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学”一词源于拉丁文Scientia(知识),不但汉语中没有这个词汇,希腊文中也没有。1830年左右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孔德在将学科分类时才使用这个词(Science) 用来代表研究各自然学科(如物理、化学)的学问,而原来习惯使用的学问(philosophy)则用来专指所有学科的通用学问(即哲学)。日本学者于1874年将这两个词译成了科学(分科之学)和哲学(通用学问)。
1897年康有为编的《日本书目志》中有两本书,《科学入门》和《科学之原理》。次年1898年康为光绪皇帝的《请废八股试贴楷法》中说“宏开学校、教以科学,俟学校尽开,徐废科举”。可以说康有为是将“科学”一词引入中国的第一人。但“科学”一词得到广泛采用,严复有很大的功绩,他在1898年至1902年期间翻译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名著《国富论》时,频繁使用“科学”一词。1901年上海创建科学仪器馆和出版“科学丛书”,1915年创建中国科学社和出《科学》杂志,自此“科学“在中国扎根、成长、开化和结果了。
在“科学“一词未引入中国之前,中国传统文化中与此大致类似的一个词 ”格致“,取宋明理学“格物穷理致知”的意思。记得北京大学的前身京师同文学堂开设的自然科学课程就是“格致学”。后来洋务运动我们向西方、日本学习,尤其是经过五四运动倡导德先生、赛先生之后,“科学”就成为了“science"广为流转的翻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