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23-3-22 13:38:2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姓张,嗯,大姓。
老张家历史上人丁兴旺,故事自然也就多。
一、
先来聊聊姓氏起源。
华夏子孙嘛,总想在炎黄那儿找个根,老张家也不例外。
传说张姓的始祖叫张挥,是黄帝的孙子,少昊的儿子,某天看星星的时候,受到了星光排列形状的启发,发明了弓箭。
于是,黄帝给这位持有重要发明专利的孙子赐姓“张”,意思是把弦绷在弓上。
后来,张挥的子孙在封地清河一带繁衍,所以有“天下张姓出清河”的说法。
当然了,神话色彩如此浓重的故事,主要作用是增强家族认同感和荣誉感,不负责解决“我是谁”“我从哪儿来”之类的哲学问题。
实际上,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不少质疑这类说法的声音,比如《通志》的作者郑樵,就直言张挥的传说“非命姓氏之义也”。
要我说,起码看星星看出弓箭设计思路的说法就不靠谱啊,这脑回路,好比说氢弹是某天文学家观星时领悟了恒星核聚变的奥秘才发明出来的。
如此脱离实践的说法明显会被马克思他老人家谴责的好吧。
郑樵提出质疑之后,也提出了自己对张姓起源的观点,认为张姓起源于晋人解张的字“张侯”,并列出依据说解张之后“晋国世有张氏”。
不过历史学家的假说也不能拿过来就信,因为《诗经·小雅·六月》中的“张仲”就明显比解张要早,现当代一些出土文物上带“张”的字段也很有可能包含人名。
另外,也没必要质疑郑樵同志的历史水平,毕竟先秦时期人名称谓相当乱,放人名开头的真不一定是姓氏。举两个例子,柳下惠,姬姓展氏,叔梁纥,子姓孔氏,没错,那时候“姓”和“氏”可以不一样。这样看来,看到“张仲”这个名字就认定他是老张家的人,多少有点概率会认错祖宗的……
有趣的是,虽然“张”这个姓氏的起源与弓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老张家的早期名人,似乎都不是什么武力型人才。
张孟谈,比起射箭,明显更擅长嘴炮。
张仪,比起射箭,明显更擅长嘴炮。
张良,比起射箭,还是明显更擅长嘴炮。
果然,要谋求长远发展,不能被“祖宗之法”束缚住啊。
二、
前面说了,解张之后“晋国世有张氏”,三家分晋之后,张氏一族也在韩、赵、魏三国开枝散叶。
尤其是在韩国,张开地官至相国,历经韩昭侯、宣惠王、襄哀王三世,其子张平,亦为相国,历经韩釐王、悼惠王二世。
五世为相,什么叫做官宦世家啊。
而张平的儿子,那就比较厉害了,他叫张良。张良张子房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聪明的人之一,舆论上和姜子牙、诸葛亮是一个档次的。
当然张良不是一开始就那么厉害的,起码秦国虎狼之师灭韩的时候,他一点办法都没有。
经历了灭国之痛后,少年张良也时时刻刻铭记着韩国宗亲与张氏一族的深厚情谊。
这份情谊深厚到什么程度呢,这么说吧,张良前半辈子把和老韩家过不去的人,都送到另一个世界去了。
秦国灭了韩国,张良先是收买刺客,朝着秦始皇的车队来了一锤子,把秦始皇吓了个半死。成为知名通缉犯逃亡多年后,又趁着秦末大起义的势头,召集人马,跟随刘邦攻向关中,用计拿下峣关,攻入咸阳,终结了秦王朝。
后来项羽不知道哪根筋不对,杀了复国的韩王成,让张良彻底成了刘邦的铁杆支持者。再后来的事大家都知道了,张良辅佐刘邦打下大汉江山,送了项羽一出“四面楚歌”。
而作为自己时代最聪明的人,张良也没有执着于“世代为相”的家族传承,告别了汉家天子,也放下了韩国王室,功成身退。当然,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末代韩王实在是扶不上墙,人刘邦给足面子给他留了个异姓诸侯王的位子,他却当了汉奸……
三、
说完源流,聊点近现代的事儿,愉悦一下身心。
民国时候,山东有个军阀叫张宗昌。
这位不是啥好人,一辈子做过不少缺德事,而且极度缺乏责任心,一群儿子过来各自叫他一声爹,他半天都想不起这几个孩儿的妈分别都是谁。
不过他倒也不是一点历史贡献也没有——比如说,由于这人实在没啥文化,很多人把一些风格十分狂野的打油诗托名到了他的头上,成为了文坛一股泥石流,为后人茶余饭后的闲聊时光增添了不少快活的空气。
民间盛传张宗昌曾经做过一首诗叫《笑刘邦》,全文如下:
“听说项羽力拔山,吓得刘邦就要窜。不是俺家小张良,奶奶早已回沛县。”
真不知道张良他老人家听到会作何感想……
民间又盛传,自信心无比充沛的张司令,不但敢于羞辱汉家天子,还敢跟神仙乃至玉皇大帝叫板。
有一年山东大旱,张宗昌司令气势汹汹赶往龙王庙进行“求雨”,并当即作诗一首:
“玉皇爷爷也姓张,为啥为难俺宗昌?三天之内不下雨,先扒龙皇庙,再用大炮轰你娘。”
这样看来,“玉皇大帝姓张”的说法,流传还是很广泛的。
当然了,说起张宗昌,无论如何也少不了那首以动衬静的典范之作《大明湖》:
“大明湖,明湖大,大明湖里有荷花,荷花上面有蛤蟆,一戳一蹦跶。”
无与伦比的画面感和感染力,让那只元气满满的蛤蟆永远住进了无数学子的心里。
说了这么多,姓氏本无贵贱,出的名人多,当个激励就好,切莫因此心生傲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