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FO中文网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查看: 197|回复: 1
收起左侧

九江历史上的今天 · 12月18日 · 九江知青运动史略

[复制链接]
online_member 发表于 2023-3-1 09:58: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972年12月18日,成立九江地区知青领导小组。

九江历史上的今天 · 12月18日 · 九江知青运动史略-1.jpg

1969年,湖口县革委会的下放通知书 图源:《九江知青谈忆录》
1972年12月18日,成立九江地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专管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
资料来源:《九江市志》

九江历史上的今天 · 12月18日 · 九江知青运动史略-2.jpg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中国现代史上的大事件,涉及人数多、涉及范围广、时间跨度大、社会影响也很深远。它从一场社会运动,发展为一场政治运动,给那个时代的大多数中国城镇家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无论是精神上的,还是肉体上的。
笔者没有赶上那个时代,因此无法以亲历者的身份讲述这段故事。没有参与也可以描摹历史,但知青故事却很奇怪,它有太多截然相反的故事,有的光彩耀人,有的黑暗沉沦,有的温馨甜蜜,有的一地鸡毛。讲述知青的历史,很难做到客观。
讲述历史不应带入更多的情绪,客观就要回到历史记录的本身。因此笔者从《九江市志·大事记》找到了与知青运动相关的几条记录,以此来讲述九江知青运动的历史。

九江历史上的今天 · 12月18日 · 九江知青运动史略-3.jpg

1964年10月,星子县欢送知青下乡合影 图源:《九江纪事图录》
记录一:1955年11月29日下午,团中央第一书记胡耀邦,乘压道车来德安八里乡,访问上海第一批在此落户的98名垦荒队员。察看宿舍和小麦、油菜地,研究生产规划。应垦荒队员的请求,用小竹杆夹药棉当毛笔,题书“共青社”三个大字。
以上这故事在《九江历史上的今天 · 11月1日 · 共青城简史》和《九江历史上的今天 · 12月12日 · 胡耀邦三到共青城》讲述过。
知青运动一般被分为四个阶段,其中第一阶段(1955-1961),被认为是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探索阶段。据记载,1955年10月18日,98位上海志愿垦荒青年响应共青团号召,来到鄱阳湖畔的德安县米粮铺拖沟岭,在一片滩涂草洲开始了垦荒创业,他们也成为中国第一批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共青是中国知青运动的发祥地,是探索的开始,后来成为了这一场运动的旗帜。

九江历史上的今天 · 12月18日 · 九江知青运动史略-4.jpg

下放知青在水利工地跳忠字舞 图源:《九江纪事图录》
笔者原以为,既然是探索,规模不会太大。但《九江市志·大事记》中并没有记录那98位共青社社员,而是这么写的:
记录二:10月25日,专署成立接受安置委员会,接受安置上海垦荒青年2.5万人,分别安排到德安、武宁、永修、九江等县。
不只是98位,有2.5万人,而且是在一个月内。
记录三:1964年1月8日,专区精简领导小组及办公室撤销,成立专区安置城镇下放人口领导小组。动员与安置城镇闲散人口与知识青年到农村安家落户。

九江历史上的今天 · 12月18日 · 九江知青运动史略-5.jpg

下放到武宁县黄塅人民公社的九江市知青 图源:《九江纪事图录》
上山下乡的第二阶段在1962年到1966年。这一阶段是有组织、有计划进行的。1964年,中央把上山下乡确立为城镇青年学生就业的一项长远方针。与上一阶段主要安置江浙大城市人口不同,这一阶段安置的是南昌及本地知青,共14527人。
在安置知青前首先执行的是精简政策。因为大跃进带来的恶果,城镇人口急剧膨胀,工业企业爆发式增长,而企业效益却大多为负,使得计划经济体制难以为继,不得不动用各种手段强制减少城镇人口。请看下面两条记录:
记录四:1961年7月19日,地委成立精简职工和压缩城市人口领导小组。落实中央和省委关于继续精简职工和压缩城市人口的指示。到1963年4月,全区共精减职工98266人,减少城镇商品粮供应4092万斤,减少企业工资基金2734万元。

九江历史上的今天 · 12月18日 · 九江知青运动史略-6.jpg

下放到都昌大港公社的知青与老农在一起 图源:《九江纪事图录》
记录五:1963年11月15日,地委、专署通知,动员外流人口回乡。规定:凡1960年底以前进入九江已安家落户的,可不动员返回原籍;1961年1月1日以后进入九江的,一律动员返乡。
经过1961到1963年的精简下放后,仍无法解决城镇人口问题,一届届的初高中毕业生在等着找工作,放任在社会上游荡会带来更大的麻烦,农村就成为他们唯一的出路。
记录四:1968年10月7日,首批地市直属机关干部、知识青年和居民3万多人,下放到修水、武宁、彭泽等县农村安家落户,“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1967年到1977年是上山下乡的第三阶段。
1966年到1968年,全国“老三届”学生中,城镇人口约有400万。于是,全国掀起了声势更加浩大、执行力度更强的上山下乡运动,并将其从社会运动完全转化为政治运动。

九江历史上的今天 · 12月18日 · 九江知青运动史略-7.jpg

九江市1976年上山下乡知青登记表 图源:《九江知青谈忆录》
1968年10月7日,九江专区革委会在市人民剧院门前广场举行了上山下乡誓师大会,据称,大批九江青年热血沸腾,高喊口号,奔赴农村。1968至1972年间,全区先后安置知识青年31870人,其中有上海知青13381人,南昌知青2503人。
记录五:1969年12月20日,专革委下拨城镇居民和知识青年下乡安置经费和生活补贴费,要求切实安排好下放人员的生产、生活,使其尽快达到生活自给。
从以上这条记录可以看出,到了69年年底,知青的生活自给问题仍未得到解决。
1973年起,知青政策得到调整,九江地区实行了“厂社挂钩”。1973到1976年,全地区安置省内外知青2.5万人以上,城镇户口的17周岁青年几乎全部下到挂钩点。
第四阶段在1978到1982年之间,是上山下乡的转折期。1979年,九江地委决定,1972年以前上山下乡的知青,原则上收回城镇。至此,80%的下乡知青返回城镇。

九江历史上的今天 · 12月18日 · 九江知青运动史略-8.jpg

1979年,九江市革委会不动员上山下乡通知书 图源:《九江知青谈忆录》
记录六:1982年3月10日,九江地区知青办与行署劳动处合署办公,并成立社会劳动力管理科,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
本次合并,实际是撤销单位。1982年,九江知青除与当年农民结婚留下外,全部返城。
九江上山下乡运动历时28年,涉及到全区12个县(市、山),共接收和安置省内外知青10万余人。从1955年10月上海第一批知青抵达德安,到1982年3月知青办合并到行署劳动处。这一段漫长的故事,结束了。

九江历史上的今天 · 12月18日 · 九江知青运动史略-9.jpg

《九江历史上的今天》是介绍本地历史的系列短文,每篇选取有明确史料记载的发生在当日或当月的一个事件,配以相关的照片、新闻图片和文献书籍等影像资料,并对事件缘由及产生的影响作出适当的评述。由于笔者水平有限,资料残缺,必有谬误及取舍失当之处,诚请批评指正。
online_member 发表于 2023-3-1 09:59:0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父母都是当年来到九江的知青。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UFO中文网

GMT+8, 2024-11-22 21:0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