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抽点时间写点大众化的文章,主要以物理学为例来谈谈科普与科学的关系,顺便聊聊现在国内物理类的科普情况。因为我比较了解物理,同时也是因为最近挺多人想让我谈谈这个。
说到科普与科学,那么首先先说说什么是科学。通常它的定义是指某一种系统的理论或学说,一般是对自然界客观物体(客体)的描述或现象的诠释,并且还要求逻辑上自洽、可被重复检验。其表述形式可以是用普通的语言,但通常见的最多的还是用数学形式的表述。比如物理学中最基础的牛顿力学或经典力学体系,尽管它非常简单,但满足上述对于科学的定义,所以一般大家都会认为牛顿力学及经典力学是科学。
有了科学的概念,下面来说说科普。科普应该如何定义?字面来看,“科普”可以理解为“科学的普及”,有“传播科学”的意思。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可能对于科普的理解是“用通俗简洁的语言将深奥的科学知识传授给普通人”的过程。如果按照这个理解,那么所谓的科普准确说应该叫做“公众科普”,即面向一般的、没有太多科学基础的人的科学普及或传授知识的过程。我们不妨把这种定义下的科普就叫做“公众科普”以区分一般意义上的科普。
按照上面对于科普及公共科普的理解,那什么样的人群才最有科普的需求呢?答案是科学家或科研工作者,是的,你没看错。道理很简单,因为科学家和科研工作者的职业就是发现、创新,他们每天的工作都是在发现新科学或者创造新知识。在发现、创立了新的科学以后,科研人员还需要将这些新的东西汇总,用语言或数学推演诠释出来,最后写成论文发表,这样可以让更多的科学家、专家学者了解到自己的新发现或新知识,因此按照之前科普的定义,这个过程就是典型的科普的过程,只不过是面向专业人士的科普。
那么对于普通人的科普,或者说公众科普的情况又是如何呢?以及有无必要?我个人认为公众科普是没有必要的,并不是说普通人没有权利去了解科学,而是由于现代科学发展到今天,大多数情况下的公众科普都是伪命题,甚至是反科学的,是不可能达成的目标。即大多数情况下,向没有任何科学基础的人普及前沿科学基本是不可能的,也就是说很多问题基本是无法做到真正的公众科普。举个例子,就以广义相对论而言。比如A是某物理学家,B是只学过高中物理的某人。若A以正规教学的方式对B讲授广义相对论的课程,大概需要从本科的大学物理五门课程、四大力学、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及研究生的微分几何、经典场论等一点点讲起,这需要A喋喋不休的讲上5年以上,还得要B十分刻苦并且理解能力不错才能学会。但即便B这样真的能学下来,在学术界中也只能算广义相对论的入门级水平。这是正规上学学这门课程所要花的精力和时间。当然有人会说,如果只是对B科普,那只要用通俗的语言讲到能懂个大概即可,毕竟一般的普通人能理解个大概就足够了。我也常听一种言论说“某某人如何用很通俗易懂的语言把某个深刻的问题讲的让普通人都能明白”。可以说,除非这个“深刻的问题”实际上并不深刻,否则这就是极其反智的过程。传播科学最通俗且兼顾严谨的语言莫过于正规教材或着学术论文中的语言了,如果你讲的某科学问题比教材上的语言还通俗,那就可以断定你已经破坏了该问题的科学严谨性了。因此,就以广义相对论来说,从教材上经过努力学来的广义相对论和仅仅通过所谓科普途径学来的广义相对论,完全是两个东西,甚至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东西。广义相对论这种深刻的理论对于没有任何基础的人正常学习都需要投入5年甚至更久的时间,试问怎么可能有人靠听几十分钟的科普就能理解。几十分钟的科普能让你窥见广义相对论的冰山一角就不错了,但是“窥探到冰山一角”不能叫“理解个大概吧”?当然也会有人说,“这世界上就是存在绝顶聪明的人,多数人需要花几年时间学会的东西,他一下子就学会了”。有这种想法的人也是极其幼稚的, 别说人和人的智力差别根本不会这么大,就是人和动物的智力差别很多时候也不见得会这么大……这就好比你精心设计了20年,把一个刻有你签名的手表藏在地球某处,然后让一个人在12小时以内自己找线索把这个手表找到一样。除非你告诉他答案,或者这人大脑容量及活跃度远远超过正常人,以至于能够感应你的脑电波进而使用读心术……否则即使这人再怎么聪明也没希望达成吧?著名物理学家费曼就怼过这种反智的言论,当初有媒体采访,问他能否用一句话就向公众说明白他到底在量子电动力学上做了什么贡献才获诺贝尔奖的。然而费曼的回答是如果他的工作能用一句话说明白就根本不值得获诺贝尔奖了。可见用几句话就把一个深刻的问题讲清楚,根本就是逻辑上不可能的事,也就是说按照我们之前定义的公众科普来说,这根本就是达不成的,自然也就没必要做了。
既然公众科普其实根本达不成其本来的效果,那为什么还有很多人在做?这就要从目前公众科普的问题说起了。可以说公众科普目前的问题分为两种,一种是“科”而不“普”,一种是“普”而不“科”。所谓“科”而不“普”,一般来说都是业内人士、专家做的科普存在的问题,比如霍金先生写过的《时间简史》《果壳中的宇宙》等。这类科普可以说没有什么知识、逻辑、表述上的错误,但由于作者本人可能是知名科学家、教授,其思维受过严格的科学训练,因此在对问题的论述、知识的表达的过程中会都有很强的逻辑性、严谨性及连贯性,这反而会导致多数人很难跟上作者的思路来理解他们的科普到底在讲什么。因为多数人并不具备很多专业基础知识,又没经受过严格的科学思维训练,自然不具备接受这种程式化信息的科学素养。故而科学家们的科普虽然很科学,但很难普及给大众。这类科普对普通人而言更像是专业资料,可是对于业内人士来说,科学家做的公众科普却又显得太初级了。这就导致这类科普懂的人不看也懂,不懂的人看了还是不懂,地位比较尴尬,恐怕其唯一的价值就是对科学起到了广告的作用,确实有一些宣传效果。
另一种是所谓的“普”而不“科”,这种科普通常是由一些公众人物、大V及营销团队来做的,比如国内的某些up主,某某物理老师这种。由于他们都不是科学家或业内人士,因此这一类科普中常常出现很多错误的内容,甚至根本就是拿伪科学的东西来忽悠观众,用一句歌词说就是“Color a yarn and the crowds will gather.” 这种科普大多讲的很玄幻,因为反正你也不知道我讲的对不对,只要能博人眼球,能借助媒体大力传播,能赚取高流量及背后的商业利益,其它的都无所谓。但实际上这种所谓的科普传播的根本就是伪科学。举个例子,常见的一个流传很久的观点:“根据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超过光速时间就会倒流”。这完全是伪科学,就好比一个人花了30年研究出来1公里可以等于3.77千克一样荒谬。正确的说法是这就是个伪命题!因为根据相对论就不可能有物体超光速,相对论本身就限制了物体不能达到光速。但为什么这种观点能广为流传?因为“时间倒流”这很酷啊,很多人会爱看。可见这种“普”而不“科”的所谓的科普,跟散布谣言并无本质区别,只不过是散布跟科学有关的谣言罢了。因此,这种科普当成科幻小说看看就好,主要是看看故事编的怎么样,千万不要当真!
总得看来,只有知名科学家做的公众科普,才可能产生一些对科学的广告效应,但这也并非公众科普的本意,而且如果只是要给科学打广告的话,找流量明星来做要比用知名科学家的效果好的多的多,更加用不着做公众科普了。因此,按照本文对于公众科普的定义,它始终是个鸡肋一般的存在。
科普与科学本质都是围绕知识而言的,如果你真的想获取知识,那么一定要从基础的专业的书籍看起。即使看不懂,那往往也比看所谓的科普书籍好很多,你至少还可以说“我现在有个科学问题还没搞懂。”但如果你去看科普书籍,纵使看懂了,其实很可能也只是你自己觉得懂了而已,况且很多时候其实你在科普书上只是看了一个故事而已,并不是学到了你本来想获取的那些知识。现在这个时代很多知识的获取途径十分廉价,至少大多数物理、数学类知识是这样,比如wiki、arxiv上有大量专业性很强的文献都是免费的。原则上来说,一个没有任何基础的人通过在这些专业网站上的学习完全可以用十年的时间成为某领域的专家。总之,知识的获取总是要伴随时间和精力的投入,正是这样才能让人从不懂变得懂,才能让人变得更加专业、理性。那些幻想只通过所谓公众科普就能学到东西的人,要么是自己过于simple and naive,要么就是根本不是真的想获取知识,叶公好龙而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