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抽象,我们就无法深入思考,不还原,我们就看不到本来面目。
——刘润
今天我们来聊聊科学哲学,即从哲学的角度考察科学,探讨科学的本质、科学知识的产生等。
曾经看过这么一句话,哲学就是把一个简单的问题用一堆乱七八糟的语言逻辑解释成常人无法理解的复杂理论,分分钟让你觉得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还是昨天的我吗?我是不是人?白马是不是马?
而科学在大多数人的认知里往往是可感知的,理性的,准确的,有实际证据的,。
所以当哲学遇见科学,会有什么奇妙的故事呢?听听科学哲学怎么说!
1
从传统启示到实验观测
传统和启示——前科学时代的两大知识来源。就好像如果我们问中国古代的农民种地的知识怎么来的?他会说父亲教的;欧洲古代修道院的修士也会认为知识来源于圣经,即神的启示。
那么伽利略的伟大之处就显现出来了,也许不在于他提出了具体的科学成就,而在于他开创了新的知识来源,那就是实验和观测。它把这种思维和论证方式正规化、系统化。
2
科学哲学的兴起——逻辑实证主义
20世纪,科学哲学出现,即开始反思科学研究的方法。科学才有自我意识,要找到自己和别人不同的地方,发现自己的独特性。在这方面,20世纪初的逻辑实证主义成就最大。
逻辑实证主义者抓住科学研究的核心环节——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科学理论来自人类真实的经验,也就是观测和实验,同时,观测实验得到的证据,必须以严谨的逻辑组织起来,这就是所谓“逻辑+实证”。
3
来自可证伪性的质疑
逻辑实证主义在大放异彩的同时有没有什么漏洞呢?
如果科学研究依靠观测和实验,那么,多少次观测和实验才足以归纳出结论呢?要知道,观测和实验的次数总是有限的,但科学理论总是想做到普遍的。有限次数的观察怎能得出普遍结论呢?
这时,一位大神出现了,波普尔批判了精神分析论——到处找证据证实。他提出与之相反的证伪,这方面爱因斯坦关于相对论的判决式实验为之提供了有力的支撑,设计实验,可以通过实验结果直接判断究竟理论正确与否。(讲到这里不得不吐槽,物理学史上很多著名的思想实验,比如薛定谔的 就无法证实证伪吗!)
波普尔提出,任何科学理论都可能错,只是暂时未被推翻而已。绝对真理从此不复存在了。存在的只是有待被推翻的猜想。这也挺颠覆直觉的。不存在绝对真理,也就随之而来产生一种不确定性的恐慌。
但借助他的理论,也许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为什么“问题的答案不重要,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才重要。”
第一,任何值得认真对待的答案,本身都是要接受质疑的,所以根本就没有什么终极答案。所以,纠结于有没有答案,其实价值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大。
第二,真正有价值的,是提出一个新的问题。什么类型的问题?一个有预测性的猜想。只要它是可以被未来的某个事实证伪的,这个类型的问题一提出来,马上就价值连城。
4
来自范式理论的再次质疑
如果你认为这个世界上会有一种理论可以得到所有人的认可,那你一定是太年轻了。
我们来看看波普尔的理论漏洞,举个栗子。“水往低处流”,这句话是对的吧?可是如何波普尔指着喷泉对你说,那是不对的,我证伪了,你赶紧放弃你的理论,你会怎么办,长叹一声“我也很无奈啊!”所以这里我们就看到证据的主观性。
证据自己并不会说话,更不会跳出来证伪。人在使用证据的过程中,可能用对,也可能用错。 那哪个科学是对的,哪个科学是错的,好像又出问题了。
观察实际上是一个高度主观的过程。到底看到了什么,取决于你头脑中有什么样的理论。在科学哲学历史上,这个理论被称之为叫“理论渗透观察”。
这里又有一位大神登场,1962年,库恩发表了他最重要的科学哲学著作《科学革命的结构》,提出了著名的“范式”概念。
范式就是一个共同体成员所共享的信仰、价值、和行为方式。每一次科技革命,无论是哥白尼,牛顿,还是爱因斯坦,本质上都不仅仅是具体结论上的刷新,而是一次范式转换。这里面不仅有科学的递进,还有全套价值观和方法论的变革。
那这套根值于人心的价值体系如何被改变呢?摆事实讲道理听着很有道理,也是事实,可是太难了,成长了许多年岂是你三言两语可以撼动的?
面对很难说服的人,我们能怎么办?
第一,像企业家那样,不靠观点说服人,靠自己创造出来的新事实来说服人,你说我想法不靠谱,我把产品做出来,把利润挣到手,这就能说服人;
第二,像科学家那样,把警惕的目光盯向自己,努力提升自己的觉察力,随时感知那些不符合自己范式的事实。你怎么知道错的是对方呢?你自己被颠覆的可能性其实也很大。
以上就是我们的两个观点,说服你了吗?
说到底,能让我们受益的,其实不是说服别人,而是找机会颠覆自己。
5
科学研究纲领的诞生
其实在之前的介绍中,我们可以隐约看到波普尔的证伪理论、库恩的范式理论之间的针锋矛盾。
波普尔的证伪理论有强烈的批判性。按照他的说法,所有的科学理论,不管它能解释多少现象,只要一个反证出现,证伪,理论就崩溃。 简洁优美但也简单粗暴。波普尔甚至认为,批判是知识进步的唯一方式。
但是,库恩的范式理论看起来中正平和,只是在解释科学革命的结构。但它其实也是在说,批判和证伪,是科学革命、范式转换的时候发生的事。在平时主要是建设、证实。
每个时代都是如此,新的矛盾也一定伴随着的新的机会。
拉卡托斯提出的“科学研究纲领”又将科学哲学的发展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科学研究纲领就是在说,每一个研究都是在一个纲领内部进行的。同时有很多纲领并行。彼此博弈,有的在进步,有的在退化。最终,进步的会发展壮大,退步的则会逐渐衰亡。不过,也不绝对,有时候,退步的会重现生机、返老还童,进步的也可能突然转向消亡。
在知识的世界中,一切想法都是宝藏,一切失败的都有可能回来,一切自以为正确的,都必须用持续的努力来证明自己。
6
方法论的无政府主义
最后啊。我们再来欣赏一位骨骼清奇的人物——费耶阿本德。他对科学研究方法的回答更是“太潇洒了”——“怎么都行???!!!”
科学家其实并不知道怎么才能取得知识上的突破,连科学家自己也不知道,科学哲学家也更不知道。
所以,要允许科学家自由地选择任何一种方法,不管那些观点和方法是理性还是非理性。没有什么方法是完全不值得考虑的、也没有任何一种方法是完全不可接受的。 这就是他对方法论的无政府主义的解释了。
乍一看,这什么理论?我也可以提出来,这就是没有理论嘛!研究来研究去,辩论来辩论去,总结来总结去,最后就说“其实我们都不知道,没有什么方法一定可行或者不行,你们可以自由选择。”听到这里,迷茫的科学家一脸懵逼,内心os"打扰了?您认真的吗?"哲学家也想痛批“一边玩去儿。”
其实,如果我们深入了解费耶阿本德的思想,他的价值不在于否定了方法,他真正做的事,是把非理性因素引入到了创新活动之中。所以,实质上,他是在通过否定清规戒律,来为科学研究增加方法,而不是像他表面上看起来的那样反对所有方法。
7
科学哲学的发展
科学哲学的演化——科学哲学越往后演化,就越是在抛弃那种简洁的、高度抽象的、试图用一个原理概括全部现实的理论,他的演化方向是在还原科学研究的复杂性、丰富性和多元性。
其实何止于科学哲学,每个人的生活都是这样啊,无论我们学习了多少方法论,最终都要是还原到具体的情境对待问题啊!
所谓的学习,其实更重要的不是对世界进行抽象,而是完成对这个世界的还原 。
——罗振宇
注:以上内容均来自罗振宇学习科学哲学的个人心得和Ldereeam的个人小结。感谢罗胖,也希望有所不当之处多多包涵。
你好!我的朋友
如果你可以认真地读到这里的话,那我实在是hin佩服你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