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23-2-16 09:32:20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于我来说,做天文理论就像在写科幻小说。
理论天文学真是一个充满脑洞的领域。
写科幻小说的时候,我可能先搭建出一个世界的背景,这个世界有独特的规则,独特的规则产生了独特的现象,独特的现象影响到了主角的生活,主角遇到了史无前例的困难,TA会怎么解决这样的困难,TA会发生什么样的改变……构建的时候,我沉浸于其中,无数灵感涌现,大脑分泌多巴胺,肾上腺素增加,不会在意写出来是不是垃圾,能不能发表。创作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能让人上瘾的活动。
构建天文理论的时候,我会经历类似的心理过程。
比如说天文学家们在M87星系中观测到超高能粒子(TeV量级粒子,比地球上能产生最高能粒子还高),他们猜测是M87星系中心黑洞作用的产物,但银河系中心也有一个黑洞(Sgr A*),为什么我们没有在银河系中心观测到如此高能的粒子?
所以理论天体物理学家开始构建一种理论,来解释TeV量级的高能粒子是怎么产生的?为什么M87有,Sgr A*就没有呢?
脑洞就开始了……
天文学家们猜测黑洞周围存在这么一种低密度粒子的区域,叫inner gap, 我把它翻译成间隙好了。在间隙里存在很强的电场,电场把粒子加速到如此高能,然后被我们看到了。
那这个间隙是怎么产生的?为什么间隙里会有这么强的电场?
反正这个过程我也没看懂,大概是黑洞周围磁场和黑洞旋转性质怎么怎么了总之产生了电场……paper看到此处的时候内心OS:刚刚发生什么事了?!
总之间隙合理地产生了!电场的事情也解决了。然后我们会想,间隙里会发生些什么事情?
这是个高能过程,所以高能物理里我们发现的各种高能粒子加速现象一个不能少,什么同步辐射,curvature emission(同步辐射升级版),逆康普顿散射,X射线和伽马射线产生新的正负电子等等……总之熬成一锅粥,然后根据它们对结果影响的大小选择性忽略一些效应。
轮到我个小小本科生能干啥?定性的分析有了,我们想得出一些更精确的结论。这时候就开始各种探索,比如波尔兹曼方程中我觉得可以考虑这些生产与再生产的过程,比如间隙产生需要能量会不会跟黑洞角动量损失有关(虽然我不知道角动量损失是什么但不妨碍我开脑洞= =)比如我觉得paper里边界条件设置不合理需要改一改……导师慈祥地看着我说,想法不错,但这么改方程太难了你不会解的;或者说这个问题太trivial做观测的人不会感兴趣的等等……不过提出问题本身就很有趣是不是!
最后我们拼出了一个模型,计算出间隙的大小与accretion rate(黑洞吸收周围物质的速度)的关系,以及与其他参数的关系,结论是因为M87 accretion rate足够大,能够产生间隙,间隙里加速粒子,所以我们能看到来自M87的高能粒子;但是银河系中心的黑洞accretion rate太小,解出的间隙太大,间隙边界会掉到黑洞视界线下,所以物理上这个解是不存在的,我们不能从Sgr A*中看到TeV粒子;不过呢,在很久很久以前,accretion rate足够大的时候,或许那时候Sgr A*也有间隙结构……
听起来好有道理的样子!
不过你问我这个理论对不对,我怎么会知道呢( ̄ε(# ̄)~目前我们只能用这个模型去预测观测现象,并与新的观测现象作对比,但你要问我为什么一定是这个间隙,而不是别的机制产生的高能粒子?我只能无言以对,因为以现有的技术,我们无法验证黑洞周围是不是真的有这个结构。
当你在提出问题并且试图寻找解决方案的时候,本质上就是一场创作。写科幻小说时你创造一个世界,天文科研时你在创造宇宙小小的一角,创作能带给你多爽快的体验,科研时也同样能够体验。只不过回到现实中,我们希望自己创造出来的小宇宙跟真实的宇宙越来越接近。
回到问题,天文究竟多有趣?
与我而言,天文不仅提供了理解宇宙运行的途径,并且让我看到人类的脑洞究竟能开到多大…… 天文理论相对于其他物理领域来说脑洞确实大很多,因为受限与探测手段,很多理论的证实都处于“有生之年我估计等不到”系列,开脑洞被打脸的几率不那么大,那大家就放心地开啊( ̄y▽ ̄)~
(当然也有弊端,难以验证的理论容易让科研人员产生“我的研究有啥意义”的焦虑,我觉得可以去找做弦论的小伙伴聊聊,一定程度上能得到缓解。)
另外就是作为一个学物理的孩子,天文学满足我“各种物理现象都会遇上”的要求~
------------------
居然写了这么长,就当是对暑假工作的科普吧。第一次在知乎装逼,有点小紧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