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据国外公开出版的书刊报道,在英国不列颠图书馆、大英博物馆、英国有关公共档案馆、英国伦敦印度事务部图书档案馆等机构均收藏着中国档案资料,包括1860年9月9日英军火烧北京圆明园时抢走宫殿内的《永乐大典》等珍贵文献;1861年英国驻北京公使馆,将装有中国档案等物的体积为36×26×24立方米的木箱共77只用船从广东出口经过香港转运到英国伦敦,其中有大量中国档案交给英国公共档案馆,其馆藏编号为“外交全宗233号、682号和931号”;1954年《英中通讯》刊载了15000件中文档案目录。
1975年美国哈佛大学东亚研究中心将英国公共档案馆保存的清朝晚期钦差大臣、都统、总督、巡抚衙门和下属各机构的文件分6个专题出版一册《清代广东省档案指南》。
美国国家档案馆、国会图书馆和许多大学图书馆和档案馆也收藏着中国档案资料,包括1840年鸦片战争后,美国首任驻华公使顾盛掠走的汉文和满文档案2500个卷宗;美国农业部图书委员会主席施永高,曾三次来华盗走中国档案资料6万余卷; 1949年美国中央情报局将上海市公共租界工部局警察机构1929~1944年共55立方英尺的档案非法运往日本,1952年美国远东军司令部又将这批档案摄成70个缩微胶卷交给美国国家档案馆,其馆藏编号为“A类263号全宗”;美国斯坦福大学档案馆收藏着宣统皇帝的文件、辛亥革命的文件、国民党第十二战区司令部的文件、中国救济总署的文件、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的文件等;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图书馆收藏着中国地方志5572种、族谱4925种、科举名册1700种等。
在法国外交部档案馆的对外开放中国档案目录中,有1844~1901年16个省、市的58个案卷,其中上海16卷,北京9卷,福州4卷,天津、汉口、龙州和北海各2卷,重庆、烟台、宁波、蒙自、思茅各1卷,香港6卷,澳门4卷,台湾1卷。
在日本国立公文书馆、国立国会图书馆、东洋文库和日本国际问题研究所等机构收藏着中国档案资料,包括曾担任过中华民国总统府顾问的乔治·欧纳斯特·莫里森收集的中国文献和地图24000卷、地方志4000部、家谱800部;东洋文库创始人岩崎久弥收集的中国古代各种公私文件和名家手迹约23700册。
此外,俄罗斯、意大利、奥地利、瑞典等国家的档案馆、图书馆和研究机构中,也保存着一部分中国的历史档案遗产。
以上档案的搜集和外运,基本是在公开半公开状态下发生的,当时的晚清和民国政府并无阻止之意。
反观我们自己国家呢?
我国有文字记载的文明史4000多年,可是现在国家档案馆馆藏较为完整齐全的档案史料仅始于1616年,也就是说,有档可查的历史不到400年。
对于1616年以前的历史档案,“出土的殷商甲骨10多万块,共计5000多字,已经破解认识的大约1000字;出土的金文、竹简木牍不是当时国家活动的全部记录;唐代档案有几件,都是一些无关大局的历史残片;宋朝则几乎没有档案;元代的有一点,零零星星,真假难辨;明代的几千卷是清朝修明史时收集的,很不全;清代才有较完整、齐全的档案。”
那么档案到哪里去了呢?“散失了,禁毁了。”“档案散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自然灾害、战争、自然损毁、保管不善、人为损毁,以及外国人攫取等。“
“重撰述、轻记注”传统是档案散失又一重要原因。
漫长的封建社会,皇帝、朝廷为维护政权和皇权惟我独尊的地位,在颁诏行令,制定种种典章制度的同时,撰述史籍,禁毁一些记注,行一家之言,这就是历史上的“重撰述、轻记注”。
“‘重撰述、轻记注’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孔子编订《六经》,他排斥反对中庸之道的论说,删除自己认为有害的见解。然后到秦始皇‘焚书坑儒",那些儒生实际上是‘活档案’。以后,历代编史修志,都要收集一批档案文献,编纂一批书,销毁一批档案文献。”
明朝朝廷认为‘精华已采,糟粕可捐’,明文规定,每朝实录修纂完后底稿焚毁,明宫中太液池东芭蕉园就是专门焚毁实录的地方;清朝大兴‘文字狱’,销毁档案文献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