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23-2-18 10:00:31
你可以去北京上海香港的名校看看,他们每年的科学实践资源多的难以想象。
我给你举几个例子。
1.各大科研院所的院士每年会去人大附等名校做演讲,孩子们可以跟这些科学大牛近距离交流互动。
2.每逢国家有科学界的大事,比如神舟*号成功返回、蛟龙深潜**米试验成功、量子计算机问世,主角们都会被安排一系列的科普活动,一般是国内几个一二线走一圈,然后去香港巡回。
3.每年寒暑假,都会有夏令营冬令营,整个班被拉到某科研院所,集体进行科学实践,或者去外地进行户外实习,可以写履历的那种。
4.当年天宫二号直接给了香港的青少年一个机柜,进行青少年的太空养蚕实验。要知道,空间、载荷这些都是载人航天的核心资源,能拿一个机柜出来给青少年做实践,投入力度之大可以想象。
5.部分学校已经开始中学生常态化科研计划,有专门的导师负责。
6.支撑这一切的,除了名校的社会影响力,还有家长们的资源互换,能把孩子送进名校的家长,大多手里有一些社会资源,帮班里同学们找一些科学社会实践机会,也有助于提高自己家孩子在班里的地位。
科学这件事,不属于短期快感,难以获得自然关注,要想培养兴趣,必须有社会和家庭实打实的资源投入。
现阶段让全国大多数青少年保持关注的,无非两件事,一是能获得短期快乐的,比如游戏,比如花边,比如sx;二是对内卷有帮助的,比如考试,比如考级,比如奥数。
科学这件事,本身不会带来很明显的多巴胺奖励,又对青少年时期的内卷没有太大帮助——毕竟放眼全国的范围,能有资源给子女刷科研履历的家长还是少数,而且,也不敢大规模放开青少年科研的口子,因为涉及到公平公正,一旦放开,对出身农村的孩子来说将是灾难。
目前,只有把考核的门槛定的尽可能低,才能把最广大老百姓的子女纳入进这个竞争体系,才能维护这个社会最后的公平公正。这比“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重要的多。
作为科研人员,我也很希望看到我国的青少年摆脱低级趣味的泥潭,把注意力从明星转移到科学上。但现阶段,显然还不具备这个条件,只能是循序渐进,潜移默化,期待量变引发质变的那个时刻。
我是 @纸谈风月
文章首发于公众号:君子一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