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查看: 195|回复: 4

兵马俑一号坑最新考古发掘成果公布:荆轲刺秦王「王负剑」 ...

[复制链接]
online_member 发表于 2023-3-20 12:44: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截至目前,兵马俑一号坑第三次发掘共清理出陶俑 220 余件,陶马 16 匹、战车 4 乘、鼓 2 处、鼓槌 1 处、漆盾 1 处、笼箙 3 处,以及车马器、兵器、生产工具等共计千余件组。佩剑俑的发现还为解决荆轲刺秦王「王负剑」是怎么背的这一谜题提供了线索。兵马俑的发掘印证/改变了哪些你对历史的想象?
online_member 发表于 2023-3-20 12:44:48 | 显示全部楼层
俑坑出土的秦青铜殳鐏的棱角逐步演变过程。
殳最早是蚩尤发明的“五兵”之一,关于“五兵”的内容各种史籍记载不一致,但是殳作为“五兵”之一在各种史籍中却是完全一致的。
随着考古实物的出土,殳的制造及使用方法逐渐得到还原,但是现代人对殳的制造和使用还存在着许多错误认识需要更正:
1.殳不是普通的武器
许多专家误认为,殳就是普通的打击类的棍棒。甚至有的专家将其解释为“漂杵”的杵,这完全是错误的。
殳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件具有高科技的、用复合材料制造的尖端武器,比重大于1g/cm,入水即沉,沉“没”最早就是殳沉入水中的意思。
殳是由木、竹、麻、丝、骨膠、生漆、青铜七种材料复合而成。殳柲由长木芯和长竹条用骨胶粘合在一起后髹漆、绷麻(把麻绷紧、拉直后粘在漆未干的竹条表面)、再髹漆、缠丝、再髹漆阴干,称积竹木,与现代碳纤维复合材料设计原理及制造工艺几乎完全一致。殳柲制成后具有高强度、高韧性的特点,在两端安装上青铜护套后具有耐撞击特性,即把殳垂直插在墙上或斜插在地面上能够经受战车的撞击而不会折断。
殳是用于攻击战车用的专用兵器,而不是用作敲击敌方士兵用的棍棒。
2.殳柲上的青铜护帽尖锐的一端不是用做攻击用的
殳柲两端安装青铜护帽主要是利用青铜帽保护殳柲的两端,防止在作战时与战车撞击时产生劈裂。
殳柲两端的青铜护帽的形状是不一样的,圆钝的一端称殳首,是用做与战车撞击时接触用的,制造成圆钝状是防止撞击时击穿目标无法自拔。
最初只有一个铜箍套在殳首的两个隼孔的位置。隼孔内有固定在殳柲上的隼钉,防止使用中殳帽脱落,而铜箍固定在隼孔上是防止隼钉脱落。
三星堆出土的青铜大祖神面具(象脸、象鼻、象眼)象眼上安装的就是带箍青铜殳首(耳部安装了青铜戈),是纪念蚩尤发明了殳(和戈)。

兵马俑一号坑最新考古发掘成果公布:荆轲刺秦王「王负剑」 ...164 / 作者:几器那午 / 帖子ID:115583

三星堆出土的大祖神青铜面具(嘴銜苗弓,耳部安装战戈,眼部安装殳首)

到战国时期,殳首就添加了复杂的装饰图案。

兵马俑一号坑最新考古发掘成果公布:荆轲刺秦王「王负剑」 ...30 / 作者:几器那午 / 帖子ID:115583

战国错银殳首 图片转自《冷兵器研究所》

兵马俑一号坑最新考古发掘成果公布:荆轲刺秦王「王负剑」 ...867 / 作者:几器那午 / 帖子ID:115583

战国错金银青铜殳首 图片转自百度截图

到了秦代殳首又回归简朴,但往往会刻有监制机构的名称或工匠的名字。

兵马俑一号坑最新考古发掘成果公布:荆轲刺秦王「王负剑」 ...95 / 作者:几器那午 / 帖子ID:115583

秦铭文(作于左库)殳首(铭文之间的隼孔位置留有铜箍的宽度)图片转自百度截图

殳帽尖锐的一端称殳尾或殳鐏,一般是三棱锥或八棱锥形状。

兵马俑一号坑最新考古发掘成果公布:荆轲刺秦王「王负剑」 ...846 / 作者:几器那午 / 帖子ID:115583

战国殳鐏 图片转自百度截图

也是由简入繁

兵马俑一号坑最新考古发掘成果公布:荆轲刺秦王「王负剑」 ...48 / 作者:几器那午 / 帖子ID:115583

战国殳鐏 图片转自百度截图

再由繁化简

兵马俑一号坑最新考古发掘成果公布:荆轲刺秦王「王负剑」 ...712 / 作者:几器那午 / 帖子ID:115583

秦始皇兵马俑出土的青铜殳鐏 图片转自国家博物馆网页

殳鐏不是用做攻击一端,殳鐏制成尖锐是为作战时抵在战车车厢上或斜插在地面上起固定支撑作用。
3.殳的使用方法不是敲击
前面提及殳的用途是攻击战车的专用兵器,殳的使用方法十分简单:当敌方战车迎面而来时,将殳鐏抵在战车的车帮上或斜插在地面上,双手握住殳柲将殳首瞄准敌方战车迎接撞击。通常情况下,在战车上使用时殳首瞄准的是车上乘员,在地面上使用时殳首瞄准的是战马或战车。
4.殳的演化进程
殳是随着战车的使用而诞生,随着战车退出战场而消亡。
随着骑兵的发展壮大,战车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殳也从高端黑科技转化为墓葬陶甬士兵手中的随葬用品。到了汉代,殳变成了皇家卫队的装饰——金吾。
这里强调在秦代殳仍然是实战用的兵器,有些专家因秦甬坑出土的青铜殳鐏棱角钝化而推断为仪仗用品是荒谬的。因为殳自从发明的那一天就决定它是无刃,《毛诗传笺》曰:“殳长丈二而无刃是也。”  《考工记.庐人》记载“受,长丈二,无刃”。这里无刃描述的是殳首无刃,作为主要攻击战车的用途,而殳鐏一直都是有棱的,只是战国时期的棱角过于锐利一些。
在秦代战车还是军队重要作战装备之一,因此秦甬坑内的殳仍然是按照秦军编制配备的实战武器,所谓的“仪仗”用途仅仅是专家不了解殳的使用功能而产生的“误解”。
online_member 发表于 2023-3-20 12:45:01 | 显示全部楼层
去年9月第二次去兵马俑没有看到多少冷兵器,包括那个陈列展厅都很空,除了一个海昏侯墓的小展。石甲胄、剑、双弧盾等兵器都没能看到。每次只能在发掘报告里看到那些让人惊喜的内容,却不知道要多久才能看到实物。比如之前看到秦陵西出土铁甲和铁剑的报告。在这里分享一些兵马俑的冷兵器与后来汉朝冷兵器之间的关系。
1.秦始皇陵兵马俑出土的夔龙夔凤青铜双弧盾。这种形状的盾牌是先秦时期到汉朝时期用的最普遍的一种盾牌,也是我个人认为中国古代最具代表性的盾牌了。盾牌表面通常会有精美的纹样。盾牌侧面的弧度和汉朝时期的钩镶基本一致。

兵马俑一号坑最新考古发掘成果公布:荆轲刺秦王「王负剑」 ...720 / 作者:漠河龙哥 / 帖子ID:115583

兵马俑一号坑最新考古发掘成果公布:荆轲刺秦王「王负剑」 ...897 / 作者:漠河龙哥 / 帖子ID:115583

兵马俑一号坑最新考古发掘成果公布:荆轲刺秦王「王负剑」 ...655 / 作者:漠河龙哥 / 帖子ID:115583

汉朝钩镶

兵马俑一号坑最新考古发掘成果公布:荆轲刺秦王「王负剑」 ...834 / 作者:漠河龙哥 / 帖子ID:115583

先秦到汉朝时期的双弧盾(根据网上找到的素材涂涂抹抹)

2.兵马俑出土的石铠甲和石胄。目前兵马俑出土的石铠甲有87个,石胄有43个。这些虽然都是明(冥)器,但却都是模拟现实中的铠甲。对比一下后来汉朝出土的铠甲和铁胄,可以看出来秦汉时期的甲胄是一脉相承的。

兵马俑一号坑最新考古发掘成果公布:荆轲刺秦王「王负剑」 ...497 / 作者:漠河龙哥 / 帖子ID:115583

秦石铠甲

兵马俑一号坑最新考古发掘成果公布:荆轲刺秦王「王负剑」 ...573 / 作者:漠河龙哥 / 帖子ID:115583

现代复原的西汉铠甲

兵马俑一号坑最新考古发掘成果公布:荆轲刺秦王「王负剑」 ...652 / 作者:漠河龙哥 / 帖子ID:115583

秦石胄

兵马俑一号坑最新考古发掘成果公布:荆轲刺秦王「王负剑」 ...671 / 作者:漠河龙哥 / 帖子ID:115583

函人堂工作室复原的汉朝铁胄,能看出来秦汉甲胄的一脉相承

遗憾的是,我还没有见过国内哪部影视作品还原过这款秦铠甲,在好莱坞电影《木乃伊3:龙帝之墓》里倒是出现过类似的铠甲,不过很明显甲片要少的多,而且剧组也是把这款铠甲当做皮甲处理的。

兵马俑一号坑最新考古发掘成果公布:荆轲刺秦王「王负剑」 ...903 / 作者:漠河龙哥 / 帖子ID:115583
不过墨祖龙倒是出过兵人,非常不错,很有历史感。

兵马俑一号坑最新考古发掘成果公布:荆轲刺秦王「王负剑」 ...162 / 作者:漠河龙哥 / 帖子ID:115583
3.兵马俑其他铠甲的细节。比如这尊骑兵俑:

兵马俑一号坑最新考古发掘成果公布:荆轲刺秦王「王负剑」 ...28 / 作者:漠河龙哥 / 帖子ID:115583
铠甲上我们误以为是铆钉的东西,其实是甲绳的绳结。还有甲片是叠加而不是并列的。还有这尊将军俑:

兵马俑一号坑最新考古发掘成果公布:荆轲刺秦王「王负剑」 ...506 / 作者:漠河龙哥 / 帖子ID:115583
小甲片个人猜测是铁甲,胸前和披搏的部分应该是覆盖甲片的皮料或布料,相当于包边,因为铁甲的边缘很锋利,所以要包边,只不过那个时候的包边把很多甲片都覆盖了。
还有这款复原的石铠甲,和将军俑的外形很像,除了甲片的编缀方法略有区别,以及去掉了包边和披膊。甲片编缀方式也被汉朝铠甲继承。

兵马俑一号坑最新考古发掘成果公布:荆轲刺秦王「王负剑」 ...939 / 作者:漠河龙哥 / 帖子ID:115583

兵马俑一号坑最新考古发掘成果公布:荆轲刺秦王「王负剑」 ...746 / 作者:漠河龙哥 / 帖子ID:115583

函人堂工作室复原的西汉甲胄

石铠甲里还有鱼鳞甲,到了汉朝以后铁甲片基本都是这种形状。

兵马俑一号坑最新考古发掘成果公布:荆轲刺秦王「王负剑」 ...120 / 作者:漠河龙哥 / 帖子ID:115583
4.戴上头盔后头顶上的发髻怎么办?我们看到兵马俑的头盔似乎没有留给发髻的空间,然而兵马俑有这样一种发型,就是把发髻固定在脑后,这样戴上头盔就没什么问题了。类似的发型汉朝也有,西安北郊出土的汉朝铁胄也没有给头顶留太多的空间。还有燕国的铁胄。也许先秦到汉朝时期戴头盔的兵种都要留这种发型。

兵马俑一号坑最新考古发掘成果公布:荆轲刺秦王「王负剑」 ...995 / 作者:漠河龙哥 / 帖子ID:115583

兵马俑一号坑最新考古发掘成果公布:荆轲刺秦王「王负剑」 ...793 / 作者:漠河龙哥 / 帖子ID:115583

兵马俑一号坑最新考古发掘成果公布:荆轲刺秦王「王负剑」 ...53 / 作者:漠河龙哥 / 帖子ID:115583

兵马俑一号坑最新考古发掘成果公布:荆轲刺秦王「王负剑」 ...922 / 作者:漠河龙哥 / 帖子ID:115583

函人堂工作室复原的西汉铁胄

兵马俑一号坑最新考古发掘成果公布:荆轲刺秦王「王负剑」 ...163 / 作者:漠河龙哥 / 帖子ID:115583

汉兵马俑

兵马俑一号坑最新考古发掘成果公布:荆轲刺秦王「王负剑」 ...201 / 作者:漠河龙哥 / 帖子ID:115583

汉兵马俑

兵马俑一号坑最新考古发掘成果公布:荆轲刺秦王「王负剑」 ...799 / 作者:漠河龙哥 / 帖子ID:115583

燕国铁胄
online_member 发表于 2023-3-20 12:45:34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知道具体情况如何,现在新闻报道的,没有哪个信息是以前不知道的。
比如那个佩剑,很多年前我做科普就采用过过璏式佩剑法可能跟秦始皇拔不出剑有关的说法,而我更不是这个说法的原创。
俑坑里面不同类型陶俑的基本排列规律,也是以前发掘就知道的了。
所以,还是得等正式的考古简报。
online_member 发表于 2023-3-20 12:46:23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了问题下的补充内容,坦率来说,比较扯。
一、如果我没记错的话,马承源先生主编的《中国青铜器》一书上就有关于“铍”的明确描述。所谓“这一发现还订正了过去将铍视为短剑的错误”根本就是不知所云。
二、秦汉长剑的佩戴方式也早就为人所知。且不说大量玉具剑的出土,能为今人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更直观描绘有古人佩剑形象的汉画像石也不是没有啊?
结论就是:撰稿人还需要提高知识水平。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UFO中文网

GMT+8, 2025-1-8 15:32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