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三年,中国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尤其是国民经济一直不容乐观。这是国家危难之际,网络上已经出现不少对现状的唱衰之词,无一不对中国的未来持悲观态度。
殊不知,在三十一年前,中国同样面临着一个巨大的经济危机,但中国却顽强的挺过来,并逐渐成为令世界为之忌惮的“东方雄狮”。
三农问题专家温铁军曾对国人抛出过这样的问题:现在的年轻人可能不知道91年的中国有多糟糕,但经济为什么没崩呢?
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国家GDP来看,九一年的国家经济也是持续增长的一年,缘何专家要指出这一年的中国是糟糕的一年,至于有多糟糕,有疫情这三年糟糕吗?
当时的国家经济为什么没崩,中国究竟采取了什么样的措施,对如今中国陷入的经济低迷有何正向借鉴意义?
了解历史,我们不仅要从中吸取教训,懂得收获并运用历史经验亦是我们了解历史的目的所在。
苏联解体带来政治困顿
一九九一年,一件史诗级事件在世界炸响,苏维埃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正式解体了。
苏联解体,华约解散,世界格局重新洗牌,而在这次纷乱中中国受其影响不可谓不大。
蝴蝶扇动翅膀尚能引起飓风,更何况苏联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国家,曾与如今的超级大国美国鼎足并立,它的瓦解,一石激起千层浪,全世界都免不了被波及。
这之中,作为世界上另一个实行公有制大国的中国,亦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
在共产主义这条道路上,苏联算是中国的前辈,中国不少的决策都是在苏联的影响下生成。
在苏联解体前,中国特殊的制度道路尚且有可借鉴的成功典范,可在那一年,中国无疑成为一个众矢之的。
当苏联解体的消息被传回国内,民众哗然的同时,也对我国确立的社会制度制度产生了动摇。
不少人发出疑问,强大如苏联都没办法把握公有制制度,我们这一个成立不足五十年的新中国就能吗?
虽然苏联的失败并不能成为我国社会制度的成功与否的答案,但事情来的太过于突然。
民众一时之间难以接受也是情理之中,加上西方唱衰中国的声音络绎不绝,很多对我国制度特殊性不清楚的民众内心难免会有恐慌。
除了国内中国面临的信任危机,失去了苏联,中国的国际情况也不容乐观。
苏联尚在时,它与美国龙虎相争了数十年,美国作为资本主义代表,将这个最大的公有制国家视为头号敌人,几乎倾注了所有精力去对付。
而当时新中国刚成立,中国也正好借此机会得到喘息并韬光养晦,暗暗壮大自己。
但当苏联这个红色“老大哥“的败下阵来,不仅让中国走的特殊社会制度道路变得黑暗,还让实现共产主义的梦想变得遥遥无期。
同时作为老二的中国因为前苏联解体后的小国纷纷投入资本主义阵营,顺势成为第一大公有制国家,一下子就暴露在美国的狙击范围下。
原本只是隔岸观虎斗,谁知突然之间却变成池鱼被殃及,当时尚不能显露锋芒的中国也是既无奈又无措。
很快,美国的矛头就对准中国,它作为欧美资本的老大,一呼百应,瞬时间,不少西方资本与美国同仇敌忾,在国际上给中国穿了不少小鞋。
一九九一年的中国,虽然经济在七八年后有大幅度的增长,但整体实力水平还是比不上西方国家,在军事实力上就更不用说了。
美国联合一众资本国,对我国实行制裁,美国时任领导人老布什在政策、经济、文化上公开宣布对中国制裁,意图彻底孤立中国,彻底击溃共产主义的最后防线。
政治上的内忧外患已经足以令一个国家陷入低谷,事实上,当时不少国家在面对欧美联合的制裁都毫无招架之力,没几年就资本吞噬。
尽管中国是世界上的大国,文化底蕴丰厚,但由于在工业化时期满清当局没有跟上队,因此新中国当时在国际上的话语权根本就不大,手中可以用来反抗的资本也是少的可怜。
再加上当时的社会国家除了中国只剩下北韩、越南、古巴等小国,自己尚且朝不保夕,更不可能有那个精力来支持中国。
然而屋漏偏逢连夜雨,中国的政治困局尚未解决,一场这针对中国的经济风暴紧随其后。
资本制裁下的经济难题
军事、政治的制裁尚有转圜的余地,对一个国家来说,经济的制裁才是真正伤及国家命脉的危机。在对一个国家进行经济制裁这方面,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向来都是手到擒来。
于是,当逐渐雄起的中国进入他们的视线,成为继苏联后他们另一个狙击目标时,一场对中国经济的封锁在所难免。
众所周知,中国的经济真正好起来是在一九七八年事实开放制度后,那个时候,我国设立特别经济贸易区,实行各种政策吸引大量外资驻入大陆市场,在这些外资的帮助下,我国的经济一下子死灰复燃并节节高升。
但所谓“匹夫无罪怀璧其罪”,中国蓬勃的生长力成为欧美资本忌惮的重点,他们不会允许中国成长为下一个苏联。
为了所谓的防患于未然,大量欧美资本从中国撤离,这对于依靠外资成长起来的中国是致命的打击。
这一招经济制裁是欧美国家屡试不爽的,很多小国家因为工业化道路滞后,都是依靠外资注入才得以发展经济,这些国家自己没有这方面的话语权但国民经济又极度依赖于此。
因此,这些国家一旦出现脱离资本控制的想法,那资本国就会将资本撤出,断了他们的命脉。
国家失去外来帮助无法自己实现工业化,一般都会导致两个结果:要么破产要么倒退回人工时代。
一九九一年,美国联合其他资本国对中国的实现经济制裁,除了大量撤离在中国的企业,还对中国进行了岛链封锁。
当时,美国、日本、韩国以及澳大利亚一起打造了三大岛链,分别是冲绳岛组成的第一封锁锁链、关东岛组成的第二封锁了以及夏威夷群岛组成的第三方封锁链。
这三道锁链一封,中国的影响力被遏制在东亚一带,大大削弱了我国在海上的实力,也阻碍了一大部分海上的经济贸易,这种有力发不出的感觉让中国难受了好一阵子。
当然,除了被经济制裁,当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也对我国这个刚起步的国家造成了不小的冲击。
这场周期性的金融危机,让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受到重创,而依附于他们生存的小国家在主体受到打击后也难以存活,纷纷宣告破产。
正所谓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对着东南亚一些小国经济的崩溃,我国的经济也在金融危机的重创新濒临崩溃边缘。
当时的国内人民一个个都害怕自己的饭碗不保,每天过得提心吊胆,生怕哪天醒来自己就失业了。
政治经济的双重打击下,中国那段日子确实过得十分艰难,不少国家都在隔岸观火,静待中国那一天全面崩盘,然后他们好长驱直入,控制住中国侵占中国的资源。
依靠资本主义发家的国家自然不会相信,中国这样一个占地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大国,在没有资本的支持下能安然度过危机,但现实是狠狠打了他们的脸。
中国经济非但重新站起来了,还可以在没有他们的帮助下蓬勃生长一天好过一天。这般惊人的生命力,让资本国瞠目结舌的同时,也开始重新审视中国的市场。
那么,当时,中国究竟做出了怎样的挽救措施,能在不借助任何外力的情况下将中国从崩盘的边缘拉回实现经济正向增长的呢?
意识形态与经济复苏两手抓
在那段糟糕的时间里,中国没有因为四面楚歌的战局而摆烂,而是采取了积极有效的整改措施,一边消除人民对国家一意识形态的疑问和动摇,一边出台一系列政策挽救经济颓势。
首先,因为当年苏联解体引发在国内引发的各种骚动,以及一些境外势力的煽风点火,我国的社会制度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差点动摇了我国的根基。
针对这一问题,中国率先开始进行纠错,并认真听取民众意见,以人民的意志为前提,重新制定一系列方针,在当年取得了不错的反响。
一九九一年,《解放日报》发表文章,重新申明社会与资本主义两种制度与计划和市场的关系。
文章中写到:“计划和市场只是资源配置的两种手段和形式,而不是划分社会和资本主义的标志。”它还提出走的步子要迈大些,迈的肯定些。
《解放日报》的文章敲醒了一些因噎废食的人,给全国人民敲了一记响钟,此篇文章也收获了各界人士的广泛赞同,连邓公都曾表扬过文章的提出的观点。
除此之外,当年的国企由于多种原因连年亏损,在重新定义社会和资本主义的界限后,国家也找到了拯救他们的办法——将它们卖给民营企业。
这一招釜底抽薪的,打破了国企的“铁饭碗”,让他们重新进入适者生存的商业竞争环境,激烈的市场竞争,很快让原本一潭死水的国企焕发生机,经营者为了适应市场,改变策略,企业没多久就扭亏为盈。
政治问题解决了,接下来就是经济。
一九九二年,邓公南巡开启南方谈话,在此次谈话中,他再次向众人解释何为社会何为资本主义,以及如何划分他们,解决了中国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
有了前面的铺垫,人民的对公有制制度的质疑声逐渐消散,并开始确信公有制才是适合中国人民的康庄大道。
此次意识形态危机,在国家的及时止损和有效沟通下得到了很好的化解,也正是这次危机,重新确定了公有制在中国的地位和意义,原本差点动摇根基的事件,反倒是成为公有制植入人心的契机。
解决了民心造成的政治困局,接下来就是想办法解决经济上的问题。
其实纵观各国在面对如此经济衰退的状况时,无外乎是求助外国借钱或者大量印刷纸币。
这两种方法都是治表不治本的,甚至还可能带来巨大的风险。
借外债无疑是最笨的方法,无异于饮鸩止渴,还让自己的把柄落入他人之手,许多国家最后宣告破产都是因为外债越积越多。
而印钞票虽然能在短期内环节经济的颓靡,但想要取得长久的效果是很难的,最后往往会导致通货膨胀,这样的历史教训中国以往都有发生过。
而中国最后选择的方法是像市民发放国债,以国家的身份向广大人民群众借钱,最终得到了几百亿的款项。
国家利用这笔债款去发展经济,刺激市场,在无外资帮助的情况下去摸索成长。
要不说中国市场是有巨大潜力的呢,很快我国就靠着庞大的消费人群重振击鼓,短短几年内就将本金赚回,不但还了人民的钱还给予了一笔客观的利息。
这无疑是一个双赢的局面,国家经济由衰转盛,人民也有了额外的收入 ,一场经济风波被巧妙化解。
有很多人认为,发放国债是是一步危险的棋子,是拿国民的财产去赌。其实不然,这是依照我国国民的特性而制定的稳中求胜的方法。
自古以来,中国人民都有着存储的优良传统这是国家得以借到钱的根本,而人民对国家本能的信任则是计划的关键条件,两者兼有,没有比发放国债更好的办法了。
如今疫情当下,百姓和国家的经济都在一定程度上被打击,想要扭转颓势必然需要依附在我国国家的基本国情下,不可盲目般抄他国方针,只有做好因地制宜,才能找到最适合我国的解决办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