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查看: 190|回复: 1

【历史上真实的唐僧】 惊心动魄的西天取经之旅

[复制链接]
online_member 发表于 2023-2-25 11:35: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家喻户晓的《西游记》,给我们讲述了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取回佛法真经,造福东土的玄幻传奇故事。历史现实中的唐僧,其本人和他西天取经的经历,并没有悟空、八戒、沙僧和白龙马的陪伴,却同样是一部不朽的传奇,其中无数的艰辛困苦和生死考验,绝处逢生的经历,甚至更为惊心动魄。
聪慧文雅 仪表非凡
唐僧玄奘俗名陈祎(yī),隋朝末年出生在距洛阳30公里的陈家村(今河南偃师境内)。玄奘父亲陈慧,性情淡泊,辞官隐居,潜心研读典籍。玄奘是陈慧的第四个儿子,从小就非常聪慧,眉清目秀、仪表非凡。
玄奘童年就喜欢阅读至圣先贤的书籍,不是高雅正派的书不看,不是圣贤哲人的门风不学,年幼时也不结交童蒙稚友,足迹不曾到过市集,也不曾参与旁杂无义的言谈,就算街头锣鼓喧天,巷尾戏曲歌舞之声,男女聚集交谈笑声等嘈杂喧嚣,玄奘都不曾因为好奇而前往观看,温文尔雅、恭谨持重。
被誉为“释门千里之驹”
陈祎5岁时,母亲过世;10岁时,父亲也去世了。巨大的家庭变故,使玄奘过早感受到了人生的无常。11岁,他就跟随二哥长捷法师来到洛阳的净土寺学习佛法。他废寝忘食,潜心攻读佛典,领悟力超乎寻常,甚至可以升座说法,对所读佛经讲解得非常透彻,一时被传为美谈,当时不过才13岁。
玄奘20岁时,在成都受具足戒,正式取得僧尼资格,受具足戒后,玄奘要遵守多达250条戒律。
24岁时,玄奘获得“三藏”的称号,这是遍通经律论三藏者的学位,也是最高级别的法师了。
当时玄奘誉满京城,有“佛门千里驹”的美名,但玄奘修习研讨佛法经典,感到各家对佛教中很多内容的论述,或说得不明不白,或说法不一,没有定准。
他南北游历,不断探访高僧求教,踏遍了大半个中国,疑惑却越来越深,因此很想搞清楚原始的佛经到底是怎么讲的?于是玄奘下决心西行取经,立志取回大乘经典《瑜伽师地论》,以解开疑惑。
西天取经从偷渡开始
当时唐朝初立,边境不宁,民众被禁止出国。他多次上表请求西行求法,都未获准。
贞观三年(629年),北方遭受严重霜害,长安无粮,朝廷开城放灾民出城逃难。29岁的玄奘趁机出长安,偷渡西行。

【历史上真实的唐僧】 惊心动魄的西天取经之旅-1.jpg

                                                  《玄奘西行图》

由西安经秦州、兰州、后到凉州,沿途虽然经常遭遇地方官员阻挡,但都被他的决心感动,最终提供方便。后找到一个习武的胡人石盘陀作向导,昼睡夜行,偷渡出玉门关。不过石盘陀出关后,不堪沿途跋涉之苦,坚辞而去。
单人独骑闯沙漠 绝处逢生
玄奘出阳关以后,单人独骑,要穿行八百里沙漠,才能达伊吾(今新疆哈密),可是途中喝水时却失手打翻了水袋,饮水尽失,而沙漠里没有水的话必死无疑。
玄奘只得返回取水,路上猛然想起 :“我曾许下誓言,宁可西行而死,也绝不因为要生存而向东走一步。”于是立刻掉转马头,毅然继续朝西北前进。
沙漠里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只有死人的白骨,还经常有叫做“鬼魅热风”的幻像出来,非常可怕。玄奘骑一匹精瘦老马,走了四天五夜,人困马乏、口干腹焦,昏倒在地,奄奄一息之时,口中仍请求观音菩萨加持:我玄奘此行,不为财富与名誉,只为求取正法!唯愿菩萨慈悲,救脱苦难……
然后玄奘就昏过去了,夜里,一阵凉风把他吹醒,感觉体力稍有恢复,想睡一下,梦中忽见一位数丈高的金甲神人站在他面前,执戟对他喝道:“为何不快赶路?还在睡觉!”玄奘惊醒,即刻上马出发。
走了不久,老马突然失控狂奔,带他跑到了一处清泉,玄奘因此得救了。
与高昌国王结为兄弟
两天后,玄奘到达伊吾。高昌国王麹文泰听说后,万分欢喜,肯请他到高昌。高昌国位于火焰山下,即今天的吐鲁番,并不在玄奘西行之路上,但玄奘盛情难却,走了六天到了高昌境内。
高昌国王如获至宝、万分礼敬,殷切供奉,恳求玄奘留在高昌,玄奘婉拒,高昌国王又以送玄奘回国相迫,玄奘绝食三天,至气息渐绝,高昌王深感惭愧恐惧,只好听任玄奘西去求法,并在佛祖面前,与玄奘结拜为兄弟。
走之前,高昌王请玄奘升帐弘法。玄奘升座时,高昌王伏在地上,以脊背作玄奘的脚蹬,请玄奘上座。
高昌王为玄奘准备了三十套法服,还制作了特殊的手套、面罩、靴鞋以抵御风寒,又赠黄金一百两、银钱三万、绫绢五百匹,充作玄奘往返二十年的路费。并为沿途的二十四位国王准备了厚礼,叮嘱他们关照玄奘。
出发那天,高昌王率高僧、大臣、百姓倾城而出,为他送行,高昌王抱住玄奘恸哭离别。
一半人马葬身凌山
从此,玄奘就有了高昌王送的一队人马随行,他们向西北行三百余里,度石碛,到了高耸入云、严寒凛冽,冰雪终年不化的凌山。人马走在冰冻的羊肠小道上,稍有不慎,就可能跌落千丈深渊,粉身碎骨。玄奘在其游记上也说,连他自己亦不敢向渊底注视,因下面有数不清的千年不化的僵冻尸首。七日之后,走出凌山时,随行的人中,已有十几人丧生,牛马也大半死掉了。

【历史上真实的唐僧】 惊心动魄的西天取经之旅-2.jpg

                    走出凌山时,随行的人中,已有十几人丧生,牛马也大半死掉了
终于在离开长安一年多后到达北天竺(北印度)。
恒河遇险
玄奘一行坐渡船顺着恒河走时,行至中途,忽然从两岸的树林里边,杀过来十几只强盗船,逼迫渡船靠岸,搜刮众人财物。
强盗们看到玄奘非常高兴,因为玄奘形象俊美、风姿伟岸,他们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好看的人。强盗们信一个邪教,每年秋天需要找一个男子,杀了之后去祭拜。他们准备把玄奘杀了献祭。
强盗们在恒河岸边搭建了祭坛,玄奘上了祭坛,面无惧色。强盗见他如此安详,不禁心生敬重。
玄奘集中念力,打坐入定,元神随即离体。当时他发愿:“希望弟子这一次求法不成功的话,能够往生到佛国,到天上去听法,之后还能够转生回人间来,去度这些杀他的强盗。”
他的元神攀越须弥山,一重天一重天地往上升腾,见到了菩萨及诸多天神,心生喜乐,而地上人间就不得了了!忽然黑风旋起,飞沙走石,大树被连根拔起,惊涛骇浪掀翻了岸边的很多船船只。
强盗们大惊失色,认准是神佛震怒,连忙对玄奘稽首谢罪。于是玄奘给这些强盗说法,强盗们就把作案的刀具灯全部扔到恒河里,并受了五戒,向玄奘顶礼,这时,风浪才渐渐平息,强盗们欢喜地顶礼玄奘之后,辞别而去。
那烂陀寺 主持已经等待玄奘三年
西行五万余里,历经磨难的玄奘终于来到古印度的佛学研究中心,玄奘此行的目的地——那烂陀寺。
当时烂陀寺的主持戒贤大师已经一百多岁了。戒贤问:“你从哪里来?”
玄奘答道:“我从遥远的东土大唐来,来向您学习《瑜伽师地论》,以便在东土弘扬佛法。”
戒贤闻言老泪纵横。原来,三年前戒贤患有严重风湿,每次发作,犹如火烧刀割,痛不欲生,几欲求死。一夜,他梦见了菩萨,告诉他,这病痛是前世业力所至,三年后,东土将有人来学佛法,届时请把《瑜伽师地论》悉数传授,即劳苦功高,可还清业力,你的病自会痊愈。
玄奘得知来龙去脉,悲喜交集,想这因缘际会实属天意!于是玄奘拜戒贤为师,学习佛法达五年之久,同时兼学印度的语言。

【历史上真实的唐僧】 惊心动魄的西天取经之旅-3.jpg

后来,玄奘又走遍印度次大陆诸多国家,交流佛法,声名日盛。
一次,古印度国王戒日王,在都城曲女城(今印度卡瑙杰)举行了一次规模空前的全国佛法学术辩论会。玄奘在会上宣读了他用梵文写的论文。大家都被他精辟的论述惊服了。18天的会期,没有一个人驳倒他的论点。玄奘赢得了当时印度各国的尊敬,以至于当时他的声名无人能及。
印度上下谁都知道,有一位唐朝来的僧人才学盖世,无与伦比。而玄奘的名字也一直留在印度的教科书中。今天在印度,他仍然是知名度最高最受崇敬的中国人。他与戒日王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玄奘在印度备受膜拜,有的国王甚至要为玄奘供养100座寺院。但玄奘没有忘记初衷,他要把佛经带回东土。贞观十五年(641年),玄奘辞别戒日王,准备回国。
玄奘东归受到高接远迎
贞观十八年(644年),玄奘归来,长安城万人空巷,官员和百姓沿路排成了长达10里的欢迎队伍。16年前,他栖栖遑遑离开长安,回来时受到高接远迎,盛况空前。
在长安朱雀大街南端,陈列出玄奘从印度用20匹马驮回来的佛经,520夹共657部,如来肉身舍利150粒,以及金银等佛像七尊。
当日,天空中出现七彩祥云,宛转盘旋在佛经的正上方,方圆几里,迎送至弘福寺。
唐太宗与玄奘的第一次见面
唐太宗李世民9岁时曾患目疾,他的父亲李渊为此曾亲自到长安草堂寺拜佛,后李世民果真疾愈。儿时的这段经历,使李世民念念不忘。他继位后,就开始大力振兴佛教。
贞观十九年(645年)二月,唐太宗召玄奘入宫。见到玄奘,唐太宗随即起身恭迎,十分尊重。言谈中唐太宗询问西域风土民情、政教法令,玄奘一一作答,记忆清晰,条理分明。
唐太宗非常高兴,请他写出在西域的游历见闻,以方便后人考学,并对他说:“从前苻坚说释道安是法器,无人不崇敬。我看法师您言辞典雅、风节贞谨,远超古人啊!”
太宗与玄奘相谈甚欢,从日出,直到夜色降临。
一年后,玄奘奉诏撰述的12卷《大唐西域记》完成。书中介绍了玄奘所到的110个国家以及传闻中的28个国家的地理形势、农业物产、国王宫室、军事司法、宗教风俗等几十方面的内容,还记载了很多佛教故事和传说,价值不可估量。

【历史上真实的唐僧】 惊心动魄的西天取经之旅-4.jpg

                                                  《大唐西域记》

《大唐西域记》也为印度历史弥补了详细史料。根据Indu的读音,玄奘将“天竺”正名为“印度”,印度史的重建,玄奘功不可没。
开设译场 太宗亲自为《瑜伽师地论》作序
在唐太宗的支持下,玄奘奉诏主持开设了国家译场,不到20年的时间,玄奘主持翻译佛经1335卷,几乎是每5天就翻译出1卷。
此前的佛经的汉文译经,或偏直译,不符合汉人的语言习惯,或偏意译,损失了原意。玄奘以直译为主同时配合意译,既不损原意,又便于理解。在翻译史上树立了一个新的典范,后人将玄奘所译佛经称为“新译”,而将此前的译经统称为“旧译”。
贞观二十二年(648年),玄奘翻译完成《瑜伽师地论》100卷,送唐太宗御览。唐太宗看后,连赞“佛教广大”,并承认自己以前对佛法的一些非议都是妄言,并亲自为经书写序。
唐太宗还特别供养玄奘摩云袈裟一件、剃刀一把。这件摩云袈裟价值万金,绣制精妙,费时达数年之久,可谓天衣无缝。
与唐太宗情谊深厚
唐太宗经常把玄奘留在宫中,向他咨询佛法。朝廷重臣如长孙无忌、褚遂良、宰相于志宁等,也都与玄奘法师交好,开始笃信佛法。
在唐太宗的扶持下,佛教在大唐开始复苏,贞观年间得到了极大弘扬,“天下僧尼,数盈十万”,海内各寺达3716所,气象繁盛。
唐太宗因认为玄奘器度见识有公卿之才,曾多次劝玄奘还俗辅佐朝廷。随着与玄奘交往的增多,唐太宗也逐渐转变了观念,对学佛出家更为尊重景仰,曾叹曰:“出家者乃大丈夫事,非将相所能为!”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病重,玄奘陪唐太宗在终南山的翠微宫同住,他们形影不离,谈论佛教中有关生死之事。
在御榻前,玄奘为唐太宗讲经,给了病重的皇帝很大的安慰。玄奘陪唐太宗走完了生命的最后进程,太宗病逝后,玄奘随着送葬灵枢返回长安。
大唐盛世之时,佛家思想传播规模空前,官吏深信因果,廉洁奉公,百姓修心向善,民风淳朴,朝野上下政治清明,社会安定,夜不闭户,路不拾遗。
功成身退 预知升天时间
玄奘在玉华寺翻译《大般若经》期间,曾对弟子说:“人的形体虚幻,不能长久。我65岁时,一定会死在玉华寺里。”
5年后,600卷的《大般若经》终于翻译完毕。自觉体力衰竭,玄奘开始向弟子交代后事。
麟德元年(664年)正月二十四日,玄奘召集所有身边译经的弟子,辞别说:“在这个世间,我要做的事情已经完成,没有必要继续驻留。我祈愿将来弥勒佛下生人间的时候,我能跟着他下世,广作佛事,证得无上正等正觉。”
“我死了以后,后事务必俭省,只用一张粗席将我裹好,埋在偏僻的山水边即可。”
二月初五三更时分,玄奘安然离世,宛若安祥入梦,其面色白里透红,和悦之状胜过平时。
噩耗传来,唐高宗罢朝三日,叹道:“朕失去了国宝!”
死后两个月 颜色如生
麟德元年(664年)四月十四日,玄奘的葬礼在都城长安举行。送葬者有100多万人,从皇室到百姓,从佛门到俗世之人,无不唏嘘落泪,如丧考妣。
当夜,僧俗留宿墓地守灵者有3万多人。十五日清晨下葬封土时,哭声动地,天地变色,鸟兽哀鸣,草木悲凄。
《大唐故三藏玄奘法师行状》中说,玄奘法师去世60天后,颜色如生,还散发香气,甚至长出新发。
玄奘殚精竭虑,不畏生死,在神佛的护佑下,穷尽毕生精力完成了一项重大使命,为佛法在中土的发展与繁盛立下汗马功劳。
参考资料:《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
online_member 发表于 2023-2-25 11:36:15 | 显示全部楼层
你好,文章引用下,已标记出处和作者,谢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UFO中文网

GMT+8, 2024-12-23 12:39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