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查看: 176|回复: 0

历史人物贾谊简史

[复制链接]
online_member 发表于 2023-2-26 18:25: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历史人物贾谊简史-1.jpg

贾谊(公元前200—公元前168),汉族,洛阳(今河南洛阳东 )人,西汉初年著名政论家、文学家,世称贾生。贾谊少有才名,十八岁时,以善文为郡人所称。文帝时任博士,迁太中大夫,受大臣周勃、灌婴排挤,谪为长沙王太傅,故后世亦称贾长沙、贾太傅。三年后被召回长安,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坠马而死,贾谊深自歉疚,抑郁而亡,时仅33岁。司马迁对屈原、贾谊都寄予同情,为二人写了一篇合传,后世因而往往把贾谊与屈原并称为“屈贾”。
贾谊博学多才,但他太书生气了。如果贾谊的才华运用得当,他应该能够成为汉朝建国以来唯一一个真正能与萧何携手并进的人物。
但无奈之下,贾谊这个人经验浅薄,禁不住事,有文人的缺点,情绪过于丰富,多思多虑,最终被自己耽误了。
公元前200年,贾谊出生自河南洛阳。他从小就很好学。他是汉代三朝首相张苍的学生。张苍师从著名的儒家荀子,所以贾谊也是儒家的学者。
贾谊年轻时,才名遍布河南,河南郡守吴公听说,召贾谊为谋臣,为吴公管理河南献计献策,吴公十分赏识贾谊。
在贾谊的帮助下,吴公对河南进行了很好的整治。当时,有人称赞河南吴公治平天一第一。吴公是贾谊的第一个伯乐。贾谊和吴公关系很好。吴公见贾谊博学多才。如果跟他在一起,他就埋葬了贾谊的才华,所以他向文帝推荐贾谊。
如果吴公当初不推荐贾谊,贾谊很可能会守护河南,协助吴公整顿河南,立德育人,名扬天下。虽然贾谊可能没有出头之日,但也会有好的结果,所以有时候世事难料。
有时候年轻成名不一定是件好事。
在吴公的介绍下,在文帝时最初担任博士,并负责整理文件和皇帝的咨询。文帝刘恒与贾谊接触后,发现贾谊确实很有才华,许多对政府事务的看法都很新颖,总是可以说中关键点。
贾谊任博士只有一年时间,就被破格晋升为太中大夫,即执掌建议的文官。
因为贾谊的老师是张苍,张苍当宰相的时候,很多愿望都没有实现。作为一名学生,贾谊认为有一天,他必须改革汉代,实现老师的愿望。
事实上,作为前宰相,张苍可以向皇帝推荐他的学生,但一方面,贾谊太年轻,经验浅薄。另一方面,张苍认为,在当时的朝中形势下,贾谊可能无法应对许多复杂的联系,所以他放弃了贾谊。
没想到,贾谊还是进了长安当官,真是时也命也。
此后,贾谊一上任就开始为汉代改革献计献策。
贾谊认为,前太卿孙叔通制定的礼法制度也有改进的余地。他从礼法制度入手,进行了改革,向文帝献上了《论制兴礼乐疏》,以儒学为基础,以五行理论为辅助,将儒学与五行相结合,制定了一套汉代礼仪制度,倡导“纠正朔、易服色、制纲纪、兴礼乐”,进一步取代秦制。
由于当时文帝刚继位,觉得标准还不成熟,所以没有采用,但文帝仍然同意贾谊的建议。
贾谊才21岁。
一年后,贾谊看到文帝担心民生。当时,人们过着贫穷的生活,做生意,没有种族。虽然财政越来越充足,但粮食储备也是民生的基础,所以他开始研究如何让农民发展农活。
经过研究,贾谊认为中国应该限制商家的发展,重农抑商,发展新的耕作技术。每个家庭都必须支付一定数量的粮食,加强粮食储备。这一次,文帝采纳了贾谊的意见。经过一系列改革,农村经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修复。
农业改革不久,贾谊又有了新的提议,正是这个提议,使贾谊被贬。
贾谊向文帝提出,诸侯王势大,逐渐产生了一种大结局的方式。如果诸侯王留在长安,与朝臣建立政治联盟,君权就会受到约束,诸侯王应该回到自己的领土上保卫一方。
正是这个提议动了诸侯王们的蛋糕。江侯周波、灌婴、东阳侯、冯静等人特别抵制贾谊的建议,因为他们要么是一个诸侯,要么有权利参与诸侯,自然会抵制贾谊的建议。
但他们知道这个建议,虽然对自己没有好处,但对文帝有好处,作为一个大臣,不能触及皇帝的霉头,借口解除贾谊“年轻初学,专门擅长权力,复杂一切”,简单地说,是年轻,放屁不懂,想抓住权力做事,想把事情搞复杂。
文帝理解周勃等人的想法,也想采纳贾谊的意见,但他只继承了几年,许多权力还没有掌握在手中。如果不管周勃和其他人的反对,许多政令都很难实施。
在压力下,文帝只能牺牲贾谊,把贾谊贬到长沙,做长沙王的太傅。
贾谊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所以他成为了政治的受害者,但他一路跋涉到长沙。一路上,贾谊心里五味杂陈。经过湘江,他写了《吊屈原赋》,趁机表达了自己的愤怒。
之后,文帝怀疑周勃造反,将周勃下狱。贾谊觉得周勃没有勇气,于是向文帝求情,礼待周勃。薄太后求情后,文帝把周勃放了下来。
周勃之前也罢免了贾谊,贾谊一点也不在乎,还为周勃道歉,以德报怨,可见贾谊的胸怀确实很有人情味。
几年后,文帝彻底掌控了朝局,灌婴已死,并罢免了周勃等人。再也没有人能上下文帝了,文帝把贾谊召回了朝廷。
然而,短短几年后,贾谊的心态早已改变,早已寄情于老庄的生死祸福,以及他的鬼神等事,再也没有当初斗志昂扬、全心全意改革的真诚之心。
文帝和贾谊整夜畅谈没有改变贾谊,所以汉文帝没有强迫贾谊,而是把贾谊送到梁国,做梁怀王的太傅,把儿子刘吉托交给了贾谊。
梁地间距长安很近,若文帝必须,可随时招回贾谊。
贾谊在梁国没有忘记为文帝分忧解难。他多次写《治安事件》,实际上阐述了匈奴侵边、制度疏远、诸侯王悟凝三个问题。他建议文帝收回政权,治理国家。
贾谊的帖子文笔流畅,字字锦绣,文帝很欣赏,但文帝还是觉得还不到时候,所以没有采用。
公元173年,淮南王刘昌被告造反。淮南王死在去长安的囚车里。文帝觉得自己还没找清楚弟弟是否真的造反,就逼着弟弟死了。他非常内疚,把刘昌的几个儿子封为诸侯。
贾谊在这里看到了文帝,建议文帝不要封侯刘昌的几个孩子。一旦封侯,他就会鼓励诸侯的力量,让刘昌的几个孩子长大,知道他的父亲是怎么死的。他可能不记得文帝的善良了。
出于内疚,文帝没有听贾谊的话,坚持把刘长的几个儿子封为王。
公元169年,梁怀王刘辑发生事故,坠马而死。贾谊觉得自己辜负了文帝的委托,一年后郁郁寡欢。
贾谊是一个博学多才的人,遇到了他的第一个贵族吴公。从那时起,他在天下各地都很出名。当他遇到文帝时,他只能说有一半的贵族。虽然文帝欣赏贾谊,但十个人只采取了一两个关于贾谊的意见,几乎采取了重要的建议,导致了后来的灾难。
贾谊和文帝真的不是朝臣相得。
而且,贾毅真的不明白这些曲折的关系,所以冒犯了这么多人,然后因为太内疚和沮丧,只有33岁,失去了生命,真的不明智。
贾谊一生中经历了最大的两件事,一件是被贬,另一件是梁怀王的死。如果换成普通人,那只是一件平凡的事情,一定会过得去的。然而,对于贾谊来说,这只是一场崩溃。根本原因是贾谊太脆弱,从小就太顺利了,受不了风雨。梁王摔死后,贾谊竟然陷入“怨我怨我都怨我”的死循环,抑郁而死。可悲可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UFO中文网

GMT+8, 2025-1-22 23:37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