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疫情期间,通过读书、看报、网络阅读,再结合这些年来在一些地方常住,在祖国各地旅行的体会、心得,老杨我从纵横两方面总结,提出如下理念:
几十年中国~看深圳;百年中国~看上海;三百年中国~看东北;千年中国~看北京;三千年中国看~陕西;五千年中国~看山西。
下面按这个顺序,从近到远,详细说说这个理念的缘由。
(一)几十年中国看深圳
深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缩影。当年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东南沿海边画了四个圈,结果是只崛起了一个深圳和紧随其后的浦东新区。
深圳的旁边有个香港,正是这个香港把深圳带进“万象更新的春天”。
当年英国人为什么要割据香港呢?因为发达的测量技术使他们发现,港岛和九龙半岛之间的水域,是整个远东地区最优良的深水港。而当时的大清朝哪儿懂这个,不就一个破岛吗,割了就割了呗![em]e120[/em]
二战之后,世界经济起飞,维多利亚港很快让香港成为了远东最大的航运中心。又经过几十年发展,香港成为了与纽约、伦敦并肩,被称为“纽伦港”的国际大都市。因此,除了香港的带动,拥有优良的港口也是深圳腾飞的原因。
为什么珠江口东岸的香港、深圳都有良港,而西岸的澳门、珠海却没有呢?这是因为随着地球的自转,南北流向的河流入海口,泥沙都会向西岸沉积,水文地质条件导致西岸不可能形成深水港。正是这个“细节”,让珠江口东西两岸出现了不对称发展,现在西岸的经济总量不及东岸的四分之一,相当一部分还是博彩业的贡献。
那么光有香港的带动、有深水港,深圳是不是就一定能发展成今天千万人口的大都市呢?也不一定。深圳的飞速发展还得益于中国的改革开放,中国的入市(WTO)的税收优惠,世界产业的大转移,香港产业的脱实入虚,再加上中国低工资优势的合力。所以哪个城市的腾飞都有其内在的原因,不是哪个神仙划个圈就行了!只能说当年划圈的那位老人,看到了其中一些内容而碰巧又撞见了其它内容的合力。[em]e113[/em]
[em]e160[/em][em]e160[/em]
深圳,我是从来没去过,带动她发展的香港,也是去台湾旅游时,还不能直接去,要从香港先绕一下泰国,再转机飞台湾。在香港只是蜻蜓点水的看了一眼。但是,从报纸、网上的资料来看,老杨对自己的分析有自信。[em]e185[/em]
深圳美景
(二)百年中国看上海
一百五十年前,上海只是江苏省松江县的华亭镇,现在发展成为东方第一大都市。上海是中国近代史的缩影,所以“百年中国看上海”。
说到上海的发展,也是有其特殊的原因的。李敖曾经说过,台湾是中国的睾丸,上海是中国的乳头,是全中国最性感、最膏腴之所在。浦东的腾飞,不仅站在中国第一大城上海的肩膀上,而且是以自古富庶的江南、腹地广袤的万里长江为基础。若论浦东起点之高,家底之厚,至少在全中国范围内是没有可与之比肩的。
上海,在春秋属于吴国,战国时为楚国春申君封邑,开始建城。“申城”是上海地区最早的城市。后来申城几经变迁,地名也多次更改,终于在三国时期于佘山附近固定了下来,并更名为“华亭”。唐朝设华亭县,北部的上海镇也发展起来。元朝至元二十八年七月,朝廷批准上海镇建独立县。此日~1291年七月末,阳历8月19日,被定为上海建城纪念日,距今已有700多年历史。于是上海和华亭成为双子城。明代在华亭、上海地区设立松江府。清代设立苏松太道,驻地上海县,管辖苏州、松江和太仓三府州。
1842年的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求和,被迫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割让香港、澳门;规定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当时不叫上海叫松江)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所缴纳的税款,中国要同英国商定。从此中国走向半殖民地半皇权专制社会,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英美法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陆续在上海建立租界,租界内实行其租者国家的法律制度。
一百多年来,由于通航便利,周围地区物产丰富,人员的汇集,经济的发展,上海成为中国甚至远东地区最大城市。这一丧权辱国的的措施也在客观上吸引力很多国际资本资金,形成了先进的工业体系,诞生了庞大的产业工人队伍。上海成为中国第一个工业文明对抗和超越农业文明的实验田,也成为各种文化交流融汇之地,特别是民主、科学、法治、自由意识之启蒙、发端地,成为思想家、革命家的摇篮,也是马克思主义早期传入的城市,更是中国共产党的实际诞生地。
改革开放初期,那个老人也在上海浦东也画了一个圈,并且还几次说过这个圈画的太晚了。浦东新区就在这个中国最具有先进的法制习惯、民主意识的地区,借助于浦西的协助、带动,迅猛地发展起来。
历史的发展最总有其缘由,有其内在的规律。天上不会掉馅饼!没有哪个城市会无凭无据的成功。中国的“老人”、“伟人”,在中国大地上画的圈还少吗?四大特区,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开发海南,天津滨海、重庆两江等等十八个“国家级新区”……这中间,除了深圳和浦东,真正有“新意”的有几个?无非是划出一块地,集中投资搞建设,堆砌人民币。
[em]e160[/em][em]e160[/em]
老杨在上海的江湾机场驻扎六年半,上海是我人生中住的最长的外地城市,在上海去过很多地方,还游过黄浦江、长江,说是第二故乡也不过分,我对上海这个城市的文化、风俗、性格有一定了解、感受,也喜欢这个开放、包容、讲民主、讲规矩的城市,对于一些人讨厌、嘲讽上海人精于算计,较真等,以为那只是地方人文特色,谈不上缺点。
上海浦东美图
(三)三百年中国看东北
东北,是我国东三省及内蒙古东部地区总和的俗称。在先秦时代,东北主要有三个民族。
(1)大兴安岭地区的东胡人,黑龙江流域的肃慎人还有松花江流域的扶余人。三个民族受到地形限制,早期和中原地区没有什么往来。随着北方蒙古地区的匈奴人的壮大,东胡被匈奴击破而分裂。往南走的一支到达辽西地区转化为乌桓。乌桓后来接受了汉朝的册封,逐渐同化。往北走的一部分到达了大漠,后来形成了强大的鲜卑。魏晋时,鲜卑人替代了匈奴成为了北方最大的威胁,拓跋氏进入中原,开启了五胡乱华,也奠定了隋唐盛世的基础。
(2)秦汉时期,扶余就已经在东北建立自己的政权。它是周朝时期东北南部貊族和濊族融合形成的扶余族,主要活动在今长春一带。经过长期历史演变,西汉初,成为了当地最主要的民族。公元三世纪建立了扶余国。
西晋时期,扶余被鲜卑族灭国。但晋武帝派兵协助他们复国。470年,又被高句丽入侵而灭亡。隋唐时期,扶余地区设立了扶余府,由高句丽统治。直到公元668年,唐军大破高句丽,在此设置渤海都督府。
肃慎族在早期和扶余混居。大部分肃慎人在秦汉时期即加入了扶余,仅有少部分留在黑龙江地区。唐玄宗时,北方的肃慎人后裔建立渤海国,就在原来的扶余府,人口一度达到了50万人,是东北地区第一大城市。安史之乱彻底摧垮了唐朝实力,对于东北地区影响逐渐式微。
唐灭亡后,幽云和辽东地区的契丹人逐渐强盛,在如今北京、河北地区建立了政权,这对中国疆域形成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此前的中原王朝对于关东地区几乎是统而不治,辽以后东北才正式纳入了中原文化圈。
辽国对东北的统治很宽松,远不如幽云地区。只在黑龙江、松花江一带设立了东北统军司。还在松花江一带长春附近,建设了行宫。每年春节,辽国皇帝都会来此和女真部落首领进行狩猎等活动。
这种形式,被女真的后代满族人学习继承,后来的木兰围猎便是清朝政府和蒙古王公交流感情的时机。
女真人就是扶余人和肃慎人结合的后代。随着渤海国灭亡和辽国统一,女真又进入到部族时代。辽国为了维护自身武力,大力扶持女真人中一个完颜氏部落。完颜氏后代阿骨打建立了金国。
经过了十年战争,这个被辽国一手扶持起来的金国完成了北方的统一,灭了辽国。此时的金国占据北京,在现在的广安门一带建立了金中都。与周边高丽、南宋、大理保持朝贡关系,俨然成了中央王朝。
后来,蒙古人入侵中原,与南宋联合灭亡金国。女真人又退回到自己的老家东北,继续过着游牧生活。但此时的东北,已经完全成为了女真人的天下。
后来明朝取代了元朝,又培植起了建州女真部。一个叫努尔哈赤的小伙子,统一了女真,他的儿子皇太极、孙子福临打入关内,在中国建立最后一个皇帝集权王朝“大清”。
清政府对东北实行了严苛的管理,几乎所有的少数民族部落都统一到满族之内,并建立“八旗制度”。即使清政府入主北京后,关外地区还沿袭着传统的八旗管理模式。
在东北,清政府管理机构主要是位于旧都的盛京将军,位于吉林重镇宁古塔的吉林将军和更北边的黑龙江将军。
东北地区这三个将军除了军事外还管理地方民政等一切事物。在满族发家之地,将军的权力和地位极其重要,皆是皇帝心腹。
清康熙七年(1668年),下令“辽东招民授官,永驻停止”,对东北进行完全的禁封政策,以断绝中原汉族对老家东北的文化侵蚀,保证龙兴之地永远作为政权的大后方。
但是,没想到入关的满清贵胄们很快就被中原汉文化同化,道光之后八旗子弟会说满文的已寥寥无几。
道光年间清政府危机四伏,二十年间连续爆发了两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腐朽的清王朝面对强敌入侵没有招架之力。更让其着急的是,他们可以闭关来防止汉人北上侵蚀东北,却无法防止沙俄逐渐蚕食地广人稀的东北。
为此,咸丰十年(1860年)清政府颁布法令,允许内陆佃农北上吉林开垦荒地。后来还专门设立了垦务局管理移民开垦。但这样小规模的向东北移民根本无法抵御沙俄的侵蚀,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通过中俄尼布楚条约、瑷珲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先后被割去了上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em]e102[/em][em]e102[/em]
清朝末期,黄河地区常年洪水成灾,沿途百姓生灵涂炭,清政府放松了对东北的封控,越来越多的内陆失地逃荒者开始向东北迁徙。甲午战争失败后,日本要将我辽东半岛割让出去。清政府更彻底放开了东北移民。由此,展开了历史上最著名的民族大移动——闯关东。闯关东的核心就在一个 “闯”字上。看过李幼斌出演的《闯关东》的人,都知道那个年代跋山涉水去东北要面对路途艰险、战乱频仍、官兵盘剥、土匪打劫,是多么艰难。但却是那个年代无数家庭改变命运的唯一机会。正是这些为了生计而闯到东北的先民,将那片荒废但资源丰富的土地逐渐发展起来,为保住东北不被外国势力蚕食而注入了中国血液。
(3)说到近代东北,张家父子是绕不过去的两个人。
张作霖,光绪元年(1875年)生,奉天海城人,家境贫寒,只上过三个月私塾。十三岁那年,报了杀父之仇后出逃。为了生存卖过烧饼、做过木匠、还做过兽医。
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张作霖投军,做到了骑兵哨长。1896年又当起了土匪。沙俄和日本打仗期间,他又干起了保险队。27岁受政府招安当了管带(营长),由于会带兵打仗,1906年被东北总督赵尔巽封了个团长.,到了清朝灭亡时,干到了巡防营统领,下辖15个营兵力。
民国五年袁世凯病逝,他支持黎元洪继任总统被任命为奉天督军兼省长,此后经过几年的运作,1918年张作霖完全掌握了东三省。
张作霖统治的东北,注重人才选拔,亲自颁布《奉天甄用文官章程》,制定了详细的选拔流程,为东北的社会制度建设打下基础。他积极办教育,兴办小学中学、职业学校等,为东北教育水平提高做出贡献。在经济方面也有一些亮眼表现。如截留盐税和铁路收入,大办实业。1924年,合并了奉天兴业银行、东三省银行和官府银号,成立东三省官银号,行使中央银行职责,稳固了东北经济。
张作霖由于不服从日本人的掌控,1928年在皇姑屯被日军阴谋炸死。他的儿子张学良继承张作霖的位置,人称少帅。
张学良大不如其父的政治手腕,缺少了创业的实干气质,更多的是一股富二代的侠气,有一种叛逆、出风头和耍个性的感觉。
统观张家父子,主要还是他们的旧军阀气息。面对外敌侵略,张学良既不能像他父亲那般依靠外交手腕闪转腾挪,又不能像个汉子一样勇敢面对。他选择听从蒋介石安排,不放一枪一炮丢掉了大好河山。
如果说张家父子在东北的十五年统治有什么为人称道的地方,那就是在极短时间为东北振兴打下基础。
但张家父子背后站着的毕竟是觊觎东北很久的日本人和俄国人。他们在某种程度上,还是日、俄在东北利益的代言人。这个时期,日本更是对东北进行了高密度渗透。
随着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东三省这片富庶的土地终于被日本人占领,遭遇了最屈辱的十四年。
日本人占领东北后,立刻上演了一场精彩又龌龊的政治秀。清朝小皇帝溥仪被他们骗到了东北。1932年3月,在东北成立了一个以溥仪小皇帝为傀儡的满洲国。
日本人为了盘剥东北资源用以支持他们的对外战争,对当地的中国百姓进行了惨无人道的统治。这期间甚至禁止学习汉语、屠杀我少数民族(鄂伦春族)进行细菌实验, 罪恶罄竹难书。
日本在占领东北地区的十余年里,掠夺了煤炭、铁矿、钢铁、盐碱、铝矿产以及粮食等农作物不计其数。
但是,随着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英法美联军诺曼底登陆的胜利,美国在广岛投掷的原子弹,艰苦卓绝的二次世界大战~中国的八年抗战赢得了最终胜利。东北人民十四年的被侵略被奴役的日子也终于结束。
冷战的开始后,苏联逐渐转向我党阵营。有意地将大部分东北国土、工业资源转交到我党部队的手中。这为我们解放东北奠定了良好基础。
到了1946年内战爆发时,国民党在东北地区仅占有渤海湾沿线以及沈阳、长春等几座大城市。随着解放战争的进展,我军逐渐在东北取得了绝对的优势。东北野战军(四野)在1948年11月展开了战略决战—辽沈战役,歼灭东北国民党军队50万,极大消耗了国民党的武装力量,为解放全国建立了坚实的大后方。辽沈战役后,这对于后来的平津战役等有着重大意义。
1948年11月3日,最后一批国军士兵乘船逃往南方,东北全境解放。林彪指挥的四野,是一支装备精良、战斗力最强的队伍。解放战争从东北一直打到海南岛,后来的空军海军也主要由四野的底子建立而成。
东北地区受俄日的侵略、蚕食那真是切肤之痛,永远不能忘记。改革开放以后东北的步伐落后于全国,从根源上也能找出俄日祸害的影子。俄日的争夺较量,战场却都在中国的东北,祸害中国老百姓,祸害东北的大好河山,这是中国历史的奇耻大辱啊!这两个国家不但在东北打仗,还在东北建了一些矿产基地,制造厂来吞噬中国的资源。这也为以后东北成为中国的重工业基创造了条件,建国后东北也注重大企业建设,成为中国的重工业基地。那些国营大厂配套齐全,一个企业就是一个小社会,各种功能一应俱全。这些也为东北人在改革开放中的惰性建立了条件。写这篇稿时,电视台正在重播《人世间》这个电视剧,我看了几段,佐证我的判断。东北人其实很聪明,东北人到内地到南方,很多人都干的不错,但是东北地区这些年,经济发展却差强人意,那种以厂为家的保守意识束缚了手脚,也耽误了东北的发展呀!
[em]e160[/em][em]e160[/em]
我在东北的吉林上过一年电力学院,以后也多次出差旅游去东北。对那里人的质朴豪爽很有感受,但对东北的历史,特别是那些多次挺进中原入主北京的少数民族总是一头雾水,这次多写了点,多记了一些,也为自己记忆。这些年做足疗保健也接触了不少东北的年青人,很多人有医学院的毕业证书,但是他们宁可背景离乡到北京来做足疗技师,也不在家乡发展,那是为啥?在东北挣不着钱呀![em]e120[/em]
东北吉林市电力学院毕业留影
(四)千年中国~看北京
北京真正成为大中国的首都是从辽金时代开始的,距今约850年,所以“千年中国看北京”。
春秋战国时期,北京是燕国首都。当时的都城在今天房山区琉璃河镇。燕国是春秋十二诸侯之一,这里与燕国一起并存的还有蓟国,都城在今广安门一带。燕国吞并蓟国以后也迁都到蓟城。
燕国在历史上发生了很多有名的故事,比如荆轲刺秦、燕昭王筑黄金台、乐毅伐齐等......。
到两晋十六国、南北朝时期,前燕皇帝慕容儁也在广安门一带建都。
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北京是幽州的一部分。幽州在河北北部、辽宁南部。到辽朝建立,将当时的幽州称为南京,也称为燕京。当时,燕京是辽的陪都,管辖的就是幽州地界以及燕云十六州。
看过《天龙八部》的人,都知道燕云十六州,发生了很多的战事,是兵家必争之地,宋和辽一直在反复争夺这个地方。
辽保大二年(1122 年),辽都中京被金攻陷,天祚帝西逃。近宗室耶律淳被大臣拥立为皇帝,都燕京,史称“北辽”。耶律淳死后,其妻萧德妃为皇太后称制掌权。次年,金兵至,萧德妃投奔天祚帝,燕京失陷于金。这个萧德妃就是小说里的萧太后,之前到环球影城去玩,看到那附近有个萧太后河,可能就是以她的名字命名的吧?[em]e120[/em]
靖康之变,北宋被灭了之后,南宋一直在跟金进行对峙,进行了数十年的战争。国人熟知的岳飞,是南宋人,一直领兵抗金。
金贞元年(1153 年),金海陵王完颜亮自上京会宁府迁都燕京,名为大兴府,更名中都,号中京。这是北京正式成为大国都城的开始。
忽必烈统一蒙古汗国,把都城迁到北京,称元大都,现在对元大都的了解,大多是来自于《马可·波罗游记》里面的记述。这本书把元大都描绘得既详尽又有吸引力,对欧洲人来说,这个世界性大都市,黄金遍地,人们都很富有。
明朝时,朱元璋建都南京。他推翻元朝之后不久,其长子朱标就去世了,他把皇位直接传给朱标之子,嫡孙朱允炆。
当时驻守北京的藩王是朱元璋的四子朱棣,对这个结果不满。他镇守边境,抵御北部蒙古残余势力侵扰,很有领兵才能,对国家贡献很大,以清君侧为名,起兵靖难,把朱允炆赶跑,自己登上皇位。
朱棣是在南京当的皇帝,但是他在北京生活惯了,觉得北京是他的龙升之地,便下令建造紫禁城,建成之后就迫不及待地要迁都北京。当然,迁都北京,也有抵御对中国最大威胁北方游牧民族的考量。
历史上各个朝代,大多采取多都制,很多都城同时存在的。比如唐朝有东都、西都,隋朝有东京、西京等。明朝时,就是南京和北京。
紫禁城建成后,就成为明、清两朝24位皇帝的居住之地。关于明清的影视剧比较多,关于紫禁城的影视剧就更多了,也都是很了解的。老杨也就不多说了。
明清之后,进入了中华民国。民国刚建都的时候,也在南京,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后来,南北和谈,袁世凯在北京建立了北洋军阀政府。北京就成了北洋政府的首都,时间是1912年到1928年。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北京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
[em]e160[/em][em]e160[/em]
老杨我五岁从翟里村来到北京,现在已是古稀之年。我热爱这个有着悠久历史,深厚文化底蕴的城市,退休后有了自己支配时间,我就尽可能地去了很多地方。写了一些游记和感想,越去的地方多,越加深了这种热爱。我觉得除了冲积出燕、蓟、幽这个厚实的平原的母亲河(永定河),还应该感谢当年隋炀帝起意修的大运河,才使“燕” 这块地方被后来的中国统治者把这地方选为大中国的首都,才有了北京的今天。[em]e113[/em]
为保护北京城竭尽全力的梁思成
(四)三千年中国~看陕西
从周文王、周武王的历史开始,到现在正好是三千年,所以“三千年中国看陕西”。
说到陕西,诸位会想到什么呢?是奔腾汹涌的黄河,还是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或者是羊肉泡馍等各种各样脍炙人口的陕西面食?
改革开放的几十年里陕西一直非常低调,以至于很多人忘记了它的存在![em]e106[/em] 曾经的三秦之地,许多方面确实无法与那些超级大省相比。
但是对于中华文明来说,陕西却是不可或缺的地方,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华文明的发展离不开陕西,要想统一中国,必先得到陕西!
陕西位于中国的中部区域。它不但地处内陆腹地,而且跨越了黄河与长江流域。从地理位置上来说,陕西也是战略要冲核心区。
笔者在都江堰一文中,曾称赞成都是天府之国。其实最早的天府之国是陕西。在三秦之地上有一条横跨关中平原的渭河,历代王朝也在此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
地理条件加上人为因素,让陕西成为古代王朝的国家粮仓,在其它地方还吃不饱穿不暖的时候,陕西就是良田万顷了。除了水资源丰富,粮食产量高之外,陕西的军事地理位置也很重要。南部有秦岭山脉,中间是富饶的关中平原,再往北是陕北高原。使之成为了易守难攻的宝地。
所以,陕西成为中华民族及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历代王朝中,就有西周、秦、汉、唐等14个政权在此定都。而且大都在风水宝地山脉上修建了自己的陵墓。
记得过去的中小学教科书上写着:中国境内最早的原始人类为“元谋人”!但是随着陕西蓝田上陈遗址的发现,让陕西一跃成为了东北亚最早有人类活动的地区,比元谋人早了42万年!
在历史记载中:炎帝部落发迹于陕西关中平原西部,就是今天的陕西省宝鸡市,而黄帝部落则发迹于黄土高原的延安市黄陵县。
如果说炎黄文明有些虚无缥缈(大体上是传说,没有实际遗址实物发掘),那么西周王朝的建立,则为三秦之地拉开了新的时代序章。
西周时期确立的“宗法制”,成为了华夏文明伦理文化的基石,一直流传到今天。西周时期提出的“礼治”、“明德慎罚”等思想也成为了日后儒家文化发扬光大的基础。
秦国,就是在陕西这片黄土中崛起的。秦孝公命令商鞅进行变法改革,实行“废井田、开阡陌,实行郡县制”,历史上称之为商鞅变法。
变法中,商鞅还提出了一条对中国发展影响深远的制度,便是削弱贵族和封臣的实权!加强中央集权,为秦始皇统一中国,实行完全的皇帝集权制打下基础。所以,易中天先生说,中国的封建制是被秦始皇、商鞅消灭的。[em]e179[/em]
而整个欧洲,一直到了17-18世纪才彻底摆脱了贵族拥有自己土地上的军事行政实权的时代。
18世纪,中国已经到了康熙大帝统治时期了,而欧洲还没有完全做到这一点。中国在大秦时期便完成统一,此时的欧洲还是一片小国,直到十八世纪才根据各国国情,从封建社会直接进入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工业文明时代,他们似乎没有经历过像中国这样,千年以上的皇帝集权专制的社会。[em]e120[/em][em]e120[/em]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三秦之地见证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真正的统一。伴随着政治上的统一,还有着“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地同域”等一系列的制度建立。
从此之后,统一成为了华夏民族的最终信仰,“一统天下”也成为了历朝历代的统治者们所追求的终极目标。
华夏文明延续的进程中,虽然一直分分合合,但永远都在朝着统一迈进。
在大汉王朝时期,陕西对中华民族的影响那就更大了。
汉武帝时期,北攻匈奴,相继夺回了河套地区以及河西走廊。出兵东北,消灭卫氏朝鲜国,建立辽东四郡。剑指东南,灭掉了东越和闵越。随后一路南进,灭掉南越收复西南蛮夷。
多年后,伴随着张骞两次出使西域,西汉又成功设立西域都护府,将整个西域纳入西汉版图,此时汉王朝的疆域已经接近现代中国的雏形。华夏文明也开始由三秦之地,慢慢传入这些地区。先祖们浴血沙场,马革裹尸,绝不仅仅是为了几斤葡萄干,或者几匹强壮战马,而是为了把“独尊儒术”的思想传播过去,使华夏文明实现统一融合!
伴随着大唐王朝的开始,陕西对华夏文明的影响达到巅峰。无论是富饶无比的唐都长安,亦或者是科举制度的诞生定型以及文化的空前繁荣,都让陕西成为了整个中华文明乃至整个亚洲文化的核心区域。
当各国的遣唐使云集长安时,唐王朝开启了强势文化输出。时至今日,依然能够在韩国、日本、越南的文化中看到许多中国文化元素的存在。
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大唐文化的输出,像日本制定的《大宝律令》,越南制定的《国朝刑律》以及朝鲜的《高丽律》,其原型都是学习大唐律法。
可以说,唐朝的文化不但影响了整个华夏,也影响到了周边,特别是东亚的许多国家。
自唐朝以后,中国版图向东向南扩展,陕西对于华夏文明发展的影响力有所减弱。
但是从1935年开始,陕西再一次异军突起,成为了近代中国文化发展的一片热土。
1935年10月19日,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历经万里长征后到达陕北,以延安为中心开辟了抗日根据地,直到1948东渡黄河离开陕北。中共中央在陕西度过了13年。在这个时期,中共党员数量,由3万多发展到100多万;军队数量,由几万人变成了百万大军;革命根据地也由一块,发展到拥有接近1亿人口的十几块解放区。
这就是我党百年历史中的延安时代!也是陕西这片热土,对新中国建立一个不可磨灭的贡献。
另外,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为了劝谏蒋介石改变“攘外必先安内”内战国策,在西安发动“兵谏”,而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前提,也成为由国内战争走向抗日民族战争的重要转折点。
[em]e160[/em][em]e160[/em]
我没有常住过陕西,但是在渭南专区的蒲城县广阳区,招兵居住和寻访了一个月,也可以说对这片土地有所了解,亲身感触。在广阳区的垣上徒步行走,招募新兵,访贫问苦,对那片千年热土,遭遇的战乱贫困深有体会,日后参加外甥女的婚礼访问西安,又对这座古城的辉煌与古朴有所认识。诞生中华民族先祖的这片热土应该歇歇了,应该受到更好的保护生息。
八年前去西安旅游在杨虎城旧居前留影
(五)五千年中国~看山西
山西省省会太原,是山西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也是中国北方历史悠久的古城。 太原,大平原之意,古称晋阳,创建于公元前进497年前。
殷商时,太原称为北唐。西周时,太原为晋国早期都城。战国时,太原是赵国早期都城。秦代为太原郡。汉代称并州。南北朝时,太原为东魏、北齐的“别都”。隋朝时,太原是黄河流域仅次于长安、洛阳的中国第三大城市。后来太原成了唐朝的夏都,封太原为北京,北都,与长安洛阳并称为三都。李世民被称为太原公子。他即皇位后,屡次扩建太原城。五代十国时,后唐、后晋、后汉、北汉等朝代皇帝多发迹于太原,因此太原有了龙城之称。宋代的赵光义曾火焚晋阳,水灌晋阳,意在斩断龙脉,同时又在晋阳城北唐明镇兴建太原城。金、元时,太原遭受战火洗劫。明清两代,太原又在矿产业、商业、手工业、初期的金融业上发展迅速,与晋中祁县、太谷连成一片,形成了晋商文化对全国的辐射。辛亥革命后,太原在金融、各类矿业、冶炼业、机器制造业进一步发展,从封建性的城池步入早期工业城市的行列。
太原在中国历史上一直是北方军事重镇,历史上发生过许多大的战斗与战役。同时,这座古城,历史又给它留下了许多文化遗产。在这块土地上,出现过许多为中华民族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的历史人物。像廉颇、王之涣、狄仁杰、王维、白居易、罗贯中、傅山等。
余秋雨先生在《抱愧山西》一文中称:“在上一世纪乃至以前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最富有的省份不是我们现在可以想象的地区,而是山西!直到本世纪末,山西仍是中国堂而皇之的金融贸易中心,北京、上海、广州、武汉等城市里那些比较像样的金融机构,最高总部大抵都在山西平遥县和榆.太.祁等县几条寻常的街道间。这些城市只不过是腰缠万贯的山西商人小试身手的码头而已……”
国内现存的元代以前的木结构建筑,有70%在山西,为山西营造匠艺发展创下极其良好的基础。整个山西是一个树叶形状,南北相距七八百公里,东西相隔三百多公里。从最北面的大同云冈石窟往南面走,一路上有北岳恒山、应县木塔、五台山、太原的晋祠、榆次常家庄园,祁县的乔家大院。五台山有一个佛光寺,是唐代的木结构建筑,至今1400多年,全国只此一家;应县木塔是900年前的建筑,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认为是世界奇迹,叫做“中国的比萨斜塔”,实际上比意大利的比萨斜塔还要高,是世界现存最古最高的木结构塔。乔家大院是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的外景地,其实规模很小,不过是封闭的财主式小家小院。规模最大的是榆次常家庄园,目前开发出五分之一就有12万平方米,整个庄园非常畅亮,与财主们不一样,常家祖辈是做茶业的,从乾隆到宣统历经七朝,沿袭150余年,可谓山西本省茁壮的“资本主义萌芽”,现在只开发出了几万平方米。晋中灵石有一个王家大院也非常大,这些大院开创了晋中的商文化,还有未行开发而留传民间的很多富豪门第,象聂店斗福财主,王村郝八财主,西白杜五财主……
晋商比徽商还厉害,清末年间慈禧太后逃难到西安,路过山西没有钱,就是向晋商借的钱。包头原来是康熙征讨噶尔丹时候的一个兵驿站,山西人在那里为清兵办辎重,逐渐发展成了包头城;辽宁的朝阳是山西一个姓曹的做豆腐的生意人建成的;现在北京的大栅栏、珠市口还有几十万山西人后裔。山西的人文景观还有永济的莺莺塔和黄河大铁牛、历山的舜墓,可以说整个黄河文明都能在山西找到踪迹。解放后,中央政府一直强调山西是能源、重化工基地,而忽略了开发这些旅游资源。改革开放后,山西的旅游业发展很快,已经处于中国的领先水平了。像平遥云岗五台山等已是世界品牌了。山西的特点可以用四句话来概括:一是华夏名人出三晋,山西是一个历史名人辈出的地方,20世纪60年代曾出过一本《中华名人大辞典》,其中十分之一强的人物是山西人。二是华夏文脉在三晋,山西诗人实际支撑了半部全唐诗,像初唐的王勃、盛唐的王维、中唐的白居易、晚唐的温庭筠都是山西人,《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也是晋人。三是华夏财富汇三晋,从宋朝到清朝,晋商纵横中国一千年,在这漫长的历史中,尤其是在清朝,全国排名前16位的大财团都在山西。
从远古历史上看,山西是“国中之国”,是中国人的发祥地,懂得山西就懂得中国。人们常说:到陕西旅游是上坟,值得一看的景点大多是陵墓,从这个坟墓钻出来,又钻到那个坟墓去看。而在山西不是这样,山西省被发现的明清两代的建筑物数不胜数,而宋、辽、金甚至更之前的木结构建筑有106座,而全国也不过一共只有146座,山西占据了全国的70%以上。
如果从时间上来计算,山西境内的这些古建筑已经有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岁月,它们在历史的长河中经历风雨的摧残、战争的炮火甚至是人为的破坏。
为什么山西可以保留这么多的古建筑?这其中包含了很多山西“独有的特点”。
首先就是山西的独特地形,山河环绕,称得上是一个半封闭的地理环境,所以在古代战乱时期,这里易守难攻,所以建筑免去了不少炮火的伤害。
这里曾是通往塞外的交通要道,隋唐时期,再次建立了非常多的古建庙宇,另外晋商迅速发展的时代,有了经济的保障,也让这里的深宅大院拔地而起,所以现在山西的古建数量远超于其他地区。
再者,随着近些年来城市的迅速发展,东南沿海地区都已经进行了大拆大建,北京就更惨了,虽然共产党是和平接管,没放一枪一炮。但是为了新人新气象,一些唱高调的官员,不听梁思成等建筑专家意见,对北京的城墙、古建筑大拆大毁,损坏惨重。而山西的地理位置较为偏僻,经济发展缓慢,这也在无意中保护的当地的古建筑。
还有一点,就是山西独特的气候特征,其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常年干燥少雨,出现白蚁的危害非常少。
我们原来学的历史课本都说最早的人类是40万年前的北京周口店猿人,而现在晋南芮城县境内西侯渡文化的大量遗存已证明人类在距今180万年前就能人工取火,把世界的文明史整整推前了一百余万年,这是人类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笔。在更早的年代,虽然没有更多的遗址遗物的发掘,但是很可能,史前文明的很多故事也发生在山西。
[em]e160[/em][em]e160[/em]
网上还有一种说法,唐的李氏王朝是异族,这缘于唐朝皇帝多有突厥血统或其皇后中的鲜卑血统。但李唐皇室却一直以自己是道家始祖老子——李耳的后裔为骄傲,并且将这些刻进大唐皇室族谱——玉牒!唐朝大力发展推广汉文化,看唐代文章和诗歌,无不把自己朝代比喻为大汉王朝,以汉王朝正统自居,尊老子为祖先!!老杨觉得没有必要争论这些,人类的起源原本在非洲,后来漂流移居其它大陆,形成不同的种族,只能用一方水土一方人来解释,不同的环境下,人为了生存,就逐步形成了自己民族的独特文化,民族文化才是一族的精髓,而不是所谓血统,即便是游牧于北方的突厥、鲜卑族也可能是更早的炎黄部族的后裔。
我也没有常住过山西,只是作为旅行者与亲朋好友几次去过,从北到南遛过很多地方,还按照爷爷的说法,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请回了一幅祖宗排位。
杨氏祖宗杨伯僑
综上所述,我坚持这个理念: “十年中国看深圳,百年中国看上海,三百年中国看东北,千年中国看北京,三千年中国看陕西,五千年中国看山西”。
我觉得,学习历史就是一个寻根问祖,体会先人的智慧,接受古人的教训,放眼未来的过程。
中国过去是一个内陆国家,我们的祖先诞生在中原的内陆,陕西、山西,河北、河南,这些适宜人类生存的地方,由于多年的发展、延续、征战、破坏,祖宗的发源地已经疲劳了,资源枯竭了。
我们要面向未来,面向开放,面向全球化,要开阔视野,努力作一个海洋国家。让我们的老祖宗的发祥地休养生息吧,让当地人吃吃祖宗的老本也不为过!在那里少建工厂、矿产、新兴城市,让这些内陆地区以旅游文化产业为主吧!
诗曰:
翟里村人少年时,文革风烟战火熊。卢沟桥上明月光,曾照李杜长安行。
东临碣石观沧海,秋风萧瑟洪波涌。珠江长江向海洋,华夏智慧借东风。
2020年10月于北京隔离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