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查看: 135|回复: 0

科学如何通过“娱乐化”增加科普性?以短视频为例

[复制链接]
online_member 发表于 2023-2-23 19:43: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世界经济繁荣,社会进步,信息化社会、工业化社会全面推进,我们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而这背后,科学技术的进步无疑是其最重要的推动力量。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深改变了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经济模式,发展迎来重大历史机遇,推动社会全面进入了科技创新驱动的高速发展轨道。科学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日益紧密,这也对国民素质的提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科学普及逐渐成为学界关注的重点领域,而对于“科学娱乐化”、“科学通识化”等的讨论同样随着近年来新媒体的快速发展而受到广泛关注。



科学如何通过“娱乐化”增加科普性?以短视频为例981 / 作者:caymkda949764 / 帖子ID:113031

一、科学与娱乐的天然属性差异
在公众日常观念中,科学与娱乐仿佛是杠杆的两级,中间有着不可逾越的天然界限。科学是崇高严肃的,是可以满足公众高尚物质、精神追求的高级物质。而娱乐往往被认为是与科学相反的、轻松活泼的,是可以满足公众欢娱快乐需求,丰盈闲暇时光的消闲物质。二者之间存在着天然的属性差异。

(一)科学的属性
在“科学”的学科分类方面,国内外诸多学者提出过多种分类方案,通过对“科学”进行分类,可以明确科学的各个分支学科,厘清各个学科间的联系,从而便于我们宏观把握科学的总体结构。早在古希腊文明时代,柏拉图的认识论就指出了感官知觉、意见、真正的知识或广义的科学这三种知识。整个科学大厦由自然科学、人体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数学科学、系统科学六大部分组成,并强调:整个客观世界从自然到人类社会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各门学科构成的只是大厦也是一个整体。

科学技术作为“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知识体系”,是人对世界(指自然、人自身和社会)的认识和“思维具体的再现”,也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作为方式、方法、手段)的结晶和武器。由此,其团队以“自然—人—社会”演化进程及其整合结构为客观基础,将“科学”分为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三大门类,构建了“现代科学体系宝塔型多层次的网络结构”,受到学界广泛认可与关注,其内涵也与本研究的“科学”范畴相一致。



科学如何通过“娱乐化”增加科普性?以短视频为例96 / 作者:caymkda949764 / 帖子ID:113031


(二)娱乐的属性
在人类原始部落中,每种劳动活动都有其特定的歌,歌曲的拍子和节奏能够很好地应和劳动的韵律和节奏,早期较为简单的音乐作品往往是从劳动工具与其对象接触时发出的声音中获得灵感而创作出来的。进而,为了能够更好地适应劳动节奏,原始人类开始想办法改进劳动工具,由此产生了乐器。在如今许多民族中,乐器仍然是最主要的娱乐工具。

而在我国古代时期,夏商周时由劳动动作演化而来的舞蹈是最主要的娱乐活动,并且而后衍生出乐舞、巫舞、歌舞和武舞等形态。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经济的发展,手工业、商业活动日渐集中在一些大型的商业都市,如齐国的临淄、赵国的邯郸等,人们的娱乐活动也相应地繁荣起来,以临淄为例,“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蹴踘者”。早期我国流行的娱乐活动,除承袭前朝代遗风外,更因历史上的几次民族大融合而汲取了异族文明的滋养,由此,中华大地上的娱乐活动越加丰富多彩。

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先前以满足生理需要的随意性的游戏活动开始了审美选择的过程,在这个过程里,随着生产的发展和劳动能力的提高,逐渐把娱乐从劳动的附属地位变成为相对独立的,人类有意为之的活动。也就是说,人类娱乐从“自娱”发展到了“娱人”,从“非功利”发展到了“功利”,从田间游戏和剩余精力发泄发展到了独立表演和精神取乐,而且有了娱乐形式上的诸多讲究和多种多样的种类,表现出了不同阶层的娱乐兴趣,孕育了不同的文化特征。



科学如何通过“娱乐化”增加科普性?以短视频为例428 / 作者:caymkda949764 / 帖子ID:113031


二、科学与娱乐的平衡定位模型
尽然科学与娱乐之间存在着天然的属性差异,但长期以来已经呈现出了明显的融合互动趋势,探究科学与娱乐的平衡定位有助于促进科学普及传播和娱乐事业发展,具有极高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科学与娱乐同样存在着相互融合、相互作用的一面,科学可以促进娱乐事业的发展,娱乐反过来也可以促进科学的普及与传播。二者相互促进,螺旋上升,共同发展。

需要注意的是,在科学传播中,如果太过于注重其娱乐色彩,过度渲染科学内容,导致科普信息失实,陷入“泛娱乐化”泥淖,杠杆将向“娱乐”方向严重偏失,导致平衡失去,杠杆坍塌。反之,如若在科学传播中过度追求科学的学理性和严肃性,忽视传播过程中的通识性和可传播性,亦然将导致杠杆严重偏失,科学传播失效失败。



科学如何通过“娱乐化”增加科普性?以短视频为例198 / 作者:caymkda949764 / 帖子ID:113031


(一)以科学为娱乐提供“灵感”

科学技术的发展能够促进社会进步,经济繁荣,同样能够有效促进娱乐事业的发展。如今,科学技术已然广泛应用到娱乐事业中,助力娱乐事业发展,为娱乐活动提供诸多“灵感”。魔术可以算得上是科学为“娱乐”提供灵感的早期代表了。

上世纪初期,出色的专业魔术师就已经开始关注科学发展,积极汲取可以被做成神秘表演的科学现象,物理学中的磁力、无线电和镜子被广泛投入到魔术表演中。超级魔术师大卫“锯人”是魔术史上令人惊讶不已的传统节目之一。这个魔术便是运用了镜子的反射原理,使藏有女表演者的空间看似镂空,以假乱真。

此外,各类娱乐游戏也恰当地运用科技成果,以提高受众对游戏的新鲜感和体验感。我们熟知的 VR 虚拟现实游戏便是通过虚拟现实技术,以电脑模拟构建一个三维空间的虚拟世界,使用者只需换上可穿戴虚拟现实设备,就可以切实感受到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的模拟,自由地与该空间内的事物产生互动,有身临其境之感,可以获得仿佛置身异次元空间的真实体验。除此之外,虚拟现实技术、全息投影技术等还广泛应用于剧本杀、密室逃脱等热门游戏中,实现案件还原,沉浸式搜证推理,受到青年群体的广泛追捧。



科学如何通过“娱乐化”增加科普性?以短视频为例178 / 作者:caymkda949764 / 帖子ID:113031


在娱乐节目中,科技元素也逐渐崭露头角,带来了意想不到的节目效果。《非诚勿扰》是一档备受观众喜爱的社交交友类综艺节目,如今已经创办 10 年有余。2020 年,节目有效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创造性地推出新模式——“智推女生”。这项人工智能技术以人类的 16 项基本需求为范本,能够更准确地描绘出每个人独有的性格轮廓和情侣画像,帮助单身男女科学、准确地挖掘自身潜在动机,为单身男女精准匹配理想型。娱乐节目紧随科技发展潮流,引入人工智能大数据系统服务电视相亲,在取得更优节目效果的同时,更提高了“科学”在“娱乐活动”中的服务属性。

(二)以娱乐克服科学传播“阻力”
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发展,学界越来越认识到娱乐媒体对公众关注的科学相关问题的影响。娱乐活动可以对公众的感知、知识和对科学的理解产生重要影响。这些影响可以辐射到从公共科学知识到对科学事业的兴趣到公众科学参与的全过程。

因此,在实践中,这意味着我们应当将科学研究的结果提炼成公众容易理解和接纳的形式。将传统枯燥教条式的科学知识包裹和打磨成为吸引人的、有趣的、适合并且有利于传播的内容形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科学传播“阻力”,降低科学知识认知门槛,拉近受众的心理距离,进而使其产生情感共鸣并采纳。在此基础上,笔者尝试着将这一“科学娱乐化”模式概括为“科学娱乐化减阻模型”。

在该模型中,“科学”为内核,“娱乐”为外壳。受科学知识涵盖范围广、认知难度大、素质要求高等特性影响,科学知识在传播普及时难度高、效果差,一般受众常常具有较大的心理抵触情绪,传播阻力较大。

因此,在绘制模型时,以多棱角多边形的样态描述科学内核。包裹在科学内核外围的,是具有娱乐属性的外壳,呈光滑圆形状。其“娱乐”形态具体可表现为:实验、广播、电影、游戏、音乐、电视节目等,笔者分别对应绘制代表以上六种娱乐形式的小图标分置在科学内核周围,总体形成“娱乐外壳”包裹下的“科学内核”,在外壳的包裹下,其内核的棱角被娱乐属性所围盖,娱乐效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受众对科学信息说服力的抵制,减弱了科学内容的传播阻力,能够切实增强科学传播的效果。在现实实践中,科学娱乐化在科学的教育教学、科学的技术交流等方面具有广泛的作用空间而在科学的普及传播方面,科学娱乐化的减阻效益则体现的尤为明显。



科学如何通过“娱乐化”增加科普性?以短视频为例268 / 作者:caymkda949764 / 帖子ID:113031


《芝麻街》作为第一个将娱乐和科普通识教育联系起来的节目,试图以引人入胜和有趣的方式,在小插曲中传达认知、社会和健康问题,受到全球数千万儿童及家长的喜爱与肯定,并先后在全球一百五十多个国家推出,为受条件所限而不能够接受幼儿园教育的儿童提供成长阶段必要的智力和文化启蒙。

美国情境喜剧《生活大爆炸》则以关注科学家的社会生活为出发点设计剧情,节目中包含精准的科学信息和科学界最新的研究成果等,其科学信息的准确性由该节目的科学顾问——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大卫·萨尔茨伯格教授进行把关,其每周参与节目录制,切实保障了节目中科学内容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研究表明,通过节目释放的科学信息更容易被观众所接受,观众通过观看该节目,改变了其对科学的认识,并有兴趣对节目中的科学知识进行深入探索。

因此,有效利用娱乐对科学传播的减阻作用,方可助推科普信息知识的传播与扩散。科学娱乐化成果不会以线性方式直接影响人们对科学的认知或其科学素养水平,但它有能力激发人们对科学的兴趣,并使受众了解和学习到内含的相关科学知识。而对于非主动寻求科学知识的受众而言,将科学包裹以娱乐“外壳”将使得公众在欣然接触娱乐活动的同时接触到科学内容。科学参与应当提倡去探索新形式的媒体传播方式,超越传统的科普渠道,在非主动寻求科学相关内容的关键受众中创造偶然曝光的机会。



科学如何通过“娱乐化”增加科普性?以短视频为例5 / 作者:caymkda949764 / 帖子ID:113031


而在这一过程中,科普短视频无疑是将科学娱乐化效能最大化发挥的科学传播方式。研究表明,大多数人用眼睛和耳朵来感知他们的环境和进行学习,通过视觉可以获得 70%的学习效果,而听觉则占学习效果的另外 20%。

进而,使用视听媒体进行科学普及教育可以帮助受众(潜在学习者)记住他们所学的知识,并在更长的一段时间内保持对知识的掌握。加之短视频创作起步门槛比较低,技术水平相对要求不高,并自带互联网传播的大众属性,因此,通过短视频向社会传播科学知识,是科学工作者通过多渠道和平台传递科学信息和知识、提高公众科学素养的最佳途径之一。

随着短视频的快速发展,诸多优质的科普短视频账号、科普短视频作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短视频无疑为科普事业的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取得了优异的科普传播效果。该类短视频将科学知识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出来,让科学走出了实验室,能够给公众以近距离接触科学的途径,增加对科学的认知和欣赏,进而点燃公众的科学热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UFO中文网

GMT+8, 2024-12-23 08:15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