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查看: 142|回复: 0

中医趣闻轶事

[复制链接]
online_member 发表于 2023-2-22 14:31: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每当听别人提起中医的时候,我们经常会被它的悠久历史和博大精深的内容所吓倒,认为中医是一- 种非常难以理解的科目。其实在中医的发展过程出现了很多趣闻轶事,它告诉我们中医不仅可以治病救人,更是一种人们喜闻乐见的文化。

如今我们在电视、报纸、杂志、民间等都可以看到、听到-些关于中医的趣闻,其中包括中医、中药和药店的有趣故事和传闻。下面对此作一- 些具体的介绍:

1.中医趣闻杂谈

在中医不断发展的漫长过程中,出现了很多趣闻杂谈,对于对中医历史了解不深的读者来说,知道这些还是十分有用的。

(1)中医的雅称和佳话。中医的医学理论含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出现了很多和中医有关的雅称和佳话。比如人们把中医学称为“岐黄之术”、“青囊”;用“再世华佗”、“手到病除”来形容医术高明的中医学家;用“苍生大医”、“ 誉满杏林”、“橘井泉香”来形容医德高尚;把治病救人称为“悬壶济世”等。

(2) “儒医”的由来。“儒医”一 词的由来主要因为医学受到了儒学的影响,因为在封建社会,儒学占据着至高无上的地位,人们认为从医是实现其儒学理想的最佳途径,所以儒医便是对从医人员最高的称谓。这种情况在宋代表现的最为突出。宋代设立了医学的教育机构,还按等级任命医官,这让很多儒士看到了登上仕途的希望。所以宋代儒士纷纷学医,另外,一部分不得志的儒士还以儒医之称来满足自己心理和精神的需求。这个称谓无形中促进了医学的发展,因为当时儒士多从事医学,他们写出了一大批医学著作,对以后的医学发展有积极的影响。

(3)阴阳鱼一中国古代中医药的志徽。阴阳鱼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太极图,古代之所以用阴阳鱼当作中医药的志徽,是因为它不仅蕴含了中医的治疗原理,还表现了古代中医的高尚医德。阴阳鱼图中的白鱼代表阳,黑鱼代表阴,二者当中以“s"形曲线隔开,此图表示阴阳的平衡是不断变化的、此消彼长的阴阳均衡。我国的中医药以阴阳五行学说为理论基础,而且阴阳鱼的鱼眼时刻不闭,也表示医生为治疗疾病昼夜不停,所以用阴阳鱼为我国古代中医药的志徽是再恰当不过了。

(4) 不为良相,愿为良医。据史书记载,这句话是宋代名儒范仲淹所言。当时范仲淹去祠堂求签,当问签得知自己不可以做宰相时,便又求一签,说“如果不能当宰相,愿意当良医”。当人们问他为何要祈祷当良医时,他回答说既然当不成宰相普济万民,可以当良医为人民消除痛苦、利泽苍生。这就是“不为良相,愿为良医”的由来,范仲淹及当时的名儒的选择使中医药的地位得以提高,是因为中医药治病救人和儒学的治国平天下有很大的相似性。

(5)我国古代的女医生。我国古代医学界人才辈出,除了以上我们介绍的之外,还有一些女医生,她们以其高超的医术、高尚的医德给后人留下很多佳话。比如医术高超、后被征召人宫的西汉名医义妁;擅长针灸、施医利民的晋代名医葛洪的妻子鲍姑;行医为民、著书立说的明代女医生谈允贤;精通外科、手到病除的宋代著名外科医生张小娘子等。

(6)“大夫”、“郎中”的由来。“大夫”、“郎中”在古代都是官名,现代分别是北方和南方对医生的称谓。宋代以前,大夫是对一般官吏的称谓,从宋徽宗开始才把医官放到大夫官阶下,从那时开始才把医生称为大夫;从战国开始,郎中就被当作官名,到隋唐时期各部都设置郎中管理各司事务,从宋代开始才被当作医生的统称。

(7) “悬线诊脉”的传说。历史上出现过此类的传说,此法一-般是太医为皇帝的嫔妃治病所用。很多医生都用过这种方法来诊断病情,比如,孙思邈为长孙皇后悬线诊脉。悬线是否可以诊断出病情,还有待于商榷,- -般是因为避嫌才用此法,其实太医事先已经了解到患者的病情。

2.中药趣闻杂谈

中医发展史上还有很多关于中药的趣闻杂谈,大部分都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比如“倒药渣”、“熏药渣”等。

(1)“倒药渣”的由来。现在我们经常看到人们在煎完中药之后,把药渣倒在路上让人们去踩。这种做法其实是因为一个传说。清代江南的一个小镇上有两家经营中药的药铺,家生 意兴隆, 但另一家却是门庭冷落。生意不好的这家药铺老板对此迷惑不解,后经过高人指点才知因为自己的药铺出售的中药全是以劣充优,根本不可能治疗疾病。后来,老板认真改过,凡是有人来抓药,都让他把药煎好之后,把药渣倒在路上让老天来检查,从此以后,这家药店的生意就好了起来。而人们以为把药渣倒在路上能够早日康复,所以纷纷仿效这种做法。

(2) 端午熏药渣的由来。这个传说是从朱丹溪治病流传而来的,从前,有位病人得了气喘,请来朱丹溪为他治疗,朱丹溪为他开的药方中包括麻黄二分。病人服用之后,病情没有减轻,所以又请来朱丹溪出诊,这次他加重了麻黄的用量并让病人连服三剂,但不仅没有破轻病情还差一点导致死亡。朱丹溪百思不得其解,在检查药流的过程中发现所用麻黄都是假的。所以从那以后,朱丹溪每次给人看病之后,总要让病家把药渣晒千贮藏,以便日后检查真假。所以现在浙江兰溪一代还保留这种做法,他们把晒干的药渣放到端午节,用火烧以熏虫赶瘟。

(3)“偷药锅”和“借药锅”的风俗。“偷药锅"在陕西句阳一带特别流行,人们往往认为借药锅会把疾病也借来,所以一般采取“偷药锅”的方法,被偷的人家也不生气,认为自己的疾病也会被偷去。在山西晋南一带流行“借药锅”的风俗,并且“只能借,不能还”。有药锅的人家认为药锅被借走,疾病也会因此治愈,所以不希望药锅被还回。这样药锅就变成公用了。

(4)称“药锅”为“急销"的由来。在宋仁宗景祜年间,台湾和闽南一带流行瘟疫,当时有位名叫吴本的名医带领徒弟救活了很多人,但是因为得病的人太多,煎药的用具不够使用。所以,吴本赶去粤东地区选择商家,赶制煎药用具,因为人们忌讳“药罐”二字,再加上此物正是急用,商人又图吉利,所以叫它“急销”。

(5)中药称为“本草”的由来。人们经常称中药为本草,主要是因为古代的药物以植物为主,所以“本草”又有“以草药治病为本”的意思。我们都知道古代的天然药物可以分为植物药物、动物药物和矿物药物三类,但是古人的药物知识多来自于植物药物。比如著名的中医药物著作《神农本草经》,这本书里面一共记载了365种药物,其中植物药物就有252种,约占全部药物的三分之二还多, 这充分说明了植物药物所占的主导地位。所以,此后出现了一些药物著作,多以本革命名,比如《新修本草》、《本草纲目》等。

(6)趣说中草药名。中草药不仅种类繁多,而且它们的名字也很容易让人搞不清楚。其实药物的命名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它们可能以产地、颜色、功效、气味、生长状态、药用部分、炮制方法命名;也可能以发现人的名字、民间传说故事、译音或谐音命名;有的药名还因避讳而易名。

3.有关中药店的趣闻

中医历史悠久,所以趣闻轶事也是层出不穷。在中医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除了有很多关于中医和中药的趣闻,还出现了很多有关中药店的趣闻。

(1)中药店称为“堂”的由来。中药店之所以被称之为“堂”,是因为名医张仲景的缘故。张仲景在汉献帝建安中期,任长沙太守,当时那里流行瘟疫,很多人因为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而身亡,张仲景为这件事情感到很痛心。所以他在工作之余,就在自己办公的地方接诊病人,而且自称为“坐堂医生”。后世人为了学习他的这种济世教人、普度众生的精神,就把自己的药店称作“堂",比如现在北京的同仁堂、济南的宏剂堂、长沙的九芝堂等。

(2)关于抓药的传说。我们经常会说到药店去抓药,这个关于“抓药”的传说是来自药王孙思邈。传说药王孙思邈经常外出采药,由于采到的药材很多,放到一起会影响各自的功效,所以他在衣服上缝制了很多小口袋,每种药材放到一一个口袋里面。一次他采药时看到一位被狗咬伤的妇女,就从口袋里面抓出了一味药止住了她的流血。就是因为药王每次配药总是一撮- 撮抓出来,所以后世人仿效他,把药柜分成很多小抽屉,配药时往外抓药。

(3)中药店为何供獐狮。獐狮是陪伴古代神医神农采药的一头奇兽,它可以替神农试服药物,因为它的身体是透明的,所以神农还可以观察它服药后身体内的变化。一日,神农在外采药时遇到了一条黑虫,神农从未见过,所以十分好奇,就让獐狮试服,它起初不愿意,可是在神农的坚持下它还是试服了此药,但是因此身亡。所以后人为了警告人们不要乱用药物,而把獐狮供在店内。

(4)药店的由来。古代中药的买卖多是一.些个体商人来进行的,但是到了宋神宗年间却出现第一一个官 办药店一“ 太医局熟药所”。这个药店是变法家王安石命人开办的,王安石的变法虽然以失败告终,但是开办药店的举措却影响了世世代代的人。

(5)中医药店的招幌。招幌是一个药店的标志,在古代,不论店堂、药铺还是走方医都有自己的招幌。在宋代以前,药店的招幌都是在门前挂一些实物, 比如悬壶、草药等;到了宋代才开始出现字牌幌和画牌幌,这是招幌从实物向抽象演变的标志。此后,药店门前都是挂一些抽象的招幌, 解放后因为国家政策,这些招幌被停止使用。4. 中医药与语言妙用

中医药不仅能够治病教人,而且还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这充分体现了我国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医药中的语言更能体现这一点,关于中药还出现了一些有趣的对联和成语故事。

(1)中药对联中的语言妙用。古代-些中医才子经常把中药名嵌人对联之中,而且对联的种类繁多,大致有以下几种:写景壮物、寄意述志、答问警勉、讥消诙谐等,这些都展示了医家学子的聪明才智。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种:

弘扬医德医风。比如:携老,青葙子背(贝)母过连桥(翘);扶幼,白头翁扶(附)子到常山。神州到处有亲人,不论”地熟地;春风来时尽着花,但闻藿香木香。这副对联不仅对仗工整,而且显示出了医者尊老爱幼的精神风貌。

很多药店祈盼发达,所以挂出这样的对联:海龙海马通四海,红花红藤映山红;琥珀青黛将军府,玉竹重楼国老家;降香木香香附满店,黄药白药山药齐全。这些对联还有做广告的内容。

还有一些对联是为了向人们解说药性医理,比如,甘草合诸药,绿豆解百毒;解表散寒麻桂当先,软坚散结藻布在前;祛暑最宜清络饮,和解尤妙小柴胡。这种对联最为巧妙,在读对联的同时,还可以了解一些医学常识。有些学者还借药联来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比如旅日学者黄遵宪有这样一副对联: 药是当归,花宜旋复;虫还无恙,鸟莫奈何(奈何鸟为杜鹃)。

药联除了具有以上的作用外,还可以用来讽刺一些虚伪的小人。比如五品天青褂;六味地黄丸。这讽刺的是清朝苏州有一个名叫陈见山的药商,花了数万两的白银买了一个五品官做,每天他都穿着天青褂在街上招摇过市。所以人们便写下这样一副对联来讽刺他。

(2)医学成语中的语言妙用。中国历史上出现了很多和医学有关的成语,它不仅为我们讲述了一些历史故事,更向我们展示了中国医学的迷人魅力。比如“忙里偷闲”告诚我们要 注意休息和养生;“面无人色”讲的是人的异常面色和疾病的关系;“病人膏肓”指的是病情严重无法治疗;“望梅止渴”是人类高级神经系统活动的一种反映;“高枕无忧”讲的是睡眠时枕头的高低和延年益寿的关系;“三寸之舌”里面包含着人体机体正气的虚实和疾病的性质的辨别;“人面桃花”有可能表示某个姑娘染上了桃花癣;“山简醉酒”告诫人们饮酒要适量;“唇齿相依”讲的是唇齿对于身体健康的重要作用;“饮鸩止渴”比喻采取有害的办法救急,不顾严重后果;“杯弓蛇影”提示人们心理因素在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及瓜而代”告诚人们食西瓜要有节制;“薏苡明珠” 讲述了薏苡具有的健脾、清热、利尿、美容的作用;“三折肱,知为良医"说明经过多次失败,积累丰富的经验之后才能成为良医;“寿比南山”是希望人们的寿命和山-样长久;“张敞画眉”说明眉形和人的性格和体质相关,同时告诚人们化妆要适当;“ 讳疾忌医”告诚人们患病时一定要去医院医治要对自己的健康负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UFO中文网

GMT+8, 2025-1-23 03:25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