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故宫收藏的百代唱片 |
经过7年的艰苦工作,故宫博物院近日宣布终于彻底摸清了家底。在这次藏品清理中,838张清宫遗存的老唱片首次登记在了故宫的文物账册上,但同时它们也给故宫人出了一道难题——一个世纪以前皇帝、太后们听过的这些唱片,需通过什么样的技术手段和方法,才能在完好保护实物的前提下,将它们的声音如实转录转储保存下来?
清宫内廷大购唱片
据故宫博物院宫廷部主任赵杨介绍,清代各朝帝后都酷爱戏曲,戏曲表演一直是紫禁城里最重要的日常娱乐和庆典活动内容,既供帝王后妃消遣,又用来笼络亲贵臣僚、外藩使节。慈禧太后更是一个超级戏迷,除了宫里的太监戏班演出,她还时常召社会上的名角、名班轮流进宫表演。20世纪初,唱片和留声机传入中国后,有人想到灌制唱片来讨好她,入宫名伶的精彩唱段便由巴黎百代驻北京、上海的分公司灌制成唱片,再由内廷购入宫中。
到了“小朝廷”时期,留声机也是溥仪皇帝离不开的爱好。他除了听英国教师庄士敦送给他的西洋音乐外,还常命随侍们找来《四郎探母》《武家坡》等名角的“成出唱片”和“单段唱片”欣赏。
有关遗存重被认识
这次故宫藏品清理工作,不论广度还是深度都超越了此前的4次,遗存老唱片等很多过去未受重视的物件进入了整理的视线。清宫曾留有大量胶木唱片,虽然这些唱片一直被精心存放并指定专人管理,但由于过去对故宫文物认识有一定的局限性,在2007年8月之前,唱片并没有作为故宫文物或资料登记在账。随着“故宫学”的提出,当代故宫人突破了传统的文物观念,当年清宫帝后享用过的唱片被提升为文物,搬进地下库房,改善了收藏条件,同时进行了账、物、卡三核对及录入计算机文物管理系统的工作。
在这批黑色的胶木唱片中,有谭鑫培《探母》、王凤卿《骂曹》、杨小楼《落马湖》,以及陈德霖、杨小楼、孙菊仙、朱素云等当时大部分京戏名伶的唱段,也有西方的进行曲、小夜曲等。它们既是那个时代和宫廷生活的缩影,也是中国京剧发展历程中的原始录音资料,因此有着非常高的文物价值。
转录试验取得成功
2005年,为庆祝故宫博物院建院80周年,对原“阅是楼”院内的清宫戏曲展览进行了修改充实。亮点之一是增加了戏曲的音响效果,从众多清宫老唱片中遴选出曾入宫奉侍的名角的代表作唱片进行音频转录,与戏曲文物和畅音阁三层大戏台共同增添清宫戏曲的韵味。为了保证唱片转录时的安全,故宫曾走访多家音像公司,进行技术比较,最终选定深圳一家公司进行试验。经过超声波清洗,唱片纹路里多年的灰尘、脂屑被消除,转录后过去死的文物发出声音了。虽然有啪、啪、啪的爆点声,但故宫专家认为,这和唱片年代过久及当时的灌制技术都有关系,用现代技术可以很容易把这些爆点声消除,但同时记录那个时代的音频效果会消失,文物的历史感也就随之消失。
这次音频转录,使故宫人得到启示:老唱片作为一种特殊的文物,除了要保存好它的实物,更重要的还有它的声音。没有声音,这件文物就是死的。故宫希望随着技术的发展,能够把这些老唱片的音频全部转录转储保存下来。但由于胶木老化,不能因为转录、复制而破坏到它的实物。
大量复制有待研究
为了这批老唱片的转录复制,故宫博物院走访过中国艺术研究院及一些文博单位,也联系过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音频保管部门。但正式规模的转录工作始终没有启动,显示出故宫对所藏文物的格外谨慎。
现负责管理唱片的郭福祥研究员说,上海广播电视台戏曲频道有一个《绝版赏析》栏目,发掘了不少京剧经典老唱片和绝版录音,故宫曾与他们接触过,也有一些合作的想法,但转录需要的录音棚和设备都在上海,而故宫的文物出入库有一套严格的制度,文物的保管环境要极安全,且转录过程中文物不能离开故宫人的视线,合作起来会很麻烦。
故宫还请教过各方专家。有的专家提出,这些唱片现在没有破损,最好不要动它,动了反倒是对它的一次损伤。对于转录能否使用故宫收藏的当年唱机,这其中也有很多技术性问题,最重要的是文物的安全问题。因此,是否转录这批唱片,故宫还在考虑,将继续听取各方专业人士的意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