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查看: 49|回复: 0

朱允炆削藩_朱允炆削藩是死了几位藩王

[复制链接]
online_member 发表于 2023-2-19 15:00: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建文帝朱允炆削藩,逼反了朱棣,朱允炆削藩没错,就是太急了
明太祖朱元璋本来立长子朱标为皇位继承人,可惜朱标因病早逝,朱元璋于是立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为皇太孙,作为皇位的继承人,朱元璋死后,朱允炆继位,是为建文帝。
朱允炆一即位,就开始采纳大臣齐泰、黄子澄等人的建议,实行“削藩”的政策。
建文元年(1399)年,朱允炆即位才几个月,便开始考虑增强自己的权力,同时削弱诸封建王国的权力,也就是想加强皇权。

朱允炆削藩_朱允炆削藩是死了几位藩王779 / 作者:UFO爱好者 / 帖子ID:111997

当然,朱允炆这个想法,出发点是对的,但是,他做事太急了,因为,年轻的他,刚刚即位,立足未稳,根基还不稳定,你怎么能开始削藩呢?要知道,那些藩王都是拥兵自重的狠角色,谁都不好惹。
本来建文帝就温文尔雅,没有那么强的手腕,偏偏这个时候较劲,太不成熟了。
一开始,朱允炆先拿弱小的藩王开刀,柿子专捡软的捏,朱允炆利用或有或无的罪名,采取行动,先把周王朱橚(1361—1425年)拿下,他是第一个倒台的,接着另外四个王子也被整垮了,他们是:代王朱桂(1374—1446年);湘王朱柏(1371—1399年);齐王朱榑(1364—1428年);以及岷王朱楩(1379—1450年)。
《明史 成祖本纪》记载:帝纳齐泰、黄子澄谋,欲因事以次削除之。惮燕王强,未发,乃先废周王橚,欲以牵引燕。于是告讦四起,湘、代、齐、岷皆以罪废。王内自危,佯狂称疾。泰、子澄密劝帝除王,帝未决。

朱允炆削藩_朱允炆削藩是死了几位藩王255 / 作者:UFO爱好者 / 帖子ID:111997

在这一年之内,五个举足轻重的藩王被废之后,燕王朱棣便成了下一个目标。燕王朱棣拥兵自重,实力很强,因此,建文朝廷认为他是最棘手,也是最难对付的,因此,削藩在行动上非常谨慎,然而,这样恰恰成全了朱棣,给了朱棣留足了准备造反、集结军队的时间。
最终,朱棣反了,打出了“清君侧”的旗号,起兵靖难,一路攻取州县,很多州县甚至都投降了朱棣,朱棣的声势越来越大。
《明史 本纪第四》记载:夏四月,湘王柏自焚死。齐王榑、代王桂有罪,废为庶人。遣燕王世子高炽及其弟高煦、高燧还北平。六月,岷王楩有罪,废为庶人,徙漳州。己酉,燕山护卫百主户倪谅上变,燕旗校于谅等伏诛。诏让燕王棣,逮王府官僚。北平都指挥张信叛附于燕。秋七月癸酉,燕王棣举兵反,杀布政使张昺、都司谢贵。长史葛诚、指挥卢振、教授余逢辰死之。参政郭资、副使墨麟、佥事吕震等降于燕。
朱棣率军,经过四年征战,最终攻进京城南京,南京皇宫燃起一把大火,朱允炆不知所终,或葬身火海,或从皇宫地道逃走,出家隐居,朱棣最终成了大明王朝的新皇帝。

朱允炆削藩_朱允炆削藩是死了几位藩王668 / 作者:UFO爱好者 / 帖子ID:111997

朱允炆削藩,太急了,俗话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所以,他失败了,打铁还需自身硬,而朱棣称帝之后,也试行了削藩,加强皇权,相反,朱棣却成功了。
朱棣之所以能成功,那是因为他站稳了脚跟,而且,拥有削藩的实力,手段又狠,而相比之下,朱允炆还是显得太嫩了。
如果朱允炆等个五年八年,或者十年,等政权稳定之后,有了自己的实力,再削藩,相信会是另外一个结果。
公元1368年,朱元璋结束了元末战乱的局势,重新统一中原。后来因太子朱标病死,朱元璋将皇位传给了朱标之子朱允炆,即明惠宗。然而随着朱允炆上台之后的一系列举措,导致各地藩王不满,北地燕王朱棣更是发动了靖难之役,结束了“建文新政”等的相关措施。
朱允炆削藩_朱允炆削藩是死了几位藩王704 / 作者:UFO爱好者 / 帖子ID:111997
很多人认为,朱允炆之所以会被推翻下台,是因为激进的削藩措施激怒了他的藩王叔伯们。那么当初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为何要大张旗鼓的施行藩封政策?朱允炆又为何一定要削藩,他失败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下面我们逐一分析一下。
朱元璋分封藩王的前因后果 明朝建立之初,朱元璋之所以施行藩封政策,是从明朝自身的内外环境考量的。明朝初年,朱元璋所面临的政治、经济和地理条件并不是很好。从地缘上,明朝南西北三面对敌,内部湖广、云贵、川蜀不服王化的吐司比比皆是;从经济上,当时中国的经济中心早已南移至蜀中和江南,迫使都城也不得不设置在南京,北方中原再难重新汉唐时期的绝对经济地位,这使得权力中枢从江南转运军队和粮草赶赴边疆多有不便;从政治上,不论是明太祖还是朝中大臣们,在讨论元亡教训时,均认为元朝中后期宗室衰微是致仕权奸当道,欺凌主上的重要原因。据于以上三点,明太祖朱元璋选择通过藩封的方式从各层面巩固大明江山。
朱允炆削藩_朱允炆削藩是死了几位藩王253 / 作者:UFO爱好者 / 帖子ID:111997
仔细分析明初所封的二十余位藩王,他们的分布格局大致分为两大类,诸如齐、鲁、周、唐、伊等地藩王坐落于南北交通枢纽之处,成为保护全国经济动脉流动的镇守力量;另有燕、宁、辽、谷、代、秦、肃、晋、庆等地藩王则直抵北部边境,担负起了镇守帝国北部边疆的重任。可以看出,明初对藩王的分封是处于解决或震慑内外隐患的考虑而做出的安排,其中燕、晋等镇守北地的边疆藩王,其驻守之所与后来的九边重镇高度重合,甚至管辖范围更为靠北。
明初的宗室藩王虽然也会被朝廷拨付诸多岁禄,但却于后来仅仅为满足自身欲望开销的明朝藩王大相径庭。此时的藩王岁禄基本被用以抵扣王府本身军事和民政方面的开销用度,从一定程度上反而是地方藩王替朝廷分担了部分戍守费用。只是随着年岁的推移,藩王的俸禄开销也日渐增长,朱元璋晚年就曾注意到这一问题,并于公元1398年(生前最后一年)将亲王的俸禄由五万石削减到一万石,郡王俸禄由六千石减为两千石,郡王以下也各自削减不等。也就是说,到了朱允炆继位之时,其实并不存在地方宗室藩王对国家造成财政负担的情况。
朱允炆削藩_朱允炆削藩是死了几位藩王645 / 作者:UFO爱好者 / 帖子ID:111997
综上所述,明太祖朱元璋时期根据特定条件制定了藩封政策并无太大问题,反而能够很好的稳固新生王朝的局势。然而随着明朝国内经济情况的逐渐好转、边防压力的减轻,继续保留这么多手握实权的宗室藩王将对朝廷集权构成威胁,同时互不隶属的藩王势力相互阻隔也不利于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正因如此,当朱允炆登基之时,明朝削藩已经势在必行了。
朱允炆削藩失败的前因后果 前面提及朱允炆登基之后,明朝局势早已不同建立之初,削藩势在必行。然而如何削藩,削藩之后的部署却是一门大学问。当时摆在明朝统治者面前的有两大问题:1、削藩是否会对北境边防乃至全国造成影响?2、剥夺领主实权后的宗室藩王应当被给予何种身份和待遇?然而后来的历史告诉我们,这两个问题,朱允炆都没给出合适的答案。
朱允炆削藩_朱允炆削藩是死了几位藩王521 / 作者:UFO爱好者 / 帖子ID:111997
不同于父亲朱标的显赫地位,朱允炆母亲是元朝降臣吕本之女,初为朱标妾室,后因太子妃常氏难产而夭后,继为妃位。不仅如此,朱允炆的妻族势力同样微乎其微。当时明朝权力格局基本被手握地方实权的藩王群体、掌控中央军事权力的武勋集团和被反复打压的文官势力组成。朱标在世之时,不论是地方藩王还是武勋将士均与其关系密切。然而朱标的突然离世瞬间打破了明朝的力量平衡,迫使朱元璋不得不为皇孙朱允炆的继位铺路。
朱标死后不久,明太祖就狠下心来对武勋集团大肆清洗,并通过蓝玉案重创朝中武将势力。包括冯胜、傅友德在内的众多与藩王关系密切的朝臣公侯相继遭到株连。只是朱元璋此举虽然打击了武勋集团,提升皇帝对朝廷的掌控能力,却也促使武勋集团中出现众多不满于朱允炆继位之人,这为后来靖难之役朱允炆一方的屡屡溃败埋下伏笔。
朱允炆削藩_朱允炆削藩是死了几位藩王433 / 作者:UFO爱好者 / 帖子ID:111997
在朱元璋生前,太祖爷孙量关于藩封问题就已经进行过一番论述。当时朱允炆对明太祖的答复是三步走策略,即首先以德服人、以礼束行,其次削减属地、改迁封领,最后便是拔刀相向。只是朱允炆以庶出、侄辈的身份削藩,不论于德于礼都说不过去;至于第二步骤的渐进式削藩虽好,却需要极其精妙的手段和技巧,只是朱允炆才不配位,又缺乏武勋集团作为支撑,实在是难以实施。最终朱允炆选择直接以皇帝权威的方式去威逼各地藩王,直接跨越了前面两步,出台即为激进的政策,彻底逼反藩王。
燕王朱棣反叛,发动靖难之役后,在实力并不占据优势的情况下,凭借朝廷一方军队的诡异操作,最终竟然获胜,然而这也导致明朝削藩努力的夭折。后来明成祖朱棣虽然继续执行了削藩政策,所采取的却是通过经济特权的方式换取藩王对军事和政治权力的放弃。这种妥协式的削藩政策,导致此后明朝的藩王不仅未能在军事、政治等层面为皇帝分忧,反而逐步成为中央财政的包袱。缺少藩王和武勋制约的文官集团,终于可以开始重建文人官僚政治的愿望,并以皇权的旗号与皇帝个人权力反复拉锯斗争。
朱允炆削藩_朱允炆削藩是死了几位藩王360 / 作者:UFO爱好者 / 帖子ID:111997
综上所述,明太祖朱元璋实施藩封政策是符合明初政治、经济和军事需要的决定。然而由于朱允炆孑然一身的朝堂新人形象和出身背景,导致朱元璋不得不对武勋集团进行打压。这促使朱允炆早在继位之前,就已经与宗室藩王和朝廷武将们拉开了距离。最终靖难之役后,明成祖朱棣上位,明惠宗谥号不被许可,后世据朱允炆年号,就将其冠以建文帝的称谓。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UFO中文网

GMT+8, 2025-1-11 12:36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