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查看: 1074|回复: 0

传承五千年,河洛文化之洛阳人不得不知的十二个成语故事

[复制链接]
online_member 发表于 2023-12-19 07:39: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河洛文化:洛阳人不得不知的十二个成语故事

关于洛阳的成语太多,每一个都有深刻的文化底蕴和历史典故,今年写了一段写不下去了,为啥?太烧脑。同时也被多个平台搬运,你这边刚写完,不出几分钟那边就给你搬走了。白白给他人做嫁衣,搁谁都不会开心。

今天国宝小洛就在整理了一下,做了一个合集。喜欢河洛文化的朋友可以收藏分享一下!


传承五千年,河洛文化之洛阳人不得不知的十二个成语故事-1.jpg




.


传承五千年,河洛文化之洛阳人不得不知的十二个成语故事-2.jpg




河洛文化

河洛文化之关于洛阳的成语故事合集!


传承五千年,河洛文化之洛阳人不得不知的十二个成语故事-3.jpg


关于洛阳的十二个成语之001成语:定鼎中原


自古中国就有一句老话“得中原者的天下”而这个中原,在古时候中原地区又被称为中土、中州、华夏,大概是指现在的河南洛阳至开封一带为中心的黄河中下游地区。狭义上指今天的河南省。当与外族对应时,中原又泛指中国。而太史令司马迁也在《史记 封禅书》里说:昔三代之(君)[居]皆在河洛之闲!


传承五千年,河洛文化之洛阳人不得不知的十二个成语故事-4.jpg




九鼎

历史上著名的治水人物大禹,在治水成功之后,集九州之铜铸九鼎。上刻九州风土人情。禹传位于其子启,开创了中国第一个家天下的王朝。而这九鼎也被作为国家的代表,国之重器,拥有九鼎,就相当于拥有九州,坐拥天下。 再后来,商部落的首领商汤在鸣条之战中,打败了腐朽的夏王朝,建立了第二个家天下的商王朝。九鼎也被商王朝作为国之重器,国家的代表,供于庙堂之上。(有九鼎,你才是正统的!)

在大家耳熟能详的《封神榜》之中:位于西方的周部落,在河南孟津聚集800诸侯,讨伐昏庸无道的商纣王,在牧野之战中摧毁了商王朝,建立了中国第三个家王朝,也是最后一个奴隶制王朝--周朝。因为周朝位于大本营西部。他势必要将九鼎运往周部落的大本营。然而奇怪的事情发生了。这九鼎再往西运的时候,国之重器到了洛阳就和生了根一样,不再往西走了。怎么啦拉也拉不动。于是没办法,姬发同学以为这是上天的旨意,只得将九鼎置放于洛阳,也被称之为“定鼎洛邑”周公姬旦在洛邑负责营建成周洛阳。而镐京被作为宗周,九鼎也一直没有运过去。


传承五千年,河洛文化之洛阳人不得不知的十二个成语故事-5.jpg




洛阳九龙鼎

所以,在奴隶制社会把取得九鼎,誉为得到国家最高权力。统治九州的合法代表。定鼎中原,也代表了天子统治中国的合法性和唯一性。而这国之重器九鼎,也像一个谜一样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有人说,在秦始皇的墓中,有人说被熔了铸兵器,也有人说在春秋时期,已被周天子埋于地下。至于九鼎,终究回归何处?至今依旧是个谜。而在考古发掘中也发现有很多顶,但都不是九鼎。你认为九鼎哪里去了呢?

关于洛阳的十二个成语之002成语:问鼎中原


传承五千年,河洛文化之洛阳人不得不知的十二个成语故事-6.jpg




问鼎中原

问鼎中原,从字面上讲可以简单的理解为问“鼎”在中原。而这其中也是有故事的,“九鼎”我们都知道,这个是国家的代表,国家的象征。而问鼎就有点图谋不轨,意图代之的意思了。特别是在战乱的时候,通常把“问鼎中原”指作有心“定鼎中原”建立王朝的寓意。问鼎中原,发生在我国春秋时期,春秋时期,周天子已经成为一个摆设了,名义上是天下共主,但是诸侯国比他强大的多了去了,基本上都不鸟他。类似于现在的联合国,几个大国看他都不带正眼看的。楚庄王熊旅(侣),也就是《芈(mi)月传》中芈月的老祖宗,伐陆浑戎后陈兵于洛邑城边,耀武扬威,举行了盛大的阅兵式。周天子自然要表示一下,让善于交际的王孙满前去楚营劳军。

王孙满到楚营后,楚王问“你看我楚国军队如何?”“威武!”“我楚国军威如何?”“霸气!”“那么敢问孙满大人,可知九鼎轻重乎?”王孙满一听,汗都下来了,这货不怀好意啊!有不臣之心啊!不中,这话得好好想想再回答“大王,你这捣鸡毛嘞,你让麻木司机开四轮车,你说中不中?老周家虽说现在你们不鸟他,但人家毕竟是天子,九鼎这国之重器在德不在勇。九鼎这重量啊,我没称过。也不知道。”楚庄王碰了个软钉子,毕竟周王室国运还在,也没有什么可以灭他的借口。


传承五千年,河洛文化之洛阳人不得不知的十二个成语故事-7.jpg




德行不够

一转身就把周王室东边的旧盟友郑国打了一顿,出了一口气。理由就是:谁让你没事和晋国眉来眼去的。现在这世道就是如此,强国打弱国,不需要理由,或者随便编个理由。看看叙利亚的处境你就知道了!告诉我们一个真理:落后就要被挨揍!简而言之:“问鼎中原”就是意图不轨意图取而代之的意思,如果有人对你嘘寒问暖问你银行卡,手机密码你可要长点心咯!这是想问鼎你的"MONEY"

注:问鼎中原又被称为“楚王问鼎”一-事出自《左传·宣公三年》,见于《史记·楚世家》。

关于洛阳的十二个成语之003成语:一片冰心


传承五千年,河洛文化之洛阳人不得不知的十二个成语故事-8.jpg




一片冰心

熟悉洛阳诗词的朋友想必都听说过“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这一千古名句吧?

这里面就有一个成语:一片冰心。这个成语出自唐朝诗人: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全文是: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讲的就是唐朝开元时期京兆府长安诗人王昌龄,仕途不顺,刚开始做秘书省校书郎,后来又授汜水尉。与当时的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情都比较深。后因事被贬,在官场上也屡屡不如意,屡屡失意。触犯了当时的豪门权贵。一而再,再而三的被贬,开元末返回长安,改授江宁丞。但是他仍旧以心地透明,纯洁而自我慰藉。就如同,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一样的高风亮节。决心不与那些人,同流合污,这或许就是文人的清高!而这首诗就是他在开元二十四年前后任江宁丞时候写的。在这首诗里边儿,流露出了王昌龄同学当时的那种心境。一片冰心,形容的是清洁的心。性情淡泊,不求名利。他也被誉为“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


传承五千年,河洛文化之洛阳人不得不知的十二个成语故事-9.jpg




民国时期的散文家梁遇春,也在其《致石民书六通》中有说到:良心,已如风前残烛,一片冰心,将付之东流矣!说的就是现在这个良心呀,越来越不值钱了。

王昌龄最后在安史之乱中,被刺史闾丘晓所杀。一生也留下很多脍炙人口的代表作。而作为我们河洛文化征集成语的范畴,其诗中:一片冰心在玉壶,中的一片冰心,也被收集为第三个成语。而我们所熟知《小桔灯》的作者世纪文坛老人冰心。她原名谢婉莹,笔名取自“一片冰心在玉壶”;她的笔墨清新,善于捕捉人生中的种种机缘。现在有很多写灯谜的,也把这个一片冰心,作为一个谜面,让大家猜十二生肖谜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聪明的朋友,猜一下一片冰心指的是哪个生肖呢?

关于洛阳的十二个成语之004成语:洛阳纸贵

今天我们说洛阳的成语,这个在河洛文化系列已经收录第四个了。讲的那是在我国古代的晋朝,出来的这个成语叫做洛阳纸贵。其实现在哪里的东西都不便宜,晋朝的时候洛阳纸贵,是源于里面有一个故事。

德云社班主郭德纲唱的那个:

小小的纸方又方,东汉蔡伦造纸张,

尧舜和禹开帝业,三皇治世立祖疆,

皇帝驾前龙书案,圣旨一到定安邦,

纸儿虽小用处大,各行各业用纸张。

南方用它包绸缎,北方用它包裹糖,

百货商店来包货,医生用它开处方,

记者用它写稿件,作家用它写文章。


传承五千年,河洛文化之洛阳人不得不知的十二个成语故事-10.jpg




蔡伦

说的就是东汉蔡伦造纸章以后。纸张普及了,然后很多写文人都在纸张上写文章,也便于文化的传播。而在晋朝的都城洛阳。就有这么一个人:此人叫做左思,字太冲,临淄人。他小时候特别的顽皮,什么东西都不好好学,学习那个胡书和古琴,都是聊儿郎当,调皮捣蛋倒是和现在的熊孩子有得一拼。他学道家的那些阴阳术,倒是蛮擅长的,长得比较难看,又不善于言辞。但是写出来的文章却特别大气。不善于交际有点儿自闭症的感觉。左思同学呢,自己在家,就那么琢磨用了一年写了《齐都赋》。

准备写三都赋的时候,恰好他的妹妹被召入宫中,然后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一家人都搬到了京城洛阳城中。这也就是到到了京城资源丰富,就去拜见了著作郎张载,向他讨教了四川成都的情况。又在洛阳京城参考了很多的典籍,慢工出细活嘛。用了十年的构思,终于将《三都赋》写成了。但是他没有什么名气,也没有人重视这些东西,就如同现在自媒体一样。虽然你有时候你东西写得好,但是你没有名气,没人会重视。大名人,大V随随便便写两句就能火,那是名气在那里撑着!黄埔谧"针灸鼻祖”在洛阳有很高的声望,然后左思就前往拜访,并把自己写了十年的而成的《三都赋》,拿给皇甫一看。皇甫逸一看,后生可畏,这孩子写的真不赖,然后还专门给他写了一个序,这就说千里马还需要有伯乐,酒香也怕巷子深呢。左思这匹千里马呢,总算被这个黄埔谧这个伯乐给发现了。


传承五千年,河洛文化之洛阳人不得不知的十二个成语故事-11.jpg




洛阳洛邑古城

有了这个名人效应给你推,慢慢的《三都赋》就被主流的文化圈所接纳,被人们誉推崇。因为你进到主流圈了,那自然如鱼得水,于是西晋的那些豪门贵族之家,争相传阅,争相抄送写,(别问我为啥抄写,因为和我们抄作业一样的道理,那时候没有复印机更没有印刷术,只能靠人力手工抄写)那个时候造纸可不像现在造纸厂,机器一开,那纸就出来了,都是手工的很慢。一时间,京城洛阳的纸,供不应求。供不应求,物价自然就飞涨,然后这个纸价格就一天翻几倍。就出来这么一句成语:洛阳纸贵。并不是说洛阳的纸真的很贵,因为是物以稀为贵,都抢着买了,那纸张自然就贵了。更别提包十三香了。

其实这里面还有一个小故事,晋朝的著名文学家、书法家陆机,也本来打算写这个《三都赋》。但是,当他看过左思写的《三都赋》之后,由心的赞叹,这小伙虽然长得不好看,但是写的真不赖,然后自己就封笔不写了。这个成语呢,出自《晋书 左思专》“于是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

关于洛阳的十二个成语之005成语:掷果盈车

中国古代有名的美男子,谁呢?最有名的不是潘安便是宋玉。和洛阳有关的就肯定是潘安了。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潘岳妙有姿容,好神情。少时挟弹出洛阳道,妇人遇者,莫不连手共萦之。”刘孝标注引《语林》:“安仁至美,每行,老妪以果掷之满车。”

潘安(公元247年~公元300年)即潘岳,西晋着名文学家。字安仁,河南郑州中牟人。说的就是这潘安同学长得漂亮,人家可没有整容整形,用化妆品,纯属天生丽质难自弃,从来不用那东西。用现在的话来说,长得老好看了,比猪的里脊肉都要小鲜肉。有多好看“少时挟弹出洛阳道,妇人遇者,莫不连手共萦之。”“安仁至美,每行,老妪以果掷之满车。”

你只要坐的车在洛阳城街上那么一走啊,边上的女子乃至老妇都会为你疯狂痴迷,扔给你的水果都能载满所坐的车。这和城管上街完全是不同的情境啊!至于潘安到底长什么样,由于没有影像资料,无法佐证,只能告诉你,长得绝对比我好看!可能也比你好看!


传承五千年,河洛文化之洛阳人不得不知的十二个成语故事-12.jpg




范丞丞

现实中比较接近的例子,就是范冰冰弟弟范丞丞粉丝数已超过300万。在微博上的一个自己的照片,花60元可看。一夜之间,你猜猜有多少人买单?8万,8万乘以60---480万啊?这就是粉丝效应,想想潘安也是如此,在当年没有打赏,没有粉丝效应的晋朝,想吃水果了,不偷不抢,坐在车上,到城里转一圈。什么应季水果都有了。这个成语就是:掷果盈车 也被称为“掷果潘安”引申潘杨之好:潘岳在政治和为官方面也颇有建树,而其对妻子杨氏的忠一和深情,他和妻子杨氏12岁订婚,相爱终身。杨氏在潘岳32岁时逝世,他为她写的悼亡词情谊真挚,缠绵无尽,并未再娶。更成为千古佳话,有“潘杨之好”的评价。然而,由于是生在古代命运也是多坎坷。西晋八王之乱赵王司马伦篡位,孙秀专政,潘安遇害夷三族。

其实现在也是一样明明可以靠才华吃饭,为啥非要靠脸呢?长得不好看的都这么说。感谢你长得这么好看还来看,点个赞你会更好看。

关于洛阳的十二个成语之006成语:程门立雪

这个成语想必大家在小时候,都学习过这个程门立雪的故事。今天我们来温习一下。“天下才子,中州过半”这句话一点儿都不假,而这个成语,就出现在洛阳伊川。


传承五千年,河洛文化之洛阳人不得不知的十二个成语故事-13.jpg




程门立雪

北宋时期,在洛阳伊川有两位理学名家,号称二程:程颢[hào]、程颐[yí]。而在当时,有一个叫杨时的年轻人,特别喜欢学问。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求知欲特别的强的学霸。到处寻师访友,学习知识。刚开始在洛阳理学大家程颢的门下。程颢死后,又拜在程颐的门下,在洛阳的伊川书院中继续学习。

这一年的冬天。杨时和同学游酢二人向程颐请教学问,刚好赶上老师在屋里睡觉。(好像有学问的人都喜欢大白天睡觉,比如说诸葛亮。)等了好一会儿,游酢说:我去把老师喊醒吧?杨时说:你不要去打扰人家休息,人家毕竟是老师。于是二人就,继续站立在门外,静候老师醒来。结果,这冬天的天气比较随机,一阵小风刮过来,天上就飘起了雪。游酢几次想要去喊老师都给杨时拦了下来。


传承五千年,河洛文化之洛阳人不得不知的十二个成语故事-14.jpg




程门立雪

程颐老师一觉醒来,开门一看。吓老子一跳没完,啥时候下雪了,门口还多了两个大雪人儿?“老师,我们不是雪人。我们是来向您求教的”杨时这时候说话。程颐在心里想这俩孩子是不是傻,大冷天儿的,宁愿自己冻着也不喊我起来。同时也被这两个孩子的求学精神感动,于是尽心尽力教授他们。这个杨时也争气,几年下来就学到了老师的全部知识。后来回到南方传播程氏理学。也独立的开宗立派,被后世称之为“龟山先生”

程颐对弟子的虔敬十分感动,写了《立雪诗》以记之:游杨托意远,夷然总不屑。伊阙墙门峻,仰止寸心折。颗若非浮慕,久立在冰雪。偶然成感兆,风格两奇绝。正气终日互,吾道岂磨灭。现在一般用程门立雪这个成语来形容那些有坚定意志,尊师重道,专心学习的人。如果是你去学习,你愿意程门立雪吗?不愿意,最起码我打个伞。

关于洛阳的十二个成语之007成语:数典忘祖

这个成语,经常会在,日常生活中用到,通常指的是一些人忘记过去,不尊重自己的历史文化。而在现在,我们在网络上也经常能够看到很多人,就是在篡改历史,误人子弟,基本上说的就是数典忘祖这类人。

十二月,晋荀跞如周,葬穆后,籍谈为介。既葬,除丧,以文伯宴,樽以鲁壶。王曰:「伯氏,诸侯皆有以镇抚室,晋独无有,何也?」文伯揖籍谈,对曰:「诸侯之封也,皆受明器于王室,以镇抚其社稷,故能荐彝器于王。晋居深山,戎狄之与邻,而远于王室。王灵不及,拜戎不暇,其何以献器?」王曰:「叔氏,而忘诸乎?叔父唐叔,成王之母弟也,其反无分乎?密须之鼓,与其大路,文所以大蒐也。阙巩之甲,武所以克商也。唐叔受之以处参虚,匡有戎狄。其后襄之二路,金戚钺,秬鬯,彤弓,虎贲,文公受之,以有南阳之田,抚征东夏,非分而何?夫有勋而不废,有绩而载,奉之以土田,抚之以彝器,旌之以车服,明之以文章,子孙不忘,所谓福也。福祚之不登,叔父焉在?且昔而高祖孙伯□,司晋之典籍,以为大政,故曰籍氏。及辛有之二子董之晋,于是乎有董史。女,司典之后也,何故忘之?」籍谈不能对。宾出,王曰:「籍父其无后乎!数典而忘其祖。」-----《左传·昭公十五年》


传承五千年,河洛文化之洛阳人不得不知的十二个成语故事-15.jpg




数典忘祖

这个典故说起来要追溯到春秋时期。据《左传·昭公十五年》记载,在洛阳的周天子周景王年间,晋国的两位大夫荀躒和籍谈为使节出使周王室,周景王款待二人。席间,所用的的盛酒器是东边的鲁国进贡的。于是,问这两位使节:“各诸侯国,都会进贡给王室物品,为什么晋国,独独不给呢?”籍答道:“晋从未受过王室的赏赐,何来贡物。”景王听了颇不以为然,于是细数从晋国祖先开始,周朝王室曾经赠予的种种赏赐“唐叔,是成王的同胞兄弟,难道反而没有分得赏赐吗?密须的名鼓和它的大辂车,是文王所用来检阅军队的。阙巩的铠甲,是武王用来攻克商朝的。唐叔接受了,用来居住在晋国的地域上,境内有着戎人和狄人。这以后襄王所赐的大辂、戎辂之车,斧钺、黑黍酿造的香酒,红色的弓、勇士,文公接受了,保有南阳的土田,安抚和征伐东边各国,这不是分得的赏赐还是什么?有了功勋而不废弃,有了功劳而记载在策书上,用土田来奉养他,用彝器来安抚他,用车服来表彰他,用旌旗来显耀他,子子孙孙不要忘记,这就是所谓福。这种福佑不记住,叔父的心哪里去了呢?而且从前你的高祖孙伯黡掌管晋国典籍,以主持国家大事,所以称为籍氏。等到辛有的第二个儿子董到了晋国,在这时就有了董氏的史官。你是司典的后氏,为什么忘了呢?”并责问籍谈“数典而忘其祖”(你的先人是负责掌管国家典籍的,为什麽你会忘了这些史事呢?)籍谈听了便无话可说。这个故事就是数典忘祖的最初来源。


传承五千年,河洛文化之洛阳人不得不知的十二个成语故事-16.jpg




历史不容篡改

而现在我们最常见到的就是在各大自媒体平台,问答上面篡改历史的各类媒体和无良自媒体,殊不知你们现在做的就是“数典忘祖”之事。总重历史,前世之事后事之师:篡改历史戏说历史已经成为一种不良风气,各大平台也是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一部《红楼梦》养了一个红学。一部《西游记》,吴承恩想的都没你那么多。


传承五千年,河洛文化之洛阳人不得不知的十二个成语故事-17.jpg




历史不容篡改

关于洛阳的十二个成语之008成语:挑肥拣瘦

艺术源于生活,文化也是一样的。其实在我们学习中国文化的时候,就会发现,很多的词语,词汇,成语,就源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断断续续的,我们关于洛阳的成语故事已经到了第八期,这一期我们讲的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用的一个口头禅成语:挑肥拣瘦。

小时候我们在饭桌上挑食,经常会被父母批评,好好吃饭,不许挑肥拣瘦的。而我们长大以后,有了自己的孩子,也经常会教育他们,在生活中不要挑肥拣瘦。而我身边,就有那种自己没有什么优势,还喜欢挑肥拣瘦的朋友,年纪也不小了,马上奔三挂零的,20多岁谈女朋友的时候,吊儿郎当的自以为自己是城里人,对女方挑来挑去,既要人家有身材,还要有学历。但是世事难料,谈了好几个也没谈成,具体什么原因咱也不清楚,但是他年纪在那放着呢,过于挑剔,现在30挂零了,直截了当跟我们说,年纪不小了,不挑了,只要是个女的,下雨知道往家跑就行了。毕竟年龄在那里放着,我们全中国还有近3000万单身狗呢,多他一个也不多,谁让他挑肥拣瘦呢?

挑肥拣瘦,这一个成语来源于我国东汉时期的洛阳。


传承五千年,河洛文化之洛阳人不得不知的十二个成语故事-18.jpg




挑肥拣瘦,这一个成语来源于我国东汉时期的洛阳。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帝国以后,定都于河南洛阳。在洛阳建了我国最早的大学——太学!而这个成语,就源于太学中的“瘦羊博士”甄宇。太学位于洛阳城开阳门外往南五里,太学之中多博学之士,而甄宇就是其中的佼佼者。(甄宇,东汉初年,被朝廷拜为太学博士,又迁太子少傅,卒于官)话说这一年腊月。光武帝刘秀赏赐太学里教授学子文化的博士们,一人一只羊用于欢度新春,类似于我们现在年前单位里发的年货,发的福利。大家知道那时候养殖水平不像现在成批量养,上次的这些羊呢,是有大有小的。如何分配才公平?别看这些都是教书的,但碰上这种问题,却都争争吵吵搞不定,都想挑肥的。人之常情。这时候甄宇发话了:“我们都是当老师,为人师表的,斤斤计较,有辱斯文,有伤大雅,况且这只是一张羊而已,何必挑肥拣瘦呢!”。说完这句话,他自己就挑了里边儿最瘦小的一只羊牵走了。这下有了表率,这些博士们也不争了,互相谦让。把皇上赐予的羊分完了。甄宇让羊这一佳话,也传到了刘秀耳中,皇帝赞甄宇:真“瘦羊博士”也。而挑肥拣瘦这个成语也就这样,从洛阳城中流传开来了。

由于这种谦让的风气,影响到了大众百姓。后来更是出现了,孔儒让梨这样的谦让佳话。谦让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而一旦谦让过度,还真容易错过到手的美好。正如杜秋娘的《金缕衣》中的诗句: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所形容的就是花开的时候,不要挑肥拣瘦的,去选择哪个该摘哪个不该摘。不要等到了没有花,只剩光秃秃的树枝了,才叹息,才后悔自己当初的挑肥拣瘦,错过了采花的好时节。

关于洛阳的十二个成语之009成语:王祥卧冰

中国的“忠孝仁义”,其中的孝,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基石,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长能遇到的。早在我国汉朝时期,那个时候还没有的科举制度。当时官员的任命就采用的是“举孝廉”。

我们熟知的三国人物—曹操,当年就是靠“举孝廉”出身的。而在我国孝文化这一板块,最有名的当属二十四孝的故事。今天我们要讲的这个成语典故,就来源于我们河洛文化的发源地洛阳。这个故事就是二十四孝之一:王祥卧冰。


传承五千年,河洛文化之洛阳人不得不知的十二个成语故事-19.jpg




王祥卧冰

王祥卧冰,在民间也被称作为:卧冰求鲤。事情就发生在洛阳谷水以西的王祥河,而这条河也是由于王祥卧冰求鲤的故事,被称作为孝水。说的是在我国古代晋朝的时候,有一个叫王祥的小伙子,早年丧母,父亲又娶了一个后妈。后妈和她的父亲又生了一个孩子,所以王祥就不受待见了。后妈因为有自己的孩子,对他本来就不好,还经常在他的父亲面前搬弄是非,说王祥不听话,在家里调皮捣蛋之类。久而久之他的父亲,也对他爱搭不理。很多再婚人士的小孩都有这种体会。这年冬天,寒冬腊月,天气特别冷,早早的河水都结了冰。而王祥的后妈由于天气变化,感染了风寒。脑子也不知道抽哪门子疯,非要吃鲤鱼。大家知道鲤鱼可是洛阳的地方的特产。黄河鲤鱼最有名,鲤鱼跳龙门这些典故都诞生于这些地方。可是父母之命,你又不能不听,你想一个小伙子,在这寒冬腊月,去哪里找鱼啊。河水结着厚厚的冰,人走上去都没一点儿事儿。王祥拿着石头凿冰凿是砸不开,冰太厚了。但是,怎么办呀?确实没办法,王祥就解开衣服,趴在冰上想用自己的体温,暖开冰层,去抓鲤鱼。放在现在这真的是要人命的事情。


传承五千年,河洛文化之洛阳人不得不知的十二个成语故事-20.jpg




王祥卧冰

说来也巧,王祥也是命中有上天眷顾的人。在王祥冻晕的一霎那,东海龙王敖广感应到了这个事情。因为天命所归,王翔这个人毕竟是要影响历史的人物。于是,龙王就派三太子送来两尾黄河大鲤鱼。帮助了王祥,王祥醒来后看到鲤鱼喜极而泣。带着两尾鲤鱼回去,煮给后母食之。父母也纳了闷儿,这么冷的天,他从哪里来的鲤鱼?吃完之后继续装病,夜间龙王给她托梦道:“做人要心善,人善天不欺。恶小人莫为,作恶入轮回。”几句话直接把她吓醒了。想想平时对这孩子确实不好,可能真的惹得天怒人怨了,也怕这个因果报应。这个病啦,自然也就好了。打个以后啊,就给变了一个人似的,自己也开始操持家务,让王祥这个孩子好好的专心读书。王翔也争气。也因为这个孝顺名声被举了孝廉,从县令开始一直做到太保,最终活了84岁。其孝名也被列进了二十四孝,流传至今。


传承五千年,河洛文化之洛阳人不得不知的十二个成语故事-21.jpg




王祥后代居住的洛阳市新安县磁涧镇老井村

而现在在王祥后代居住的洛阳市新安县磁涧镇老井村,村子里面有一条贯穿南北的长沟,沟边有一个王氏祠堂。在祠堂的前檐下,有一块碑上面就写的是“晋太保孝王祥之碑。”而碑的背面有古诗一首:“为母卧冰希世有,龙天遗鲤感精诚。寄言天下为人子,永继王祥万古名。”而村里面也保存有《琅琊王氏族谱》上面记载:王祥(公元184年~公元268年),字休征,汉末晋初人,琅琊临沂人。汉末遭乱,王祥搀母携弟览避地庐江。具体讲的就是:王祥祖籍山东诸城县,庐江就是现在谷水以西的王祥河,以前叫谷水,后因王祥卧冰,改为王祥河,也叫孝水。“王祥搀母携弟览”中的“览”是王祥同父异母的弟弟,大书法家王羲之的曾祖父。由此可见,但凡是能在历史上留下名号的人,都是有上天庇佑的。

关于洛阳的十二个成语之010成语:前倨后恭

自古洛阳出才子,天下才子,中州过半。讲的就是人杰地灵的中州洛阳多博学之士。洛阳也是中国成语的高发地,今天我们就讲一个我们身边最常见的一个成语“前倨后恭”

今儿个咱就来说说洛阳滴一个名人-苏秦。苏秦这个人,可了不得,当年可是佩戴六国相印的“纵约长”就是说服了当时的齐,楚,燕,韩,赵,魏六国,合纵抗秦。可见他的嘴皮子功夫也不是盖的。今天说的这个前恭后倨的成语,就是源于他。


传承五千年,河洛文化之洛阳人不得不知的十二个成语故事-22.jpg




六国封相

话说这个苏秦是东周时期的洛阳人,和我们大多数人一样,出身是农民。但是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从小就有抱负,他运气也好。找了一个好老师。就是云梦山的鬼谷子王禅。王禅祖师也厉害,教出的徒弟个个惊人。他在云梦山随鬼谷子老师,学习了多年。那个时候没有高考,学业完啦,就和姜子牙一样,自己到山下,求富贵,求功名吧。你知道的,一般大学生出来,你没有一点关系,又没有工作经验,很容易碰壁的。所以这个苏秦也是一样。他像孔子一样周游列国,向各国国君,阐述自己的看法和政治主张。想要施展自己的伟大抱负。但是那是个时候百家争鸣,能人多了去了。没有一个国君看得上他。这就和大学生出去投简历投了一圈,没有一家面试成功。最后,灰头土脸的回老家。回到洛阳城家里边,家里面只有嫂子和哥哥。嫂子一看这样,罢了,白养了一个吃货。饭吗,也不给他做,还奚落了他一顿。


传承五千年,河洛文化之洛阳人不得不知的十二个成语故事-23.jpg




头悬梁,锥刺股

这正应了现在的一句话:富在深山有远亲,穷在市井无人问。现在社会不都是这样吗?笑贫不笑娼。你没本事别人就看不起你。你有钱有本事,别人就高看你一头。苏秦也觉得这样不是办法,就头悬梁,锥刺股的更加用心的去钻研。因为,这个时候处于战国时期。各国国君都各怀鬼胎,相互制约。而西方,强秦虎视眈眈。窥视中原。依据这种形式,苏秦总算悟出大道理,要走政治路线。于是第二次周游列国。终于用唇亡齿寒的道理。说服了,潼关以东的齐,楚,燕,韩,赵,魏六国。使得六国合纵,以抗强秦。使得你过五十年不敢踏足中原。终于也是苏秦,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纵横家。而这个时候的苏秦,被这六国拜为相国。


传承五千年,河洛文化之洛阳人不得不知的十二个成语故事-24.jpg




衣锦还乡

佩戴六国相印,风光无限。待苏秦再次回到洛阳,这次可誉为衣锦还乡。他的嫂子一改往日的态度。四拜自跪而谢。行这样的大礼,这足以让人感叹,人生在世,地位和财富,真的是不能忽视,不能小瞧。你有了这些东西,别人才看得起你。

我们在生活中也经常能碰到这种人,就如同马云所遇到的。当年你对我爱答不理。今天我让你高攀不起。这个就是成语,前倨后恭的典故。通常用来,形容那些,刚开始看不起你,后来又拍你马屁的人,一般都是指那些见风使舵,见机行事的人,投机者!这种在社会呀,企业单位机关里都有特别多。


传承五千年,河洛文化之洛阳人不得不知的十二个成语故事-25.jpg




溜须拍马

不信你瞅瞅你身边有没有?别瞅了,肯定有。如果没有,我把手机吃了。其实从古到今社会上这种人一直存在。如同“慕洋犬”一样,天天说国外这个好那个好,你怎么不上国外呆着去?

关于洛阳的十二个成语之011成语:白鱼入舟

我是你们的老朋友河洛郎,不知不觉河洛文化之洛阳成语已经更新到了的十一季,同样的,洛阳作为十三朝古都,今天的成语故事就来自一个和奇妙的故事--白鱼入舟!


传承五千年,河洛文化之洛阳人不得不知的十二个成语故事-26.jpg




《史记·周本纪》:“武王渡河,中流,白鱼跃入王舟中,武王俯取以祭……诸侯皆曰:‘纣可伐矣。’”《三国志·魏书·杨阜传》:武王白鱼入舟,君臣变色。

史书对这个典故多有记载,而我们在看小说和影视剧的的时候都有这个片段:《封神榜》中有记载在商纣王执政期间,周与商之间是一种隶属关系,商为王,而周为伯候。因纣王昏庸无道,有了著名文王渭水遇到姜尚(姜子牙)的辅佐,文王去世后武王伐纣夺取天下。

伐纣至河南洛阳的孟津渡口(今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会盟镇)就在黄河渡口盟津会盟八百诸侯。周武王乘舟过河时,行到滔滔黄河中间之时,黄河水之中突然有条白色的大鲤鱼跳了起来,刚刚好正落在武王的船上。熟读历史的人都知道,秦尚黑,周尚红,商尚白,现在韩国人过春节贴的对联都是白颜色这就是传统。因为韩国传承的是箕子朝鲜的民俗文化,朝鲜半岛是商人的后裔。姜子牙说:“恭贺武王,白鱼入舟乃吉兆,白乃商也,船,舟也。指的就是我大周。这商朝要落在我大周武王手里。此乃天意,此兆大吉也。”武王大喜,于是俯身把鱼捡起来,摆上祭台用鱼祭奠上天,感谢上天把天下托付给他。把这这一切联系起来解读,就是上天提前预报周王朝即将取代商王朝的天下,纣王的江山要归周了!武王能不高兴么!

其实,白鱼入舟简单一点解读也可理解为“羊入虎口”主要是商纣王失了民心,太不靠谱了。迟早会有圣主取而代之,就如同美国现在的特不靠谱,真不靠谱总统一样,感觉快成为疯牛病的代言人了。迟早会被别人取而代之。用一句网络流行语就是不作死就不会死(No zuo no die)没事找事,迟早倒霉。


传承五千年,河洛文化之洛阳人不得不知的十二个成语故事-27.jpg




特不靠谱

关于洛阳的十二个成语之012来到洛阳的刘禅成语:乐不思蜀

蜀汉景耀七年(公元264)蜀后主刘禅率文武大臣投降,被送到洛阳。司马昭封他为安乐公,赐住宅,月给用度,僮婢百人。


传承五千年,河洛文化之洛阳人不得不知的十二个成语故事-28.jpg




刘禅

这刘禅虽说昏庸,那礼尚往来还是懂的,这不为表主家感谢,特意登门致谢,司马昭也是设宴款待,相比也是洛阳特产牛肉汤驴肉汤的摆了一桌。喝牛肉汤不过瘾,却让人跳起了洛阳歌舞,“先以魏乐舞戏于前”一下子“蜀官伤感”毕竟那时两地交流的少,都看不懂情有可原,但“独有后主有喜色”,这时估计司马昭也嘀咕,莫非刘禅懂了?

“蜀官尽皆堕泪,后主嬉笑自若蜀官尽皆堕泪”我们刘禅同志的奇异表现还是征服了司马昭,由此对旁人嘀咕“人之无情,乃至于是乎!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全,况姜维邪?”(一个人没有情义,难道已经到了这般地步了吗?即便是诸葛亮活到现在,也不能辅佐他保全,何况是姜维呢!)


传承五千年,河洛文化之洛阳人不得不知的十二个成语故事-29.jpg




刘禅

只是这时司马昭对刘禅还是没摸透,第二天竟拿洛阳和成都比起来,问刘禅成都和洛阳哪里好?当然原话是:颇思蜀否?此时的刘禅刘禅却答道?“此间乐,不思蜀”


传承五千年,河洛文化之洛阳人不得不知的十二个成语故事-30.jpg




此间乐不思蜀

看到以前的君主如此被嘲笑,郤正坐不住了,便告诉刘禅,别被他笑话,应该说成都比洛阳好,这可难为到了诚实的刘禅,何况刘禅是谁,那是和千古一相诸葛亮过手半辈子的人,史书记载,郤正谓禅曰:“王若后问,宜泣而答曰:先人坟墓,远在岷、蜀,乃心西悲,无日不思。因闭其目。”(如果司马昭再问起时,你应该哭泣着回答他说:‘先人的坟墓都葬在蜀地,我是天天都在惦念着。)

会王复问,禅对如前,王曰:“何乃似郤正语邪!”(怎么这话听起来像是郤正的语气!)禅惊视曰:“诚如尊命。”(您说的话的确没错)左右皆笑。


传承五千年,河洛文化之洛阳人不得不知的十二个成语故事-31.jpg




刘禅作为历史有名的昏庸君主,常被后世所不齿,但却因乐不思蜀的典故,安享晚年,享尽了洛阳的荣华富贵。刘禅是个聪明人,在得知自己复国无望的情况下,保全自己,得以善终也算个聪明人!

关注国宝-河洛郎,与您分享不一样的精彩!传统文化习俗,我们是用心的!本作者已签约快版权和维权骑士享有版权确权保护,如转载请与本作者联系,非白名单平台请勿转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UFO中文网

GMT+8, 2024-12-22 15:57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