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起春秋争霸,很多人一下子就会想起“春秋五霸”。甚至,很多人还记得“春秋五霸”就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这五个诸侯国主。
这就是我们之前在历史课上学过的知识嘛。
学过的知识,经过记忆,达到固化。
而固化,极易成为偏见,乃至“孤陋寡闻”。
通过阅读《细讲中国历史丛书》,我惊讶地发现在以上赫赫有名、广为人知的霸主之前,春秋还有个霸主:郑国的,郑庄公。
郑庄公称霸的故事之所以未能广泛流传,甚至未被广泛认可,其原因大概在于以下三点:
一是郑国是一个小诸侯国,称霸的“动静”没有齐、晋、楚等大诸侯国影响那么大。
二是郑庄公称霸会盟的诸侯国,仅有郑国附近的齐、宋、卫这三个小国,称霸的范围也不够大。
三是郑国称霸随着郑庄公的去世迅速覆灭,时间也仅只二三十年,持续时间又很短。
综上,小国、小霸、历时短,所以很多时候不被注意、不被提及。
可是人家郑庄公称霸的动静,在当时来说,可真的不算小!
话说郑庄公的爷爷郑桓公,也就是郑国的第一代领导人,是周厉王的儿子、周宣王的弟弟,刚开始是被分封在如今的陕西华山附近。
可是爷爷看着周幽王(周宣王的儿子、郑桓公的侄子)统治危机深重,就请求把封地换到东部地区。周幽王大笔一挥,就改到了如今河南新郑地区。
郑桓公派自己的儿子(后来的郑武公,郑庄公的爸爸)去东部开辟新地盘,自己留在中央辅佐侄子。
后来形势急转直下,申侯联合犬戎攻破镐京、杀了周幽王,郑桓公力战殉国。接下来,犬戎霸占镐京不走了。
郑武公为报父愁率先杀向西来,接着晋文侯、卫武公、秦襄公也率军来勤王。四国联军逼退了犬戎,然后又护送周平王离开残破的镐京,东迁到东都洛邑。
四国联军迟迟“不愿”离开新国都,周平王只好“封赏”思路诸侯。
晋文侯、卫武公、秦襄公都得到了一大片新封地,很开心地离开了。而郑庄公没要封地,而是要了一个官职,周的“卿士”,这个“岗位”不得了,相当于后代的宰相。郑武公掌握了东周的最高行政权,就开始大肆经营。
开垦河洛地区的荒地(应该是周王的地)、向商部落的人(商朝的后代)学习经商、与南方的少数名族部落(主要是楚“蛮”)携手合作发展等等。
到了郑庄公的时候,郑国已经发展成为华夏地区最繁华、最稳定的地区。而且,这时候郑庄公子承父位,依然是周的卿士,掌握着东周的最高行政权。
权力让人自信。
于是有权有势的郑庄公开始突破藩篱,逐渐走向了霸权之路。
先是郑庄公的弟弟叔段在母亲武姜的支持下图谋争夺权位。郑庄公后发制人,在公元前722年叔段叛乱时发兵镇压(“郑伯克段于鄢”的著名故事)。
叔段的儿子出逃到卫国。郑庄公没有请示周平王,自己直接出兵伐卫。
这就是春秋时期诸侯国不经周王授权擅自征伐其他诸侯国的开始。周平王颜面扫地。
郑庄公这是打响了征伐不自天子出、而自诸侯出的“第一枪”!
周平王为了找回面子,就瞒着郑庄公封西虢公也当卿士,与郑庄公平起平坐,意图搞分权制衡。
郑庄公大怒,率军冲入宫中质问周平王。这下把周平王吓得,不仅马上罢去了西虢公的卿士之位,还提出“周郑交质”——周派王子到郑国当人质,郑派公子到周来当官。
公子互质这种事儿以前都是诸侯国之前搞的,现在周王室与诸侯国搞互质,周王室的地位一下子下降到跟诸侯国一个水平啦!
公元前720年周平王郁闷地去世了。
继位的周桓王气不过,明确封西虢公为卿士。而郑庄公则趁着麦熟,把周王地盘上的麦子全部割了拉回郑国!这下子把周桓王弄得办丧事葬爹的本钱都没有了,最后跟鲁国借了钱才把周平王给下葬了。
堂堂周王室落魄至此,郑庄公办得也是够绝。
接下来,郑庄公和周桓王继续摊牌。到周桓王十三年(公元前707年),周桓王剥夺了郑庄公的卿士之位,要把他踢出中央。而且周桓王想先发制人,集结了虢、蔡、卫、陈等诸侯的军队讨伐郑国。
郑庄公可是后发制人的高手(之前对弟弟使过这招),不仅大败周王室联军,而且一箭射到周桓王肩膀上!最后“听说”周桓王受伤了,郑桓公还派使者“慰问”了周王。这。。。
到此时,郑庄公拿了周天子的征伐权、把周王子当人质、抢了周天子的粮食、还战场上“误伤”的周天子,一时间叱咤诸侯风云!
公元前701年,齐、卫、宋和郑在“恶曹”会盟,共推郑桓公为盟主,与盟的各国表示愿唯郑之命是从。这说明郑庄公大势已成,实际上成了春秋初年的头一个天下霸主。
后来郑庄公去世。没了这位强势谋略的国主,加上郑国内部争权内斗,郑国权势一下子跌落下去。
有郑庄公如此打压周王室称霸珠玉在前,后来其他春秋雄主照葫芦画瓢,开始了称雄争霸的征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