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23-2-16 14:17:08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朝宰相 来自于监狱读书十年
明宣宗元年(公元1426年9月),老人低头沿着红色宫墙缓步前行,背后的文渊阁被夕阳涂抹成金黄,他已官至一品大学士,与昔日的老上级杨荣、杨士奇并肩主理内阁,大明政风之美由此开启。回想12年前那场冤狱,他失去了3个儿子和2位兄弟,自己几次濒死。那是朱棣2次征蒙期间,太子朱高炽在京主持工作,史称太子儒善聪敏,政令切合实务行之有效,难得谦虚纳谏,他诚挚的举动无不符合群臣对于圣主的期望。作为东宫洗马,杨溥撰写敕令,上传下达。
能追随贤明皇子,杨溥是顺遂喜悦的。随着朱高炽得臣心民望事迹传到前线,又经过两位随军弟弟野心勃勃的加工构陷,谣言不断送进老皇帝已开裂的信任漏缝里,吹出一股狂暴灾祸,首先遭殃的是贴身秘书、东宫属僚。
被捕那天,42岁的杨溥签好最后一张票拟,交接好轮值,想起给小儿子带块豌豆黄点心的承诺,需买些酱肉小菜为妻子佐餐。孩子们的笑闹声,灯下老婆收拾饭菜的身影,让紧张戒备的一天瞬间松暖舒适。当东宫红墙渐隐蔽到黑暗中,夕阳用舌头卷尽最后一丝金黄,暮的消失在1414年9月秋日里,消失在詹事府往御花园走的圆拱门后,消失在一直等待捕猎的锦衣卫头目纪纲手里,由此杨溥开始了长达十年无罪名的牢狱生活。
北京冬夜在囚禁中悄悄狰狞,初期羁押的东宫属僚被频繁问话,但没有人受到刑讯,每天都有人抵不过诏狱寒夜、简薄餐饭,以及随时可来的杀戮,接连死去。同样狰狞的还有朱高炽的处境,监国时期颁布的利民敕令半数被废,因靖难老臣力保,暂无夺位之忧,东宫上下如同寒夜惊鸟,等待着老皇帝下一次的怀疑与打击。
恩爱的妻子从家里刮尽了古玩首饰,换来了几餐像样的伙食和诏狱看守的贿赂,再无力接济,饮食一度断绝,朱棣心意阴晴不定,随时可能像解缙一样被潜毙。“帝意不可测,旦夕且死”,妻儿是否得到接济和照顾,家乡亲人是否被牵连,东宫万一忘了受难臣子怎么办?早知仕途险恶,不如当个寻常布衣,起码家人得以保全。压力带来了失眠和梦游,狱吏在例行巡视时看见,这位文弱书生曾经在三更到五更时分,以虚浮的脚步缓慢原地转圈,蓬头垢面类似孤魂,听到狱吏呵斥充耳不闻,直至天明。第二年,也许是贤妻的贿赂起了作用,锦衣卫破例让家人送来了书籍,《大学》《中庸》《论语》,或是《三国志通俗演义》、《新五代史平话》等小说,无不视若珠宝,终日捧卷,监房堆积书山。共同入狱的同僚已死亡殆尽,人生再无力翻盘,杨溥却将经史子集读尽,挨过了人生中最不可能挨过的苦难时光。
据说朱棣曾经问过杨溥等人狱中近况,所幸纪纲也诚实回奏,朱棣显然非常满意这个答案,立储之争已定,意欲夺位的阴谋家弟弟被打发到了山东就藩。太子如往常恭谨晨昏向垂老君父问安,始终如一的诚恳打动了猜忌暴虐的圣心。后人说,老皇帝不杀杨溥,是看中他的才学品格,留下辅佐新朝。大局已定,这才是杨溥得以不死的重要原因,再说狱中读书证明心气和顺,和顺就不会诋毁君父,就不会重算旧账。在诏狱小屋里,杨溥终于熬到了皇帝驾崩,几乎在第二月中旬,新皇一纸诏书赦免,在两代皇帝扶持下,平步青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