念.
JPL 做的,制作彗星模型
俱乐部,顾名思义,是有兴趣的人看的,作为专业太简单,作为爱好则正好。因此,俱乐部式的科普:
给需要了解科学进展的大众,进行科学传播(有需要的很重要!)
更加专业的知识,而且有更多的知识细节,生动倒是其次
属于某个圈子里的常识和好玩的地方
从入门到高级均有指导
太空和望远镜杂志网站,有针对初学者的天象预报,也有针对高级爱好者的天象观测指导
个人认为,而俱乐部型的科普不仅仅是现今科普的主力之一,也是现在出现在小学科学教育中的主流。
我们其实见到的,国内大部分的科学教育,其实是属于"俱乐部式"的科普的,入门级别的部分。
我在文章中说
我们对“俱乐部式的科普”有两种误解
第一,我们以为把这些新的知识,必要的知识,必要的科学素养介绍给大众,这就是科普的全部了。但是忽略了一个前提:这是那些有需要的人才会去看的。但是如果没有需要呢?
第二,是对于传播的内容。这些东西,坦率地说,属于小圈子中的知识,对于大众而言,并不是那么有趣和重要,这还是由前面所说的原因所决定的,有兴趣才会看。
还有
科普没有明确的分工,独立的地位。
因为我们没有独立的科学传播机构,因此科学大众化的工作就落在了,科研机构、学校、博物馆、杂志社、科学传播公司、和业余组织上
而我们又没有像他们,国外这样明确的分工。
因此,本该在不同的领域里进行的科学传播就变成了,大家都想抢到一个自己说话的位置。
这就会"鸡同鸭讲".占星学和星座的互相撕逼或许就在于此.
为什么不能人们关心星座就是为了了解一下自己的命运,同别人交往?
为了泡妞来了解星座又有什么不可以?
难道一个人关心星座运势的同时,又了解天文学知识就不行吗 因此,学校的科学课,自己的目标开发上缺少意识,内容上被其他的内容所代替。
学校教育,本来是应该保证科学的严谨,和方法的训练的。
但是,我们却把本该认真上的科学课,上成了“业余型科普”和“俱乐部型科普”的水平。
而大众,也会因为这种误解,而认为天文学教育其实没有必要。
这是个很可惜的误解,如果科普有独立的地位,有专业的科学传播机构,那有多好。这里,我特别尊重那些想要改变我们国家科学素养的人们,不过,我们传播的东西,的确是“科”的,但是并不是那么的“普”。我们的愿望很美好,但是内容和分工出了问题。
总结,为什么没有独立的天文学内容,除了科普的问题之外(问题不在科普本身),我们的教育思想除了问题。
教育思想上出了哪些问题?为什么缺乏科学思想和体系意识?
因为我们的学习,课本是唯一的内容,但是对于他们而言,课本只是学习内容之一。
我们的课程设计思路,是以课本内容为核心的,或者说,以教授事实为中心的,
而这样的教学设计思路,是无法帮助学生了解到多种的学习技能,从而形成学习品质和学习能力。
举个例子,说说什么叫做很多种学习技能:
还是讲太阳系,如果按我们传统的思路,需要像孩子介绍各个行星的特点吧,而行星的特点就知识而言,确实是“不够基础”的
但是为什么不能够让孩子去主动的阅读,然后再完成一件写作任务:
如果要进行一场太阳系的星际旅行,你会经过哪里,都能遇到什么?
就像这个绘本所写的这样:
这里面,行星的知识也许并不那么“基础”。但是对于孩子来说,查阅资料,整理自己的发现,和使用科学的语言表达,却是极为基础的,学习所应包含的内容。
所以,问题又回到了什么是“基础”,得看你的视角是什么。
对于他们来说,整理你学的知识是最重要的,学习的内容——课本,只是学习的一个部分。
对于我们来说,一方面当然要把最重要的东西写在书本里,次要的东西当然就不用写了。否则,如果都要像数学语文那样学下来,怎么教呢?
只是,到底是不是真的次要呢?
总结,我们的课程组织和内容选择,都是以“了解和掌握有用的知识”为核心的。而真正的学习,不是掌握现有的知识,而是学会追求知识。
掌握知识只是熟悉现在,而追求知识,孩子才能够把握住未来。
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我们希望的是,孩子是在未来,那些没有确定知识的地方,学会自己寻求知识,并且确定下来。这并不是放弃掌握知识,而是学会一种追求。
“把主要的知识放在课本里,然后学下来”。这种思路一个重要的结果就是:那些需要在学习中包括很多种学习技能的课程,天生就不是这样的课程设置方案可以容纳的。
所以,他们是有的,也应该有,只是我们没有。我们的课程设置,只适合在课本上按部就班学习的内容。
第二次修改于 2017年9月24日
第三次修改于 2017年10月28日
第四次修改于 2018年3月6日
附录:一个恒星课是怎么上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