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查看: 158|回复: 0

刘欣董贤_汉哀帝刘欣董贤

[复制链接]
online_member 发表于 2023-3-3 09:00: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断袖情深!刘欣与董贤,不得不说的故事
前回书讲到:新皇帝刘欣,与王氏斗,与大臣斗,与傅奶奶斗,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忽然一场病,身体疲倦,心灰意懒,了无生趣;然后,刘欣的一生挚爱,董贤出现了。

董贤,云阳人,也就是现在的陕西省淳化县人。

董贤的父亲是董恭,担任过御史,因为董恭的缘故,董贤得以成为太子舍人——大汉有《任子令》嘛!

《任子令》规定:父兄担任两千石及以上官员达到三年,可以保举一个亲生儿子或者一个同母兄弟为郎。

郎,比如羽林郎,是天子的禁卫军卫队长。

而董恭的御史,一定不是御史大夫,甚至不是秩千石的御史中丞或者御史丞。

那么大概率是普通的侍御史,秩奉六百石。

那这是不适用《任子令》的,但或者是托关系走门路,或者是针对低级官员有其他类似的律令,反正董贤就成了太子舍人了。

太子舍人,在西汉,通常仅仅是太子的护卫从属,日常事情可能就是站个岗、巡个逻啥的。

因此,在刘欣当太子期间,董贤与刘欣就没有相见——缘分未到

等到刘欣当了皇帝,太子宫的从属人员也鸡犬升天,董贤的地位从太子舍人升为羽林郎,也就是从给太子刘欣站岗巡逻到给皇帝刘欣站岗巡逻。

但皇帝的羽林郎,少说也得有千把人,寻常刘欣也很难注意到董贤。

因此,刘欣当了两年皇帝,还是没有一次机会与董贤相见——缘分依旧未到

但两年后,皇帝刘欣生病前后,机会终于来了。

某天,董贤被派到未央宫大殿值班,任务是根据沙漏报时间。

刘欣早朝正接见官员听取汇报,忽听到清脆悦耳的报时,不觉心情激荡,一通“嗯嗯啊啊”,随便把大臣应付了,就迫不及待移驾出殿来。

这一出殿,就见到了董贤,只见他唇红齿白、娇弱女子,在威风的羽林军制服下,显得尤其楚楚动人。
刘欣董贤_汉哀帝刘欣董贤103 / 作者:UFO爱好者 / 帖子ID:114702

皇帝刘欣对董贤一见钟情,从此一往情深,拼却江山不要、病体不管,也要把最好的都给董贤。

刘欣当即招董贤进殿问话,随后任命董贤为黄门郎,侍候左右,上传下达,制造足够的工作上接触的机会。

刘欣又问董贤家里都有什么人,听说他的父亲董恭在云中戍守,就提拔董恭为霸陵县令,不久又晋升光禄大夫,成为内朝近臣,秩奉比二千石。

没几天,董贤又兼任奉车都尉、侍中。

奉车都尉,霍光就曾经长时间在汉武帝身边担任此职,职责是管理皇帝出行乘车,秩比二千石。

侍中呢,则是加官,有了这个称号,就可以进入内朝参与朝廷事务决策。

刘欣的意思很明白:朕谈军国大事的时候,你得陪着我;朕出行巡视的时候,你也得陪着我;朕一刻也不想和你分开

此外,董贤家先前只是低级官员世家,家境很一般。现在作为大汉帝国皇帝的男人,董贤还受穷,让刘欣颜面何存。

事情也好。少府私藏库里有钱,赏!私藏库钱花完了,还有大司农那国家公库呢,赏!

才十几天,刘欣赏给了董贤累计超过一亿钱。

董氏父子这火箭一般的蹿升速度,和匪夷所思的赏赐额度,震惊了朝野内外。

与此同时,那个有理想、有抱负、有能力、能克制的年轻皇帝刘欣彻底不见了。

为了董贤,刘欣变得恣意妄为、放纵不羁——孝元仁弱、孝成荒淫、孝哀恣纵的亡国三连尽数释放。

接下来的故事,细节要讲,还可以讲很多。

比如著名的断袖,热恋之中的刘欣,对董贤的拳拳爱护之心,天地可鉴。

比如,董贤的父亲,刘欣的“岳父”董恭,被封为关内侯,任职少府,掌管皇室财政。

有谁管钱,比“岳父”管钱跟让人放心呢?答案是“老婆”。但董贤那么可人的人儿,刘欣怎么舍得让他跟孔方阿物打交道呢。

此外,董贤的妻子也被接到皇宫,日常侍奉左右,刘欣爱董贤,但不独霸董贤,允许董贤和妻子有正常的夫妻生活。

董贤的岳父被任命为将作大匠,掌管宫室修缮,也是肥缺。

董贤的小舅子被任命为执金吾,执金吾前身是中尉,执掌北军,此时的权力没有当时中尉的大,但仍是卫护皇宫的重要军事长官。

刘欣又为董贤在皇宫北门附近建造府邸,规模宏大,装饰豪赦,赏赐给董贤的东西,都是从贡品中选第一等的,皇室使用的都得次一等。

连身后事也安排了,刘欣为自己修陵墓的同时,在旁边也为董贤挖了一个坑——不是寻常的坑,造价可能够买十栋西山别墅。丧葬用品也都提前高规格赏赐给董贤。

给董贤的,必须是最好的。

董贤还封了侯。

这件事颇难操作,汉代封侯,非功臣不封,后来,皇帝娘舅家封侯习以为常,丞相自公孙弘之后也都可以封侯,但基本上仅此而已。

刘欣再过分,没法把董贤封为皇后,当丞相也难,外朝是士大夫的天下,只能从功臣上边着手。

恰好出了东平王案。

待诏孙宠、息夫躬告发东平王刘云的妻子在祭祀时祝诅皇帝,刘欣下令彻查,确有其事,不是冤狱。

孙宠、息夫躬因为揭发谋反有功,论功够得上封侯的。

刘欣灵机一动,有了!他找来了孙宠、息夫躬哥俩,让他们跟大臣们说,这事是董贤首先告发的,就这样没有任何付出的董贤成了第一论文作者。

孙宠、息夫躬、董贤三人随后都被封侯,食邑千户。不久,刘欣又下令益封董贤两千户。

但这事,还是引来了质疑。丞相王嘉觉得孙宠、息夫躬夸大了东平王王后祝诅的实情,同时又直言董贤封侯、升官都不合国家制度。

刘欣大怒:这还了得,你说我昏君都可以,但就是不能说董相公不配!

王嘉的结局:下狱死

王嘉这个人,还是颇为正派的,也有能力。

王嘉的死,激起了时任大司马、卫将军的丁明的同情——另一个原因是,董贤地位的迅速蹿升也威胁到了丁傅外戚的地位,为了对抗董贤,丁明跟王嘉走得也近。

但刘欣才不管你姓丁还是姓傅,惹了董相公就不行!

不久,丁明被免职,由董贤接任大司马、卫将军,位列三公。

时年,董贤二十二岁!

但是刘欣仍然觉得不够,他想让董贤位居除了自己之外的所有人之上。

怎么办呢?刘欣想到了一个人。

这个人是孔门之后,是士大夫重要领袖之一,熟读经书,最强技能是墙头草

他是谁呀?他叫孔光,孔圣人十四世孙!真给孔圣人脸上抹黑!

刘欣让董贤去拜访孔光,在这之前,刘欣已经向朝野透露了让董贤位在三公之上的意图。
刘欣董贤_汉哀帝刘欣董贤324 / 作者:UFO爱好者 / 帖子ID:114702

让董贤去拜访孔光,就是看准了孔光声望卓著,同时墙头草、身段软的秉性,一旦孔光表现出对董贤非同寻常的尊敬,董贤的实际地位就立即提升至真正的一人之下。

孔光没有让皇帝刘欣失望。

孔光听说董贤要来拜访,立即安排家人从高速公路上开始安排警戒,直到自己家门口。

孔光自己穿戴整齐,早早出门等候,远远望见董贤的车队,行礼致意后,退入门内。

董贤车队进入孔府中门、孔光又退入内室。等到董贤下车后,才出面拜见。

具体这么做的讲究在哪,我对汉代礼仪缺乏研究,说不清楚。

总之,这是极高规格的接待。而孔光以三公之首,对董贤迎来送往,极其恭敬谨慎,董贤自然就从此凌驾于三公之上了。

董贤从孔府回来,跟刘欣一讲,刘欣龙颜大悦,立即任命孔光的两个侄子为谏大夫常侍。

刘欣还想禅让帝位给董贤。

刘欣病情逐渐严重,又沉迷董贤,也没顾上留个一儿半女的。

所以,继承人问题就成了大问题。

不过,后期的刘欣也不在乎这个,他只担心自己一旦驾崩之后,董贤谁来呵护。

靠谁都不如靠自己,刘欣觉得最保险的就是让董贤来当皇帝。

但这只能想一想,董贤如果能执政二十年,或者有可能,现如今乳臭未干,绝无坐稳皇位的可能。

因此,刘欣也就提了那么一句,之后不了了之。

现在,我们回头看,刘欣与董贤,注意三点。

首先,刘欣确实为董贤昏了头。随意任命董家亲属,置废除《任子令》于何地?不走程序,一下就赏给董贤两千户封邑,置《限田令》又何地?新政自然因此土崩瓦解,而政治秩序也荡然无存。

不过,另一方面,刘欣重用董贤,不可否认,也有借以打压丁傅外戚的意图。他惩于刘骜的教训,对外戚是极为谨慎的。

最后,注意刘欣提出禅让帝位给董贤,绝非一时脑热,实际上是一次政治试探。也是当时士人阶层呼唤恢复三代圣制的外在体现——三代圣制最重要的制度就是禅让制。

我们常常说以史为鉴,其实,哪里有真正的以史为鉴,人类不过一遍一遍地在归纳法局限下,一次一次地用线性思考去试图为复杂问题找出简单解决办法。

当新政成为废纸之后,皇帝刘欣继续压制丁傅外戚和寻求禅让,就是典型的归纳法求解。

然后,这就又助攻了王莽
你好,我是不明山人,正在写简明中国政治史,这是一个有时好玩、有时严肃的公众号,每早六点,厕上一观,可通天地之气。
??大型古装历史剧《鹤唳华亭》已在网络热播过半,追剧的小伙伴们在为剧中的烧脑权谋、高能反转大呼过瘾的同时,也不禁会发出疑问:
刘欣董贤_汉哀帝刘欣董贤786 / 作者:UFO爱好者 / 帖子ID:114702
剧中的大反派中书令李柏舟怎么那么难打?需要皇帝太子父子二人联手才能对付!
封驳是一种什么操作?李柏舟竟然能用来对抗皇帝圣旨!
我们今天就来聊聊“封驳”制度。
剧情回顾
《鹤唳华亭》第12集,皇帝调心腹重臣长州刺史李明安进京面圣,君臣二人推心置腹,秉烛夜谈。
皇帝分析朝中局势,认为中书令李柏舟的尾巴翘得太高,尾大不掉,要上天,快摁不住了。
而李柏舟之所以能如此张扬跋扈,就在于手上握有兵权,尤其是其嫡系部队天长卫,兵强马壮,装备精良,让皇帝如鲠在喉。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带刀安睡!
刘欣董贤_汉哀帝刘欣董贤30 / 作者:UFO爱好者 / 帖子ID:114702
皇帝决定拔除李柏舟的獠牙,要下旨让李明安把天长卫带到长州。
这样一可剪除李柏舟的羽翼,二可让李明安到长州牵制住手握二十万重兵的顾思林。
可谓一石二鸟。
刘欣董贤_汉哀帝刘欣董贤34 / 作者:UFO爱好者 / 帖子ID:114702
皇帝的算盘打得很精明,可李明安提醒皇帝:李柏舟作为中书令,根据法律规定,有封驳圣旨的权力。
果不其然,到了第二天,也就是第13集的射柳大赛上,皇帝刚提出将天长卫调防到长州。李柏舟马上就balabala提出一大堆理由反对。
刘欣董贤_汉哀帝刘欣董贤614 / 作者:UFO爱好者 / 帖子ID:114702

刘欣董贤_汉哀帝刘欣董贤336 / 作者:UFO爱好者 / 帖子ID:114702
皇帝说反对无效,朕不是和你商量,是向你传达朕的决定。圣旨已经写好,圣意已决,你李柏舟奉旨办事就行。
李柏舟见皇帝态度如此坚决,当即表示要对圣旨进行封驳,立马把皇帝那点意思弄得不好意思。
皇帝一看李柏舟要封驳圣旨,一时也无可奈何,无计可施。
刘欣董贤_汉哀帝刘欣董贤40 / 作者:UFO爱好者 / 帖子ID:114702
历史课本上说好的皇帝专制集权呢?
李柏舟身为中书令,一个臣子,面对皇帝的圣旨,怎么敢拒绝执行?
是谁给了李柏舟抗旨的勇气?梁静茹吗?
非也非也。
让李柏舟有底气抗旨怼皇帝的,不是人,而是法。
这就是中国古代行政法律体系核心基石的封驳制度。
“封驳”二字何德何能,竟能镇住皇帝?
封驳,就是大臣对皇帝的圣旨进行审查,如发现有不符合法律规定之处,就提出修改意见,甚至可以打回去要求重拟。
是为封还诏书、驳正违失。
这一制度专治皇帝各种违法乱纪,而且疗效相当神奇。
两汉萌芽起源
大臣封驳皇帝圣旨现象,最早出现在西汉末年。
汉哀帝元寿元年(前2),哀帝刘欣为哄宠臣董贤开心,下诏给他增加两千户的封邑。
圣旨下发后,丞相王嘉立马“封还诏书”,给打了回去,告诉皇帝有权不能任性,不能用国库的钱、慷国家的慨去疼宠臣。
此事在《汉书》《资治通鉴》中都有记载,宋末元初的史学家胡三省在给《资治通鉴》做注时,在此处重重敲了敲黑板,“后世给、舍封驳本此”,认为从王嘉开始,封驳制度开始了星辰大海的伟大征程。
东汉明帝时,也有大臣钟离意等“敢谏争,数封还诏书”的故事。但此时并没有专门的官职和机构负责封驳事务,公卿百官都可以针对具体事件进行封驳。
魏晋南北朝发展
到了汉末献帝的时候,设立了侍中省,主要任务是伺候皇帝吃喝拉撒。三国魏蜀吴都沿袭了侍中省的机构设置,但工作职能发生变化,从管后勤转向管政务,开始参与机要事务,帮助皇帝处理军国重事,可以在皇帝决策时提出不同意见。
西晋建立后,侍中省发展成门下省。东晋时期,出现门下省与中书省、尚书台共掌国事的局面。
根据网上剧情介绍,《鹤唳华亭》剧情设定是南齐时代,南齐所处的历史方位是中国古代的南北朝时期。南齐和之前的刘宋,之后的南梁、南陈并称南朝。
正是在南朝时期,门下省职权扩大,正式拥有了封驳之权。
所以,《鹤唳华亭》让李柏舟以中书省长官中书令的身份去封驳皇帝圣旨,明显是个bug。真正能行使封驳权力的,是门下省长官侍中。
隋唐宋大放异彩
到了隋唐时期尤其是唐朝,封驳制度走向完善,发展为一项专门的行政法规,门下省的封驳权力得到法律上的保障和制度上的认可。长官侍中(正三品)、副长官黄门侍郎(正四品上)和第三等官员给事中(正五品上)均有封驳之权。
在这套政务运转机制下,皇帝诏书必须经门下省审查通过并签字副署同意后,才能生效。如果门下省不同意,那皇帝什么事都做不成。
当然,这是以政治生态的健康为前提的。
靠着封驳制度在手,大唐臣子们那是怼天怼地怼皇帝,战斗精神爆棚。
唐太宗即位之初,面临着东突厥的巨大国防压力,遂派遣使臣到各地督促征兵事务,努力建设一支敢打能胜的大唐军队。
按照唐代征兵制度,朝廷只能征发年满十八岁的成年男子当兵。但唐太宗认为有些十六七岁的中男比较早熟,已经发育得像大人一样,体格健壮,身材高大,就在征兵诏书中将“躯干壮大”的中男也纳入征兵范围。
诏敕下到门下省后,时任给事中的魏徵立马给顶了回去,认为将中男纳入服兵役范围的做法,违法了兵役法和其他法律制度的规定,坚决不肯在诏书上签字,并把诏书打回去,要求唐太宗重新考虑此事,再拟诏书。
唐太宗当然不肯,朕已经定下来的事,你一个小小的给事中还不同意,真把自己当根葱了。就这样,唐太宗下发一次,魏徵打回去一次,循环往复,前后达四次之多。
在魏徵的坚持下,唐太宗最终屈服,不再征发中男为兵,并赐给他一个金甕以示鼓励:以后朕的诏书再有违反法律的地方,爱卿你一定要继续封还驳正,朕不怕改。
到了唐朝中后期的唐宪宗元和时期,封驳制度又增加了一种操作方式,这就是“涂归”,即直接批阅皇帝诏书,并在上面写上具体修改意见。
大约在元和四年(809)的时候,李藩出任门下省给事中,发现诏敕有不符合法规不便于民的地方,直接在诏敕所用的黄纸末端写上修改意见,要求皇帝照此重新令人起草。
旁边的小吏看到后,连忙对李藩说万万不可,您不能直接在诏敕黄纸上写字,要再用一张白纸写上意见,附到诏敕黄纸后面,以示对皇帝圣旨的尊重。
李藩不为所动,回答道:我若是用白纸写上意见奏上去,那是给皇帝写折子,哪里是批阅诏书封驳圣旨呢?给事中干的是批圣旨的活,不是橡皮图章。
宪宗朝名相裴垍听说此事后,觉得李藩够胆够劲能用,遂“荐籓有宰相器”。唐宪宗二话没说,就将李藩提升为黄门侍郎,并出任宰相。
拜相后,李藩仍以黄门侍郎的身份领导封驳事务。元和五年(810)十一月左右,节度使王锷花了几千万打点唐宪宗身边人和朝廷重臣,想回朝担任宰相。
重臣和身边人一吹风,唐宪宗觉得这个事可以办,当天下午就下密旨给宰相:王锷这个人我看行,会办事,可以担任宰相,你们赶紧把封驳审核通过、副署画圈同意这套流程走完。
当时李藩和另一名宰相权德舆正在宰相办公场所政事堂值班。李藩看罢二话不说,这次也不在诏敕文末写修改意见了,毫不客气的涂抹起来,直接把“宰相”等几个字都抹除,然后在旁边写上“不可”二字,随后直接把密旨给退了回去。
权德舆见此大惊失色,对李藩说:就算你不同意这个任命,也要写个折子呈上去,至少像以前那样在文末写上意见,请求皇帝收回成命,怎么能直接就在上面涂抹修改呢?
李藩回答:情势危急,管不了那么多了。要是今天不能把王锷那厮挡住,明天我们就要和他一起办公了。而且天已经晚了,哪有时间再写折子。
最后王锷拜相之事不了了之,估计是唐宪宗看到李藩涂成大花脸的圣旨,脸都绿了。既然门下省审核不通过,圣旨只能作废。
宋朝初期,门下省被排除出中枢决策机构,成为虚设,失去封驳权力。朝廷新成立门下封驳司,但该司只是摆设而已,正如名臣包拯所言“未尝见封一敕、驳一事,但有封驳之名,而无封驳之实”。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朝廷进行机构改革,撤销门下封驳司,成立以给事中为长官的门下后省,专门负责封驳事务,这就恢复了唐朝的封驳制度。
元明清转型式微
元朝建立后,废除门下省,虽然保留给事中一职,但不再掌封驳之事,工作职责竟然转变成给皇帝修起居注,每天记录皇帝都干了什么,身体是否康健,有没有头疼发热之类。
明朝初年,朱元璋废除宰相,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朱元璋担心六部权力过大威胁皇权,就设立了吏户礼兵刑工六科给事中监察六部,又赐予其封驳权力,表面上是将唐代门下省的封驳权一分为六。
但相比于唐宋时期,明朝给事中封驳的对象完全发生了变化,从怼皇帝转向怼六部,从封驳圣旨转向驳正六部奏章即工作报告,从制约皇权转向监察百官,完全不能与唐宋同日而语。
清朝则更进一步,将六科给事中并入都察院,成了监察官员,完全丧失了封驳职责和对皇权的制约。
下面进入划重点时间。
封驳制度起源于两汉,经过魏晋南北朝的发展演进,在隋唐宋大放异彩,尤其是唐朝成为封驳制度最完备、执行最得力的时期。元明清时代,封驳逐步走向式微。
由此可见,封驳制度的存废与中国古代社会的兴衰有着强烈的正相关关系。
所以,也只有在元朝之前的南齐时期,《鹤唳华亭》中的李柏舟才能靠着法律的撑腰,去和皇帝掰腕子。
尽管剧中的李柏舟是大反派,但我们不能因此否定封驳制度的正面作用。
中国古代政治,近代以来一直被批评为专制统治暗黑无边,认为皇帝唯我独尊说一不二,其实此说大谬。尽管封驳制度的实际成效受时代环境和皇帝昏明的影响很大,但至少在元朝之前,依靠这一制度加持,包括宰相在内的百官对皇权有着相当大的制约作用,足见封驳制度在加强权力监督、抑制皇权膨胀上的重要意义。
来源:人民法院新闻传媒总社
作者:吴鹏 | 图片来源《鹤唳华亭》截图????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UFO中文网

GMT+8, 2025-1-9 10:55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