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查看: 149|回复: 2

千万不能把民间故事当作历史(上)

[复制链接]
online_member 发表于 2023-2-18 10:27: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讲一个有点敏感的话题。这个话题在两年前,2016年6月底就想讲,但当时正在打官司——狼牙山五壮士后人诉洪振快侵权名誉案,当时怕搅了这个官司,所以没讲。这一等,就是整整两年时间,现在拿出来讲,为时不迟。
在狼牙山五壮士名誉案的审判过程中,可以不止一次地听到“我们可以从狼牙山五壮士纪念馆提供的证据加以印证”这样的话语,问题是:狼牙山五壮士纪念馆提供的证据就可靠真实吗?如果将某些不实之词拿出去误人子弟、误导他人,会闹出严重的历史笑话。
我认为,狼牙山五壮士纪念馆的某些证据出自民间故事,而并非历史事实。把民间故事当作真实的历史,是中国人常见的认识误区,虽然比从影视剧中学习历史要进步了许多,但民间故事终究不全是真实的历史。
为写这部分内容,我犹豫了很长时间,因为这部分内容的写作目的就是“给自己人纠错”,而很多自以为是“一贯正确”的“自己人”早已经把自己看成了是“真理的化身”,他们是绝对不会承认自己有错误的
如果稍微能谦虚一点,他们就会发现自己的错误和不足,就会真的有心为自己纠错,他们早应该在几年前就已经改正了错误,可惜事实是错误依旧。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这些错误很不明显,以至于连呼吁少搞些“口述历史”的姜克实教授,还有和狼牙山五壮士纠缠多年的洪振快,连这两位喜欢挑错也善于挑错的“专业历史学家”都没有能看得出来。
既然连他们这些善于挑错的人都看不出来,你何必去捅破这层窗户纸呢?
因为这些“自己人”的史料和观点的确都是错误的,不纠错会贻害人间。
由于文字过多,有一万多字,所以我分上下两部分来谈。
此话题从一件新闻谈起。
三年前,在狼牙山五壮士后人诉洪振快侵权名誉案的一年以前,2015年的报刊上有一则消息:易县李国强:奔波几万里 采集抗日故事 洋洋百万字 弘扬爱国精神。
文中说:为了搜集抗战史料,30多年来,李国强多次走访易县、涞源、唐县、顺平等地,走村入户,深入田间地头,付出了大量的艰辛劳动,行程几万里,花费几万元。三十多年来搜集到的近百万文字,终于在2011年结出了硕果。那一年他当选为易水文化促进会会员,在当地宣传文化部门的支持下,他把多年来搜集到的抗战故事,精心挑选了百余篇,归纳为6个版块,共计15万字,结集出版了《狼牙山壮歌》一书。
预先说一句,我至今还没有拜读李国强先生大作《狼牙山壮歌》的荣幸,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所以我无法对此书的内容作出评价。
但令我深受感动的是,一个有着不高文化基础的普通农民,靠种地为生,收入微薄,但他几十年如一日,坚持搜集本地民间流传的抗战故事。他做的事情与我相似,但程度要浅一些,他行程几万里,自己花费几万元,这对于一个完全靠自己种地收入来支撑的人,是很难得的。这个精神,就是当年八路军舍己为国不计个人得失的崇高精神。
衷心希望保定、易县的有关文化部门或抗战研究会之类的群众团体,对这位李国强先生多年来的工作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或财力支持,让他把这件具有历史意义的重要文化工作做好做完。
发现没有,李国强先生的这份种地以外的辛苦努力像谁?像那位写出《聊斋志异》的山东淄博人蒲松龄先生。但蒲松龄搜集的民间故事都是鬼怪故事,属“虚写”,写作目的是通过谈狐说鬼方式,对当时的社会、政治多所批判。而这位易县李国强则属“实写”,写作目的是歌颂八路军抗战的真实历史,这与蒲先生的写作目的截然相反。
尽管是“虚写”,蒲松龄先生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崇高的地位,被同乡好友王士祯誉诗为:“姑妄言之姑听之,豆棚瓜架雨如丝。料应厌作人间语,爱听秋坟鬼唱诗。”这部聊斋也为我十分喜爱。
至今,《聊斋志异》已有英法德捷克等十八种文字的三十个译本在世界流行,并且对日本文学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全国《聊斋》出版物有100多种,以《聊斋》故事为内容编写的戏剧、电影、电视剧达160多出(部)。2015年中国发行《中国古代文学家(四)》邮票,其中第一枚就是蒲松龄。
蒲松龄先生属“虚写”的鬼怪故事,总计四十余万字;李国强先生属“实写”的抗战故事,总计百万余字(已出版十五万字),这二人的共同点,都是在搜集本地的民间故事以进行文字整理和再创作。
写到这里,我突然一个激灵:蒲松龄先生写的是鬼怪,不会有人会把这些鬼怪的内容当作真实的历史看待;但如果有人们把李国强先生搜集来的民间抗战故事当作真实的历史,该怎么办?这种把民间故事当作真实历史的情况不是没有发生过。
在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在还没有文字的时候,历史文化的传承就是靠“故事”,而且是“民间故事”,通过一代代人的口传留给后人的。以后即使有了文字,历史的传序也基本靠“嘴”,只不过在“民间故事”的基础上有了“官方故事”——即“官史”。从《左传》、《春秋》到《史记》,其实就是一个个“民间故事”的搜集和累积过程。
各朝各代的史官,特别是《史记》作者司马迁,对这些搜集来的历史故事的整理过程中也加进了自己的“文字再创作”。所以,即使是国粹《史记》,其中既有大量的真历史,但也有不真的伪历史存在。
在新中国最初建立的十几年间,曾一度为中国近代史上两件最有争议的历史过程进行定性,完全肯定了太平天国和义和团的“革命”性质,为此,当年肯定和美化,而不是用两点论观点全面分析和评价太平天国、特别是河北义和团运动的民间故事应运而生。这就是把民间故事创作成真实历史的杰出典范。
民间故事具有历史真实性的因素,但民间故事不等于就是真实的历史。很多不大善于动脑子的中国人把这些民间故事当成了真实的历史。太平天国只谈“革命”和“起义”,但太平天国的封建保守性质和对中国文化的毁灭远甚于满清王朝。义和团只谈“爱国”,但义和团愚昧到“刀枪不入”和“杀洋人灭洋教”的做法给中国人带来了灾难性后果
今天在北京用作国防部和中央军委常设办事处的旃檀寺,闹义和团运动以前还是一处丝毫不亚于雍和宫的喇嘛寺院,园内寺庙悠久宏伟、古树茂密苍翠。自从义和团进北京,慈禧太后把旃檀寺拨给义和团用作设坛的基地,八国联军攻进北京后,恨透了义和团,于是将旃檀寺一把大火烧个干净,千年古刹古树也玉石俱焚,只剩下一片废墟用作驻军的兵营。
提到民间故事流传地的易县抗战,人们就会联想到“杨成武为首的晋察冀军区第一军分区”,这是我专业研究十年之久的历史学领域。由于家庭环境的缘故,我采用了身边许多亲属长辈的“口述历史”内容来挖掘整理这一段历史,这些历史的真实内容,大都也是前辈们以“故事”的形式传递给我的。
“口述历史”与“民间故事”相同的一面,都是通过“故事的搜集和整理”,从“微历史”去认识“大历史”;但“口述历史”与“民间故事”又有着本质的不同
“口述历史”是亲历者的亲身经历,故事的第一传序人,即使连这些第一手的“口述历史”内容,也无法做到完全都是真实可靠的内容。而“民间故事”大都是“听说”来的,真伪难辨,不知道传到第几手了。其真实性就更加难测
实话实说,我最初也走过弯路,把“民间故事”与亲历者的“口述历史”混杂在一起,结果为核对这些内容的真实性吃尽了苦头——因为在当年的史实中查不到出处,“民间故事”的很多内容是以讹传讹虚构出来的。
吃一堑,长一智。我与李国强先生一个本质的区别,就在于我会将这些搜集来的“口述历史”进行研究和论证,辨别真伪;而李国强先生不具备我说的这个环节,或者说,他缺少的就是“研究和论证”这个过程
这绝对不应该过高要求李国强先生,因为“民间故事”不同于“口述历史”,它们大部分都过不了“研究和论证”这一关。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做学问更是如此。
话题回到我要谈到的主题,我以多次挖掘剖析过的“狼牙山五壮士”的故事为例。
人们在今天谈到“狼牙山五壮士”的时候,往往更注意的是官方的媒介和喉舌,比如军事史的研究部门、党史研究部门等等,似乎这些“官办机构”具有更高的史学权威性。在这些“权威机构”中,易县排在第一位的红色旅游景点狼牙山五壮士纪念馆当然也在其中。
我要说的是,这些所谓“权威机构”的史学结论也往往是靠不住的——只要你以“民间故事”,而不是以事实作为史料依据。
大家常常把狼牙山五壮士诞生地的纪念馆作为第一手史料的来源,即使军史、党史的专业研究部门,由于史料的匮乏,也常常来到狼牙山五壮士纪念馆取经,把在这里了解到的东西拿回去。
这就是说,狼牙山五壮士纪念馆理应具有无可比拟的权威性和真实性,否则一旦史料不真,涉及“伪造历史”,一是容易对国内的军史、党史的研究部门造成误解;二是被专业做学问的人抓住不放,逐条批驳,老百姓发现你原来是由一些民间故事构成的伪历史,你再辩解也没有用了。
为了照顾到民间热爱八路军抗战的积极性,也为了保护狼牙山五壮士纪念馆的权威性,很多年来,我对民间和纪念馆中一些违背历史事实的记载是尽可能回避不谈的。除非躲不开了,比如在1941年大扫荡中,狼牙山纪念馆说杨成武将一分区司令部转移到狼牙山上,我揭露出这是绝对不可能的——杨成武没有这么弱智。
这一次,我举出一件影响深远、给一些国家权威机关造成困惑的不实史实。
请看某个纪念馆的这段解说词:
狼牙山地势险要,海拔1105米,当3000多鬼子围攻狼牙山的时候,五名战士和部队共同作战,曾开展了三次阻击战。凭借狼牙山的天险,在阎王鼻子战斗中,没有耗费一枪一弹,利用碎石往下砸,砸死了近百十个。到了9月24日时,七连伤亡惨重,连长刘福山身负重伤,二班的大部分战士壮烈牺牲了,于是班长马宝玉请战要求留下来。当时指导员蔡展鹏看了看他们五个人,摇了摇头说不行,人太少了。五个人阻击3000多人来掩护几万人,能完成任务吗?但是他们五个人都站起来了,说:“我们保证完成任务,就是死也要守住棋盘陀、守住狼牙山。”
9月25日凌晨,五勇士在棋盘陀上阻击敌人,为了给连队撤退争取更多时间,他们故意暴露自己,每人占据一条山沟,给鬼子造成有部队的假象,吸引鬼子全部的火力,开始沿着相反的方向边打边往上走。
很明显,这段内容看着热闹,但实际上子虚乌有,在现实中根本就不存在。我一步步来分析上面的内容。
关于“3000多鬼子围攻狼牙山”。
实际情况是怎样的?
1941年日伪军对狼牙山一分区的大扫荡,以日军为主,当年的一分区几个军队领导人都有各自对日伪军的统计数字,无非是三千五百人、三千人、两千多人、两千人几个数字。
我对于来自三个方向日伪军的统计数字,认为直接参与围困狼牙山的日伪军,总数在“三千人”比较合理。
当年的一分区八路军领导人对敌人的描述一律是“日军”,不包括伪军,我认为用“日伪军”这个词比较准确。
实际情况是三千多日伪军攻占了狼牙山周边地区,但直接攻占登上狼牙山的日伪军总数始终保持在四五百人,包括1943年春天日伪军将一百多人的警卫连围困在狼牙山主峰,最后日伪军攻上狼牙山主峰,炸毁当时的“三勇士纪念碑”,我认为总计参加直接进攻狼牙山的日伪军不过四五百人。
因为狼牙山山势险峻,道路崎岖,容不得上千人的大部队一字排开。更大的困难还在于狼牙山上天生干旱,缺少饮用水,供数十人饮水已成为极限,数百人的战斗部队自己背水上山,这对后勤保障单成一路的日军是根本无法解决的难题。
而且,从没有找到日军大部队上山或攻占狼牙山的文字记载。连八路军大部队都舍弃狼牙山不守,大部队日军却非要上山,找谁作战去呢?
所以,在纪念馆的王牌记录文字“五名战士和部队共同作战,曾开展了三次阻击战。凭借狼牙山的天险,在阎王鼻子战斗中,没有耗费一枪一弹,利用碎石往下砸,砸死了近百十个……”。
其实这段文字是最不靠谱的。不靠谱就在于你没能找到任何文件史料作为历史支撑。
可能几乎没有人动脑子追问:此战斗的根据从何而来?战斗亲历者的口述在哪里?如此重大战斗,在一分区史或一分区大事记中没有留下任何的文字记载,也不曾出现在晋察冀军区的1941年的反扫荡总结中,在那些众多的一分区干部战士的回忆录中,你也找不到有关这场战斗的任何文字记载,包括七连指导员蔡展鹏晚年时的谈话中,对这场如此激烈的战斗竟然一字未提。
那么,对于这场热闹非凡的战斗,你们是如何知道的?老人们讲述的?从那些根本没有亲身参加过这场战斗的老人们口中得知的?不是“民间故事”,又是什么?
“到了9月24日时,七连伤亡惨重,连长刘福山身负重伤,二班的大部分战士壮烈牺牲了,于是班长马宝玉请战要求留下来。”
还记得葛振林、宋学义二人的回忆吗?9月24日深夜,9月25日的前夕,一团长邱蔚和几名领导干部走下狼牙山,向一直隐蔽在东水和西水之间的原孟阁臣兵营的七连下达战斗任务。当时连长刘福山和连指导员蔡展鹏都身体康健,完好如初,当面接受了团首长下达的战斗任务。如果当时连长刘福山已经“身负重伤”,他如何能当面接受战斗任务呢?
最后:
班长马宝玉请战要求留下来。当时指导员蔡展鹏看了看他们五个人,摇了摇头说不行,人太少了。五个人阻击3000多人来掩护几万人,能完成任务吗?但是他们五个人都站起来了,说:“我们保证完成任务,就是死也要守住棋盘陀、守住狼牙山。”
这段对话编造得莫名其妙,毫无半点真实性,这就是最典型的民间故事的情节了。编造者自己不想一想,蔡展鹏、葛振林、宋学义都活了很长时间,他们无数次回忆当年接受任务的那个场景,这段对话的内容出现过吗?没有,一次、一个字都没有出现。在活人面前编故事,公然编造出这几个人从未出现过的对话,不是典型的民间故事手段,又是什么?
特别是这一段:
他们故意暴露自己,每人占据一条山沟,给鬼子造成有部队的假象,吸引鬼子全部的火力……
就像给低智者讲故事,细节是架不住推敲的。六班这五名战士一直在并肩作战,他们何时分开过了,跑去“每人占据一条山沟”?有什么实际价值?这么明显违背历史事实的文字,葛振林的后人和宋学义的后人难道就看不出来吗:在这里讲述的内容和你们父亲讲述的内容完全两样!到底哪一个讲述的内容才是真的?
还有那位自称善于抓住“历史细节”并亲自参观了狼牙山五壮士纪念馆的“历史学者”洪振快,你对狼牙山五壮士的反复详细的研究分析中,难道就看不出在这里的矛盾之处吗?
作为专门写出过《狼牙山作战》一文的日本冈山大学历史系教授姜克实,因为从未到过狼牙山现场,也从未参观过狼牙山五壮士纪念馆,所以对他无法作深一步的要求。
矛盾的焦点或问题的焦点在哪里?在于日本鬼子如此低能,即使集中了“全部的火力”,也打不中这五个“故意暴露自己”的战士。事实上远比八路军训练有素的日本军人,在此时的这些文字记载中却突然成了低智和白痴,连射击技能都退化了,说不通吧?还有,“每人占据一条山沟”,干什么?单凭一支步枪的射击,就“造成有部队的假象”吗?每条山沟放几个民兵不比放一个战士更好吗?
分析评论到这里,连我自己都感到十分不好意思了,这些浅薄的内容还好意思拿出来?是日军弱智还是我们自己弱智,稍动点脑子就会一目了然。在抗日战争早已经结束的七十年之后,我们自己还搞这些自欺欺人的弱智把戏,编写出这些可笑解说词的人自己就不觉得可笑吗?
2018-7-1 周日晨 5点10
online_member 发表于 2023-2-18 10:27:57 | 显示全部楼层
小心人家后人告你
online_member 发表于 2023-2-18 10:28:24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李国强是陈家会村的,虽然没见过他的面,抖音上看到莫言在陈家会还是上隘刹村当过兵,写出来的红高粱,故地重游,李国强陪着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UFO中文网

GMT+8, 2024-12-23 20:13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